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甲霜灵抗性论文_王艺烨,卓新,潘广学,陈方新,张华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甲霜灵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晚疫病,抗药性,马铃薯,药剂,大豆,霜霉病。

对甲霜灵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烨,卓新,潘广学,陈方新,张华建[1](2019)在《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诱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引致辣椒疫病的重要病原卵菌,而甲霜灵是防治疫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但随着甲霜灵的大量使用,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成为主要问题。本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26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抗性测定,并选取部分敏感菌株进行抗性突变菌株的诱导,并对抗性突变菌株及其敏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进行比较研究,为这些地区的辣椒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风险评价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抗药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便最终揭示该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遗传本质提供必要的试验基础和理论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6株供试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有12株为敏感菌株,14株为中间菌株。8个省(区、市)中,辽宁省的5株辣椒疫霉菌株均为中间菌株,说明辽宁省辣椒疫霉对甲霜灵产生了抗药性。除甘肃和内蒙古各一株敏感菌株外,其他省(市)辣椒疫霉菌株的敏感性在敏感和中间范围内均有分布。(2)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诱导筛选。以12个敏感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药剂驯化、菌丝块紫外光照射、游动孢子紫外光照射3种方法进行抗甲霜灵诱变。结果,通过药剂驯化的方式诱导突变菌株获得了6株对甲霜灵敏感性较低的辣椒疫霉菌株,且EC_(50)值最高的SD1-9,其EC_(50)值为26.062 9μg/mL;经游动孢子紫外照射法诱导获得2株突变菌株,而菌丝块紫外照射诱导没有突变菌株产生。(3)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选取的4株辣椒疫霉突变株及其对应的亲本敏感菌株其菌落均呈白色近圆形,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形态突变菌株及其对应的亲本敏感菌株无明显差异。突变菌株与其对应的亲本菌敏感菌株之间菌丝平均生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异。通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菌株孢子囊形态,结果表明敏感菌株以及其诱导出的抗性菌株在孢子囊形态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各敏感菌株及其对应的突变菌株间,其孢子囊长、宽、长宽比、柄长以及乳突高度的平均值差异不大。(4)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对辣椒植株及不同果实上的致病力。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测定了辣椒疫霉敏感菌株与突变菌株在新苏椒5号及青丰羊角王这2个辣椒品种的植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接种植株发病症状均为植株茎秆明显萎蔫,且通过对比各植株病斑大小发现,供试菌株对不同辣椒植株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且敏感菌株和突变菌株对于同一种植株致病力的差异并不显着。供试菌株也能侵染青色圆椒、荷兰黄瓜、番茄、茄子以及红色尖椒。通过病斑大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不同果实上的致病力是有差异的,且不同菌株对同一果实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敏感菌株及其相对应的突变菌株其在同一种果实上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路粉,赵建江,刘晓芸,孟润杰,吴杰[2](2018)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着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4期)

董伟清,江文,何芳练,高美萍,韦绍龙[3](2018)在《广西地区荔浦芋新品种疫霉交配型和甲霜灵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集自南宁市、柳州市柳江区、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贺州市贺街桂芋2号栽培区芋疫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分析,通过与辣椒疫霉A1和A2交配型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甲霜灵(metalaxyl)对该病原进行敏感性测定。通过对芋疫病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引起桂芋2号的疫病病原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均达99%。通过与辣椒疫霉对峙培养证实来自桂芋2号不同生态栽培区的8个芋疫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测定显示8个芋疫霉菌株均对甲霜灵敏感。说明引起桂芋2号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交配型为A2交配型,且对甲霜灵未出现抗性。其交配型的鉴定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可作为芋抗病品种选育、轮作和化学防治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8年10期)

刘刚[4](2017)在《河北省黄瓜霜霉病菌已对甲霜灵和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抗性动态及相应药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采用叶盘漂浮法监测了2011~2015年河北省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抗性,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了含甲霜灵或精甲霜灵的混剂及嘧菌酯单剂等7种药(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7-11-14)

邵振润[5](2015)在《甲霜灵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凸显》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最主要的病害,目前在防治该病用药上,杀菌剂主要品种分别是代森锰锌、氟啶胺、霜脲氰、甲霜灵、百菌清、霜霉威、氰霜唑、烯酰吗啉、铜制剂、嘧菌酯。值得注意的是,甲霜灵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上抗性已经凸显。 甲霜灵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5-07-15)

