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向波:卡尔·考茨基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局限论文

谢向波:卡尔·考茨基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局限论文

摘 要:卡尔·考茨基一生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0年,作为第二国际代表性人物的卡尔·考茨基积极宣传普及马克思的经济学、宣传推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驳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捍卫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辩证法、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这是他早期的功绩。同时考茨基早期思想中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实事求是地还原考茨基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贡献和不足,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界涉及考茨基早期思想方面产生的争议。

关键词:卡尔·考茨基;早期思想;贡献;局限

卡尔·考茨基是第二国际著名理论家。考茨基的一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在继承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他在理论方面的卓著成就,曾经受到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极高评价。恩格斯逝世之后,考茨基曾被看作“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被欧洲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者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出现修正主义思潮时,考茨基也曾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斗争和批判,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样的一位“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却逐步转向机会主义,直到背叛马克思主义。列宁在1918年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这一著名的战斗论著,专门揭露和批判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考茨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能回避的人物。

其中,βh为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800 mm时,取βh=1.0,当h≥2 000 mm 时,取βh=0.9,中间值按线性内插法取;βs为荷载或反力作用面为矩形时长边与短边的比;um为板的临界截面周长;h0为板的截面有效高度;η为影响系数,该值按式(9)、式(10)计算,并取最小值: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往往注重对考茨基后期进行研究,批判其后期机会主义思想,而对其早期思想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本文主要是对考茨基早期思想进行研究,从学理的角度出发,力图还原考茨基早期思想的本来面貌,以期更准确地了解考茨基早期思想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当考茨基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宣传普及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进一步传播。宣传推广科学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一)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

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0年,考茨基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著作,尽管这些著作存在某些缺点,但其中一些成果仍然受到了恩格斯的高度评价,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的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法国、意大利以及荷兰等国就曾出版过一些介绍《资本论》的简明读本。尽管这些读本通俗易懂,为宣传介绍《资本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时由于《资本论》第1卷出版不久,这些简明读本的作者们对它的基本内容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致使这些读本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错误。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出版一本能够确切阐述《资本论》思想观点的通俗读本。马克思逝世以后,这一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恩格斯建议考茨基来承担这一任务,他欣然接受并出色完成了此项工作。1887年考茨基的《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斯图加特出版。依他自己的说法,手稿在出版前曾经给恩格斯看过并得到肯定。事实上,1888年1月5日,在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的信中,恩格斯曾表示对此书的满意,他认为卡尔·考茨基的《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第1卷和第2卷理论的提要,“或者确切些说,是对这些理论的独立叙述,尽管不总是十分准确,但是还不坏”[1]。考茨基将这本书分“商品、货币和资本”“剩余价值”“工资和利润”等三篇,介绍了《资本论》第1卷的主要内容,并且比较忠实地保持了原著的精神。为了把马克思的一些观点解释清楚,考茨基还引用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如《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材料。他在叙述《资本论》的思想观点时,并不是简单地引证或转述原著中的语句,而是通过自己提供大量的事实和论据,通过生动形象的话语,通俗地将马克思的思想介绍给广大无产阶级群众,该书成为他们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入门书。当然,考茨基的这本书也存在着一般性的缺点,他将《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章节讲解得比较平淡。比如关于原始积累、工人阶级贫困化、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等。考茨基将自己的叙述几乎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之内,他并没有运用马克思的一些精辟的指示,而这些指示是认识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经济形态的关键。但是考茨基在重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作出的分析时,比较详细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

首先,考茨基驳斥了伯恩施坦杜撰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崩溃论”。因为根据伯恩施坦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似乎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自行”崩溃的命运。考茨基指出,崩溃论的概念包括崩溃这一用语的本身都是伯恩施坦发明的,伯恩施坦抓住马克思的个别著作中的一些个别段落,片面地解读马克思的理论。考茨基指出,对于伯恩施坦杜撰出来的那种崩溃论,即需要发生一场巨大的而且是无所不包的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将成为走向社会主义不可避免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根本都没有提出过这样的崩溃论。相反地,尽管他们确信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条件必然趋于恶化,但是促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生过渡的决定性因素是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成熟性。

