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英雄史诗论文_曾江,华夏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英雄史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蒙古,史诗,英雄,锡林郭勒盟,成吉思汗,内蒙古自治区,民族。

蒙古英雄史诗论文文献综述

曾江,华夏[1](2019)在《弘扬蒙古英雄史诗的精神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伟大的史诗在苍凉辽阔的大草原上流传。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来自草原,草原文化对他的生活和治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近日,朝戈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回忆青年时期草原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08)

赵文工[2](2018)在《《罕哈冉惠传》在蒙古英雄史诗中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叁方面论述了《罕哈冉惠传》在蒙古史诗中的重要地位:1,对学界普遍存在的此史诗属"晚期史诗"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该史诗当属于"早期史诗"; 2,针对贯穿本史诗宗教思想的主线是"佛教"还是"萨满教"一问题,阐述了个人看法; 3,论述了该部史诗具有的文学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西部蒙古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陈岗龙[3](2018)在《诗心与哲思——论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的汉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巴·布林贝赫是蒙古英雄史诗理论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其史诗理论建树集中体现在《蒙古英雄史诗诗学》一书中。巴·布林贝赫的《蒙古英雄史诗诗学》不仅构建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美学体系,而且提出了结合叙事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蒙古史诗内容和结构的学术理念。但是,因为巴·布林贝赫着作的深邃内涵和难以模仿的语言风格等问题,《蒙古英雄史诗诗学》拖至今天才被笔者译成汉文出版。(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桂兰[4](2018)在《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形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形象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构成。绪论,简要交代了论文的选题原因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蒙古史诗中英雄与蟒古思是同源共生的对应关系。也就是不可分割的相对关系。没有蟒古思就没有英雄,没有英雄蟒古思就失去任何意义。第一节,从蒙古史诗的产生来看,英雄与蟒古思的形象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与蟒古思的形象的基础上塑造的,并在史诗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最终有了不同的含义。第二节,在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名称中,正面英雄的称呼有《汗》、《巴托尔》、《莫尔根》,而反面英雄蟒古思的称呼同样也有《汗》和《巴托尔》等出现。第叁节,从英雄与蟒古思斗争史诗和婚姻式史诗的母体系列内容来看,英雄与蟒古思构成了史诗的基本情节机制,扮演着正反面角色,形成了形象体系的基本分类,情节的基本矛盾,促进了史诗的发展。史诗当中把永不和解的正反面敌对者,用英雄和蟒古思来代替的。第二章,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外貌、言语、住处等的描写对比,发现了英雄与蟒古思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称关系及相互衬托的关系。第一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外貌描写的对比,正面英雄都是双目炯炯有神,铜红的脸蛋,活力四射,身体硬朗,力大无比,惹人喜爱的好汉。反面英雄蟒古思都是长多头、叁角眼、四角鼻孔,铁齿铜牙的丑陋面孔,而且通常都是作恶多端的讨厌形象。人们越讨厌蟒古思就越喜爱正面英雄,蟒古思的丑恶衬托出正面英雄的美好,从而更具有审美负价值。从穿着看,正面英雄的衣着样式蟒古思也照有。而且做工面料和衣服的宽度跟正面英雄的衣服很相似。这表明正面英雄与蟒古思的出身地位特殊,而且有诸多相似点。但是衣服的做工却不同。正面英雄的衣服做工非常细致而蟒古思的衣服做工就很粗糙。这一点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第二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对话描写来看,英雄与蟒古思在各自的家庭生活当中,部落与国家的成员当中经常进行讨论,安排和主持着各自的生活。在战争中英雄与蟒古思每每见面就互相寒暄,能顺利的沟通。此时蟒古思身上具有了人性,已经代替了人的形象。第叁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住处描写来对比,正面英雄的住所是美丽、安康、富饶、神奇的家乡。蟒古思的住所是肮脏、丑陋,黑暗的下界或在山洞。蟒古思的世界与正面英雄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蟒古思的世界充满了审美负价值,反映了蒙古人对于正义的美好向往。第叁章,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二者的战争和婚姻的对比来看,战争的全过程中英雄与蟒古思的力量相等,战术,智慧,魔力等相互对称,对立统一,相互补充,相互交换。他们的坐骑来对比,英雄的马和蟒古思的毛驴对各自的主人提供忠诚的服务,形成一对矛盾,相互衬托,激化情节矛盾,构成了审美的完整性。第一节,通过对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战争来看,通常蟒古思先来侵犯,引起战争,英雄与蟒古思形成敌对双方,促使情节的发展。战争的全过程中英雄与蟒古思的力量相等,战术,智慧,魔力相互对称,相互对立统一。战争中显现的蟒古思特征都是为了衬托英雄的特征服务。第二节,通过史诗英雄与蟒古思婚姻的对比来看,蟒古思来偷英雄的妻子而引起战争。战争描写的英雄与蟒古思魔力相等,相互一致,力量和智慧相等,相互补充,相互对称而并存。蟒古思也具有人类的欲望,参加婚事来看跟正面英雄是一致的。第叁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坐骑描写的对比来看,英雄的马和蟒古思的毛驴对各自的主人提供忠诚的服务,当面临危险的时候,在生与死的关卡上都会想尽办法来救助主人。对毛驴丑陋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突出马的威力。史诗中的马和毛驴形成一对矛盾,相互衬托,激化情节矛盾,构成了审美的完整性。第四章,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形象体系对比来看,英雄有男女性别,蟒古思也有男女性别。英雄与蟒古思都有夫妻,以家庭组合的形式来在史诗中统一生存。他们的家庭、部落、国家成为对立的两个形象体系,形成对应的一对矛盾,但是他们的性质是相似的。第一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形象体系对比来看,英雄有男女性别,蟒古思也有男女性别。英雄与蟒古思都有夫妻,以家庭组合来在史诗中统一生存,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种形象体系。第二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社会性质的对比来看,英雄有自己的家庭、部落、国家,蟒古思也有自己的家庭、部落、国家。与正面英雄相互对称、相互对应,形成一对矛盾,促使史诗情节的发展,激化了矛盾。形成了以英雄与蟒古思为中心的两个正反面的形象体系。第叁节,通过对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的性质对比来看,正面英雄既有人性也有神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崇高也有幼稚的性格,既有单纯也有暴躁的性格。蟒古思具有兽性也有人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贪婪又凶残,既暴躁又有脆弱点。正面英雄由神性、崇高性逐渐变成了人性、平凡性。蟒古思由神性、兽性逐渐变成了人性,社会性。越来越接近生活。整个过程形成了对比。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本文主要观点并阐明了蒙古史诗的英雄与蟒古思实质上是敌对部落首领形象的代表。最后附论文的参考文献和附录。(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5-25)

