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控制的微熔点测试仪研究

单片机控制的微熔点测试仪研究

一、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显微熔点测定仪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何子逸,尹钊,颜海成[1](2021)在《阶梯渐近MCGS温控程序在显微熔点仪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微熔点仪在测定材料熔点、检测药物纯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传统熔点仪采用人工调整加热电流的方式控制升温速率,升温曲线呈非线性,温度滞后大,观察时间短,测量结果偏差大。利用具有可视化操作界面的MCGS组态软件与莫迪康Modbus-RTU通信协议,与具有RS-485串口通信功能的温控仪表相结合,开发出一种以阶梯渐近方式接近目标温度的可视化控制系统,为观测物质熔化提供精准的升温曲线。完成目标温度平台的低过冲控温,防止最大动态偏差高于物质熔化温度;实验过程中操作者通过按键记录的数据可实时通过串口上传至人机界面,省略了同时记录和观察的操作步骤。该程序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物质熔点的测量分辨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测试环境。

魏京辰[2](2017)在《显微热分析仪时序控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药、化学试剂、香料、印染等行业迅速壮大,有机晶体物质的纯度对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有机结晶物质的熔点是其固有的、重要的理化参数,通过测定其熔点来检测物质的纯度,是一种重要的纯度分析手段。熔点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热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因此,时序温控的性能对于熔点测量非常关键。本文主要研究新型显微热分析仪的设计,着重研究时序控温系统的设计,以提高显微热分析仪的性能。本文设计了以STM32为核心的数字系统电路和自上而下的软件系统,包含RS232、USB以及PC机接口设计、人机界面功能设计和美工、上位机软件的多语言版本等。在对众多高精度温度采集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充分借鉴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结构设计趋势,完成了两对热电偶为采集核心的系统结构设计,选型和定型以及实验设计。使用热电偶对能够根本性解决目前国内热台的薄弱环节,但随之也带来设计上各个环节的许多困难,本文重新组合并完成了新的功率放大系统和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尤其针对热电偶的补偿精度问题,做了许多选型实验。多对热电偶的设计方案产品化目前是在国内热台仪器上的首次应用。本文分析比较了适合本系统的通用控制算法,在预置温度环节,采用了模糊PID控制实现了较快的预置速度,极弱超调,小静态误差并且提升了抗干扰能力。在线性升温环节,采用周期阶跃控制法,并创新性提出一种定点化搜索最优定时器步长和周期的方法来实现无级速率。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温控系统预置快、稳态误差小、预置-熔点近、升温速率稳定、鲁棒性好,并解决了大速率和无极速率升温的问题。本文所研制的热分析仪已批量生产,其性能接近国外同类产品。

孙德军,张秀华[3](2014)在《熔点测定装置的改进》文中指出熔点是化合物十分重要的属性,测定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非常基础的项目。测定熔点的方法也有很多,总结以往所使用的测定熔点的方法,都会有一些不足。我们对熔点的测定装置进行了改进,采用电加热的装置,以空气为介质来传导热量,通过调节电压缓慢增加环境温度,使熔点的测定有了很好的效果,操作更加简便,实用性更强,实验误差小,节约了成本,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达到了绿色环保。

