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答基因论文_魏飞力,柴梦音,寇卜心,欧阳雅博,刘晓霓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应答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白粉病,糖原,淋巴细胞,比值,抑制,激酶。

早期应答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魏飞力,柴梦音,寇卜心,欧阳雅博,刘晓霓[1](2019)在《采用PDX模型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早期应答基因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PDX)模型探讨索拉非尼灌胃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早期应答基因表达的动态改变。方法取临床肝癌新鲜手术切除标本,在高度免疫缺陷模型小鼠NPG(NOD-Prkdcscid Il2rg-/-)皮下接种,建立PDX模型,成功后分别留取给药前、给药后24 h和48 h的组织样本,提取肝组织总RNA。应用Fluidigm Biomark高通量基因分析系统进行96个基因的表达检测,据此对发生变化的基因功能和参与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结果根据|Fold Change|>2.0进行差异基因筛选,与未给药组织比较,给药后24 h共有17个基因表达上调,21个基因表达下调;给药后48 h共有6个基因表达上调,19个基因表达下调。两个时间点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为20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调控细胞周期及细胞迁移等功能;对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癌症信号通路、前列腺癌及结直肠癌等信号通路。结论 PDX模型研究显示,在早期出现变化的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均为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迁移运动相关,推断索拉非尼在体内最早可能通过调控该类信号通路发挥抑制HCC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程琳琳[2](2018)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83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1×105拷贝/m L并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的基因B型CHB患者,评估临床疗效,并对NLR及其他单因素与病毒降低幅度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性分析。结果:(1)替比夫定治疗后,83例CHB患者的病毒载量较基线下降幅度≥1×1g拷贝/m L的有80例,有57例下降幅度≥2×1g拷贝/m L,有3例HBV DNA≤500拷贝/m L,且CHB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及HBV DNA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CHB患者HBV DNA下降幅度与基线NLR水平呈正相关(r=0.234,P<0.05);调整了性别、年龄、HBe Ag和治疗时间后,基线NLR水平与病毒降低幅度仍呈正相关(r=0.226,P<0.05)。结论:NLR水平变化与替比夫定治疗的基因B型CHB患者的病毒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高基线NLR水平预示着较好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可能有利于指导CHB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8年10期)

吉阳涛[3](2018)在《HIV-1 CRF01_AE亚型原发感染者早期env基因变异与中和应答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HIV-1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迅速增殖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大约在3-6个月后进入平稳的病毒血症水平。目前认为在急性期血浆病毒迅速下降是宿主免疫与病毒最初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显着影响宿主临床进程。因此,对HIV-1感染后急性期连续观察病毒自然进化过程,可为揭示HIV-1感染最初阶段宿主免疫应答控制病毒的作用机制提供关键线索,对疫苗等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保护性措施研究具有决定性的价值。近年对HIV-1感染急性期病例的研究还发现,感染后急性期病毒传播相关的基因进化特征可反映病毒逃逸急性期宿主免疫应答作用机制,从而为预防性疫苗研究应对病毒逃逸变异、有效中和靶点选择等关键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目前仍未能清晰地阐明感染急性期病毒逃逸免疫选择的机制,这可能也是目前阻碍疫苗研究取得更大突破的原因之一。