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云:礼乐: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有效方式论文

黄震云:礼乐: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有效方式论文

【摘 要】现存十五《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中国的礼乐制度和政治文化传统。先贤以礼乐作为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这成为风诗最主要的合法来源。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音律标准被抛弃。最终,经过孔子删订,《诗经》成型,被奉为儒家经典。

【关键词】十五《国风》 礼乐治国 地域文化 政治传统

[南宋]马和之《周颂清庙之什图》(局部)

在尧舜时代,诗代表了国家的礼乐制度。春秋以前,君王选择用礼乐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周公制礼作乐,雅、颂出现。《诗经》按照礼乐分为风、雅、颂,因为学在官府,所以《诗经》是没有民歌的。先儒认为其体现了王道精神,因此奉《诗经》为五经之首。千百年来,《诗经》一直是实现王道、安身立命的经典。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现存的《国风》有160篇,占《诗经》的一多半,地位非常重要。古今学者对《国风》的评价差异很大,例如孔子不喜欢《郑风》和《卫风》,认为“郑声淫”,应当进行正乐,以回归正统、王道。汉代王逸开始有“正变说”,即“美刺论”。自20世纪以来,《诗经》中的《国风》才被定位为民歌,有人还认为《国风》是流行歌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并将其视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③通信保障模块:通过卫星、有线等手段与省指挥中心组建网络,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的互联互通;确保与省防汛指挥中心之间的图像、数据和语音的远程通信。

在早期中国,圣贤以礼乐作为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目的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一般来说,我们将礼乐当成一个概念,似无不当。其实,礼乐是礼和乐的合称,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礼记》云:“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礼是制度规范,乐是乐舞。也就是说,在早期中国,君王一旦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会及时制定音乐舞蹈作品,以记录和歌颂其功绩,譬如周武王灭商之后就制作了《大武乐》。这种传统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如李世民《秦王破阵乐》就创作于击败叛臣刘武周以后。

周武王去世六年,洛邑告成,周公大会天下诸侯,将《大武乐》在典礼上使用。但是按照习惯,盛世典礼不可表现残酷的战争,故而删去《大武乐》中关于战争的内容,改为风调雨顺、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但名字仍然叫《大武乐》。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早期社会,乐(乐舞)具有及时性,用以表现战功。第二,乐是礼的表现内容,礼是制度的形态,二者合起来称为礼乐作品,礼乐作品是歌、乐、舞的一体三式。那么,古人制礼作乐的目的是什么?

礼乐是中国古代圣贤所认为的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目的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礼为天地之序,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因为牵涉到不同的时代环境、君王祖先等,所以“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即不同帝王祭祀的对象不同、环境不一样,所以礼乐也不能通用。可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礼乐,既有传承,也有替换。此外,这还牵涉到乐器和旋律标准音的确定,即定均。古人定均要倾听不同季节的风声、气候等才能确定,礼乐的特质不能违背大道,要讲求“天人合一”。

母亲当然不肯饶恕全娃。她让茂友叔赔我们家一块地的葱,要不,就到生产队去请远坤队长评理。茂友叔吓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祈求母亲宽恕,说他和全娃已经吃了几天麦麸了,一口油水都没沾。母亲就骂他,骂他好吃懒做,骂着骂着自己也抹起了眼泪,说什么油水不油水的,我们一大家子都拿南瓜叶子擦锅呢。茂友叔答应母亲,等全娃回来全凭她发落。可是,那天,全娃没有回来,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国风》是一个综合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殷商时期作为诸侯身份的周的礼乐,也就是《豳风》。二是春秋时期周代王室使用的礼乐《王风》。之所以称其为“风”,是因为王室衰微,有别于西周的雅颂。有意思的是,《周南》《召南》虽属于十五《国风》,但名字中并没有“风”。风诗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隐公三年》载:“《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③南和雅不同,雅是周人制作的礼乐名称,用以体现王室身份;南则借用说唱形式,以区别于风雅。《周南》《召南》是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时代的礼乐。因为《采蘩》《采蘋》是二南的诗,所以二南的本质是风,故而被列入十五《国风》之中。这种礼乐表现了对君王和制度的忠诚,后代因此将其作为君王的房中乐。