詹艳平[4](2014)在《纸质文献水溶液脱酸保护中真空冷冻干燥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纸质文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见证。我国众多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等机构收藏有大量的纸质文献,它们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由于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大量纸质文献使用了质量较差的机制纸张印刷,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纸质文献因纸张酸化、气体氧化、生物腐蚀等作用已发生严重的脆化、变质、发黄等现象。针对纸质文献酸化日趋严峻的形式,大量脱酸处理技术已应用于纸质文献保护中。目前,国内对纸质文献进行脱酸主要采用技术较为成熟的水溶液脱酸法,但如何对脱酸后的纸质文献进行干燥遇到了技术瓶颈。传统的干燥方法不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经干燥后的纸质文献会出现纸张凹凸不平、收皱、粘连等现象。真空冷冻干燥是先将含水物质在低温下冻结,然后使其水分在真空条件下升华的一种干燥方法。这这种方法干燥后物物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能基本不变,物质中的挥发性成分和受热性营养成分损失很小,真空冷冻干燥后的物质呈多孔状,其体积与冷冻干燥前基本相同,密封包装后其保质期长,已经在食品、医疗、木质文物干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对纸质文献水溶液脱酸后进行干燥提供参考,本文将根据纸质文献的相关理化性质,设计了一台集真空浸渍脱酸和真空冷冻干燥于一体的装置并在该装置上进行纸质文献样品的真空脱酸及其冷冻干燥试验研究。采用电阻法测量脱酸液的共晶点温度,以此来确定纸质文献脱酸后的预冻温度。采用单因素试验深入研究了纸质文献厚度、加热板温度和干燥室真空度对冻干时间的影响,并以纸质文献收皱率、冻干时间和干基含水率为评价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得到各因过程参数对冻干时间和冻干品质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高冻干效率和冻干品质提高试验依据,为规模化脱酸及其干燥提供参考。对真空脱酸及其真空冷冻干燥后的纸质文献的物理机械强度(抗张强度、耐折度、撕裂度)和化学性质(pH值、色差)进行测定,得出各理化性质试验前后变化的关系,对纸质文献冷冻干燥的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试验结果表明:真空脱酸可有效去除纸质文献的酸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脱酸方法;采用电阻法测量纸质文献脱酸后的共晶点温度为-1.5~-3℃,以此为依据进行预冻试验且预冻后未出现明显凹凸不平,符合进一步真空冷冻干燥的要求;真空冷冻干燥试验发现最佳的冻干参数是加热板温度为25℃,纸质文献厚度为7mm,真空室压力为10-20Pa:经过脱酸干燥前后纸张物理强度和化学性能的对比分析,发现了脱酸后的纸质文献pH值明显上升,色差无明显变化,抗张强度和耐折度均有较大提升,撕裂度也有少量提高,由此表明经过该试验,纸质文献各项物理化学性质均有强化趋势。综上所述,真空脱酸高效可靠,真空冷冻干燥法能克服传统方法引起的皱缩、粘连、变形等现象,基本保持纸质文献的原貌。且对纸质文献各项物理化学性质均有强化趋势。是一种新颖、可靠的干燥加工方法,符合当前纸质文献规模化脱酸及其干燥的要求。

李毓婷[5](2012)在《含碳固废作型煤添加剂的研究及型煤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煤炭型能源国家,煤炭的洁净燃烧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型煤技术是一项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洁净煤技术,是煤炭高效低污染利用的发展方式。本文基于洁净型煤技术,利用含碳固体废弃物的燃料特性,将工农业废弃物中的农作物秸秆、生化污泥与粉煤进行混合,加工成型制成固体燃料。本文在综合文献基础上,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含碳固废作型煤添加剂,将含碳固废(污水污泥、生物质秸秆)制备成新型的洁净型煤供锅炉使用;一方面研究洁净型煤的功能添加剂,解决型煤机械强度低、防水性能差以及固硫效率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研究洁净型煤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特性,探索含碳固废与粉煤混合燃烧的燃烧机理,燃烧烟气中S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以污泥作为型煤添加剂,污泥可以起到一定型煤粘结剂的作用,当污泥添加量为20%时,型煤的机械强度最好;通过添加粘结剂和防水剂后,当膨润土添加量为6%、有机硅为1.8%时,型煤的抗压强度、热强度、热稳定性、跌落强度和防水强度等各项指标均可达到山西省地方工业型煤标准。(2)利用烟气分析仪分析污泥型煤的硫、氮释放特性,并针对SO2污染进行了复合型煤固硫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对SO2和NOx的排放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Ca(OH)2作为型煤固硫剂,固硫率仅42%,而碱金属盐的添加明显提高了型煤的固硫效果,K2CO3的效果最好,固硫率达83.43%。(3)在污泥型煤中添加生物质,结果表明发酵改性后的生物质质地密实,压缩性能好,膨胀性差,提高了型煤的抗压强度,当发酵生物质的添加量为15%,污泥添加量为20%的条件下,污泥型煤的机械强度最佳,可达到1.4MPa,能够达到锅炉使用的标准。(4)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和灰熔点测试仪研究了型煤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污泥和生物质后,型煤的燃点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型煤的燃烧性能得到改善,燃尽率得到提高,灰渣熔点显着下降,与添加剂的灰渣熔融特征温度和结渣特性接近。

