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混合论文_杨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混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观,反应器,喷射式,探针,柱状,托维,装置。

微观混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1](2019)在《新型桨搅拌槽内非牛顿流体微观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搅拌槽具有相间接触面积大、传热传质效率高、操作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冶金、高分子等工业过程中。搅拌桨是搅拌槽的核心部件,搅拌桨的构型优化是改善搅拌效果最理想、最经济的方法。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适合不同操作环境的新型搅拌桨,包括穿流桨、分形叶轮、柔性桨和本课题组发明的向心桨和Z型穿流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向心桨和Z型穿流桨具有良好的性能,然而这两种新型桨用于非牛顿流体体系时的微观混合性能还不清楚。基于此,本文采用羟乙基纤维素为非牛顿黏性添加剂,选择磷酸盐-碘化物-碘酸盐的平行竞争反应体系,在直径0.282 m的椭圆底搅拌槽内研究了向心桨和Z型穿流桨的微观混合特性。首先,实验考察了加料时间对微观混合的影响,比较了向心桨(CT)、Rushton桨(DT)、45°下压叁斜叶桨(PBTD)叁种桨及10种不同双层桨组合的功率准数和微观混合效率。研究发现,DT、CT和PBTD的功率准数随雷诺数的增加保持不变,DT桨的功率准数约为CT桨的两倍、PBTD桨的四倍。随着单位体积功耗的增加,叁种桨的离集指数逐渐减小,且DT<CT<PBTD。双层桨的搅拌功耗主要受功率准数大的搅拌桨影响,与两桨的安装位置上下无关。在液面加料时双层桨微观混合效果主要受上层桨影响。强剪切的DT桨与高循环的PBTD桨组合的微观混合效果最好;双层CT桨时,下层桨反向安装会增强微观混合;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流型互补,单位体积功耗相同时双层桨的混合效果比单层桨好。其次,采用相同的微观混合模型反应,对Z型穿流桨(ZPI)的功率准数和微观混合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进料位置、叶片孔径、Z型叶片单节长度、Z型角度等结构参数对微观混合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桨型结构优化的相关实验。Z型穿流桨的开孔可以降低功耗,且能通过产生撞击流,干扰流体的规则圆周运动,提高混合效率。在孔径较小的情况下,单节长度对叶片的离集指数影响较大。低功耗下大角度、长单节、较大孔径的ZPI有着良好的微观混合性能,而较高功耗下大角度、短单节、小孔径ZPI的搅拌性能最佳。桨叶端加料时DT桨效果最好,液面加料时ZPI微观混合性能最佳。在需要控制产品质量的均一性,或者考虑安全和施工复杂性因素需要表面加料时,可以选择ZPI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殷金朋,陈永立,倪志良[2](2019)在《公共教育投入、社会阶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微观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在教育场域理论下,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考察了公共教育投入对社会阶层和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对社会阶层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教育总体投入和各层次投入均有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但不利于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且中下层居民对公共教育投入的阶层向上流动效应更为敏感。公共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伴生了负向隧道效应,对居民幸福感和社会阶层造成不利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检验了社会阶层对公共教育投入幸福效应的中介作用,发现主观阶层认同和代际流动的间接作用更为显着。我们同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等克服数据的同源性问题,所得结论依然稳健。(本文来源于《南开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娟,张庆华,杨超,毛在砂[3](2019)在《不同组合桨搅拌槽内非牛顿流体的微观混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直径0.282m的搅拌槽内,以羟乙基纤维素(HEC)水溶液为工作体系,以磷酸盐-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为模型反应,比较了非牛顿流体体系中向心桨、Rushton桨、叁斜叶桨的功率准数,考察了加料时间、桨型及双层桨组合对微观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功率增大,功率准数基本不变,Rushton桨功率准数最大,是向心桨的两倍、斜叶桨的四倍。随加料时间增大,离集指数先减小后不变。在实验考察范围内,单位体积功耗相等的情况下,单层桨微观混合效果的顺序为Rushton桨>向心桨>斜叶桨,双层桨中高剪切的Rushton桨与强循环的斜叶桨组合的微观混合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黄正梁,聂元清,杨遥,孙婧元,王靖岱[4](2018)在《液-液喷射混合装置微观混合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液喷射混合装置具有优异的微观混合特性,特别适用于液-液快反应体系。在研究不同液-液喷射混合装置的微观混合特性时,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定量指标非常关键。本文对比分析了液-液喷射混合装置中常用的微观混合特性研究方法(化学探针法、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包括其优缺点、适用范围、选用原则和应用要点,并总结了表征微观混合特性的定量指标。其次,对液-液喷射混合装置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分别介绍了不同液-液喷射混合装置中微观混合特性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后者主要包括3种研究方法在研究微观混合机理、微观混合特性时间、微观混合过程强化和装置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进展。最后总结了罐中喷射混合装置和管状喷射混合装置微观混合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S1期)