HIV-1的膜蛋白是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关键结构区,也是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都识别的靶区,因而对感染早期病毒膜蛋白基因变异的动态研究可以获得在免疫驱动下病毒逃逸变异的位点及产生时序等关键进化特点。近年来经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HIV-1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CRF01_AE亚型病毒是最常见的感染毒株,在新发感染率快速增加的MSM感染人群中也以该亚型病毒感染者居多。也提示需要对我国目前流行HIV-1毒株感染急性期的进化特点进行详细研究,明确我国流行毒株特有的进化轨迹,为我国HIV-1流行毒株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在我国MSM人群中的CRF01_AE亚型毒株分为2个不同的传播簇,其中一簇在各地MSM中传播。本研究团队已从该流行簇中选择1例原发感染者感染毒株作为十二五重大专项粘膜疫苗株,但目前对于HIV-1 CRF01_AE亚型感染早期env基因变异以及宿主血浆免疫选择产生变化情况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因此急需对该粘膜疫苗株感染急性期env基因进化和血浆免疫选择过程进行追踪分析,为该疫苗应对病毒逃逸变异、有效中和靶位选择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研究拟通过对已选为CRF01_AE亚型病毒粘膜疫苗株的患者env基因从感染30天至2年期间的进化轨迹追踪,结合宿主血浆对病毒的中和应答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分析env蛋白逃逸变异与中和应答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嵌合假病毒技术及血浆结合力试验证实env蛋白变异导致中和逃逸以及结构区变异是感染早期病毒逃逸中和选择最早和最主要的机制,为该粘膜疫苗株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为MSM高危人群高密度定期随访发现的1例HIV-1 CRF_01AE亚型原发感染者,该感染毒株已被选为粘膜疫苗株。患者男性,39岁,首次采样点HIV抗体筛查结果阴性,免疫印迹确认试验WB结果不确定(gp160、p24、p17条带阳性),HIV病毒核酸阳性,疾病进程按fiebig分期属Ⅳ期,估计感染时间约为30天。感染54天时HIV抗体阳转,WB确认试验结果阳性(带型全出)。患者连续随访至感染741天后,共获得7个感染时间点样品。感染2年间VL平均值4.52(log10copies/ml),估计病毒调定点(v-irus load setpoint,VLS)病毒载量值4.69(log10copies/ml),大约在感染133天后出现;该患者疾病进程属快速进展。患者HLA带型为A*0201,A*2402;B*4011,B*5101;Cw*0801,Cw*1402;Bw4Bw6。患者纳入研究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2、实验方法主要有env表达质粒构建及克隆序列分析:严格按照Qiagen Viral RNA kit试剂盒要求提取血浆中HIV-1 RNA,使用特异性引物按照SuperscriptⅢReverse T-ranscriptase试剂盒操作要求将HIV-1 RNA逆转录为env 3’端c DNA模板。按照Platinum?Taq High Fidelity高保真酶反应体系要求进行两轮巢氏PCR扩增env全长基因。按照QIAquick PCR Purification/Gel Extraction Kit试剂盒操作要求纯化PCR产物。PCR纯化产物和表达载体pc DNATM3.1使用Bam H I和Not 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双酶切后按照T4 DNA Ligase反应体系要求于14℃过夜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DH5α中,并均匀涂布于含1%氨苄西林的LB琼脂糖培养皿中培养。挑选单个中等大小菌落放入5ml含1%氨苄西林的LB液体培养基中增菌,37℃250r/min过夜振荡培养后取500ul菌液进行煮沸裂解鉴定,对符合核酸长度大小的样本使用QIAprep Spin Miniprep Kit进行质粒小提。使用pc DNATM3.1载体通用测序引物CMV-profor和BGH以及根据参考序列设计内侧引物将质粒双向测通。使用sequence 4.10软件将每个质粒4个测序引物获得的4条序列进行拼接,然后通过Bio Edit 7.1软件将所有序列与国际标准株HXB2进行排列比较,去除载体碱基及人工调整混合碱基,获得完整的env基因序列。并经Bio Edit软件生成感染最早时间克隆序列的共享序列,将此序列作为Master来进行dn/ds、基因距离等计算分析。使用MEGA5软件将所获env基因序列与中国常见亚型参考株及国际流行毒株一并建立Neighbor-joining tree,观察所获序列分布及其进化趋势。利用MEGA5软件计算每个采样点序列与最早采样点序列间基因距离。利用在线工具N-Glycosite计算env蛋白N-端糖基化位点及数量,SNAP计算env蛋白非同义与同义置换率(dn/ds)。env假病毒构建及中和实验使用293 T细胞系作为共转染细胞制备env假病毒。聚乙烯亚胺PEI作为转染试剂,按照试剂要求加入骨架质粒p NL43R-E-luciferase与env表达质粒pc DN-ATM3.1,将二者转入生长至60%的293T细胞培养皿中,继续培养48小时后收上清,获得表达目的env基因片段的假病毒悬液。假病毒感染活性TCID50检测:假病毒上清梯度稀释后感染靶细胞ghost,培养48小时后进行荧光强度检测。