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国外借鉴与思考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国外借鉴与思考

火箭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25

摘要:目前,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相较于欧美等国,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实践相对起步晚、理论匮乏、实践不足,如何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自身的领导力培育之路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在总结、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对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实践的文献后,提出了拓宽理论研究、创新教育实践等建议。

关键词:领导力大学生国外研究实践

随着全球化发展呈现出多元性趋势,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人才观,进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美国已有600多所院校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培养计划。美国凯洛杉矶基金会所发表的研究报告《重新认识领导力:让高等教育参与社会变革》中指出,领导“并不必然是那些占有正式职位的人,相反,所有人都是潜在的领导者”。

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学术研究日趋活跃,针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项目也陆续在一些高校开展。但是,国内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还比较匿乏,针对大学生的领导力教育实践也相对薄弱,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认识程度、研究深度和工作力度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舶来品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如何借鉴西方经验,主动对接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素质教育在我国是提得多而做得少,而应试教育在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很盛行。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公民,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追求,领导力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将大学生培养成能够承担必要领导责任的新型公民,使他们获得领导知识,提高领导技能,具有全球视野、多元化的意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变革的使命感以及伦理自觉等能力。高校通过科学的培养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随之而提升,这将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需要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领导力素质的表现。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处理的很不好,很难融入到团队合作中;有的被提拔为领导却胜任不了这个职位。这些都反应出大学生能力的不足。因此,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各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各种能力教育,其中包括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从培养学生领导力开始,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职场中,拥有有效的领导力成为一个人在职场获胜的有力砝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对学生以后走向职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教育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型公民的实现方式。这种新型公民不管是否有机会获得领导职位,但领导力的实质决定着每个人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的实现程度。个体、群体乃至组织影响力的实现就要求大学教育离不开领导力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各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各种能力教育,其中包括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在领导力教育体系中高校是主要力量之一,它在推进领导力教育的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借重高校的力量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这不仅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规律,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高校为未来社会储备人才,那么大学生就成为未来领导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高校应挖掘和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并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目身特点的成才之路。

(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领导力教育发展可以用“运动”一词来形容。目前有800多所高校正在实行学生领导力培养计划。之所以兴起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面临雇主对毕业生领导素质的诉求及学生事务部门工作理念的创新;是促进大学生善于应对各个层面变革的挑战,并有能力引导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是从培养真正有教养的公民的价值取向。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公民素质开发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民主社会的巩固和改善。同时,青年领导力对于青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从克服领袖危机的的需要。根据一些领导人物的成长历程揭示出来的规律,大学阶段可谓培养领导素质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势必可以对领导人才的成长速度和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二、国外培育大学生领导力的做法

(一)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及可教育性已形成共识

学者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都予以肯定,但出现了三种立场和观点:一是从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出发,认为在这个多元化和变动不居的世界上,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将会使他们善于应对各个层面变革的挑战,并有能力引导社会变革。二是从公民素质的立场出发,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公民素质开发的一项内容,认为领导力是参与民主社会建设的必要能力,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有助于民主社会的巩固和改善。三是从克服领袖危机的立场出发,认为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领袖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应对新一代的领导力量——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

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可教育性,不仅已有研究都默认或预设了这个前提,还有学者从学习的角度明确地指出:“当今,关于领导力的可学习性已经达成了共识”。

(二)微观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面的研究颇有深度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者霍斯福德(Hosford)、海克曼(Hackman)等人都做了大量的探讨和论证。Watt(2003年)《EffectiveleadershipEducation:Developingarecurriculumforleadershipstudies》在一文中结合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培育大学生领导能力的课程要考虑几项关键的要素,即对领导的领会、学习的目的、效果的评价、学习的哲学。有学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课程需要包括社区服务、技能建设和指导等内容。

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式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学者们比较重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来促进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GareeW.Ear-nest(2004)认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到国外游学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方式,他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游学项目(leadership-focusedstudy-abroadprogram)为例,对该培养方式的运行进行了具体描述,揭示了其培养价值,并对其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Guenthner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提出“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领导力。ChristineA.Langone(2006)撰文指出,公民领导模式(CitizenLeaderModel)是对大学生进行战略领导力教育的理想模式,在该模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质性地参与社区的变革,可以有效地将有关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获得创设愿景、项目规划、沟通、团队工作和个人领导技能等战略领导技巧。学者Brungardt、Colven等人将“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学生领导力联系了起来,并进行了论述。除了不同的学者有自己的观点以外,很多大学也有自己的培育方式,如加州拉文大学、南尹利诺斯、鲍尔州立大学等高校就通过设立制度化的培训项目来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哈特维克学院等高校通过推行领导力证书考试和课外活动渗透等教育组织形式来提高大学生领导力。

(三)各类评估研究成为研究成果的主体

应该说,项目评估研究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领域研究成果的主体。除了凯洛格基金会在1999年出版的针对美国31所大学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的评估报告《培养领导能力:美国高校领导教育项目的影响与启示》外,许多该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以此作为研究主题。就内容而言,这些文献主要涉及了以下类别的评估:基金项目实践评估;项目的有效性评估;项目对某学生群体的影响评估;项目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评估;大学生学习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评估;大学生运用领导教育课程知识水平的跟踪研究等。

(四)最新热点:通识教育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由于近年来美国通识/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卷土重来,学界对其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关系的探讨有所增多。如RobertE.Colvin专门写文章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并认为,通识教育的初衷便是培养社会、经济、宗教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领袖,最近几年正在复兴的部分通识教育实践也在致力于培养具有领导能力的公民。由此他得出结论:在任何专业领域,有效领导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都可以与通识教育的理想结果对接,领导力学习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此外,Brungardt,C.L、Cavenaugh,T.D、Riggio,R.E等学者也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

三、发展我国领导力教育的建议

比较国外尤其是美国,我国在大学生领导力方面的研究还是个“新生儿”。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从理论研究上看,国内关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深度不足,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从实践做法上看,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成立了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课题组,许多高教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等。笔者认为,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结合国情,立足于实际。

(一)多方位扩展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元、亨、利、贞”是领导力的四个维度;徐匡迪院士认为,领导力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就是创造一种氛围,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作出贡献,推动组织成员努力取得成功;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在综合国内外领导力理论的基础上,从领导力要素解析和知识重组入手,提出了领导力五力模型,即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

关于如何去提高领导力方面:学者将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如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提升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领导力;提升企业领导力等等。研究学生领导力的学者比较少。也有学者对领导力问题本身进行了研究,如马静在《现代领导力问题研究》一文中首先对领导与领导力做了界定并分析了领导力的结构、内容以及影响因素,最后作者提出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有效的沟通”和“努力提高决策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领导力。

这些理论研究为培育我国大学生的领导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根基。

(二)创新实践教育的形式

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如改善教师的言行举止,将领导力教育的内容渗透日常的教学当中。在高校辅导员老师与学生接触密切,辅导员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巨大,同时他们可以关注学生的领导力教育诉求,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着力开展朋辈教育,用大学生自己的话语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相结合。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校内的实践锻炼,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广大学生领导力素质的需要。学校要积极开拓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特别是与学生专业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合作,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设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高校教师往往更多的关注优秀学生的拔高培养和落后学生的特别关注,但这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小部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也同样存在这种关照缺陷。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针对绝大部分学生的普及型教育,学校要精心设计分层次的领导力教育方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亚江等.走近美国“常春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4.

[2]徐匡迪.领导力与成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

[3]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8(1):8.

[4]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94.

标签:;  ;  ;  

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国外借鉴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