包莹[5](2016)在《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英雄史诗融合了神话、传说、祝词和民歌等多种民族元素,是民间数代说唱艺人集体创作出的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体裁,也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成果。它以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记述了蒙古民族的发展历史与生活习俗,也是该民族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表达方式;史诗中歌颂了英雄主义情怀,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祈盼,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娱乐方式丰富多样,思想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对民俗文化造成严重冲击,蒙古英雄史诗也面临许多困境:一方面蒙古英雄史诗的文化圈在逐渐缩小,其生成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民众生产生活中蒙古英雄史诗的受众群体出现分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其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传承问题堪忧。在活态传承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蒙古英雄史诗这一历史成果,也是一个需要亟待研究与解决的教育问题。因为从古至今,蒙古英雄史诗一直是蒙古民族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研究的缘由、意义与现状,本研究以教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观点为指导,采用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史学思维方式,分析了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主要内容与表演形式;运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认识蒙古民族的族群特征以及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现有史诗艺术形式中了解年轻一代受众群体对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的认识,概括了蒙古英雄史诗文化传承的实态,发现了传承困境所在;继而将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置于教育传承的视野下,重点分析了教育传承蒙古英雄史诗文化的有效性和适切性,以及适合史诗文化特征的教育传承方式,同时提出了解决史诗传承面临困境的应对之策。概括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首先,在分析蒙古英雄史诗的史实方面,以史料为基础,从教育学、民俗学的视角,对蒙古英雄史诗发展史和民间艺人生活史进行梳理与描述。一是从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与发展所依存的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其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宗教环境等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探讨史诗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二是通过对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发现,随着民族的统一,政权的稳定,文化交流频繁,孕育蒙古英雄史诗发展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蒙古英雄史诗的变异现象,产生了两种新的史诗体,即蟒古思故事和本子故事。变异史诗在维持原有史诗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同时,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后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叁是对蒙古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演传承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中,蒙古英雄史诗主要内容有思想主题、角色形象、结构布局、文本形态和音乐特征等,表演形式有表演主体、表演语境、表演行为等,这些为史诗的口头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有形和无形载体。四是在史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民间艺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既是史诗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又是史诗的保护者与继承者。为此,考察民间艺人生活史也成为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艺人生活变迁过程中分析对文化创作与传承的影响,为本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次,在探讨蒙古英雄史诗不同的教育传承方式时,本研究围绕蒙古英雄史诗的传承问题而展开,分析不同教育传承方式的适切性、可行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传统的师徒式教育传承方式和现代的社会载体式教育传承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传承模式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一方式在当代面临着传承断代、原生态传承场域消失、传承空间有限等问题;社会载体式教育传承方式以其灵活多样的传承载体提升了传承效果,但依然存在着保障设施建设不足、资源匮乏、机构间相互独立且缺少合作等问题;由于蒙古英雄史诗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在肯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当前面临的困境所在。二是各种传承方式之间相互独立,缺少互动与沟通,过于强调和运用单一方式,不能使文化传承达到最佳效果;而有效办法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后,在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路径探索与创新上,提出借助文化大数据系统中的数字化载体,将其运用到蒙古英雄史诗的教育传承中,搭建史诗传承的数据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育平台,使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对接,不同传承方式之间资源共享、相互补充,以此达到消解传承危机,营造现代化和数字化的良好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实现蒙古英雄史诗的有效传承,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蒙古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毕传龙,李刚[6](2015)在《蒙古英雄史诗的数字化建档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推进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和相关平行学科与专业的学术讨论、对话交流和成果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史诗学"课题组从2012年开始启动"蒙古族英雄史诗大系数字化建档项目",一则以电子书(eEdition)的方式呈现该大系所汇集的196种史诗文本;二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的资料学建设框架中集成史诗文本数据集,读者可按传承圈、演述人、主题、人物、情节、结构和采集地、采集时间,以及参与其间的中外史诗学者等多重维度进行浏览或检索;而其他一些可扩展的维度也将继续得以深拓,以利在不久的将来推进史诗研究及其专门学。(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5年06期)

