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32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安军(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新民110300)

【中图分类号】R7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053-01

1临床资料

32例均为我院中医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5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0天。症状:皮肤出现多数成簇状的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局部疼痛,烧灼,刺痛感。发病部位多位于一侧,有时偶可超过躯干中线,多侵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

治疗方法中药基本方:大青叶12g,延胡索6g,板蓝根15g,黄芩12g,防已6g,白芷9g,紫草6g,金银花12g,党参12g,白皮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2次,早晚分服。

32例患者经2—20天治疗,全部治愈。其中2-3天治愈11例,4-6天治愈12例,7-9天治愈5例,10天以上治愈4例,平均时间80%病例在6天内治愈。

西药治疗①抗病毒治疗:口服阿替洛韦0.2g,每日三次。②外用药物:炉甘石洗剂,一日数次,外涂患部。14天为一个疗程。

2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止疱、结痂、痊愈的天数与镇痛的效果,,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痊愈:脱伽及疼痛消失。显效:无新疱出现,原发水疱开始结痂,疼痛明显缓解。后遗症:以全部皮疹消失一个月后疼痛依然持续为准。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的范畴。表现以皮肤簇集性水疱呈带状分布,灼热疼痛伴发热为特征。病程长,治愈难度大,多伴有局部神经痛后遗症,常规西医疗法止痛效果差,病程长,且易遗留疱疹后神经痛。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情志失调,肝郁化火或中焦湿热,日久化热伤肝,复感外邪,内外相引,以致湿热蕴结,循经蕴肤、阻滞经络,外发而成疱疹。笔者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以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黄芩、紫草清热利湿、化痰通络。延胡索、白芷、防已活血行气,祛止痛,利湿化瘀理气止痛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黄芩有很强的抗病毒、抗菌作用。延胡索有利湿镇痛作用。综观全方对病毒引起皮肤疱疹、神经痛的治疗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雷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99.

[2]资料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9.

标签:;  ;  ;  

32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