使用Bright-Glo TM试剂,Infinite M200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TCID50计算:TCID50的对数=大于50%的阳性百分比的最高稀释对数+距离比x稀释系数的对数。感染嗜性检测:假病毒分别感染单一共受体表达靶细胞ghost-R5和ghost-X4,二者荧光强度比值ghost-X4/ghost-R5大于2000%判定假病毒嗜性以CXCR4为主;小于20%则以CCR5为主;介于两者之间则可能为CCR5/CXCR4双嗜性。将感染54天至2年6个采样点血浆进行系列稀释后与假病毒共培养1小时,然后加入靶细胞ghost,培养48小时后检测荧光强度。计算各稀释梯度中和抑制率:抑制率=1-(样品组的发光强度均值-空白对照CC均值)/(阴性组的发光强度VC均值-空白对照值CC均值)×100%。使用graphpad软件采用剂量依赖的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计算血ID50值及绘制曲线图。嵌合假病毒构建及中和实验扩增突变V4区:将各采样点突变病毒作为模板,按照Platinum?Taq High Fidelity高保真酶反应体系要求进行V4区扩增。骨架基因扩增:以感染30天野生病毒作为模板扩增V4区上游env基因和V4区下游env基因。V4区PCR产物与骨架PCR产物按照in-fusion连接酶试剂要求与经Bam HⅠ单酶切的pc DNATM3.1载体进行连接。连接产物经转化、鉴定、质粒提取等步骤后经测序验证是否成功构建嵌合质粒。嵌合质粒与骨架质粒p NL43R-E-luciferase共转染293细胞,培养48小时候收获假病毒上清并进行感染活性检测。使用感染54天至2年6个采样点血浆中和嵌合假病毒,检测感染靶细胞荧光强度并计算中和活性Log10ID50。血浆抗体结合力试验构建gp120蛋白:扩增感染早期采样点代表性毒株gp120,按照说明书将其连接到pc DNATM3.1表达载体中。连接产物经转化、鉴定、质粒提取等步骤后经测序验证是否成功。gp120质粒转染293细胞,培养48小时候收获上清并进行WB及单抗验证生产的gp120蛋白是否合格。将gp120蛋白吸附到96孔板,使用感染者血浆梯度稀释后加入到96孔板中,孵育后洗板加入带标签抗体,加入底物后显色,根据液体OD值判断血浆与gp120结合力大小。结果:感染早期env基因进化轨迹1、本研究CRF01_AE亚型粘膜疫苗株感染病例在最早感染30天时env克隆序列同源性高,可能为单一毒株建立感染。在感染97天前env基因进化无方向性,从感染97天起env基因进化逐步趋向一个方向,并在感染223天起至741天期间受明显选择压力,env基因进化集中一个方向,各结构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氨基酸固定点突变、缺失以及糖基化改变。2、V4区是env基因进化变异最早也是最显着结构区之一。V4区在感染54天有1个氨基酸固定点突变,此后持续出现氨基酸的缺失。在感染223天至741天期间V4区在氨基酸缺失同时出现氨基酸固定点突变及糖基化改变。3、该病例在感染223天后,V1V2区也受明显免疫选择压力作用,持续出现氨基酸固定点突变及糖基化改变。血浆中和应答产生及发展变化过程1、本研究患者感染54天血浆检出对感染30天病毒的较强中和活性(ID50=469),并在感染223天时达峰值,但感染557天前血浆对同期病毒基本无中和活性。2、该患者血浆对采样点前病毒有中和活性但要弱于感染30天病毒;感染557天前血浆对同期病毒及采样点后病毒基本无中和活性;感染557天至741天血浆对同期病毒产生较弱的中和活性;感染2年内血浆未产生对其它亚型病毒的交叉中和活性。3、V4区是env蛋白变异最早也是最显着的结构区,其产生变异的时序与中和应答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一致,提示V4区变异可能是感染早期病毒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中和逃逸机制。V4区变异与病毒血浆中和逃逸相关性1、V4区嵌合假病毒对感染557天前血浆的中和敏感性均明显低于感染30天病毒。感染133天前V4区嵌合假病毒与同期逃逸病毒对不同感染时间血浆的中和敏感性一致;感染133天至557天期间V4区嵌合假病毒对血浆中和敏感性要高于同期逃逸病毒;提示感染133天前V4区变异是导致病毒中和逃逸的最主要机制,感染133天之后除V4区外可能还有其他结构区参与病毒中和逃逸。2、血浆结合力试验发现感染97天前,血浆毒株特异性抗体可结合病毒包膜gp120(OD≥1);从感染97天起,血浆毒株特异性抗体不能结合gp120蛋白。结论:1、本研究HIV-1 CRF01_AE亚型粘膜疫苗株自然感染病例在感染54天时env基因V4区发生1个氨基酸固定点突变,此后到感染2年期间持续出现氨基酸缺失、点突变和糖基化改变等多种变异,V4区是感染早期env基因变异最早和最显着的结构区。在感染223天后V1V2区也显现出受中和选择作用,持续检出氨基酸固定点突变及糖基化改变。2、本研究患者血浆在感染54天已产生对感染30天病毒较强的中和活性并在感染223天时达峰值随后维持较强中和活性,但在感染557天前血浆对同期病毒基本无中和活性;在感染557天至2年期间血浆对同期病毒产生较弱的中和活性但仍远低于感染30天病毒;感染2年内血浆未产生对其它亚型病毒的交叉中和活性。