崔林开,李井干,陆静,阴伟晓,王源超[6](2013)在《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抗性风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是否存在抗性风险,采用药剂驯化的方法诱导获得了大豆疫霉菌抗甲霜灵突变株hlj34M,并对其适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游动孢子产量和致病力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变化。而卵孢子产量明显减少,突变体的3个单游动孢子后代的卵孢子产量与亲本菌株相比分别减少20.35%、43.63%和43.85%,统计分析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结果表明:甲霜灵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豆疫霉对其产生较大的抗性风险。(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路则宝[7](2012)在《烟草黑胫病菌对苯基酰氨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苯基酰氨类杀菌剂甲霜灵,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烟草黑胫病菌抗甲霜灵的群体动态及抗性水平、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甲霜灵抗性遗传与变异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甲霜灵产生抗性的机理,旨在为烟草黑胫病抗药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曹舜[8](2011)在《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引起的根腐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大豆疫霉菌的防治主要以甲霜灵为主,但是甲霜灵作用位点单一,容易产生抗药性。本文对安徽、山东、河南叁省的大豆疫霉菌进行甲霜灵的敏感性检测、抗药性突变株的诱变、抗药性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有效药剂筛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安徽、山东、河南叁省的57个大豆疫霉菌株进行了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57个大豆疫霉菌株的EC50值的范围在0.0362-0.2408g·mL~(-1),平均值为0.1043g·mL~(-1),远远小于1g·mL~(-1),叁个省份的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是敏感的,不存在天然的抗性菌株。叁个省份大豆疫霉菌株群体之间对甲霜灵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安徽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最低,其平均EC50值为0.1077g·mL~(-1),其次是河南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0966g·mL~(-1),敏感性最高的是山东的菌株,其平均EC50值为0.07308g·mL~(-1)。采用药剂驯化法对57个菌株进行了抗药性诱变,结果得到1个抗药性突变菌株SD145M,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发现,抗药性突变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游动孢子囊的产量及大小、排孢孔的大小及卵孢子的大小与亲本菌株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卵孢子的产量明显减少。同时发现,突变菌株的致病性与亲本菌株相似。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了5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的毒力,结果发现:安克(烯酰吗啉)的EC50值为0.11792g·mL~(-1)与甲霜灵的0.12011g·mL~(-1)相近。测定了两种药剂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具有增效作用,故选取两种药剂进行复配实验。复配实验结果表明:各个配比的EC50范围在0.0377~0.117g·mL~(-1)。当复配比为1:1时,EC150值为0.0377g·mL-,CTC是946,增效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复配比例为2:3时,EC~(-1)50值为0.0387g·mL,其CTC也高达858;复配比例为1:2、3:1、3:2时增效作用也很明显;复配比例为2:1和1:3时,增效作用与前面几个比例相比较小,但是远大于100。结果还发现,CTC与复配的比例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测定了不同复配对游动孢子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动孢子囊的产量严重受到抑制,当用量为0.5g·mL~(-1)时,抑制率均达到50%以上,抑制最明显的是复配比例为2:3时,达到了77.41%。最小的是复配比例1:1,抑制率为54.84%。(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鹤,杨志辉,赵冬梅,韩彦卿,朱杰华[9](2010)在《2009年中国部分地区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抗性及SSR基因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定了2009年采自我国黑龙江44株、吉林47株和云南3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SSR基因型,旨在明确被测地区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特点。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被测菌株的交配型,结果显示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采集的91株菌株均为A1交配型,而采自云南省昆明的31株和丽江的1株均为自育型菌株。对自育菌株进行了单游动孢子分离,其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仍可产生大量卵孢子,即维持其自育特性。生长速率法测定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除云南发现一株中抗菌株外,其余菌株均为高抗或敏感菌株。被测44株黑龙江省致病疫霉菌株,甲霜灵抗性、敏感菌株各22株,分别占被测菌株的50%;被测吉林的47个菌株中,甲霜灵抗性、敏感菌株分别为33株和14株,分别占被测菌株的70.2%和29.8%;被测32株云南菌株,其对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数分别为17株、1株和14株,各占53.1%、3.1%和43.8%。通过对致病疫霉6个基因座(Pi04、Pi4B、Pi33、Pi56、Pi63和Pi70)进行PCR扩增,确定了采自黑龙江(26)和吉林(24)共50株致病疫霉的SSR基因型,被测菌株中共鉴定出15种SSR基因型,分别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ⅩⅢ、ⅩⅣ、ⅩⅤ)。在这15种基因型中,Ⅰ型居绝对优势,有20株,占群体的40%,其次是Ⅱ型和Ⅺ型,均有6株,各占群体的12%。分析发现黑龙江省菌株中有12种SSR基因型,特有基因型为Ⅴ、Ⅵ、Ⅶ、Ⅷ、Ⅸ、Ⅹ、Ⅻ、ⅩⅢ、ⅩⅤ型;发现吉林省菌株有6种SSR基因型,特有基因型为Ⅳ、Ⅲ、ⅩⅣ型;两地相同的基因型有3种,为Ⅰ、Ⅱ、Ⅺ型,且3种基因型在吉林省被测菌株中的比例均比黑龙江的比例大。本研究首次在我国乃至全球某一地区几个田块发现大量自育菌株群体,其产生机制及其在马铃薯晚疫病流行中的作用急需进一步研究。甲霜灵敏感性测定表明甲霜灵高抗菌株在被测3个省份都大量存在,因此,在生产上不建议再使用甲霜灵类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7-03)