邓可斌,关子桓,陈彬[5](2018)在《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系统性风险——宏微观混合β估测方法的提出与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同时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股市系统性风险估测方法(命名为宏微观混合β估测方法),并与现有模型比较,证明忽略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的已有方法会显着低估系统性风险,同时显着降低样本外预测精度。其次,证明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因素在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方面均有决定作用:宽松货币/财政政策均能有效地降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提供了股市系统性风险价格的结构转换的检验方法,发现2009—2015年中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价格存在着2012年2月与2014年9月两个主要结构转换点,相应的两个主要系统性风险结构转换点则为2012年8月与2014年12月。(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聂傲,王智邈,韩敬,李志鹏,高正明[6](2018)在《不等径撞击流反应器流动与微观混合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撞击流是一种过程强化形式,因其能产生较大的湍流动能与湍流耗散率而适用于快速反应体系.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与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对不等径撞击流反应器内的流动与微观混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分湍动情况下,雷诺数的改变对撞击腔内无因次化的流体平均速度、脉动速度以及湍流动能分布影响不大,微观混合效果随着撞击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强;适宜的上方空间有利于增强传递过程,在较低的上方空间条件下驻点位置的偏移将受到显着影响;在不同动量比条件下,速度/动量比对无因次的驻点位置偏移影响显着,10%的速度/动量比变化将造成35%的驻点偏移量.该不等径撞击流反应器流动特性的研究为该型反应器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雷小楠[7](2018)在《搅拌釜内流体微观混合机理研究及其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观混合通常是指物料从最小粘性涡尺度到分子尺度的均匀化过程。该过程对于快速反应体系十分重要。当混合速率慢于快速反应的本征速率时,反应将会在物料尚未达到分子尺度的均匀混合之前就已发生甚至结束,从而对反应收率、目标产物选择性、产品质量和废物排放量等产生重要影响。深入理解微观混合过程的机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可为快速反应装备的设计、优化和工业放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微观混合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微观混合过程中反应体系温度保持恒定”的假定并不具有普适性,因为许多反应通常存在热效应。与前人模型不同,本文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了能量方程并将其与片状结构模型进行了耦合,分别构建了串联-竞争反应体系和平行-竞争反应体系的非等温片状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模拟了温度和各组分浓度在时空的分布情况,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非等温片状结构模型预测的离集指数(表征微观混合的参数)要好于前人模型的预测结果,但与实验数据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说明有必要进一步发展新模型。基于文献报道的微观混合过程图像,本文分析认为:物料经过一系列涡旋卷吸、拉伸变形作用后并不一定总是形成片状结构,更多地可能形成柱状或丝状结构的物料富集区,并在其中发生微观混合过程。因此,本文构建了非等温柱状结构模型(含串联-竞争、平行-竞争两类反应体系)。为验证柱状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本文运用CFD方法从理论上预测了加料点附近区域的湍流动能耗散速率,并模拟了搅拌釜半连续、连续操作条件下的微观混合情况。基于柱状结构模型本文模拟了温度和组分浓度的分布情况,考察了体系粘度、反应物初始浓度和湍流动能耗散速率对离集指数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柱状结构模型所预测的离集指数与实验数据的吻合性明显好于涡旋卷吸模型、片状结构模型。离集指数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湍流动能耗散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但随着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增大,离集指数增大。另外,将加料点设置在排出流区(此区域局部耗散速率大于其他加料区域局部耗散速率)时离集指数最小。耗散速率增大使得微元初始尺度减小、变形速率增大,因而离集指数更小。串联-竞争反应体系的反应物初始浓度增加,使得微元中主产物浓度增加,导致副反应更易发生。(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6)