3、本研究粘膜疫苗株感染早期env蛋白V4区通过基因突变以及表型变异逃逸血浆毒株特异性抗体应答,病毒与抗体的共进化未能促进产生广谱中和抗体;V4区可能不是一个有效的疫苗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杜莉[4](2018)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82例CHB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均给予替比夫定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所选患者的AST、ALT、TBil、LMR和HBV DNA等相关指标水平,同时观察记录其病毒和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分析不同资料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测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血清TBil及AST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所选患者的年龄与HBV DNA下降幅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HBeAg、LMR、ALT、AST、基线HBV DNA水平与HBV DNA下降幅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HBeAg及治疗时间后发现,LMR、ALT、AST、基线HBV DNA水平仍与HBV DNA下降幅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答组患者的家族史、AST、ALT、TBil、LMR和HBV DNA水平均与未应答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有家族史、血清TBil和LMR高水平及HBV DNA水平过高均是导致B型CHB患者未能出现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MR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CHB患者,其HBV DNA含量是预测基因B型CHB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出现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饶丽莎[5](2018)在《杉木生长素早期应答基因SAUR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因其具有材质优良和速生丰产等特点被广泛种植,在我国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林业生产实践表明,铝毒是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中制约杉木生长,导致杉木人工林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改善酸性土壤上杉木的生长,提高杉木人工林产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植物一样,杉木在酸性土壤中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通过不断整合自身发育与环境信号,实现对自身生长发育的调控。作为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关键激素之一,生长素在介导植物响应环境和自身发育信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生长素在调控植物铝胁迫耐性中的作用早已被证实。但是,这一过程涉及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的一系列基因和调控元件,而生长素早期应答基因SAUR作为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的上游基因,在介导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调控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迄今为止介导生长素调控植物铝胁迫耐性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开展杉木ClSAUR基因家族及启动子克隆、不同生理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和铝胁迫下基因功能研究,对于明确ClSAUR基因在杉木生长发育和铝胁迫中的作用和地位,加深对ClSAUR基因在杉木生长发育和铝胁迫中的调控作用机制的了解,并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杉木抗性,从而最终提高铝胁迫下杉木人工林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ClSAUR基因家族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杉木组培苗中克隆得到8个ClSAUR基因家族成员的cDNA和g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杉木ClS4 UR基因家族均不含内含子,所编码的氨基酸个数在95~196之间,且所有ClSAUR蛋白均为定位于细胞质的不具有跨膜结构的非分泌蛋白。同时,除ClSAUR25为酸性蛋白、ClSAUR36为稳定蛋白及ClSAUR29为疏水性蛋白外,其余杉木ClSAUR蛋白成员为碱性亲水的不稳定蛋白。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ClSAUR蛋白家族均属于生长素诱导的超家族成员,含有PLN结构。杉木ClSAUR蛋白不同成员在磷酸化位点数和位置上差异较大,且大部分杉木ClSAUR蛋白成员的磷酸化修饰主要是以丝氨酸为主。蛋白结构分析表明,ClSAUR2、ClSAUR24、ClSAUR25、ClSAUR29、ClSAUR36和ClSAUR39均以无规卷曲为主,而ClSAUR50和ClSAUR91则以α螺旋为主。2、杉木ClSAUR25基因的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通过热不对称PCR反应从杉木基因组DNA中获得长为1471 bp的ClSAUR25基因5'调控序列,该5'调控序列具有3个核心启动子区,分别位于第226~276bp、第1034~1084bp和第1234~1284 bp上,且3个核心启动子区的可能转录起始位点均为C。