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强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附8例分析)

中场强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附8例分析)

一、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附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凤平[1](2013)在《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影像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定位脑运动传导通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术中皮层下电刺激在脑胶质瘤手术中联合定位运动传导通路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由于存在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风险,功能区脑胶质瘤手术仍是神经外科的一大挑战。目标:前瞻性分析联合应用术中直接皮层下电刺激(direct subcortical stimulation, DsCS)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纤维束成像技术对锥体束定位的价值,评价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对功能区脑胶质瘤手术中运动通路保护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58例术前诊断为邻近或累及锥体束的原发性脑胶质瘤病例。DTI纤维束成像显示锥体束,接近锥体束时,在手术残腔内行直接皮层下电刺激。记录刺激位点距离锥体束的距离,计算DTI纤维束成像定位锥体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两项技术联合应用对运动功能保护的价值。结果:术后分析40(69.0%)例肿瘤全切除。17(29.3%)例患者运动功能较术前加重,6例术后一个月时复查遗留运动功能障碍。DTI纤维束成像与DsCS定位锥体束有很高的一致率。DTI的敏感度92.6%,特异度93.2%。DsCS阳性位点距离DTI显示的锥体束的距离为2.0-14.7mm(平均为5.2±2.2mm)。有50例病例术后六个月长期随访,远期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显着提高。结论:DTI可有效显示下行运动传导通路,但不完全可靠。联合两种技术有助于功能区胶质瘤的个体化手术治疗。3.O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环境下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磁共振安全电极的筛选及体模实验目的:通过体模实验,定量测量、比较不同材料电极在3.OT高场强磁共振环境中的伪影大小,探讨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RI,iMRI)环境下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传统的不锈钢电极及银-锰合金、铝-钛合金、银-氯化银合金、铬-镍合金等非磁性或弱磁性材料制备的电极进行测试。将电极植入自行设计的带有刻度的、可方便定量测量磁共振伪影范围的体模。将不同电极植入体模后行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序列扫描,分析图像质量,测量、比较不同电极在体模产生的伪影范围、深度,选择伪影最小的电极。将电极置于体模的不同部位,比较电极伪影范围区别。结果:DWI序列影像畸变明显,未进一步用于定量测量MRI伪影范围,而铝-钛合金电极、银-氯化银合金电极在DWI序列未见到明显伪影。不锈钢电极伪影范围最大,铝-钛合金电极伪影最小;五种材料电极在T2、FLAIR上的伪影范围分别为:不锈钢)20×20mm2,铝-钛合金)0,银-氯化银合金)10×5mm2,银-锰合金)20×20mm2,铬-镍合金)15×10mm2。铝-钛合金电极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伪影范围不受电极植入部位的影响。结论:由于伪影明显,常规不锈钢电极不宜应用于高场强iMRI环境下的神经电生理监测,而铝-钛合金电极可在高场强iMRI环境下应用,不影响图像质量。3.O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运动区胶质瘤手术中的联合应用目的:探讨3.0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成像技术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运动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7例运动区脑胶质瘤的病例在iMRI导航及IONM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应用自主研发的磁共振兼容的电极插入头皮及肌肉用作术中监护。记录电刺激不良事件,分析MRI影像畸变;分析电生理监测波形及iMRI图像质量。定量分析肿瘤在iMRI引导下进一步切除前、切除后的肿瘤体积及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前、后比较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IONM和iMRI均可高质量完成,无电生理监测或iMRI并发症。iMRI引导下进一步切除前、切除后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63.2%、75.4%。进一步切除前、切除后的平均残余肿瘤体积为3.9cm3和1.8cm3。第一次iMRI扫描时和最终iMRI扫描平均切除程度分别为94.8%和97.5%。进一步切除前、后的残余肿瘤体积(P=0.003)和平均切除程度(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4.0%)例病人术后一过性运动功能障碍,2(3.5%)例一月后随访遗留运动功能障碍。结论:应用MRI安全的电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在3. OT iMRI环境下正常应用,不影响监测质量。联合高场强iMRI及IONM技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程度,降低术后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

姜旭栋,成岗[2](2007)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李延静,常新民,王瑛,姬星[3](2001)在《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附8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评价中场强机 MRI弥散加权像 (DWI)用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价值。方法 :8例发病时间在 4— 6 h内的超急性期脑梗塞者接受了 DWI检查 ,分析其图像特征及病灶检出率 ,所有患者同时进行了 CT平扫与 MR常规序列检查 ,并在此后 3 d— 1周内完成复查 ,作为影像学对比。结果 :8例中通过 DWI检出发病 4— 6 h超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塞 4例 ,右背侧丘脑伴同侧枕叶梗塞 1例 ,双枕顶叶深部梗塞 1例 ,脑干梗塞 1例 ,左侧小脑半球梗塞 1例 ,并通过随诊检查得以证实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 1 0 0 %;同期 MRI常规序列检出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 1例 ,另有 1例不能确定诊断 ;同组中 ,CT未能检出该病灶。三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 :DWI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超急性期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刘兰祥,王占秋,方元,任红,高国芹,牛明佳[4](2001)在《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附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附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影像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定位脑运动传导通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与术中直接皮层下电刺激在脑胶质瘤手术中联合定位运动传导通路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 术后三例永久性肢体功能障碍原因探讨
第二部分 3.0 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环境下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磁共振安全电极的筛选及体模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3.0 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运动区胶质瘤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神经外科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术中磁共振在术中实时脑功能与代谢成像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授权及申请专利
    博士在读期间获得奖励
    学术会议交流
致谢

(2)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超急性期:
    2.2 急性期:
3 讨论
    3.1 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演变规律及病理基础:
    3.2 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4)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论文提纲范文)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MR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附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场强术中磁共振影像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定位脑运动传导通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朱凤平. 复旦大学, 2013(03)
  • [2]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 姜旭栋,成岗. 哈尔滨医药, 2007(05)
  • [3]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附8例分析)[J]. 李延静,常新民,王瑛,姬星.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 [4]中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急性脑梗塞[J]. 刘兰祥,王占秋,方元,任红,高国芹,牛明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03)

标签:;  ;  ;  ;  ;  

中场强度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脑梗死(附8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