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重庆4082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痤疮患者皮肤的敏感性以及对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本科2015年4月—2017年1月间诊疗的痤疮患者61例,根据乳酸激发试验敏感性测试结果分为敏感性组(26例)和非敏感性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抗炎治疗,并口服丹参酮胶囊及其他药物治疗四周后,停药观察两周。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敏感性的恢复情况。结果:皮肤敏感性患者占42.6%(26/61)。治疗后,敏感性组的有效率42.3%,非敏感性组的有效率94.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均有所改善,非敏感性组的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恢复程度高于敏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痤疮患者皮肤的敏感性发生率比较高,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敏感症状有所缓解,非敏感性皮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痤疮;皮肤敏感;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67-02

痤疮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炎症疾病,多发于10~19岁青年人,患者临床表现以粉刺、囊肿、结节、瘢痕等为主。由于痤疮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虽然疗法丰富,但极易出现不良反应,缺少经济性,并降低了患者依从性。与西医疗法相比,中医用药优势显著,如:较少的不良反应、较高的经济性与有效性等。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该文以2015年4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收集我科2015年4月—2017年1月间诊疗的痤疮患者61例,患者年龄(14~46)岁,平均(30.62±3.21)岁,中位年龄29岁。根据乳酸激发试验敏感性测试结果分为敏感性组(26例)和非敏感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临床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痤疮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未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3)女性患者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4)本研究中所有治疗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口服维胺酯胶囊(国药准字H50021842),1粒/次,2次/d;甲硝唑克林霉素凝胶(津药制字HH20070241)涂抹于患处,1次/d。口服丹参酮胶囊,2次/d。药物治疗四周后,停药观察两周。

1.4疗效评价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健康恢复情况,包括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敏感性组2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42.3%,非敏感性组35例,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χ2=22.34,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患者皮肤状况恢复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均有所改善,非敏感性组的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恢复程度高于敏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3.讨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痤疮作为慢性炎症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国内学者经调查发现,油性皮肤、便秘者、压力较大者及皮炎者痤疮发生率较高。根据临床实践可知,传统疗法以抗生素为主,虽然缓解了炎症反应,但长期用药后,增强了耐药性,影响了治疗效果。中医认为痤疮发病原因为:血热外盛、气血瘀滞、肺胃积热、防护失宜、痰血互结、冷水洗面等。消炎I号作为中药方剂,其构成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连翘与紫化地丁等,其中金银花可解毒、清热、消结、通气血等,经各药物协同作用后,使其具有了抗菌、消炎等功效。以120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对照分析显示,中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痤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内分泌因素是造成痤疮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因素如免疫因素、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遗传和心理因素也会引起或加重痤疮发生。现代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由于痤疮发病机制多样,因而治疗方法也较多,如使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和抗生素,以及调理体质的中药制剂等。本研究在抗炎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丹参酮胶囊,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后皮肤状态有所改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痤疮患者面部皮脂分泌旺盛,且皮肤水分百分比较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导致皮肤敏感。有研究显示,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较高,而皮肤敏感患者对于痤疮的治疗大多预后不佳。敏感性皮肤在经表皮失水量(TEWL)、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皮肤红斑量、皮肤表面pH值和皮肤厚度等生理指标方面会发生变化。本研究中痤疮患者皮肤敏感发生率为42.6%(26/61),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均有所改善,非敏感性组的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恢复程度高于敏感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皮肤屏障受损患者治疗痤疮效果欠佳,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痤疮发病机制尤为复杂,生理性激素水平波动、不良化妆品的使用以及其他疾病都能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此外,痤疮的发生发展也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情绪等有关,因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痤疮的治愈极其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痤疮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敏感性皮肤患者治疗效果不如非敏感性皮肤患者,因而针对皮肤敏感患者应该进一步探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痤疮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但皮肤敏感性患者,效果欠佳,日后应探索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陈琼.502例寻常型痤疮临床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4,(8):60-61.

[2]赵俊茹,胡冬裴.痤疮病因及外治法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9):1021-1023.

[3]范平,陈革妃.痤疮与体质关系浅析[J].河南中医,2011,31(2):133-134.

[4]王晓红,胡二为,高炎.自拟方联合维甲酸制剂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11(4):249-250.

[5]李娅奇.女性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及治疗应答临床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

[6]申朝霞.女性痤疮的性激素等诸因素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D].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标签:;  ;  ;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