5.1 提前预判,冻前预防 可以当年桃、樱桃的物候期作为参考,花期提前5天以上时,就要着手预防可能发生的霜冻。在陕西凤翔产区,红富士花期正常年份为4月10—15日,如果提前到4月5日,发生霜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1898年考茨基在给维·阿德勒的信中说:“我将对爱德发动进攻,态度上纵然可以温和,实质上要严厉,无论如何不能放过他。”[8]考茨基对伯恩施坦所进行的批判,尽管在理论上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总体来说,考茨基在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立场是积极的,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二)推广科学社会主义

1890年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也由非法地位转为合法的地位,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种形势下,党需要制定一个新的纲领来代替1875年的哥达纲领。考茨基通过参与制定《爱尔福特纲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宣传推广。

在1890年10月的哈雷代表大会上,李卜克内西作了一个关于党纲问题的报告。他要求,社会民主党必须制定出一个具备“科学准确性”的纲领,由党的执行委员会来起草纲领,并在1891年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前3个月提交全体党员讨论。然而由李卜克内西起草、经过党的执行委员会讨论确定下来的草案寄给恩格斯以后,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即《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恩格斯在肯定执行委员会草案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草案中错误地否定暴力革命而提出采用和平方式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尤其是草案中没有提及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党的执行委员会在收到恩格斯的修改意见后,对草案做了一些修改,并且将修改稿公布在《前进报》上。但是这个修正案只是吸收了恩格斯对绪论部分与经济部分的意见,政治部分没有做什么大的修改。在这种背景下,1891年8月6日,伯恩施坦受恩格斯的委托从伦敦将《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一文的摘要寄给了考茨基。从1891年8月下旬起,考茨基和伯恩施坦一起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了以编辑部的名义起草的另一个纲领草案,共分为4个部分,前3部分关于理论原则是由考茨基起草的,第4部分关于实践的内容是由伯恩施坦起草的。恩格斯读到《新时代》编辑部的草案后非常高兴。1891年9月28日恩格斯在写给考茨基的信中说:“你的纲领草案要比正式草案好得多。”[4]151在恩格斯和倍倍尔的支持下,考茨基拟定的新纲领草案的修订稿提交1891年10月举行的爱尔福特代表大会讨论,大会一致通过了这一新纲领。恩格斯后来在谈到这个新纲领时指出:“我们感到满意的是,马克思的批判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拉萨尔主义最后的残余也已清除。”[4]180《爱尔福特纲领》尽管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但总体上考茨基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它对第二国际的其他党制定党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成为社会民主党的典范。1892年,考茨基又出版了《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一书,对之前的纲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此外,考茨基早期关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在他的理论著作遗产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895年,考茨基著的《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一书,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留下十分重要的一页,它对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史具有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意义。为了探究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考茨基将目光追溯至遥远的古代。他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共产主义”以及原始基督教的“共产主义”进行了考察,对中世纪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重点研究。他努力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一些史料进行分析与综合,试图勾勒近代以前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轮廓。对于考茨基的这项研究成果,恩格斯十分感兴趣。1895年3月25日,恩格斯在写给考茨基的信中,将考茨基的这本著作称为“社会主义的前史”,并表示急切等待考茨基的这本著作,因为“以前的运动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说明”[5]426。同年5月21日,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对这部著作给予了肯定:“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很多东西;这是我修改《农民战争》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5]461之后,考茨基将《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中涉及原始基督教的“共产主义”内容进一步加以扩充,写成了一部关于基督教起源的著作。1908年,他出版了《基督教的起源》一书。他认为这两部著作是互相依存的,前一本著作中揭示的一些规律性的逻辑联系,是他在撰写后一本著作时遵循的指针。在《基督教的起源》中,考茨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基督教的起源,认为基督教实际上反对罗马帝国主义以及犹太僧侣政治的运动,但是后来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基督教也丧失了它原始的意义,由当初的革命的组织变为帝国主义与僧侣政治手中利用的工具。

