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突破口教出新意

探突破口教出新意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我们一直顺着课文段落的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到篇末;或“介绍作家背景,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划分层次、总结段意、分析难句、归纳总结。”的一贯模式进行教学,恐怕会湮没了语文的特色,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思维形成定势,那就难以生动,会让学生慢慢的厌倦语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老师应该做的是要将每篇课文上出新意,让学生“乐学”。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突破口,恰当的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堂课都要出新意那就需要设计有新意的思路,找准突破口。

1.以课题为突破口在教授《伟大的悲剧》时就应该从课题入手,迎合孩子们的好奇心。课文讲出了什么样的悲剧?“悲”在哪?那又为什么用一个看似矛盾的词“伟大”来修饰?伟大体现在何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2.以作家背景为突破口在学习外国作品,古代作品时,由于作家与时代距离我们久远,所以只有先了解作者、背景、才能理解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的主张、语言的风格。例如《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的作品。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普法战争。由于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道路,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占领后,为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小说的目的要反映沦陷区法国人民对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以线索为突破口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抓住线索“背影”展开讨论,为什么选取“背影”为表现角度?文中几次写背景,从文中画出?哪一次是详写?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四次背景表现了父子之间怎样的感情?体会眼泪与背景的联系?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浓缩着父子深情,承载着真挚的父爱。

4.以创设意境为突破口《望月》中的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让无缘相见的人难以想像。“会当凌绝定,一览众山小”表现的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让学生无法参透。老师便可以创设意境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出示泰山的图片,配合播音员的合同化朗读,音乐的伴奏。我们似乎一下进入到文中,置身于泰山之间,尽情享受人间奇绝之美,思维也随之飞扬。

5.以表演为突破口以《变色龙》为例,经过精心准备,把这一课排成课本剧,孩子们幽默,精致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如今的孩子太富有想像力了,大胆、个性、张扬以到极致。人物的形象、文章的主旨、语言的凝练诙谐都有了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6.以设计悬念为突破口在学习《爸爸的花落了》时,就可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热情。“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喜欢什么花?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内涵是什么?文章中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件事?学生的思维会在一个个悬念的引导下,快速的被激活,都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

7.以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为突破口“以能不能克隆人?”为话题展开讨论,一方认为可以克隆,渴望通过克隆制造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等杰出人才,为人类服务,推动社会快速进步。另一方认为克隆人之后,使人类关系模糊,混乱甚至颠倒,进而冲击传统家庭观以及人伦关系发生模糊,双方唇枪舌战,难为胜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解答了一个热门话题,使《奇妙的克隆》这篇事理说明文被学生喜爱。

8.以文体为突破口说明文教学容易走极端,要么照本宣课,讲得枯燥乏味;要么放任自流,收获较小。要结合说明特点,以“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为切入点。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9.以故事情节为突破口《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戏剧,可先介绍剧情,生动的故事情节,一定会让学生迷恋于其中。只要喜欢,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语言、人文主义理想、见义勇为的精神都会变的更有意思,易于接受。

10.以事物的特征为突破口一般的事物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可把这个不难理解又很重要的内容作为第一环节。让学生对这些不熟悉,甚至陌生的事物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再去探索方法、语言、结构、主旨等问题会更合理一些。

11.以朗读为突破口比如朱自清的《春》,与其枯燥,乏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反复地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对于这篇容易理解的散文,“读”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可以分段读、男女生合读、重点读、配乐范读,强调语调、语速、抑扬顿挫。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美。

12.以文眼为突破口《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抓住“望”这一文眼展开学习,作者“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变色龙》的文眼是“变”,就抓住“变”切入文章。

还可以感情基调、旧知识、主旨、作者的观点等为突破口。教学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寻求合适的方法。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人的关系还给自己。”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标签:;  ;  ;  

探突破口教出新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