进一步分析发现该5'调控序列共有5个CpG岛,分别位于第1148~1347 bp、1149~1348 bp、1150~1349 bp、1151~1350 bp和1152~1351 bp。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该5'调控序列不仅含有丰富的核心元件CAAT-box和TATA-box,还存在光响应元件、乙烯响应元件、金属响应元件、厌氧响应元件、分生组织特异性元件、胚乳表达元件、生理周期响应元件及大量功能未知元件。此外,ClSAUR25基因可能还受bZIP类转录因子调控。3、不同生理条件下杉木ClSAUR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利用qPCR技术分析了杉木ClSAUR基因家族在愈伤组织不同形成时期、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生长素不同处理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lSAUR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在愈伤组织形成的不同阶段表达存在明显差异,ClSAUR2和ClSAUR24基因表达主要在杉木愈伤组织诱导初期和分化期受到显着诱导,ClSAUR25基因表达量在杉木愈伤组织诱导、分裂及分化整个生长过程中均显着上调,ClSAUR50、ClSAUR91和ClSAUR39则主要在杉木愈伤组织诱导初期受诱导表达,暗示ClSAUR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在杉木愈伤组织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ClSAUR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不同基因成员或同一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ClSAUR2和ClSAUR39基因在叶片的相对表达量最大,ClSAUR25、ClSAUR50和ClSAUR91基因在根中相对表达量最大,ClSAUR24基因则在茎中相对表达量最大,暗示不同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部位所起的功能有所不同。此外,不同ClSAUR成员对生长素的响应情况也存在差异,其中ClSAUR24、ClSAUR25、ClSAUR39和ClSAUR91基因对生长素响应较为迅速(0.5 h就能被显着诱导表达),随后这些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这些基因在早期生长素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ClSAUR2在早期(0.5 h)则被生长素迅速抑制表达,随后其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暗示其可能在生长素信号转导后期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与上述生长素响应基因表达模式不同的是,ClSAUR50基因的表达相对复杂,其相对表达量整体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4、杉木ClSAUR25基因的功能分析将ClSAUR25基因ORF构建到pCambia1301-1表达载体中,采用农杆菌侵染法将p1301-ClSAUR25导入拟南芥和烟草中,获得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和转基因烟草组培苗。通过对转基因烟草内源激素含量分析,发现转基因烟草的lAA和AB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而GA和ZR含量均低于野生型烟草。通过外源生长素对烟草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ClSAUR25的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 h时两者的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并达到峰值。整体而言,野生型烟草的ClSAUR25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转基因烟草的相对表达量。耐铝结果分析表明,铝胁迫显着增加烟草体内过氧化氢含量,而且转基因烟草中过氧化氢增幅小于野生型,与该结果一致的是,铝胁迫均显着诱导MDA的积累,但转基因烟草中MDA增幅小于野生型,表明转基因烟草受到的氧化损伤较野生型小,转基因烟草具有较强的耐铝性。铝胁迫下烟草体内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析表明,铝胁迫显着增加野生型烟草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以及转基因烟草体内脯氨酸的含量,但铝胁迫显着降低转基因烟草中可溶性糖含量,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耐铝性的增强与其体内渗透物质含量的改变关系不大。另一方面,铝胁迫显着增加野生型烟草中的SOD活性,而转基因烟草中S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但转基因烟草自身具有较高的本底SOD活性。