杨俊霞[6](2009)在《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合成与精制》文中研究指明以蔗糖酯为代表的糖酯类乳化剂作为高效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生物、化工等领域,研究与开发糖酯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蔗糖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合成了一类新的乳化剂——麦芽糖硬脂酸酯。同时首次应用微波合成麦芽糖酯,由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实验所用的乳化剂为硬脂酸钠,催化剂为无水碳酸钾,最佳用量分别为硬脂酸乙酯的30%、18%。并且对反应时间、微波功率、糖酯质量比等因素做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即麦芽糖与硬脂酸乙酯的比为2.5:1,时间为20min、微波功率为250W、乳化剂用量为30%、催化剂用量为18%。并在该条件下做验证实验,产品的产率为63.78%。比较了微波合成与传统加热方式合成麦芽糖硬脂酸酯的结果。第一,微波合成不仅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还改善了产品的色泽。第二,还解决了传统加热对原料糖浆的脱水处理问题,用微波催化麦芽糖浆中的水份不影响合成,因此不需要脱水,这样不仅简化了工艺,而且节省了能源。第三,整个制备过程与传统的合成方法相比,微波反应条件温和,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成本低、无污染排泄。因此,微波辐射是替代传统加热合成的高效合成方法。参考蔗糖酯的精制方法,初步确定了麦芽糖硬脂酸酯的精制方法,粗产品冷却至100℃以下,经过中和,盐水洗涤,丁酮萃取后干燥得到产品。通过化学方法以及红外光谱法对产品进行结构初步鉴定。从原料和产品的红外光谱对比图可知,产品在1740cm-1处的强吸收峰为γc=o的吸收,是麦芽糖硬脂酸酯的佐证,在938cm-1处有糖酯的羧基吸收峰,所以证明了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存在,3200cm-1峰消失说明羟基被酯化而造成其成分降低。对产品的性质测定结果为产品的外观为乳白色或淡黄色粉末,产品熔点为53℃~62℃,酸值为7.10,HLB值为14.1。

杨鲁杉[7](2008)在《用于食品防伪显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对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则无法估计,而防伪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防伪技术具有以下功能:(1)识别真假为揭露伪造、假冒类犯罪活动提供证据。(2)研制防伪技术为净化市场提供保真的标识,用现代科技最新方法制作专一的不易被他人仿制的防伪商标或标识,以确保真品产销厂商的合法权益。(3)为政府实施防伪行业管理提供技术咨询。(4)沟通防伪信息,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服务。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而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暴利的驱使之下,很多不法分子疯狂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食用假冒伪劣产品而出现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还造成了人员死亡。因此,如何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防伪技术的应用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需求,开展用于食品防伪显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防伪材料概述,介绍了目前防伪市场的概况,防伪产品的分类以及市场上的各种防伪油墨。第二部分为光致变色材料的开发,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开发高效、廉价的发光材料。通过合成La、Y等稀土离子掺杂的Tb(TTA)3Phen配合物并进行光谱测定,筛选得到了光学性能优越、生产成本低廉的发绿光配合物。所得优选配合物在紫外光区有宽带吸收,发射Tb的特征光,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适合作为光致变色材料,加入到溶剂型油墨中制成紫外荧光油墨。第三部分为新型防伪材料的开发,这种防伪材料利用唾液中的淀粉酶对蓝色碘-淀粉络合物破坏分解作用,实现由“蓝色”到“无色”的变色反应,由于原淀粉的性质(冷水不溶性,与淀粉酶反应时间长等)限制了它的活性,因此本部分通过酯化跟接枝共聚等方法对淀粉进行了化学修饰以增强其活性。用邻苯二甲酸酐做改性剂,合成了一种酯化变性淀粉,这种变性淀粉水溶性较好,可以应用于水性的凹版印刷油墨中;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淀粉为接枝骨架,分别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接枝单体进行接枝共聚,所制得的接枝共聚物具有淀粉和单体的双重优良性能,能够应用于水性的凹版印刷油墨中。由于以上三种改性淀粉的活性都得到了增强,淀粉酶破坏碘-改性淀粉络合物的时间大幅缩短,因此鉴别时,消费者瞬间就可以分辨所购买产品的真伪。