二、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一批改良主义思想倾向,其代表人物各式各样。而德国的伯恩施坦更是给予改良主义以最完整的理论呈现形式,进一步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成为彻底的修正主义者。考茨基正是通过对伯恩施坦修正马克思理论的驳斥,进一步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一)捍卫唯物史观与辩证法

为了歪曲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修正,伯恩施坦选择对马克思方法论进行攻击。一方面反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企图用多因素决定论的折中主义代替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反对辩证法,指责《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理论是“承袭”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先验性”的错误,断言马克思为了依照先前已决定的“结论”构想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理论,牺牲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

“在过去,苗族三天之内都是吉日,都可以下葬,”高良乡坡业村的芦笙艺人陶兴文介绍说,“但现在要考虑(属相)冲犯,所以下葬的日子就会推迟一些。”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已降到15.8%。换言之,近年来全国新增储量的采收率仅为20 世纪70 年代的45% 左右。

考茨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概括应当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理解,而不是瞬间就可以达到的。尽管这种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前景到来时要采取的形式以及速度却是无法预料的。所以,确定马克思的理论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历史将以何种形式以及何种速度发展,而取决于历史是否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方向发展。考茨基认为,伯恩施坦不是先研究基本的事实,而是先对一些表面现象做判断。考茨基从伯恩施坦否认资本集中这一事实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批判。

(二)捍卫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

伯恩施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发生灾变是马克思的一个教条,他断言灾难性的“崩溃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放弃。伯恩施坦还认为,在资本主义新的形势下,资本集中不是加剧了,而是逐渐趋于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进行的,他以片面而武断的结论歪曲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性。

考茨基批判了伯恩施坦对唯物史观的攻击,他认为伯恩施坦通过断章取义摘引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著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史实进行歪曲性的演绎,将唯物史观歪曲为一种历史宿命论,一种机械的必然性的理论。考茨基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伯恩施坦攻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事实。第一,伯恩施坦“根本否认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或者至少否认能用现有的手段认识它们的可能性。于是,通过研究过去和现在,哪怕在某种程度上阐明社会发展方向、科学地论述我们当代重大问题的任何可能性都逐渐消失”。第二,伯恩施坦“为反对历史必然性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使人感到:他所信奉的观点是,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6]。考茨基指出,伯恩施坦是将“决定论”和“机械论”的概念混淆了,将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进行混淆,而且毫无理论根据地将历史必然性与人们被迫所处的环境混淆在一起。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变化发展,议会斗争成为西欧各国工人政党的主要斗争手段,各国社会民主党人都开始关注土地以及农民问题,以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但是在对待农民和土地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观点。特别是伯恩施坦提出,德国的小农并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随着市场竞争而迅速两极分化,一小部分上升为剥削者,大多数沦为无产者。为了反驳伯恩施坦,1899年考茨基出版了《土地问题》一书。考茨基声明,鉴于在社会主义者中间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观点过时论以及教条论,他必须自觉以《资本论》的方法论为基础来探索土地问题。在《土地问题》中,考茨基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土地问题的观点,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考茨基进一步论证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他主张社会民主党要有坚决的土地政策,关心农民、教育和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阶级斗争中。与此同时考茨基也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政策以及农村政策。1899年3月列宁将考茨基的这本著作看作“《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后当前最出色的一本经济学著作”[2]79。

考茨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为《资本论》第4卷所写下的卷帙浩繁的手稿。标题为《剩余价值理论》的手稿是马克思在1862年对剩余价值理论所作出的理论史方面的考察。马克思原计划把这部手稿经过修改作为《资本论》第4卷出版,但是这一愿望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实现。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曾多次表示,要完成马克思生前未实现的愿望。1884年3月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谈道:“我和迈斯纳现在已一致同意,先单独出版《资本论》第二册,接着是第三册和作为第二卷后半部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样,事情会进展得更快。”[3]恩格斯在1885年为《资本论》第2卷写的序言中,已经将《剩余价值理论》看作一个单独的部分,1885年2月,在寄出《资本论》第2卷付印稿后,准备为第3卷的付印做准备时,恩格斯眼疾加重,《资本论》第3卷的出版工作也拖延下来,于是恩格斯选择考茨基以及伯恩施坦协助自己的工作,教他们识别马克思的笔迹,以便将来自己去世后他们能独立完成手稿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恩格斯在1889年给考茨基写信让其着手进行第4卷的工作。考茨基从恩格斯那里拿到《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两本手稿,将其中的一部分誊写清楚。后来考茨基中断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工作,以至于恩格斯很不放心。1893年恩格斯写信给考茨基,让考茨基将手稿寄给他,但是死亡致使恩格斯没有来得及出版《资本论》第4卷。