铝胁迫显着增加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中POD和CAT活性,而且铝胁迫下野生型烟草中POD酶活性增幅显着大于转基因烟草,铝胁迫下转基因烟草中CAT活性增幅显着高于野生型,表明转基因烟草可能通过提高CAT活性来增强其活性氧清除能力,减轻铝诱导的氧化损伤。此外,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柠檬酸分泌基因NtMATE和铝的液泡转运基因NtALS3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铝胁迫能显着增加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中NtMATE基因的表达量,铝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中NtMATE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各自对照的2.75和2.96倍,而且在正常和铝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烟草NtMATE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另一方面,铝胁迫对野生型烟草NtALS3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不显着,但铝胁迫却显着诱导该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铝胁迫下其表达量是野生型的3.21倍,暗示铝胁迫下转基因烟草可通过增加NtMATE和NtALS3表达量,促进有机酸的分泌和铝向液泡中的转运,减少转基因烟草对铝的吸收,减轻铝的毒害,从而最终增强其对铝胁迫的耐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徐齐君,王玉林,原红军,曾兴权,尼玛扎西[6](2017)在《西藏青稞品种甘农大7号白粉菌诱导早期应答基因SSH文库的构建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接种白粉菌后24 h甘农大7号材料的叶片为实验组(tester),未接种白粉菌材料的叶片为驱动组(driver),分别提取c DNA,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甘农大7号"白粉菌诱导早期应答基因差减文库。对所获得的EST序列去污染后,通过与核酸和蛋白数据库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其中有219条非重复序列与已知序列同源性较高。对这些序列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这些注释的基因主要在信号转导、基础物质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本结果为后续探究青稞品种甘农大7号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方向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大麦与谷类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荆婷[7](2017)在《As-gsk3β基因在中国卤虫早期胚胎发育和抗逆应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esis kinase 3β,GSK3β)是一种CMGC家族的古老的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GSK3β在细胞代谢调节,细胞存活和胚胎发育过程中作为PI3K/AKT和Wnt信号通路的效应分子起这作用。中国卤虫在经历高盐或低温等不良环境时,会产生滞育卵,进入胚胎滞育过程,当遇到某种特定条件滞育又会终止。GSK3β在中国卤虫滞育终止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还是未知的。在本研究中,我们获得了As-gsk3β的cDNA全长,为1801bp,共编码422个氨基酸。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As-gsk3β在中国卤虫身体各部分都有表达,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尽管Real-time qPCR的实验结果显示As-gsk3βm RNA水平在发育到3天时有显着的增加,但是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s-GSK3β蛋白的表达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别令人关注的是,As-GSK3β-Ser9p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发育时期显示出显着不同。揭示As-GSK3β可能通过磷酸化丝氨酸9位点来调节并参与胚胎发育。中国卤虫海藻糖酶的表达模式可能和胚胎发育中海藻糖含量和糖原合成的变化相对应。As-GSK3β-Ser9p,As-GSK3ɑ-Ser21p和As-TREH表达的下调可能促进卤虫在高盐或低温条件下的存活。并且,As-GSK3β-Ser9p在5°C条件下表达增加可能会导致中国卤虫促存活机制的启动。