左瑞雅[8](2007)在《L-丙氨酰-L-谷氨酰胺-Zn2+螯合物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说明短肽和氨基酸的自由氨基上的-NH2、羧基上的-C=O等均可与具空轨道的金属离子产生配位键,形成螯合物。其生物利用率高,毒性小,生化稳定性良好。目前采用半微量相平衡法、固相合成法等制备螯合物。本文采用透析平衡法,以L-丙氨酰-L-谷氨酰胺(L-Ala-L-Gln)和ZnSO4·7H2O为原料,制备L-丙氨酰-L-谷氨酰胺-Zn2+冻干粉,表征其主要理化及其生化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在60℃下反应1.5h,L-丙氨酰-L-谷氨酰胺和ZnSO4·7H2O在水溶液中发生配位反应,形成螯合溶液。L-丙氨酰-L-谷氨酰胺-Zn2+螯合溶液透析30h达到平衡,平衡时Ala-Gln与Zn2+的摩尔比是2:1。对其进行冷冻干燥,获得Ala-Gln-Zn2+稳定螯合物。Ala-Gln-Zn2+的XRD与Ala-Gln的相比,衍射数据中前三强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其物相发生了变化;与Ala-Gln相比,Ala-Gln-Zn2+的差热-热重图在67.22℃出现了结晶水的吸热峰,232.67℃、366.1℃处的吸热峰移至279.4℃、537.3℃,吸热峰温度升高;与Ala-Gln的相比,Ala-Gln-Zn2+的红外光谱在波数为3411.1cm-1、1111.81 cm-1处-NH2、-NH-的特征吸收峰发生蓝移,强度减弱,1649.5 cm-1、1608.53 cm-1处的-C=O的伸缩振动峰发生蓝移,强度减弱,3334.28cm-1处-OH伸缩振动吸收峰消失,说明Ala-Gln上的-NH2、-NH-、-C=O、-OH均可能参与相互作用;螯合物的1H-核磁共振图与Ala-Gln的相比,δ=12.57ppm处-OH上H的信号峰消失,-CH-、-NH-的信号峰的峰面积增大,同时-CH-的信号峰向高场移动。因此,Ala-Gln-Zn2+的配位机制是:两个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与Zn2+螯合,Ala-Gln上羧基的-OH与Zn2+形成离子键,其H消失,羧基的-C=O及相邻-NH-的N分别与Zn2+发生配位,形成稳定的五元螯合环。原子力显微扫描指出,大量出现的单一弯曲链状结构是Ala-Gln分子,而两两组合连接的链状结构,则是Ala-Gln-Zn2+螯合物,且连接两个链状结构、半径约为0.25nm的中心原子是Zn2+,证明Ala-Gln与Zn2+形成配位比为2:1稳定螯合物。用电位滴定法测定得到螯合物的稳定常数为LogK=4.46,比Ala-Gln的稳定常数增大74.2%;测得螯合物的总抗氧化活力为2105.43 U/moL,抗超氧阴离子活力为2414.38 U/moL,且能够增大超氧物岐化酶的抗氧化活力;测得羧肽酶对螯合物的水解率为4.37%,比Ala-Gln的水解率降低了75%;抗菌实验指出,浓度为0.001g/mL的螯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何芳,孙平[9](2006)在《麦芽糖酯的合成及分析》文中提出本实验首次以麦芽糖浆为原料微乳化法合成麦芽糖酯,以酯得率为考察目标,主要探讨了反应过程中时间、温度、反应物配比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产品的理化性质作初步分析。

任便利,陈均志,黄文娟[10](2005)在《制备生物钙强化剂工艺条件探讨》文中指出探讨了在常压下水介质中,使用直接法通过由硬脂酸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得高质量生物钙强化剂的各种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时间为70℃、90min;氢氧化钙悬浮液的浓度为21%~22%;氢氧化钙的加入量比理论值过量3%~4%为制备生物钙强化剂的较佳工艺。最终对产品性能进行红外和熔点分析也证实这一点。

二、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显微熔点测定仪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显微熔点测定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阶梯渐近MCGS温控程序在显微熔点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显微熔点仪控制系统
2 莫迪康指令解析
3 MCGS程序
    3.1 仪表参数设置人机交互程序
    3.2 实验参数设置
    3.3 数据结果读取
4 实验测试
5 结 语