Ruff项目[13],把边缘计算的概念和区块链结合在一起,提供了统一的IoT应用接口,并提供IoT主控设备和受控设备的全局管理,它属于IoT数据应用层面的项目。该项目中轻节点代表具体的IoT受控设备,该设备通过存储主控设备的公钥来识别主控设备的命令。通过智能合约,主控设备可以把受控设备的部分功能以租赁或转移的形式提供服务。该项目搭建自己的公链,采用了股份授权证明(DPoS)共识算法,每轮选择105个节点参与区块生成。该公链能否承载其设备租赁的服务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由上述可知,礼乐是礼和乐的合称以及综合表现方式,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史记·乐书》中对礼乐如何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还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大致可信。

对于礼乐制作的缘起,《荀子·礼论》云:“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长期以来,社会动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古代圣贤发现,解决贫困和安定天下密切相关。那么,该如何安定天下?他们采用的方法是制作礼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因而成为我国文化轴心时代的理论基础。

《国风》与王室迁徙有密切关系,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人们能够从中判断出其治理功绩

《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出现在西周初到春秋这段时期。雅颂是庙堂礼乐,《国风》主要是指《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

《礼记·礼器》中记载了礼乐演奏场面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礼乐“天人合一”的表现原理:“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①堂上行礼,堂下奏乐;堂上舞蹈伴唱,台下音乐演奏,设计和天时相对应。直到今天,我们还延续着这种模式。

十五国国土分布并不是很规则,其地域西到秦,南到唐,北到邶,东到曹陈。但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却没有风诗,周公的封国鲁国也没有,而且各个国家拥有的风诗数量也不相等。此外,当时还有很多国家,如曾、蔡、随、申等,都是姬姓国家,也就是说,和王室同姓的地区也没有风诗。出现这一现象,原因何在?

几人嬉笑一番,赵仙童告辞。接下来,赵仙童走访了市文联、市作协、市戏剧家协会、中青旅行社,到家已错过了午饭时间,砖子正在啃脆脆的快餐面。午饭前,砖子打过赵仙童手机,赵仙童没接,莫名其妙地关机了。

《毛诗序》云:“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很显然,风诗具有区域性,也就是国的范围,而雅诗是面向天下的。由此我们可以确定,风诗是诸侯的礼乐。风诗的第二个特征是风化、教化和劝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关于风的方向,向下为风化、教化,向上为奉劝、讽谏,但是这种风化和讽谏都是以温柔敦厚的方式互相传递信息。直到东周王道衰落之时,才出现了变风变雅,由温柔敦厚转化为直接批评或者抱怨,因此出现了复杂的“兴观群怨”现象。

诗是王权的象征,所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进一步解释:“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所以作为朝廷礼乐的《诗经》和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或者仅部分有关。譬如《蒹葭》,本义是说人才难得,不容易选拔,但有人则认为是表现了爱情。创造性地解读,当然可以尊重,但我们也不应忽视对本源的追溯。《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④我国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这成为风诗最主要的合法来源。通过舞蹈的腾挪队形,人们还能够区分出民劳还是民逸,从而判断出诸侯的治理功绩。根据这一原则观察,边远地区基本没有风诗,《国风》主要集中在沿黄河一线,和王室迁徙有密切关系。

风诗发生变化是在礼崩乐坏之后。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制作了自己的礼乐,这就是诸侯的诗,如郑国的郑诗、卫国的卫诗,等等。同时,各个诸侯国也一直在组织风诗的创作。

《诗经》中的风、雅、颂也是根据礼乐来分的。《尚书大传》云,“周公居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伐奄多方”“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②周公在摄政六年的时候制作了礼乐,在洛邑告成时,大会天下诸侯,这就是雅颂的由来。在宗庙中,主要使用颂诗为祖先歌功颂德;在行政方面,则主要使用雅诗,可见其分工明确。《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逸周书·明堂解》中还有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度量的记载:“周公摄政君天下……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很显然,周公的做法是为了体现以德治国的理念,满足人民需求,并最终实现了“天下大服”。