聂元清[8](2018)在《新型喷射式环管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喷射式环管反应器拟应用于生产丁基橡胶,利用其喷射混合段优异的微观混合性能促进引发剂和反应单体的快速混合,利用其环管段良好的传热性能快速移除反应热,避免产生热点影响产品质量。与传统的丁基橡胶聚合反应器相比,喷射式环管反应器具有微观混合性能好、结构简单、可调控分子量分布等优点。为了掌握这种新型反应器的特性及设计方法,采用化学探针法(碘酸钾-碘化钾测试体系)分别研究了小型喷射器和喷射式环管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得到了离集指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团聚模型计算微观混合特性时间,通过与丁基橡胶聚合反应特性时间的比较,发现喷射式环管反应器可用于丁基橡胶的合成反应。此外,还实验考察了喷嘴出口流速和卷吸入口流速对喷射器中的压力比、轴向压力分布、径向压力分布和能量耗散率的影响,揭示了喷射式环管反应器的流动规律。最后,修正传统的比例模型,建立了喷射环管反应器中微观混合特性时间的计算公式,期望为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喉管直径为9 mm、面积比为1.3的小型喷射器实验装置,用化学探针法(碘酸钾-碘化钾测试体系)研究了液-液体系中喷嘴出口流速(8.40 m/s~16.81m/s)、卷吸入 口流速(0.002m/s~0.040m/s)、喉嘴距(4mm~9mm)和卷吸流体注入位置(喉管处与吸入室下方)对离集指数和微观混合特性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微观混合特性时间随喷嘴出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卷吸入口流速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且临界流量比为0.015;随喉嘴距的缩短先减小后变大,且最优喉嘴距为喉管直径的0.8倍;优选的卷吸流体注入位置为喉管处,其微观混合效果比从吸入室注入更好。采用团聚模型计算得该实验条件下喷射器混合装置的微观混合特性时间为0.4-5 ms。(2)将小型喷射器等比例放大3.67倍后与直径50mm的环管相结合,建立喷射式环管反应器冷模实验装置。用压力计研究了液-液体系中喷嘴出口流速(8.42 m/s~16.83 m/s)和卷吸入口流速(0.020 m/s~0.203 m/s)对喷射器压力比、轴向压力分布(相对轴向距离为-0.61~10.30)、径向压力分布(相对径向距离为0~1)和平均能量耗散率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不同喷嘴出口流速下喷射器内存在2种轴向压力分布,当喷嘴出口流速较低时(v1=8.42 m/s),压力沿流动方向先减小后增大,在喉管入口处压力最低;当喷嘴出口流速较高时(v1=12.62 m/s),压力沿流动方向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后再增大,有2个压力极小值点,第一个极小值点位于喉管入口处,第二个极小值点位于喉管后段(相对轴向距离为4.09)。实验还发现,径向压力分布符合壁面处压力高、中心处压力低的规律,混合截面从距离喷嘴中心轴线2/3半径处经距离喷嘴中心轴线1/3半径处转移到喷嘴中轴线截面,并在x/d3=4.09处径向压力达到稳定分布状态。平均能量耗散率随喷嘴出口流速和卷吸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3)在喷射式环管反应器实验装置中,采用碘酸钾-碘化钾测试体系,考察了 喷嘴出 口流速(8.42m/s~16.83 m/s)和卷吸入 口流速(0.020 m/s~0.070 m/s)对离集指数和微观混合特性时间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微观混合特性时间随喷嘴出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卷吸入口流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临界流量比为0.02。在此基础上,修正传统的比例模型,建立了喷射环管反应器中微观混合特性时间的计算公式(?)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20%。当喷嘴出口流速不变时,临界流量比计算值为0.017,与实验值0.02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喷射环管反应器的微观混合特性时间(0.02-0.06 ms)小于丁基橡胶聚合反应特性时间(70ms),可以满足丁基橡胶聚合反应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博,黄永鹏,钟辉,焦剑岚,邹传品[9](2017)在《强化液相沉淀微观混合制备药物纳微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溶剂和反应沉淀方法,利用微通道反应器和超重力反应器强化液相沉淀微观混合,制备模型药物枸橼酸喷托维林纳微颗粒并分析颗粒性质。结果表明:新型反应器能够通过强化液相沉淀微观混合制备得到药物纳微颗粒,颗粒为片状结晶,粒径在100~200 nm,制备过程中药物微观物相结构未发生改变;其中反溶剂沉淀为快速物理过程,适于强化微观混合,超重力反应器具有最高的制备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Muhammad,Ali,Jamal[10](2017)在《多通道撞击流微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的CFD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器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工具。几十年来,反应器的强化过程已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反应器强化的关键是强化其在分子尺度上的混合性能,因为它决定了所有化学反应的各种参数,如选择性、产量、副产物的生成和放热等。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达到同时减小反应器尺寸和增强其混合性能的目的,其中所涉及到的反应器有微通道反应器、毛细管反应器、撞击流反应器和旋转反应器等。这些反应器的设计原则是改善其传质效率。通常增强反应器传质效率的途径是通过增大流体间的接触面积或者增大流体的初始速度来形成撞击。与传统的化学反应器相比,这些新型的反应器在改善混合性能方面表现卓越并被应用到一系列的化工过程,如聚合物、催化剂和纳米粉体的制备、萃取过程和吸收过程等。然而,这些反应器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处理量不大、通道堵塞、难以制造和组装、价格昂贵和难以放大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大型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通道微撞击流反应器。它具有四个通道和一个大的反应区。反应器的出口很大以确保反应后的流体能平滑地流出。反应器的进口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为一、二或四个。通过增强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该反应器的混合性能和传质效率得到显着提升。流体由四个入口以较高的流速分别进入反应器并在混合区域强烈撞击,这就使得流体破碎程度加强从而增强了组分间在分子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多通道微撞击流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相当优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多通道微撞击流反应器,借助“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以离集指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考察了雷诺数对微观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离集指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当雷诺数大于3000时,离集指数的数量级达到10-5,表明反应器在此操作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微观混合效率。(2)利用CFD技术研究了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其中采用了 k-ε湍流模型、欧拉多相模型和有限速率组分运输模型并考虑到了瞬态和重力因素的影响。CF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所得出的可视流场图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反应前和反应后的水-空气两相和流体间的相互作用。(3)通过增加反应前的入口数量考察了该反应器的放大规律,并且研究了进口数和流体流量对混合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入口数的流场信息得出:增加该反应器的入口数量对其微观混合性能的改善并不明显。在雷诺数大于3000时,入口数为一、二或四个的反应器的离集指数几乎一致。这可能是因为高流速状态下两股流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撞击混合。与其他形式的微反应器相比,多通道微撞击流反应器有许多优势,如处理量大、无出口堵塞问题,较好的混合性能和传质效率等。这也为其应用于聚合反应和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便利。微反应器的工业化放大对于工程师而言一直是个难题,多通道微撞击流反应器的提出为研究者和工程师们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12-06)