(2)显微热分析仪时序控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显微热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热分析仪的总体设计
    2.1 热分析仪的功能设计要求分析
    2.2 热分析单元设计
        2.2.1 机械结构设计
        2.2.2 传感器设计
    2.3 控制单元设计
        2.3.1 功率系统和电源设计
        2.3.2 主控单元设计
        2.3.3 通讯接口
        2.3.4 交互系统的界面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温电路的设计
    3.1 测温结构的设计
        3.1.1 热电偶传感器的优缺点
        3.1.2 热电偶阵列的电路设计
    3.2 模数转换设计思路
        3.2.1 动态范围的计算
        3.2.2 有效分辨率的计算
        3.2.3 有效分辨率的提高
    3.3 冷端补偿的设计
        3.3.1 冷端补偿的方案选择
        3.3.2 提高冷端补偿的精度设计
        3.3.3 提高冷端补偿稳定性的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仪器的温控系统设计
    4.1 预置温度算法的设计
        4.1.1 预置温度的需求和控制目标
        4.1.2 系统的模型识别和初始参数整定
        4.1.3 无超调法临界值的确定方法
        4.1.4 弱超调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4.1.5 弱超调PID控制器的抗干扰
    4.2 弱超调PID控制器的抗干扰
        4.2.1 匀速升温系统的性能指标
        4.2.2 匀速升温控制方法
        4.2.3 无级速率升温参数的优化
        4.2.4 参数计算和定点化处理
        4.2.5 定点化的理论误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仪器的软件系统设计
    5.1 基于任务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5.1.1 系统任务和优先级
        5.1.2 基于串口中断的主流程系统
    5.2 数据索引的算法设计
        5.2.1 时钟信息的压缩编码
        5.2.2 数据的索引方式
    5.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结果
    6.2 结果数据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熔点测定装置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熔点测定方法
    1.1 熔点测定仪
    1.2 差示扫描量热法
    1.3 Thiele管熔点测定法
2 熔点测定装置的改进
3 结语