如图7显示,VAR模型中的6个特征方程根的倒数值都处于单位圈内,倒数值都小于1。因此,可以判断上文得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出于职务的原因,诗的来源不止一途,但最后被确定为礼乐的很少。这些礼乐除了赏赐给诸侯外,有的也赏赐给个人。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就曾经得王室赏赐礼乐。但史料只有一例,算是例外。

礼崩乐坏,既意味着礼义废、政教失,也指代诸侯废弃周王室音律标准,增添了“自立为王”的色彩

乐坏,除了指内容上出现变风变雅以外,也指乐器和标准音的废弃和重建。这指的是诸侯称自己的风为诗,有“自立为王”的性质。他们不仅增加了表现自己功绩的内容,而且还废弃了周代统一的标准音定音乐器。近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里有这样一些重要文字:曾侯乙作诗,商角、商曾,羸乱之宫,羸乱之在楚为新钟,其在齐为吕音,太簇之宫,其反,在晋为槃钟。穆音之宫,穆音之宫在楚为穆钟,其在周为厉音。⑥

整体来看,礼崩乐坏是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开始的。《汉书·郊祀志上》记载:“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后十三世,世益衰,礼乐废。幽王无道,为犬戎所败,平王东徙洛邑。”⑤史学家认为,在周文王以后,经过十三代,礼乐衰败。照此计算,周平王正好是第十三代,那么平王东徙洛邑就意味着礼崩乐坏了。根据《毛诗序》中“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的论述,变风变雅应当也始于平王东迁的时代。可见,春秋时期的《诗经》并没有定型,朝廷的礼乐依然按照调整颁布这样一个传统进行。

风诗的来源十分多元。晋国是春秋盟主,他们使用的是天子礼乐,因而不存在天子赏赐给他们风诗的问题;周成王授予周公天子礼乐,所以鲁国的诗不叫风,而是叫颂。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崩”即王室衰微,诸侯不再敬重天子,既不行礼,也不进贡,这是春秋早期的状况。至春秋晚期,诸侯各自为阵。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礼乐三年不行,就意味着礼崩乐坏,但他对此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周代的礼乐都是用编钟定标准音,全国统一。据此可以看出,礼崩乐坏不仅仅是指礼乐征伐不再从天子出,更是指诸侯自己制造编钟定音,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如曾侯乙编钟所示,羸乱之宫在楚为新钟,在齐为吕音;穆音之宫在楚为穆钟,在周为厉音。虽然曾侯知道周乐与楚、晋音乐之异同,但是后人已经无法知晓了。所以“乐坏”包括内容、乐器和旋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组1为木香质量高的分组单元,组2为质量中等的分组单元,组3为质量差的分组单元。同时由灰色关联及模糊聚类可以粗略地寻找不同产地木香间性质的相似程度及亲缘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对木香进行质量评价研究。

总体来看,《国风》的时间跨度是殷商时期到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综合体最后由谁来编订?目前基本上确定是孔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代诗歌有3000多篇,孔子删掉了大部分,还剩下305篇,然后正乐,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

【注释】

式中,C0:为脂吸附前溶液中初始总黄酮浓度(mg/L);Ce为树脂吸附平衡后溶液中总黄酮浓度(mg/L);Vi为树脂吸附前溶液体积(mL);Cd为树脂解吸平衡后解吸液中总黄酮浓度(mg/L);Vd为树脂解吸平衡后解吸液体积(mL)。

①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清]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保留um弧线,连接mn线段,ny线段,yx线段,保留xv弧线,再将除A 、B中心线及φe圆以外的线删除,再在x处倒Rs=1.5的圆角,得图6。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  ;  ;  ;  ;  ;  ;  ;  ;  

黄震云:礼乐: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有效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