总之,在中国卤虫早期胚胎发育,低温或高盐胁迫中,As-GSK3β和As-TREH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显示这些蛋白可能在糖原代谢调节、抗逆以及胚胎重启动发育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许建平,邝永辉[8](2016)在《IL-28B基因rs129798600多态性治疗HCV基因型1患者早期应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基础上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1患者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做出的预测,为患者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V定量值;使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rs129798600的基因型。结果发生完全早期病毒性应答(cEVR)患者的年龄显着低于未发生cEVR(Non-cEVR)患者,而男性比例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则显着高于后者;IL-28B基因型CC和年龄小于40岁为发生cEV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HCV rs129798600位点CT基因型的患者,则可以考虑对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进行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而对其他患者可以进行叁联治疗。(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23期)

乔石瑶,刘晓颖,王艳红,肖莹,孙世南[9](2015)在《栽培小麦Brock白粉菌诱导早期应答基因SSH文库构建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接种白粉菌的Brock叶片c DNA作为实验组(tester),不接菌Brock叶片c DNA为驱动组(driver),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构建Brock白粉菌诱导早期应答基因消减杂交文库。随机挑选5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38条非重复序列。经与Gen Bank进行同源比对,发现其中28条非重复序列与已知序列同源性较高。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基因分析后,发现ABC转运蛋白、丝/苏氨酸蛋白激酶、Lr1基因编码蛋白、核酮糖二磷酸羧基酶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参与了小麦抗白粉菌早期应答反应。该工作为我们在整体水平上揭示Brock抗白粉病分子机理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范伟[10](2014)在《饭豆根尖早期铝应答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饭豆(Vigna umbellata)是一种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表现良好的豆类作物。前期研究表明,铝(Al)诱导饭豆根尖柠檬酸的分泌有数小时的滞后期,暗示蛋白的重新合成是分泌所必需的,但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调控基因仍不得而知;介导Al诱导饭豆柠檬酸分泌的转运子基因VuMATE1在无A1条件不被转录,而在Al胁迫下被大量诱导表达,因此鉴定饭豆早期Al响应基因可以为饭豆根尖柠檬酸分泌调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高浓度Al在显着抑制根伸长的同时往往会引发细胞次级胁迫的产生,这不利于辨别真正的Al胁迫靶标。在本研究中,为鉴定调控饭豆柠檬酸分泌的新组分,揭示饭豆Al耐性和毒性相关的分子机制。我们构建了低浓度和高浓度Al胁迫早期的抑制差减文库(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从中鉴定了一批Al上调和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中一个潜在的可能参与柠檬酸分泌调控的转录因子基因VuSTOPl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饭豆5和25μM AlCl3处理4h的正反向差减文库。结合反向Nothern杂交和定量PCR鉴定到815个差异表达的EST序列,这些序列代表了394个Unigenes。根据Gene Ontology分类显示,这些Unigenes可以被归类为“信号转导与转录”,“转运”,“胁迫/防御应答”,“代谢与能量”,“细胞壁合成与结构”,“细胞分化与细胞骨架”,“蛋白质翻译进程与降解”,“DNA与RNA代谢”,“未知功能”以及“无匹配”10个功能大类。在已知功能基因中,与“代谢与能量”,“信号转导与转录”以及“转运”相关的基因被优势上调表达,而与“蛋白翻译进程与降解”相关的基因被优势下调表达。对两个处理浓度下差异基因的表达谱分析发现,调控柠檬酸分泌基因的上调在饭豆应答低浓度和高浓度Al胁迫的耐性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代谢(能量)和蛋白合成的改变是饭豆应答Al胁迫时的自发适应性机制并可能与Al的耐性相关;高浓度Al对饭豆根伸长的抑制可能与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运输以及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下调有关。(2)根据文库中鉴定到的EST序列信息,通过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PCR技术从饭豆中扩增了一个STOP1类直系同源基因,命名为VuSTOP1。