(4)纸质文献水溶液脱酸保护中真空冷冻干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纸质文献脱酸的分类
        1.2.1 气相脱酸法
        1.2.2 液相脱酸
    1.3 纸质文献水溶液脱酸后的干燥法分类
        1.3.1 微波真空干燥法
        1.3.2 真空冷冻干燥法
    1.4 纸质文献水溶液脱酸后真空冷冻干燥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纸质文献真空冷冻干燥试验研究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工艺流程
    2.3 试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2.3.1 真空浸渍脱酸试验
        2.3.2 预冻试验
        2.3.3 升华干燥
        2.3.4 后处理研究
    2.4 结果分析
        2.4.1 真空脱酸结果与讨论
        2.4.2 预冻试验结果与讨论
        2.4.3 升华干燥试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纸质文献脱酸液共晶点的测量研究
    3.1 共晶点的测量原理及其测量方法的选择
    3.2 试验仪器与步骤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冻干燥过程参数的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分析
    4.1 单因素试验与分析
        4.1.1 纸质文献厚度对冻干时间的影响
        4.1.2 加热板温度对冻干时间的影响
        4.1.3 干燥室压力对干燥特性的影响
    4.2 正交试验
        4.2.1 因素水平的选取
        4.2.2 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4.2.3 试验的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真空冷冻干燥脱酸后纸质文献理化性质的研究
    5.1 pH值试验
        5.1.1 pH值试验方法及测定标准
        5.1.2 pH值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色差试验
        5.2.1 色差试验方法及测定标准
        5.2.2 色差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抗张强度试验
        5.3.1 抗张试验方法及测定标准
        5.3.2 抗张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耐折度试验
        5.4.1 耐折度试验方法及测定标准
    5.5 撕裂度试验
        2.5.1 撕裂度试验方法及测定标准
        2.5.2 撕裂度试验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含碳固废作型煤添加剂的研究及型煤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洁净型煤技术
        1.1.1 洁净型煤主要技术指标
        1.1.2 洁净型煤推广存在的问题
    1.2 型煤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2.1 粘结剂
        1.2.2 助燃剂
        1.2.3 固硫剂
        1.2.4 型煤添加剂存在问题
    1.3 含碳固废作型煤添加剂的研究
        1.3.1 污泥作型煤添加剂研究现状
        1.3.2 生物质作型煤添加剂研究现状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污泥型煤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原料分析
    2.4 实验方法
        2.4.1 原料制备
        2.4.2 压制成型
        2.4.3 型煤测试流程
        2.4.4 性能测定方法
        2.4.5 型煤质量评价方法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添加比例污泥型煤的工业分析和含硫量测定
        2.5.2 污泥添加比例对型煤机械性能的影响
        2.5.3 污泥添加比例对型煤防水性能的影响
        2.5.4 污泥对型煤热性能的影响
        2.5.5 粘结剂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2.5.6 防水剂对型煤防水性能的影响
        2.5.7 高强防水污泥型煤配方分析
        2.5.8 型煤粘结防水性能机理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型煤的污染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内容
        3.2.1 烟气分析实验
        3.2.2 固硫实验
    3.3 实验设备与试剂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试剂
    3.4 实验方法
        3.4.1 型煤样品的制备
        3.4.2 烟气分析实验
        3.4.3 固硫添加剂实验
    3.5 实验装置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烟气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
        3.6.2 固硫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作型煤添加剂的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备
    4.3 实验原料分析
    4.4 实验方法
        4.4.1 原料制备
        4.4.2 生物质发酵改性
        4.4.3 型煤制备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发酵改性对生物质纤维的影响
        4.5.2 生物质改性发热量测定
        4.5.3 生物质改性对型煤机械性能的影响
        4.5.4 含碳固废型煤配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型煤的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备与原料
        5.2.1 热重分析仪
        5.2.2 灰熔点测定仪
        5.2.3 实验原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热重实验
        5.3.2 灰熔点实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燃烧过程分析
        5.4.2 试样特征参数分析
        5.4.3 灰熔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合成与精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乳化剂的简介
        1.1.1 乳化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2 乳化剂的适用性
    1.2 糖酯结构与功能简介
        1.2.1 蔗糖酯的结构
    1.3 蔗糖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蔗糖酯研究历史现状
        1.3.2 蔗糖酯的合成方法介绍
    1.4 蔗糖酯的精制
    1.5 糖酯的分析
    1.6 蔗糖酯的物理化学性质
        1.6.1 蔗糖酯的物理性质
        1.6.2 蔗糖酯的化学性质
    1.7 糖酯的应用
        1.7.1 糖酯在食品中的应用
        1.7.2 糖酯在日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1.7.3 糖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7.4 糖酯的生化应用
        1.7.5 糖酯在农业中的应用
        1.7.6 糖酯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8 微波技术
        1.8.1 微波及其特性
        1.8.2 微波反应原理及其特性
        1.8.3 微波加热的特点
        1.8.4 微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1.8.5 微波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9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9.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9.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9.3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硬脂酸乙酯的制备及检测
        2.2.2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合成
