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论文和设计-丰汉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包括进水口、弃流翻板、过滤层、清水层和弃流层;所述清水层位于弃流层上方,所述清水层位于所述过滤层上方,所述清水层与弃流层相隔绝,所述过滤层与清水层相连通;所述进水口处设有雨水回用水进口和弃流水进口,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位于弃流水进口上方,所述弃流翻板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和弃流水进口之间,且所述弃流翻板能够开启或关闭弃流水进口;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与过滤层和清水层相连通;所述弃流水进口与弃流层相连通;所述清水层和弃流层上分别设有出水口和弃流口;构造简单、造价较低,只靠装置本身就能实现雨水弃流和收集自动操作,雨水能够有效得到管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口(1)、弃流翻板(2)、过滤层(3)、清水层(4)和弃流层(5);所述清水层(4)位于弃流层(5)上方,所述清水层(4)位于所述过滤层(3)上方,所述清水层(4)与弃流层(5)相隔绝,所述过滤层(3)与清水层(4)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处设有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11)位于弃流水进口(12)上方,所述弃流翻板(2)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之间,且所述弃流翻板(2)能够开启或关闭弃流水进口(12);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11)与过滤层(3)和清水层(4)相连通;所述弃流水进口(12)与弃流层(5)相连通;所述清水层(4)和弃流层(5)上分别设有出水口(41)和弃流口(51)。

设计方案

1.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口(1)、弃流翻板(2)、过滤层(3)、清水层(4)和弃流层(5);所述清水层(4)位于弃流层(5)上方,所述清水层(4)位于所述过滤层(3)上方,所述清水层(4)与弃流层(5)相隔绝,所述过滤层(3)与清水层(4)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处设有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11)位于弃流水进口(12)上方,所述弃流翻板(2)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之间,且所述弃流翻板(2)能够开启或关闭弃流水进口(12);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11)与过滤层(3)和清水层(4)相连通;所述弃流水进口(12)与弃流层(5)相连通;所述清水层(4)和弃流层(5)上分别设有出水口(41)和弃流口(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翻板(2)通过扭簧(21)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起设置的分流板(6),所述分流板(6)位于所述进水口(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6)位于所述弃流水进口(12)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6)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夹角为45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挡板(7),所述定位挡板(7)位于弃流翻板(2)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缓流板(8),各所述缓流板(8)位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过滤层(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3)包括第一过滤层(31)、第二过滤层(32)和第三过滤层(33),所述第一过滤层(31)的滤料粒径大于第二过滤层(32)的滤料粒径,所述第二过滤层(32)的滤料粒径大于第三过滤层(33)的滤料粒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水网(9),所述透水网(9)设在过滤层(3)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洗口(10)和排泥阀(13),所述反洗口(10)连接清水层(4),所述排泥阀(13)位于弃流口(51)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弃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作为一种清洁水源,在环境与水资源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初期雨水中夹杂着大量污染物、泥沙和杂质,因此,初期雨水应弃流排放,收集中、后期洁净的雨水,同时将雨水中的杂质过滤排除,保证后期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保证排水安全,经过处理并蒸发过滤后的清洁雨水可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传统的雨水收集采用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截流井、分流井、初期雨水过滤、沉砂池等,其弊端在于投入大、施工复杂、占地面积大以及管理难度高等,造成极大地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只靠装置本身就能实现雨水弃流和收集自动操作,初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收集与储存,雨水能够有效得到管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包括进水口、弃流翻板、过滤层、清水层和弃流层;所述清水层位于弃流层上方,所述清水层位于所述过滤层上方,所述清水层与弃流层相隔绝,所述过滤层与清水层相连通;所述进水口处设有雨水回用水进口和弃流水进口,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位于弃流水进口上方,所述弃流翻板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和弃流水进口之间,且所述弃流翻板能够开启或关闭弃流水进口;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与过滤层和清水层相连通;所述弃流水进口与弃流层相连通;所述清水层和弃流层上分别设有出水口和弃流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弃流翻板通过扭簧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和弃流水进口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凸起设置的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位于所述进水口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流板位于所述弃流水进口前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流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夹角为45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定位挡板,所述定位挡板位于弃流翻板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若干缓流板,各所述缓流板位于雨水回用水进口和过滤层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过滤层包括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和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的滤料粒径大于第二过滤层的滤料粒径,所述第二过滤层的滤料粒径大于第三过滤层的滤料粒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透水网,所述透水网设在过滤层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反洗口和排泥阀,所述反洗口连接清水层,所述排泥阀位于弃流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结构新颖,前期降雨量小于 200mm时,雨水从弃流水进口进,进入弃流层后,往弃流口弃流,当雨水量增大时,雨水通过分流板导流上升至弃流翻板,弃流翻板在雨水重力作用下,下压关闭弃流口,雨水通过若干个缓流板时,在各缓流板的作用下,减缓了雨水的冲击力,雨水再流进过滤层,经过三种不同粒径的滤料过滤,过滤后的清水通过上方的透水网流入清水层,清水层的雨水从出水口流出到下一级雨水收集器中;当降雨量变小时,弃流翻板上部雨水重力变小,在扭簧的作用力下,弃流翻板则自动复位至定位挡板,以根据降雨量的大小实现雨水弃流、收集及净化。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中,过滤层的外接法兰可拆卸,方便定期拆下清洗。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中,弃流翻板设有扭簧,扭矩可根据需要的弃流雨水量进行调整,调紧螺栓时弃流翻板承受重力变大,则弃流量变大,调松螺栓时弃流翻板承受重力变小,则弃流量变小。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构造简单、造价较低,只靠装置本身就能实现雨水弃流和收集自动操作,初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收集与储存,雨水能够有效得到管控,雨水中混有的粗砂、细砂、淤泥得到有效分离,并具有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的功能,最大限度的改善雨水质量,有利于装置的正常运行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雨水弃流、收集及净化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的立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的右视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实施例1