考茨基反驳了伯恩施坦对辩证法的责难。考茨基认为伯恩施坦在不断重复着“辩证法会造成随意的编造”这种滥调,伯恩施坦用来证实自己意见唯一的法宝就是将《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一节的内容说成存在一定的“倾向性”,伯恩施坦说马克思是先准备好结论,然后再进行研究,1867年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结论是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早就已经提到过的结论。针对这种说法,考茨基认为,这种说法等于在偷天换日。因为马克思的结论不是通过一次研究论证的,他是通过两次研究进而论证自己的结论,而且马克思本人也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到这一点。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的第一次研究是在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以后,当时马克思之所以离开编辑部,是因为他要着手论证物质利益的问题,于是马克思着手研究法国的社会理论与英国政治经济学,并且他与当时正在对英国国民经济进行详细研究的恩格斯接近,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著名结论,就是两位著作家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第一次研究成果。1850年,当马克思迁居伦敦后,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较好生活条件,他便开始批判地彻底研究新的材料,《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便是经过多年积累的第二次研究成果。第二次研究结论与40年代的成果是相符的,第二次研究成果证实了第一次研究结果。考茨基反问:“难道这像是早在研究前就得出的结论吗?”[2]178

其次,考茨基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理论。考茨基根据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即当时资本主义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深入分析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出现的特点。考茨基指出,马克思的一些个别的论断尽管没有实现,但是马克思对于整个的现代生产发展的趋势做出的预测得到了最光辉的证实,尤其是在卡特尔与托拉斯出现以后,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已成为现实。考茨基认为,尽管在商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商业领域就存在通过驱逐竞争者或者依靠囤积商品去排斥对手的垄断企图,但是在工业的生产领域里将一切企业组合为唯一的一个组织从而达到对整个的工业部门实行垄断的方式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普遍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垄断组织已经越来越支配着国家全部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自从金融寡头产生以后,他们曾一直使政府依赖于他们——借助于国债,但是现代的金融大王则通过卡特尔和托拉斯来直接支配了全民族,使全部生产服从他们。特别是一切大工业的基本条件——煤和铁——的生产者,他们的联合组织越来越决定着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及全部经济生活。”[7]在和一些卡特尔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类的企业都会各自联合成为单一的巨型企业,从而形成新的卡特尔。国家出现同一种类企业的托拉斯化或卡特尔化,也会出现不同种类的企业集中在某一个资本家或者某一资本集团手中。考茨基认为,卡特尔与托拉斯证明马克思的集中理论不是片面正确的,而是完全正确的。

1895年8月恩格斯逝世,他留下遗嘱,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保管马克思的遗稿。艾琳娜征得姐姐的同意后,把遗稿的理论史部分交给考茨基,由他编辑出版。经过10年的努力,考茨基在1905年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出版了手稿第1、2卷。又经过5年的努力,1910年出版了第3卷,至此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全部与世人见面。从此考茨基编辑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出版,是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功绩,对完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三、考茨基早期思想的局限性

考茨基早期为宣传、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考茨基早期实践活动中在理论方面也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

(一)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对于时代的判断很大程度影响了作为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人的考茨基对无产阶级历史任务的有关看法。考茨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变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随着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出现呈现短暂的繁荣;资产阶级适时调整统治策略,让工人运动中一些领袖与理论家蜕变为工人贵族;议会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何认识与评价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需要考茨基作出判断。显然他没有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作出全局性的判断,早期他的确看到一些新现象,也根据新形势提出一些符合马克思立场的见解,但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对许多问题估计不足甚至做出错误判断。