        2.2.3 各因素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2.2.4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精制
        2.2.5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分析
        2.2.6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性质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硬脂酸乙酯的检测分析结果
        3.1.1 硬脂酸乙酯的酸值及转化率
        3.1.2 硬脂酸乙酯的皂化值与酯得率
        3.1.3 硬脂酸乙酯的IR检测
        3.1.4 硬脂酸乙酯的熔点测定
    3.2 微波合成的实验结果
    3.3 微波合成单因素实验结果
        3.3.1 乳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3.2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3.3 糖酯比对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3.5 微波功率对反应的影响
    3.4 微波合成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4.1 正交实验结果
        3.4.2 方差分析
        3.4.3 最佳反应条件的验证
    3.5 微波合成与传统合成方法的比较
    3.6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精制
    3.7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分析
        3.7.1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鉴别实验结果
        3.7.2 产品的UV全波长扫描
        3.7.3 产品红外光谱检测
    3.8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性质测定
        3.8.1 外观
        3.8.2 熔点的测定
        3.8.3 酸值的测定
        3.8.4 HLB值测定
        3.8.5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3.8.6 麦芽糖酯的乳化力测定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用于食品防伪显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防伪概述
    1. 防伪市场概述
    2. 防伪技术概念
    3. 防伪市场的分类
    4. 防伪技术的六要素
    5. 防伪油墨的分类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光致变色材料的开发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掺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强度比较
第三章:配合物的表征与合成工艺研究
    第一节 配合物的表征
    第二节 配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酶致变色材料的开发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淀粉酯化及接枝共聚
    第三章:表征
    第四章:产品试验
    参考文献
附录1:相关谱图
附录2: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L-丙氨酰-L-谷氨酰胺-Zn2+螯合物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量元素ZN 的研究现状
        1.1.1 Zn 的生物活性
        1.1.2 Zn 的吸收机制
    1.2 丙-谷二肽的研究现状
        1.2.1 丙-谷二肽的生物活性研究
        1.2.2 丙-谷二肽的合成方法
    1.3 短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研究现状
        1.3.1 短肽微量元素螯合物的营养作用
        1.3.2 短肽(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制备方法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工作
2 仪器、试剂
    2.1 仪器
    2.2 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制备螯合物
        3.1.1 螯合反应
        3.1.2 透析
        3.1.3 冷冻干燥
    3.2 ALA-GLN-Zn~(2+)螯合物的表征
        3.2.1 结晶形状观察
        3.2.2 熔点测定
        3.2.3 差热分析
        3.2.4 紫外光谱分析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2.6 ~1H-核磁共振分析
        3.2.7 X-衍射分析
        3.2.8 原子力显微形貌观察
    3.3 ALA-GLN-ZN~(2+)螯合物理化性质
        3.3.1 稳定常数
        3.3.2 羧肽酶A 对Ala-Gln-Zn~(2+)的水解
        3.3.3 氧化还原电位
        3.3.4 抗氧化能力测定
        3.3.5 抑菌能力
    3.4 检测方法
        3.4.1 锌离子测定
        3.4.2 平均分子量测定
4 结果与讨论
    4.1 ALA-GLN-Zn~(2+)螯合物配位比
    4.2 螯合物的表征
        4.2.1 晶形
        4.2.2 熔点
        4.2.3 紫外扫描
        4.2.4 差热-热重测定及分析
        4.2.5 X-衍射
        4.2.6 红外光谱
        4.2.7 核磁共振
        4.2.8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AFM)
        4.2.9 螯合物的结构
    4.3 生化性质
        4.3.1 稳定性
        4.3.2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4.3.3 抗氧化活力测定
        4.3.4 抑菌能力测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麦芽糖酯的合成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2.1 麦芽糖浆的预处理
        1.2.2 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合成
        1.2.3
        1.2.4 产品的鉴别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应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
        2.1.1 反应时间对酯得率的影响
        2.1.2 反应温度对酯得率的影响
        2.1.3 促进剂含量对酯得率的影响
        2.1.4 麦芽糖浆与硬脂酸乙酯质量比对酯得率的影响
        2.1.5 催化剂用量对酯得率的影响
    2.2 鉴别实验结果
    2.3 红外图谱分析
3 结论

四、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显微熔点测定仪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阶梯渐近MCGS温控程序在显微熔点仪中的应用[J]. 张辉,何子逸,尹钊,颜海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6)
  • [2]显微热分析仪时序控温技术研究[D]. 魏京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3]熔点测定装置的改进[J]. 孙德军,张秀华. 实验室科学, 2014(06)
  • [4]纸质文献水溶液脱酸保护中真空冷冻干燥试验研究[D]. 詹艳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5]含碳固废作型煤添加剂的研究及型煤特性分析[D]. 李毓婷. 山西大学, 2012(10)
  • [6]麦芽糖硬脂酸酯的合成与精制[D]. 杨俊霞. 天津科技大学, 2009(06)
  • [7]用于食品防伪显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 杨鲁杉.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8]L-丙氨酰-L-谷氨酰胺-Zn2+螯合物制备及表征[D]. 左瑞雅. 重庆大学, 2007(05)
  • [9]麦芽糖酯的合成及分析[J]. 何芳,孙平. 食品科学, 2006(11)
  • [10]制备生物钙强化剂工艺条件探讨[J]. 任便利,陈均志,黄文娟. 中国饲料, 2005(20)

标签:;  ;  ;  ;  ;  

单片机控制的微熔点测试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