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联聚乙烯电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联,电缆,聚乙烯,局部,结晶度,牵引力,供电系统。
交联聚乙烯电缆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程林,李喆,刘正阳,陈铮铮[1](2019)在《直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状态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发展,直流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如何有效检测运行中直流电缆的运行状态以及对其状态的评价等仍是难题。通过搭建直流XLPE电缆局部放电和泄漏电流检测试验平台,在XLPE电缆半导电层残留缺陷模型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电压幅值与电压极性下局部放电和泄漏电流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局部放电和泄漏电流均可检测到电缆缺陷,其中局部放电在负极性电压作用下并且电压较高时更容易检测到电缆缺陷,泄漏电流在正极性电压作用下的特征变化明显,当外施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也可测得明显的变化量,有利于运行电缆的状态检测与评估。最后提出了运行条件下直流电缆状态利用泄漏电流进行带电检测的可行性,对提升直流XLPE电缆状态检测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力与能源》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本红,李欢,李建英[2](2019)在《不同交联工艺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微观结构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用悬链工艺(HCCV)和立塔工艺(VCV)生产的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VCV工艺XLPE电缆绝缘,HCCV工艺XLPE电缆绝缘的交联度更高、结晶度更低、球晶的平均尺寸更大、球晶尺寸的分布更加集中。在交联过程中,HCCV工艺XLPE电缆经历了更长的交联时间和更高的交联温度,因此具有更高的交联度。交联键对XLPE绝缘的结晶过程有抑制作用,因此HCCV工艺XLPE电缆绝缘的结晶度更低。在交联完毕后的冷却过程中,HCCV工艺XLPE电缆经历了更缓慢的降温过程,因此形成的球晶较完善、尺寸更大、球晶尺寸也更为集中。(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杜浩,关弘路,玉林威,陈向荣,石广森[3](2019)在《直流电压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气隙缺陷局部放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体电缆制作了典型气隙缺陷模型,利用脉冲电流法研究不同电压下气隙缺陷的直流局部放电特性。根据不同外施电压下气隙缺陷放电量Q和放电重复率N随时间t变化的图谱,提取出两类典型统计特征H(q)和H(Δt)。结果表明,气隙缺陷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为-14.5 kV;气隙缺陷的Q-t图谱呈"山丘"状,放电量Q和放电重复率N随外施电压升高而升高;随着外施电压升高, H(Δt)的偏斜度和峰度值逐渐增大,表明放电密度随外施电压升高而增加。研究结果为直流XLPE输电电缆局部放电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09期)
刘杰,成健[4](2019)在《交联聚乙烯电缆防水防潮技术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电缆由于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城市的电力线路,但存在易受潮的问题。目前,电缆受潮主要由封堵方法不当引起,而传统的封堵方法不够规范,防水、防渗漏性能较差。不仅大大缩减了电缆的使用寿命,而且给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安全隐患。因此,文章探讨电缆受潮的危害及原因,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电缆受潮的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通信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马榕嵘,梁年柏,徐鑫[5](2019)在《一起典型的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缺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起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缺陷分析,采用振荡波试验进行缺陷原因分析并成功发现电缆金属外金属屏蔽层熔断的故障,避免了振荡波检测中误判造成的误切电缆,并根据缺陷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巩固措施。(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9年07期)