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1772bp,能够剪切形成两个转录本,其中VuSTOP1.1长1497bp,编码498个氨基酸,VuSTOP1.2长1263bp,编码420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VuSTOP1与其它已知物种中的STOP1类蛋白一样,拥有4个高度保守的Cys2His2锌指蛋白结构域,在进化关系上,与菜豆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大豆。Southern杂交显示,VuSTOP1是一个单拷贝基因。对两个转录本的定量PCR分析表明,VuSTOP1.1与VuSTOP1.2表达模式基本一致,主要在饭豆根中表达,其中基本根(1-2cm)中的表达量高于根尖(0-1cm),而在叶中的表达量最低,Al和蛋白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已酮(Cycloheximide)能显着诱导其表达量的增加,低pH和重金属镉(Cd)可轻微上调其表达。进一步对VuSTOP1基本特性进行分析显示,VuSTOP1定位于细胞核中,具有两个转录激活域,分别位于N端1-78氨基酸残基和C端389-498氨基酸残基区间。利用拟南芥AtSTOP1启动子接VuSTOP1回复到拟南芥同源stop1突变体中发现,VuSTOP1可以通过回复AtSTOPl调控的H+耐性基因较大程度地回复stop1的H+敏感性表型,同时也可通过部分回复AtMATE1和ALS3的表达,少许地回复stop1对Al的敏感性表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1)

早期应答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83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1×105拷贝/m L并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的基因B型CHB患者,评估临床疗效,并对NLR及其他单因素与病毒降低幅度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性分析。结果:(1)替比夫定治疗后,83例CHB患者的病毒载量较基线下降幅度≥1×1g拷贝/m L的有80例,有57例下降幅度≥2×1g拷贝/m L,有3例HBV DNA≤500拷贝/m L,且CHB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及HBV DNA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CHB患者HBV DNA下降幅度与基线NLR水平呈正相关(r=0.234,P<0.05);调整了性别、年龄、HBe Ag和治疗时间后,基线NLR水平与病毒降低幅度仍呈正相关(r=0.226,P<0.05)。结论:NLR水平变化与替比夫定治疗的基因B型CHB患者的病毒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关系,高基线NLR水平预示着较好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可能有利于指导CHB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应答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魏飞力,柴梦音,寇卜心,欧阳雅博,刘晓霓.采用PDX模型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早期应答基因改变的研究[J].北京医学.2019

[2].程琳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分析[J].北方药学.2018

[3].吉阳涛.HIV-1CRF01_AE亚型原发感染者早期env基因变异与中和应答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4].杜莉.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与替比夫定治疗基因B型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

[5].饶丽莎.杉木生长素早期应答基因SAUR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8

[6].徐齐君,王玉林,原红军,曾兴权,尼玛扎西.西藏青稞品种甘农大7号白粉菌诱导早期应答基因SSH文库的构建及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7

[7].荆婷.As-gsk3β基因在中国卤虫早期胚胎发育和抗逆应答中的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7

[8].许建平,邝永辉.IL-28B基因rs129798600多态性治疗HCV基因型1患者早期应答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

[9].乔石瑶,刘晓颖,王艳红,肖莹,孙世南.栽培小麦Brock白粉菌诱导早期应答基因SSH文库构建及分析[J].植物研究.2015

[10].范伟.饭豆根尖早期铝应答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颗粒物诱导氧化应激通过激活NF-κB诱...2 渗透胁迫调节的早期应答基因和...野大豆碱胁迫早期应答基因功能...参与次生代谢的差异基因基因Fig.3-1...致炎性损伤门b目吐法训定各?

标签:;  ;  ;  ;  ;  ;  ;  

早期应答基因论文_魏飞力,柴梦音,寇卜心,欧阳雅博,刘晓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