考茨基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实质,考茨基一方面正确地强调资本主义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要消灭私有制。但是另一方面却错误地认为:“只有所有的卡特尔联合成一个单一的卡特尔……才能消除危机。”[9]在考茨基看来,成立这种超卡特尔就可以消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同时这种观点也被考茨基后期发展成“超帝国主义理论”,这种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断完全背道而驰的。他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实质只是资本家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社会化方面的政策调整,所以更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的垄断不但无法消灭危机,更不会消灭私有制。相反,只能加剧危机,进一步加快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速度。所以,当考茨基后来提出“超帝国主义理论”时,列宁曾说:“用卡特尔消除危机是拼命为资本主义涂脂抹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无稽之谈。”[10]

对于这个时期修正主义的进一步泛滥,考茨基低估了它对党产生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问题以及纯洁性问题。在同修正主义者进行论战的过程中,考茨基低估修正主义的影响,1909年9月他曾说:“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已经死亡……修正主义不能完成它所大喊大叫宣称的要在我们的理论上实行的改革。现在谁也不关心它了。”[11]考茨基承认实践的修正主义,在考茨基看来,实践的修正主义是由议会主义心理需要产生的,仅仅从心理方面解释修正主义倾向,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对修正主义影响的错误判断,在考茨基看来,似乎无产阶级革命会使无产阶级政党中“所有的派别”相互接近,他错误地理解关于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怎样的党、应该怎样保障党在新的条件下的统一和战斗力问题。他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到来,预感到世界大战的到来,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如何革命地利用这种新形势,依然注重用阶级斗争的和平形式,后来的中派立场就是考茨基早期理论局限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对修正主义批判不彻底

考茨基批判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歪曲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时,非常充分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矛盾造成经济危机,但是却忽视从造成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论证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这显然是没有彻底全面地说明马克思危机理论。这方面的不彻底性,也是理论上的不成熟,也促使他在之后的很多问题上一步一步走向机会主义立场。后来在卡特尔问题上的转变便是如此。尽管在批判伯恩施坦时,考茨基认为单个卡特尔不能消除危机,但是在他早期的最后阶段,按照考茨基的逻辑,既然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消费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危机产生,那么危机似乎就可以克服。所以考茨基后来提出很多方法,通过贸易协定、建立国家联盟一些措施来解决。显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本身就决定了它不是资产阶级只改变一下政策就能够解决的。

(2)从外国导入重大项目的核心技术。从制造业水平看,山东省制造业的整体比较落后,其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多数被制造业发达国家所掌握。因此,山东应基于重大项目,从国外积极引进核心技术,并通过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实现技术的本土应用,最大限度地顺应本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还需制定出能够有效指导产业发展的规划或计划方案,培养建立新兴产业。此外,基于本地的区域优势,山东省还可以从海洋设备、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制造领域着力发展新产业。

1899年法国的米勒兰入阁事件是修正主义策略在实践当中最大的尝试。米勒兰参加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府,这样的事件是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没有先例的,那么社会民主党是否能够参加资产阶级的政府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参加,这一问题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对一战之前很多的社会民主党均有重大的意义。针对米勒兰入阁事件,考茨基开始采取了调和的立场。他没有谴责米勒兰的具体行为,反而对社会民主党人参加资产阶级内阁不明确表态。对此,列宁认为此时的考茨基“对机会主义者的态度是暧昧的,躲躲闪闪的,调和的”[12]。之后考茨基又发文指出米勒兰已经威胁到了党的统一问题。后来在1903年德累斯顿大会上他明确反对修正主义所主张的不通过革命就可以一步一步夺取政权的思想。事实表明早期的考茨基在反对米勒兰修正主义的问题上是不彻底的,但是他毕竟还是站在革命派的一边,所以不能因此否定早期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某一秒钟,一颗樟果从头顶某一处很准确地砸中了我,在我的脖颈间留下了一记痒痒后的颤栗,在我还没有从颤栗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又一颗炮弹从我的前额砸了下来。我低下头,看见树下卵石的缝隙里早有了更多的积累,挑了一些捧在手里,熟悉的香气在我的鼻端浓烈了起来。