房晟辰,王浩鸣,陈磊,朱晓辉,孟峥峥[6](2019)在《DCP分解副产物对交/直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介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交联副产物对交/直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影响,对交、直流电缆不同径向位置处的切片进行了宽频介电常数、宽频电导率以及红外光谱试验。结果表明:交联副产物会造成交/直流聚乙烯电缆的介电常数以及电导率的增大,副产物在电缆中间层残留最多,交流电缆的电导率以及直流电缆的介电常数受到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陈琛[7](2019)在《基于HDS的交联聚乙烯电缆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电网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作为传输电能的主要载体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XLPE电缆的绝缘稳定性以及健康的使用年限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以及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所以,通过对XLPE电缆的老化机理进行研究以及对使用中电缆老化情况进行评估,来有效预测电缆的剩余使用寿命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电缆在带电工作的情况下,其绝缘层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受到如热应力、机械应力、环境应力等应力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绝缘老化,最终使得电缆无法正常使用。现有的诊断电缆的绝缘老化试验通常分为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试验,不过大多数都是在电缆投入使用前抽样进行的预防性试验,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在电缆的使用过程中不能把电缆的老化情况反馈给相关单位,存在着安全隐患。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带电状态下的XLPE电缆绝缘层进行老化分析。首先对电缆绝缘体的基本理论及其电磁理论进行推导分析,结合各种老化机理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应力作用下电缆绝缘老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会产生不同形式的高次谐波。其次利用谐波诊断系统(HDS)对电缆运行中高次谐波进行采集和处理,然后与专家数据系统进行对比和分析,有效的得出电缆的老化情况以及可能的老化形式及位置;接着对其中老化较为严重的电缆利用韦布尔分布参数预测出剩余使用寿命。最后通过两组试验验证HDS的有效性。第一组试验对13条10kv正在使用中的电缆进行数据采集,提取其中9条有价值的电缆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超低频介质损耗法作为对照试验验证结果的有效性;第二组试验是供电部门提供的两条具有潜在问题的电缆线路,利用HDS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线路排查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图 [39] 表 [10] 参 [54](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乔同磊[8](2019)在《高压交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性能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缆凭借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已成为我国生产和使用的主要电缆产品。XLPE的晶相结构与交联程度等理化性能会影响材料的宏观机械和介电性能,采用综合性能优良的XLPE绝缘可以降低电缆在实际投运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本文对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绝缘材料生产出的四种高压交流XLPE电缆绝缘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以便找出综合性能良好,成本低廉,供货稳定的XLPE绝缘材料,这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电力输电线路的运行稳定性。本文研究对象为使用了国内外不同材料厂家提供的XLPE绝缘材料在同一生产线,同一生产工艺下制造的4根高压交流XLPE绝缘电缆,记为电缆A、电缆B、电缆C和电缆D。首先对这4根电缆的绝缘层进行切片,然后测试其理化性能,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不同XLPE制得的电缆绝缘的结晶性能和交联程度。接下来,利用拉力机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分析了4根电缆的绝缘层的机械性能,包括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动态热机械性能。最后,利用宽带介电谱系统和工频击穿系统测试了4根电缆在不同温度下的介电性能,并结合理化性能的结果,分析了影响XLPE绝缘材料宏观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因素。由试验结构分析可知:在理化性能方面,电缆B、D绝缘整体结晶状态较电缆A、C绝缘更加完善,表现为结晶度高,晶胞分布均匀且晶面间距小,4根电缆绝缘的交联度没有明显差异。在机械性能上,电缆C绝缘的断裂伸长率略低于其他3种电缆绝缘,电缆B绝缘的储能模量最高,电缆A绝缘的储能模量最低。在介电谱测试方面,电缆A绝缘的相对介电常数在各温度条件下均高于其他电缆且电缆A绝缘低频区的介电损耗在30°C下明显高于其他3种电缆绝缘。在工频击穿性能上,电缆A绝缘的工频击穿场强最大,电缆C绝缘的击穿场强最低,4种电缆绝缘薄片试样的工频击穿场强随温度升高先略升高后下降,但是变化幅度较小。经过多项参数对比后认为电缆B、D的XLPE绝缘综合性能更为优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郑照勇[9](2019)在《大截面交联聚乙烯电缆管道敷设力学分析及其载流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电力电缆是电力传输中重要的电力设备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和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压电缆在输电线路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当长距离输电线路穿越复杂环境时,需采用地下管道敷设。