吉乎林[7](2015)在《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德都蒙古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汗青格勒》是流传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的蒙古族与甘肃肃北蒙古族中的一部英雄史诗,是德都蒙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的全球化趋势、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汗青格勒》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理论的研究,科学的保护与传承,使之进一步融入社会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西部蒙古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那顺孟和[8](2013)在《英雄与史诗——《蒙古帝国之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创作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从2006年开始构思创作"蒙古帝国之——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系列油画,画面是以成吉思汗一生的大事记为绘画主线,用60幅油画集中展现成吉思汗一生的丰功伟绩和蒙古帝国的辉煌历史。在这组全景式的历史画中,我试图将具有符号性的英雄人物具体化、真实化,即成吉思汗作为一个草原游牧部落首领的儿子,是如何逐步成长为世界风云人物的全过程。在比喻的意义上,我认为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3年12期)

李福清,杨利芳,田艳秋,陈岗龙[9](2012)在《东蒙古古史诗中对女英雄的描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第一届中亚史诗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中试图以1974年苏蒙民俗考察对东蒙古说书艺人却音霍尔和桑布达希所做的录音为语料,分析本子故事体裁的东蒙古史诗中对英雄及其坐骑的描写①。1978年秋天的考察中,我们在与这些说书艺人一起工作时,成功记录了他们对女英雄穆桂英及其战马的描写。这两位东蒙古传统的承载者的录音,以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陈岗龙[10](2011)在《蒙古英雄史诗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记录蒙古史诗的文字符号系统与史诗文本活形态口头特征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以往蒙古史诗文本记录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考察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经典化过程。文章认为,蒙古英雄史诗文字文本通过经典化,一方面获得国家和族群的认同,逐步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身份表达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日益失去了口头性和方言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蒙古英雄史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叁方面论述了《罕哈冉惠传》在蒙古史诗中的重要地位:1,对学界普遍存在的此史诗属"晚期史诗"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该史诗当属于"早期史诗"; 2,针对贯穿本史诗宗教思想的主线是"佛教"还是"萨满教"一问题,阐述了个人看法; 3,论述了该部史诗具有的文学审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英雄史诗论文参考文献

[1].曾江,华夏.弘扬蒙古英雄史诗的精神气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赵文工.《罕哈冉惠传》在蒙古英雄史诗中的地位[J].西部蒙古论坛.2018

[3].陈岗龙.诗心与哲思——论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的汉译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8

[4].桂兰.蒙古史诗英雄与蟒古思形象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18

[5].包莹.蒙古英雄史诗教育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毕传龙,李刚.蒙古英雄史诗的数字化建档实践[J].民间文化论坛.2015

[7].吉乎林.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德都蒙古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为个案[J].西部蒙古论坛.2015

[8].那顺孟和.英雄与史诗——《蒙古帝国之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创作谈[J].美术.2013

[9].李福清,杨利芳,田艳秋,陈岗龙.东蒙古古史诗中对女英雄的描写[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0].陈岗龙.蒙古英雄史诗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J].西北民族研究.2011

论文知识图

《西蒙古英雄史诗》玛纳斯雕像笔帖式马扎尔用回鹘式蒙古文记录的帕尔...第叁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文化《江格尔》蒙古文资料本第叁、四、五册...札姆察拉诺搜集记录的史诗《阿拜·黑林...

标签:;  ;  ;  ;  ;  ;  ;  

蒙古英雄史诗论文_曾江,华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