二是建立社会资本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研究出台社会资本参与河湖治理、日常管护等工作的“以奖代补”管理办法。对社会资本投入有利于河湖健康治理和保护的项目,制定相关以奖代补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河湖健康建设。武汉、宜昌、襄阳等条件合适的地区,可探索以规划和项目为载体,以土地开发、抵押贷款、PPP筹融资为手段,撬动引导社会资本、银行资金投入,实现河湖管护与开发、官方主导与民间参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三) 回避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的问题。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而使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的国家。

在反对伯恩施坦的斗争中,考茨基对这一问题是回避的。考茨基在他的著作《伯恩施坦与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中,针对伯恩施坦将推翻旧的国家歪曲成过激的手段,丝毫没有进行驳斥。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问题,考茨基也只字未提。考茨基不去论述要不要打碎国家机器的问题,而是将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说成是“留待将来去解决”的问题。所以,考茨基早期尽管与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但是早期在最重要的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却对伯恩施坦做出了让步。

考茨基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未来社会的相关著述中,尽管承认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夺取政权的必然性,甚至预测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人的精神生产以及人的发展问题,但是避而不谈国家问题尤其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在《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中,丝毫没有涉及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在《社会革命》中,考茨基集中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并且对此发表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这本小册子中,使用很多篇幅去论证夺取政权,但是仅限于此。因为在考茨基看来,似乎不需要破坏资产阶级的国家也能够夺取政权,并且在这本小册子中,考茨基用大量篇幅论述社会革命的形式与武器,但是对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他只字未提。考茨基大谈民主与革命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看到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

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中,考茨基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甚至提出革命的时代已到来,但是却没有提到通过革命用无产阶级的国家代替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机器以及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列宁认为考茨基在他的这本“自称为专门分析政治革命”问题的小册子里,却又完全回避了国家问题。并且考茨基提出要革命也要注重民主,但是没有提出民主的阶级性,民主与专政的相互制约性,在这些带有原则性的问题上,必然会造成考茨基早期理论的局限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考茨基一定程度上依然没有摆脱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一些观念。这也是造成他后期与布尔什维克产生分歧的根源之一。列宁曾经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言时批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克里斯平时,就曾指出,承认夺取政权,但是不承认专政,这是在回避问题的实质,这一点是“所有考茨基的信徒所犯的基本错误”[13]。

考茨基早期思想中一些潜在的致命弱点,使得他后来一步步陷入机会主义的泥沼。1910年以后,在工人运动革命主张与机会主义之间斗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考茨基在政治立场上摇摆不定,形成他的中派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考茨基实质上已经完全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他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背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反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极力美化资产阶级民主,鼓吹“超帝国主义理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的叛徒”。

进行订单汇总,声控系统会收到拣货信息,并打出标签。叉车司机根据系统生成的补货信息将货物从存货槽转移至主货槽,分拣员领取标签后到主货槽进行拣货操作;散货将流通至分货部组板,而整板货及声控拣出货物将直接到达出货部区域。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91.

[2]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0.

[7] 马健行,刘佩弦.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58.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109.

[9] 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陈冬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78.

[10]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5.

[11] 切尔涅佐夫斯基. 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中派主义的斗争[M].李兴耕,李宗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9.

[12]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6.

[13]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6.

KarlKautsky’s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MarxismandLimitationsinHisEarlyYears

Xie Xiang-bo

(SchoolofMarxism,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

Abstract: Karl Kautsky, whose thought has undergone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 figure worth studying. From the 1880s to 1910, Karl Kautsky,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actively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s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He refuted Bernstein’s revisionism, and defended Marx’s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trend, so h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Despite this early achievements,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Kautsky’s early thoughts. To settle the disputes arising in academic circles concerning Kautsky’s early thought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tribution and insufficiency of his thought in the early years of Kautsky life.

KeyWords: Karl Kautsky; early thoughts; contribution; limitations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7-0026-07

收稿日期:2019-03-0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ZDJH-331)

作者简介:谢向波(1982—),女,河南灵宝人,博士,讲师。

[责任编辑 李继峰]

标签:;  ;  ;  ;  ;  ;  ;  ;  ;  ;  ;  ;  ;  ;  

谢向波:卡尔·考茨基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局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