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潜力论文_杨奕,周娅,胡纯,刘骏,梅运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排放潜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潜力,清单,超低,安阳,西安市,模型,湖北省。

排放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奕,周娅,胡纯,刘骏,梅运军[1](2019)在《武汉市COD排放环境学习曲线及减排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09—2015年间武汉市COD排放量、GDP、人口等基本数据,对武汉市COD排放的时序特征、人均COD排放量、万元GDP COD排放量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武汉市COD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结果表明武汉市COD排放量、人均COD排放量、万元GDP COD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COD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方程为y=0.026x~(-1.276 9),并得出在"十叁五"末武汉市的COD排放量约为13.395万吨。武汉市经济质量整体偏好,但COD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常天阳,赵晓,高秦,张光明,马中[2](2019)在《石油加工企业脱硝、除尘工程经济性及超低排放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家石油加工企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对脱硝、除尘工程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估,并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工程技术成本、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采用不同控制技术的石油加工企业经济性评价综合值差别较大。现有控制技术单一的企业,由于投资成本高或环境效益较低导致经济性下降;采用多种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企业,绝对的投资费用较高,但可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因而经济性更高。与基准情景相比,在超低排放情景下,系统总成本显着增加,系统总效益显着提升,但是总效益的增幅与总成本的增幅相差不大。通过研究发现,石油加工企业推行超低排放,经济性较高,技术上也可行。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石油加工企业推行超低排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冯宗宪,高赢[3](2019)在《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四大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探究,同时基于脱钩分析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以揭示各地区历史碳减排贡献、潜力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全国及各地区碳排放而言均为稳定且重要的影响力量,且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这些作用力表现差异明显;(2)外贸仅为驱动东北与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显着力量;(3)表征技术效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仅对东部地区发挥了符合理论预期的抑制力作用,而碳强度则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技术溢出效应;(4)样本期间,各地区平均碳减排贡献及平均碳减排潜力大小均依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国华,刘传江,涂海丽[4](2019)在《湖北省碳排放清单测算及碳减排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绿色发展是湖北省"十叁五规划"重要发展目标,而科学合理测算碳排放清单是实行节能减排的前提。文章运用清单法与情景法测算了湖北省碳排放清单及未来碳减排潜力。测算结果表明:湖北省碳排放量从1995年的4656.24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207.47万吨,年人均碳排放从0.807吨增长至2.086吨,碳排放强度从1.781吨/万元下降至0.576吨/万元;高耗能产业化石能源消费减量化与垃圾低碳处理是未来碳减排的重点;强低碳情境下,人均碳排放将于2020年达到拐点,2021年提前完成能源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12期)

周岸[5](2019)在《上海市交通碳排放减排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的深入,带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也对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压力。温室效应带来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制造业发达,其碳排放状况备受关注。交通运输行业是中国叁大碳排放行业之一,如何合理评估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以下简称交通碳排放)受哪些因素影响及各影响因素的实际贡献率、预测交通碳排放总量及从能源角度降低交通碳排放总量成为碳排放研究领域的焦点。本文选取上海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15年为研究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交通碳排放总量核算、协整检验、tapio模型脱钩分析、脱钩弹性系数分解、影响因素分解、碳减排预测。结果如下:(1)上海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由399.43×10~4t增长至1288.86×10~4t,增长889.43×10~4t,年均增长率为8.73%。交通碳排放强度研究表明研究期内交通碳排放强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015年达到最低值1.14吨/万元。(2)协整检验表明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两者间存在双向长期因果关系。脱钩分析表明研究期内两者经历从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负脱钩的转变。人均GDP效应和人口效应是影响脱钩弹性系数的主要正向因素,碳排放强度效应、经济占比主要表现为负相关,碳排放系数效应由弱抑制作用转为弱促进作用。(3)仅有第叁产业占比与交通碳排放总量表现为负相关,人口规模、人均GDP、货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和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能源终端消耗量、第叁产业能源终端消耗量均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其中人均GDP是最主要正向因素,第叁产业占比是唯一负向因素。(4)BAU情景交通碳排放总量增速较快,2025年底、2030年底、2035年底分别较2015年底上涨27.82%、41.57%、55.33%。轻度低碳情景和中度低碳情景相较于BAU情景均表现出低碳化趋势。其中轻度低碳情景2025年底、2030年底、2035年底较BAU情景减排1.22%、2.95%、4.97%,中度低碳情景2025年底、2030年底、2035年底较BAU情景减排2.40%、5.70%、9.47%。(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15)