微观混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在教育场域理论下,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考察了公共教育投入对社会阶层和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对社会阶层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教育总体投入和各层次投入均有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但不利于阶层认同和社会流动,且中下层居民对公共教育投入的阶层向上流动效应更为敏感。公共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伴生了负向隧道效应,对居民幸福感和社会阶层造成不利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检验了社会阶层对公共教育投入幸福效应的中介作用,发现主观阶层认同和代际流动的间接作用更为显着。我们同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等克服数据的同源性问题,所得结论依然稳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混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娟.新型桨搅拌槽内非牛顿流体微观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2].殷金朋,陈永立,倪志良.公共教育投入、社会阶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微观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9

[3].杨娟,张庆华,杨超,毛在砂.不同组合桨搅拌槽内非牛顿流体的微观混合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2019

[4].黄正梁,聂元清,杨遥,孙婧元,王靖岱.液-液喷射混合装置微观混合特性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8

[5].邓可斌,关子桓,陈彬.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系统性风险——宏微观混合β估测方法的提出与检验[J].经济研究.2018

[6].聂傲,王智邈,韩敬,李志鹏,高正明.不等径撞击流反应器流动与微观混合特性的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8

[7].雷小楠.搅拌釜内流体微观混合机理研究及其模型构建[D].湘潭大学.2018

[8].聂元清.新型喷射式环管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陈博,黄永鹏,钟辉,焦剑岚,邹传品.强化液相沉淀微观混合制备药物纳微颗粒[J].中国粉体技术.2017

[10].Muhammad,Ali,Jamal.多通道撞击流微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的CFD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混合PU/PEG管状支架外观形貌及微观形...电解质粉体SEM图:(a)SDC-1(B)SDC-...盐腐蚀后MiberⅠ纤维沥青混合料裂缝...微裂缝中硫酸钠的结晶性侵蚀不同放大倍数下合金拉伸断口的SEM形...激光烧结混合粉末优化试样的微观表面...

标签:;  ;  ;  ;  ;  ;  ;  

微观混合论文_杨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