由于管道环境的复杂性,高压电缆在管道敷设下的优化分析对输电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十分必要的。在管道敷设前的情况中,电缆在拉管敷设下没有明确的牵引力计算公式,此问题为工程敷设带来诸多麻烦。而在管道敷设方式下,电缆在管道中排列密度较大,特别是排管中敷设环境更为复杂,敷设环境的复杂性往往是限制电缆载流量的瓶颈段。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开展管道敷设下的优化分析,进而为电网公司的运行管理提供辅助参考。本文首先建立不同情况下拉管敷设模型,根据模型推导出模型的线性公式,进而对拉管敷设方式下电缆的牵引力进行分析,推导出不同模型下牵引力公式,并对牵引力公式进行简化,利用公式推算验证简化公式的准确性。根据简化模型计算出电缆敷设不同输送方式下的最长距离,明确了电缆拉管敷设的牵引力公式。在提高管道敷设电缆载流量中,以敷设环境最为复杂的排管敷设电缆群为例,分析出利用敷设冷水管和吹入冷空气流的方式提高电缆载流量,并推导出敷设强迫冷却方式下电缆的载流量计算公式,通过计算验证了提高电缆载流量的可行性。建立了强迫冷却方式下电缆排管群温度场模型,仿真出敷设强迫冷却方式下电缆排管群的温度场,并利用迭代算法算出导体温度达到最高温度时的载流量。分析强迫冷却敷设方式下影响电缆载流量的因素,并通过仿真研究影响因素对电缆载流量的关系,使电缆载流量达到最大值。本文对高压电缆在管道敷设方式下的优化分析,为拉管敷设电缆牵引力和提高排管群电缆载流量提供理论依据,为电力部门充分发挥电缆的输电能力提供辅助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勇,曹俊平,江航,张静,周路遥[10](2019)在《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终端悬浮电位缺陷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应力锥顶部台阶处附着的金属片对电缆终端电场畸变程度的影响,基于电场分析探讨了终端悬浮电位缺陷的局部放电发展过程。首先,建立了静电场下电缆终端悬浮电位缺陷的有限元仿真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电场理论计算,结合不同缺陷长度对电场畸变程度的影响,分析了沿径向方向电场强度最大值的分布规律;其次,构建了110 kV电缆终端悬浮电位缺陷物理模型,建立了电缆终端局部放电试验平台,获取了悬浮电位缺陷放电信息;最后,根据放电特性划分局部放电发展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局部放电相位谱图特征,阐述了终端悬浮缺陷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缺陷部分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电缆本体XLPE、金属片、应力锥的交界处,金属片缺陷的长度与电场的畸变程度成正比例关系,且最大场强值已超过设计控制值。通过试验表明悬浮电位缺陷导致电场发生严重畸变,从而引发明显的局部放电现象,且不同电压下的局部放电相位谱图具有明显特征,为电缆终端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提供了缺陷样本数据。(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交联聚乙烯电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采用悬链工艺(HCCV)和立塔工艺(VCV)生产的110 kV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VCV工艺XLPE电缆绝缘,HCCV工艺XLPE电缆绝缘的交联度更高、结晶度更低、球晶的平均尺寸更大、球晶尺寸的分布更加集中。在交联过程中,HCCV工艺XLPE电缆经历了更长的交联时间和更高的交联温度,因此具有更高的交联度。交联键对XLPE绝缘的结晶过程有抑制作用,因此HCCV工艺XLPE电缆绝缘的结晶度更低。在交联完毕后的冷却过程中,HCCV工艺XLPE电缆经历了更缓慢的降温过程,因此形成的球晶较完善、尺寸更大、球晶尺寸也更为集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联聚乙烯电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静,程林,李喆,刘正阳,陈铮铮.直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状态检测方法研究[J].电力与能源.2019
[2].欧阳本红,李欢,李建英.不同交联工艺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微观结构的差异研究[J].绝缘材料.2019
[3].杜浩,关弘路,玉林威,陈向荣,石广森.直流电压下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气隙缺陷局部放电特性研究[J].浙江电力.2019
[4].刘杰,成健.交联聚乙烯电缆防水防潮技术研究综述[J].通信电源技术.2019
[5].马榕嵘,梁年柏,徐鑫.一起典型的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缺陷分析[J].电子质量.2019
[6].房晟辰,王浩鸣,陈磊,朱晓辉,孟峥峥.DCP分解副产物对交/直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介电性能的影响[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9
[7].陈琛.基于HDS的交联聚乙烯电缆健康评价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8].乔同磊.高压交流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的性能测试与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9].郑照勇.大截面交联聚乙烯电缆管道敷设力学分析及其载流量计算[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10].杨勇,曹俊平,江航,张静,周路遥.1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终端悬浮电位缺陷试验[J].绝缘材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