赵奥,左莉,武春友[6](2019)在《金砖国家绿色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潜力的国际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砖国家如何实现CO_2排放脱钩、绿色增长及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关乎着全球CO_2减排的共同命运。在Tapio脱钩理论指导下,强调国家绿色增长与CO_2排放脱钩的潜力问题。首先构建金砖国家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15年间金砖5国绿色增长水平进行科学、系统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金砖5国2000—2015年间CO_2排放的脱钩弹性;最后,结合绿色增长评价水平计算得到金砖5国CO_2排放的脱钩潜力水平,提出提升金砖5国CO_2排放脱钩潜力的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杜小申[7](2019)在《安阳市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减排潜力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安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多是由大量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因此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对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研究是识别污染源排放特征和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前提。在大气污染物的一次排放过程中,以工业源的贡献最为突出。虽然国内关于工业源排放清单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等区域,缺乏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安阳市本地化排放特征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安阳市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收集了安阳市典型工业源活动水平数据和控制技术水平现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排放因子,建立了安阳市2016年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了不同污染物排放特征,并利用GIS工具对排放量进行了空间分配,识别了对不同污染物排放量贡献最为突出的乡镇(街道)。通过对近年来国家、河南省及安阳市的相关文件和标准的梳理,基于技术提升和能源消费控制两个层面的考虑,设置了基准情景、一般控制情景和加严控制情景叁种情景,并估算了叁种情景下2020年安阳市典型工业源SO_2NO_x PM_(10)及PM_(2.5)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安阳市2016年典型工业源CO、NO_x、SO_2、VOCs、PM_(2.5)、PM_(10)、BC和OC排放量分别为844.22×10~3、51.85×10~3、49.97×10~3、55.93×10~3、31.27×10~3、49.29×10~3、1.76×10~3和2.74×10~3 t。整体而言,钢铁行业是CO、SO_2、PM_(2.5)和OC的主要贡献源,电力供热源是NO_x的主要贡献源,石化化工是BC的主要贡献源,建材行业是VOCs和PM_(10)的主要贡献源。从空间分布来看,安阳市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地区主要有市辖区中部的相台街道、西北部的水冶镇和铜冶镇以及汤阴县南部的宜沟镇。就减排潜力分析来看,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2020年时,安阳市典型工业行业的NO_x、SO_2、PM_(2.5)和PM_(10)在基准情景下将分别减排6.99×10~3、4.44×10~3、0.29×10~3和0.59×10~3 t,在一般控制情景下将分别减排22.12×10~3、31.25×10~3、6.20×10~3和7.49×10~3 t,在加严控制情景下将分别减排30.15×10~3、36.42×10~3、8.53×10~3和11.32×10~3 t。可见,安阳市典型工业源减排潜力巨大,执行国家和省内的相关政策对安阳市空气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健,王尧,王颖[8](2019)在《天津市碳排放脱钩态势及碳减排潜力分析——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25年天津市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压力下,明确碳减排能力及任务迫在眉睫。文章运用Tapio脱钩模型,从整体和部门分别对2007—2016年天津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天津市碳减排优先次序和发展瓶颈,并借助LMDI分解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因素,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意见。结果表明:2007—2016年,天津市经济与碳排放总量均呈高速增长态势,两者之间呈"弱脱钩"状态,而6部门的脱钩状态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增长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工业和生活消费及其他子部门经济占比较大;能源效率始终是促进天津市实现脱钩的关键,工业和商业子部门能源效率贡献较多;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后,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负向抑制效应逐渐明显;碳排放强度水平有待提升。(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闫东杰,丁毅飞,玉亚,黄学敏,苏航[9](2019)在《西安市人为源一次PM_(2.5)排放清单及减排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物是影响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结合《西安统计年鉴2015》《2014年环境统计数据》和现场调查等确定了西安市各类PM_(2.5)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和排放因子法测算了西安市2014年大气中PM_(2.5)的年排放总量,并从行业和区域角度详细分析了PM_(2.5)的排放贡献率.在此基础上,以2014年为基准年,依据西安市地方政策和各行业最新排放标准,对PM_(2.5)的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14年西安市人为源一次PM_(2.5)排放总量为33 660. 1 t,其中,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和餐饮源的贡献率分别为27. 6%、23. 5%、6. 8%、10. 7%、31. 1%和0. 3%.道路扬尘、窑炉和发电为西安市PM_(2.5)的重点排放行业,其PM_(2.5)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21. 4%、20. 3%和11. 0%.各区县中,鄠邑区、灞桥区和未央区的PM_(2.5)排放量较高,其贡献率分别为15. 7%、13. 7%和12. 7%;新城区PM_(2.5)排放量最小,为297. 8 t/a. 2014年西安市PM_(2.5)平均排放强度为2. 07 t/km2,其中,碑林区排放强度(16. 80 t/km2)最大,高陵区(0. 48 t/km2)最小.