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吡嗪酰胺导致低血糖昏迷1例分析

口服吡嗪酰胺导致低血糖昏迷1例分析

李琼(砚山县中医医院云南砚山663100)

【关键词】吡嗪酰胺低血糖昏迷

患者,男,73岁,苗族。以反复上腹痛10年余,再发加重伴咳嗽、乏力1周,于2012年11月4日入院。患者入院时持续上腹部疼痛,平卧加重,坐位减轻,平卧时感喘促、心跳,打嗝,阵发性咳嗽、咳白色粘痰,乏力,1周来小便调,每天解大便1-2次,无褐便,舌嫩红,舌体胖,舌下脉络怒张,舌下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涩,重按无力。既往患痛风10年余,有反复四肢多关节肿痛史,有高血压病5年余,血压数值不详,间断服药(药名不详)控制血压,平素未检测血压。年轻时跌伤头部,遗留有智力低下的后遗症。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5度,脉搏7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75/110mmHg,神志清楚,精神稍差,扶入病房,形体偏胖,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齐,第一心音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腕关节背部见数个黄豆粒大小皮下结节,右足背数个大小不等皮下结节,上述结节无压痛,左第2掌指关节骨质增生肿大畸形,活动不受限。共济运动正常。四肢触温痛觉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时手指微量血糖8.5mmol/L(餐后)。入院查胸片示:双肺野锁骨区可见结节状、索条状阴影,考虑:侵润型双上肺肺结核活动期。头颅、上腹部CT平扫意见:1、双侧额叶软化灶;2、胰腺体部、尾部显示饱满,实质密度欠均匀,胰周间隙模糊不清。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左心室肥厚继发ST-T改变。化验血生化示:血尿酸544.39umol/L,空腹血糖5.6mmol/L,血沉87mm/h,结核抗体金标法阳性,肝功、电解质、血尿淀粉酶阴性。入院后初步诊断:1、慢性胃炎急性发作;2、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大、心房纤颤、心功能1-2级;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4、侵润型双上肺肺结核活动期;5、痛风性关节炎。入院第2天予4联抗痨药治疗肺结核:异烟肼0.3g早晨一次顿服,利福平450mg早晨一次顿服,吡嗪酰胺750mg早晨一次顿服,乙胺丁醇0.3g早晨一次顿服,患者口服抗痨药后4小时出现全身虚汗,呼之不应,急查手指微量血糖2.7mmol/L,体格检查:体温36.8度,脉搏105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45/90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6mm,对光反射存在,立即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约5分钟后患者神志清楚,复查头颅CT平扫意见:双侧额叶软化灶。考虑患者当时是低血糖昏迷。入院第3天患者口服抗痨药后5小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急查手指微量血糖3.0mmol/L,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后好转。经分析病情后停服吡嗪酰胺。入院第4天患者口服抗痨药后未出现不适。继续配合其它护胃、营养心肌、降血压、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抗感染处理,经住院治疗20天,患者病情好转,自动要求带药出院。在以后的服药过程中,患者无低血糖昏迷现象。

讨论:吡嗪酰胺是一种抗痨药,口服后的吡嗪酰胺渗透入吞噬细胞后并进入结核杆菌菌体内,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抗菌作用。另因吡嗪酰胺在化学结构上与烟酰胺相似,通过取代烟酰胺而干扰脱氢酶,阻止脱氢作用,妨碍结核杆菌对氧的利用,而影响细菌的正常代谢,造成死亡。口服后吡嗪酰胺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而完全。广泛分部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肝、肺、脑脊液、肾及胆汁。

本例患者年老体虚,病种多,病情复杂,由于脏器缺氧和供血不足,患者脑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它重要脏器的应激功能减低,吡嗪酰胺口服后影响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肌肉利用和消耗葡萄糖,故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现象。通过上述分析,老年患者在联合用药时,应密切注意检测血糖的变化,及时发现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口服吡嗪酰胺导致低血糖昏迷在临床上较少见,应提高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34.

标签:;  ;  ;  

口服吡嗪酰胺导致低血糖昏迷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