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末交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导引头,中末交班,指向误差,机动
中末交班论文文献综述
袁俊超,张小宽,刘铭,刘袤[1](2017)在《目标机动对导引头中末制导交班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末制导交班是武器导引头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空导弹采用复合制导的特点,首先,推导了导弹角度截获概率与距离截获概率的表达式,着重研究了目标机动对交班成功概率的影响;然后,建立了包含目标落入有效视场概率以及目标检测概率的交接班成功概率模型,可仿真生成任意时刻的交接班成功概率;最后,对水平转弯、蛇形规避两种典型战术机动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隐身飞机采用战术机动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影响显着。该研究为导引头对抗隐身目标战术机动提供了仿真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7年07期)
唐明南,郑学合,王天舒,杨雪,曹卉[2](2017)在《多平台信息下机动目标拦截中末制导交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平台信息支持下,空基探测平台等外部平台相对地基平台信息精度降低,以及数据率降低带来目标机动误差影响增大,导致防空导弹武器导引头中末制导交班概率降低的问题,建立了空基平台探测信息误差传递模型,运用"当前"统计模型和转换坐标卡尔曼滤波,对目标机动进行预测。基于目标位置预测,推导采用导引头搜索交班算法,进行了交班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目标机动预测和导引头搜索算法,在信息精度和数据率降低的情况下,能够提升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中末制导交班能力。(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梁壮[3](2017)在《高超声速目标拦截中的中末交班条件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具有高速、大机动等特点,给探测和制导均带来挑战。由于侧窗探测的影响,中末交班需在不对称视场条件下满足拦截器过载可用区间的约束。同时,在不同的中末交班条件下,目标的机动及导引头的探测噪声等随机误差对拦截精度的影响不同。因此考虑交班误差、过载可用区间以及交会角等约束条件,对拦截的中末交班条件进行分析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拦截问题为研究背景,对中末交班条件进行分析和设计。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给出坐标系定义及转换关系,建立惯性视线系下的弹目相对运动模型,并给出侧窗约束的数学描述,为后续的建模和分析提供基础。其次,给出不对称视场约束下拦截器可达区域计算方法。引入新的滚转角和攻角定义,推导建立角约束方程,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分析拦截能力与滚转角及攻角的关系,得到拦截能力对于滚转角及攻角的约束条件,进而获得拦截器中末交班可用过载区间约束条件。更进一步,基于弹目相对运动模型和中末交班初始时刻的可用过载区间,给出拦截器的可达区域范围计算方法。然后,基于决策树方法对交会角约束进行分析。建立多影响因素的相对运动分析模型,考虑模型的非线性及随机性给交会角分析带来的困难,提出基于决策树的交会角约束分析方法,设计并进行决策树训练得到决策树模型,并分析提取交班条件规则。分析各规则中交会角与弹目速度比对于拦截过程的影响关系,得到拦截器需用过载随不同交会条件的定量变化规律。通过仿真验证了规则区间的形成原因及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研究多约束条件下完整的交班条件设计问题。给出基本的交会方式并分别分析其可行性。推导给出侧向交班和纵向交班设计条件的可行解,并通过仿真结果说明交班条件设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鑫,张丕旭[4](2013)在《防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雷达指令修正惯性中制导加主动寻的末制导体制下的防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过程的评估问题,建立了防空导弹弹道交班模型和导引头交班模型,将导引方法引入弹道交班模型,确定了误差传递关系,根据导弹和目标的散布规律,给出了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计算的解析方法,并运用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通过仿真计算,对影响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保证导弹飞行速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导弹过载承受能力,改善了平台导航误差、跟踪雷达探测误差、导弹姿态误差、导弹惯导误差等的处理精度,可有效提高防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唐明南,张维刚,宋海凌,袁占平[5](2012)在《防空导弹武器中末制导交班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战场环境下,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的中末制导交班问题越来越突出。实战要素影响到武器系统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传感器测量精度,从而影响中末制导交班概率。通过灵敏度分析方法,对实战条件下影响中末制导交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高敏感影响因素,并得到了表征其影响程度的定量化灵敏度系数。(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郭少军,陆斌[6](2011)在《中末交班及红外误差对捕获跟踪概率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复合制导的XX反舰导弹典型作战过程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复合制导红外末制导交班误差和红外本身误差对红外探测器捕获跟踪目标概率的影响,为目前流行的中末交接班制导导弹设计提供一个误差分析标准,文中针对误差影响因素作了仿真分析,并从分析中得到了一个交接捕获跟踪的较佳状态,以此状态作为参考能使中末制导导弹制导更加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吴彬,王航宇,石章松,张丕旭[7](2011)在《平台导航误差对导弹中末制导交班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平台导航误差对导弹中末制导过程影响的问题,基于将多平台导航误差传递到目标和导弹位置误差的思想,提出了导航误差传递模型,并采用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模型量化多平台导航误差对导弹中末制导交班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一定范围的导航误差对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影响较小,但随着导航误差的增大,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迅速减小。(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1年07期)
李志成,宋召青,陈垚[8](2011)在《一种复合制导的中末交班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制导中的中末制导交班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同时实现导引头和弹道交班的方案。中制导应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中制导律使导引头在中制导结束时指向目标;交接导引段实现比例系数的过渡,从而保证了弹道的平滑过渡。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案能够适用于远距离制导的复合制导。(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1年03期)
钱波,韩林频,齐润东[9](2010)在《低空情况下中末制导交班问题解决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空环境下,由于地海杂波、多路径效应等的影响,雷达的探测精度大幅降低,进而影响采用复合制导体制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中末制导交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主动导引头一维角度搜索的系统解决方案。对导引头角度搜索方案进行了设计,并仿真分析了导引头角度搜索截获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低空环境下的中末制导交班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防御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石章松,王航宇,王成飞[10](2009)在《指令时延对舰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误差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目标作直线飞行和机动飞行两种情况出发,建立相应的舰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时的导引头指向误差模型和导弹速度矢量指向误差模型,指出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方法,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分析了计算结果。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中末交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多平台信息支持下,空基探测平台等外部平台相对地基平台信息精度降低,以及数据率降低带来目标机动误差影响增大,导致防空导弹武器导引头中末制导交班概率降低的问题,建立了空基平台探测信息误差传递模型,运用"当前"统计模型和转换坐标卡尔曼滤波,对目标机动进行预测。基于目标位置预测,推导采用导引头搜索交班算法,进行了交班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目标机动预测和导引头搜索算法,在信息精度和数据率降低的情况下,能够提升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中末制导交班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末交班论文参考文献
[1].袁俊超,张小宽,刘铭,刘袤.目标机动对导引头中末制导交班影响研究[J].现代雷达.2017
[2].唐明南,郑学合,王天舒,杨雪,曹卉.多平台信息下机动目标拦截中末制导交班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7
[3].梁壮.高超声速目标拦截中的中末交班条件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张鑫,张丕旭.防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成功概率评估方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3
[5].唐明南,张维刚,宋海凌,袁占平.防空导弹武器中末制导交班灵敏度分析[J].现代防御技术.2012
[6].郭少军,陆斌.中末交班及红外误差对捕获跟踪概率的影响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1
[7].吴彬,王航宇,石章松,张丕旭.平台导航误差对导弹中末制导交班影响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1
[8].李志成,宋召青,陈垚.一种复合制导的中末交班策略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11
[9].钱波,韩林频,齐润东.低空情况下中末制导交班问题解决方案探讨[J].现代防御技术.2010
[10].石章松,王航宇,王成飞.指令时延对舰空导弹中末制导交班误差影响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