图1-3分别给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的立面图、左视图和右视图,结合参考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包括进水口1、弃流翻板2、过滤层3、清水层4、弃流层5、凸起设置的分流板6、定位挡板7、若干缓流板8、透水网9、反洗口10和排泥阀13;其中,所述分流板 6位于所述进水口1内,具体的,所述分流板6位于所述弃流水进口12前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6与水平方向所成的夹角为45度。

其中,所述清水层4位于弃流层5上方,所述清水层4位于所述过滤层3上方,所述清水层4与弃流层5相隔绝,所述过滤层3与清水层4相连通;所述进水口1处设有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11位于弃流水进口12上方,所述弃流翻板2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 之间,且所述弃流翻板2能够开启或关闭弃流水进口12;所述雨水回用水进口 11与过滤层3和清水层4相连通;所述弃流水进口12与弃流层5相连通;所述清水层4和弃流层5上分别设有出水口41和弃流口51。

具体的,所述弃流翻板2通过扭簧21悬置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弃流水进口12之间,其中扭簧的扭矩可根据需要的弃流雨水量进行调整,调紧螺栓时弃流翻板承受重力变大,则弃流量变大,调松螺栓时弃流翻板承受重力变小,则弃流量变小。

其中,所述定位挡板7位于弃流翻板2上方。

其中,各所述缓流板8位于雨水回用水进口11和过滤层3之间,用于减缓雨水的冲击力。

其中,所述反洗口10连接清水层4,反洗口可连接反洗系统,接入的清洗用水反方向流动进行冲洗,冲洗的杂质通过弃流口排出,可以对过滤层内的杂质进行较好的清理,清理过程简单快捷,减少了更换过滤层的繁琐步骤,延长过滤层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泥阀13位于弃流口51处,以排出雨水中混有的粗砂、细砂和淤泥等。

其中,所述透水网9设在过滤层3上方,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网9的过流间隙为10mm×10mm,所述过滤层3包括第一过滤层31、第二过滤层32和第三过滤层33,所述第一过滤层31的滤料粒径大于第二过滤层32的滤料粒径,所述第二过滤层32的滤料粒径大于第三过滤层33的滤料粒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过滤层的外接法兰可拆卸,以方便定期拆下清洗;滤料采用陶粒填料,其中,所述第一过滤层31的陶粒填料粒径为8-10mm,所述第二过滤层32的陶粒填料粒径为5-8mm,所述第二过滤层32的陶粒填料粒径为2-4mm;过滤层3上设有陶粒清洗提手34,打开陶粒清洗提手34,可对陶粒进行清洗或更换。

本实施例中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适用于雨水流量30m3<\/sup>\/h,使用时,前期降雨量小于200mm时,雨水从弃流水进口进,进入弃流层后,往弃流口弃流,当雨水量增大时,雨水通过分流板导流上升至弃流翻板,弃流翻板在雨水重力作用下,下压关闭弃流口,雨水通过若干个缓流板时,在各缓流板的作用下,减缓了雨水的冲击力,雨水再流进过滤层,经过三种不同粒径的滤料过滤,过滤后的清水通过上方的透水网流入清水层,清水层的雨水从出水口流出到下一级雨水收集器中;当降雨量变小时,弃流翻板上部雨水重力变小,在扭簧的作用力下,弃流翻板则自动复位至定位挡板,从而实现雨水弃流、收集及净化。

本实施例中的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构造简单、造价较低,只靠装置本身就能实现雨水弃流和收集自动操作,初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收集与储存,雨水能够有效得到管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4038.X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703644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E03F1/00

专利分类号:E03F1/00;E03F5/04;E03F5/06

范畴分类:36B;

申请人: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广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市设计院

申请人地址:51062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体育东横街3-5号

发明人:丰汉军;杨波

第一发明人:丰汉军

当前权利人:广州市设计院

代理人:晁永升

代理机构:441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分流缓释雨水弃流装置论文和设计-丰汉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