按照《西安市2017年"铁腕治霾保卫蓝天"工作实施方案》等新政策的规定,预测在新的排放标准下西安市PM_(2.5)排放量将比2014年削减63. 7%.研究显示,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有较大的减排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岳涛[10](2019)在《中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工业锅炉污染防治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基于技术扩散理论及工业锅炉污染物现场实测数据,首次系统构建基于实测的工业锅炉不同污染控制技术路线下颗粒物、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x)排放因子集,并首次建立1980~2016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1995~2016年我国燃气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以2016年为基准年,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MAQ空气质量模式量化分析2020年及2030年排放情景下北京市冬季典型月份工业锅炉减排的环境效益;最后,结合我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减排潜力,提出我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排放标准制修订时间点与排放因子变化趋势的变化节点相吻合。燃煤工业锅炉颗粒物及SO_2排放因子变化分为叁个阶段,1980~2000年,颗粒物和SO_2排放因子年均降幅分别为2.7%和0.7%;2001~2014年,颗粒物及SO_2排放因子年均降幅分别为7.4%和1.8%;至2016年颗粒物和SO_2排放因子分别下降至5.7kg/t、8.4 kg/t。工业锅炉NOx排放控制起步较晚,燃煤工业锅炉NOx排放因子自2014年后开始下降,至2016年为2.90 kg/t较2014年下降5%。标准制修订对排放因子的变化影响显着。(2)以全国及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及城市尺度探究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及环境影响。2016年我国燃煤工业锅炉颗粒物、SO_2及NOx排放量分别为542.7万吨、698.8万吨和254.9万吨。颗粒物排放以2008年为节点,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后逐年下降的趋势,SO_2及NOx排放在2012年后出现显着下降;从空间分布上,高排放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及华东地区。燃气工业锅炉,从1995年至2016年NOx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42%,至2016年增长至5.6万吨,从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基于点源化的2015年北京市工业锅炉清单及CMAQ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结果,2015年北京市工业锅炉SO_2及颗粒物排放主要分布在城郊地区,NOx在城区更为集中;以2015年1月为模拟时段,北京市工业锅炉对全市PM_(2.5)、SO_2及NO_2贡献率分别为7.1%、9.5%及4.3%。(3)以2016年为基准年,构建2020年及2030年工业锅炉排放控制情景,并对其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工业锅炉颗粒物、SO_2和NOx排放量在2020年控制情景下分别削减61%、87%和56%,2030年控制情景下分别削减95%、94%和71%;华中及西南地区逐步成为工业锅炉颗粒物及SO_2排放最高的地区,华东地区仍然为NOx排放量最高的地区。以北京市为典型城市,以1月份作为模拟时段,利用CMAQ模拟得到2020年及2030年排放控制情景下PM_(2.5)和SO_2的大气环境浓度削减率分别均为7.1%和9.5%;对于NO_2的削减率分别为4.47%和4.65%。(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排放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多家石油加工企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对脱硝、除尘工程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估,并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工程技术成本、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采用不同控制技术的石油加工企业经济性评价综合值差别较大。现有控制技术单一的企业,由于投资成本高或环境效益较低导致经济性下降;采用多种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企业,绝对的投资费用较高,但可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因而经济性更高。与基准情景相比,在超低排放情景下,系统总成本显着增加,系统总效益显着提升,但是总效益的增幅与总成本的增幅相差不大。通过研究发现,石油加工企业推行超低排放,经济性较高,技术上也可行。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石油加工企业推行超低排放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放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奕,周娅,胡纯,刘骏,梅运军.武汉市COD排放环境学习曲线及减排潜力分析[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

[2].常天阳,赵晓,高秦,张光明,马中.石油加工企业脱硝、除尘工程经济性及超低排放潜力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9

[3].冯宗宪,高赢.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黄国华,刘传江,涂海丽.湖北省碳排放清单测算及碳减排潜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

[5].周岸.上海市交通碳排放减排潜力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赵奥,左莉,武春友.金砖国家绿色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潜力的国际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9

[7].杜小申.安阳市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减排潜力估算[D].郑州大学.2019

[8].李健,王尧,王颖.天津市碳排放脱钩态势及碳减排潜力分析——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J].生态经济.2019

[9].闫东杰,丁毅飞,玉亚,黄学敏,苏航.西安市人为源一次PM_(2.5)排放清单及减排潜力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9

[10].岳涛.中国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评估系统边界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生物炭系统经济分析示意图小型涡喷发动机模型几何结构车用柴油机排量的变化趋势生物质原料中的碳在自然和炭化(生物...研究技术路线图

标签:;  ;  ;  ;  ;  ;  ;  

排放潜力论文_杨奕,周娅,胡纯,刘骏,梅运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