王丽[10](2010)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中的突出问题。甲霜灵是目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杀菌剂。本文通过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包括甲霜灵在内的6种内吸性杀菌剂的抗性;筛选防治晚疫病高效、与甲霜灵之间无交抗关系及抗药性风险较低的药剂;筛选对抗甲霜灵菌株增效的药剂组合;研究药剂交替使用后对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发展的影响,制订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的用药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薯片夹叶分离法进行了改进,使分离成功率升至100%。测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在RSA①、RSA②和CA叁种培养基上的菌落扩展和产孢能力显示,晚疫病菌在RSA①和CA上生长较快,RSA②次之;产孢量依次为RSA①>CA>RSA②,RSA①较适合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培养。晚疫病菌在CA上的菌落扩展速度与在RSA①上相当,且CA原料易得、制作简便,可用于测定药剂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离体条件下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含区分剂量药剂的CA平板上)和叶盘漂浮法分别检测了2007~2009年采自我国北方五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分别为380个菌株和227个菌株),发现抗性频率分别为80%和74%,表明上述地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了抗性。3.采用叶盘漂浮法检测2007~2009年采自我国北方五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精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和嘧菌酯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和嘧菌酯的敏感基线,结果显示:(1)精甲霜灵对96株晚疫病菌的EC50值为0.002 9~395.867 5μg/mL,其中抗性菌株占54.2%,中间型菌株占44.8%,敏感菌株仅占1.0%。(2)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的敏感基线为(0.673 6±0.090 2)μg/mL,110株晚疫病菌中70%的菌株已对霜脲氰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高抗菌株占1.8%,抗性水平最高达1 024倍。(3)晚疫病菌对烯酰吗啉、氟吗啉和嘧菌酯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15 5±0.011 9)μg/mL、(0.337 4±0.019 9)μg/mL和(0.218 8±0.011 1)μg/mL,并且敏感菌株占优势,频率分别为92.2%、93.7%和88.4%,仅有少量低抗菌株存在,未检测到中抗及高抗菌株。(4)田间存在对甲霜灵和霜脲氰的双抗菌株(MRCRDSAS型)、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双抗菌株(MRCSDSAR型)及对甲霜灵、霜脲氰和嘧菌酯的叁抗菌株(MRCRDSAR型)频率分别为78.0%、1.1%和3.3%。4.采用叶盘法测定了19种杀菌剂对抗甲霜灵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和唑胺菌酯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90值均小于10μg a.i/mL,其次为氟菌?霜霉威、嘧菌酯?百菌清、烯酰?锰锌、恶唑菌酮?锰锌、代森锰锌、霜脲?锰锌、恶唑菌酮?霜脲氰、百菌清和氢氧化铜,其EC90值在10~100μg a.i/mL之间,氟啶胺、霜霉威和丙森锌的相对防效较差,其EC90值均大于100μg a.i/mL。5.在河北围场县克勒沟镇围字村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和双炔酰菌胺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效(88.9%和82.7%),显着高于霜脲?锰锌、烯酰吗啉、嘧菌酯、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防效;在河北崇礼县狮子沟原种场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霜霉威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效(93.8%),其次为霜脲?锰锌和烯酰吗啉(84.7%和80.2%),且显着高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百菌清的防效。6.初步评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双炔酰菌胺和唑胺菌酯的抗药性风险:(1)早期田间抗性检测结果显示,232株晚疫病菌中对双炔酰菌胺敏感的菌株占94.4%,低抗菌株占5.6%,未检测到中抗及高抗菌株;双炔酰菌胺与甲霜灵、霜脲氰和嘧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但与烯酰吗啉和氟吗啉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田间抗双炔酰菌胺菌株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且其适合度指数显着低于敏感菌株,表明晚疫病菌对双炔酰菌胺具有较低的抗性风险。(2)早期田间抗性检测结果表明,127株晚疫病菌中对唑胺菌酯敏感的菌株占91.3%,低抗菌株占8.7%,未检测到中抗及高抗菌株;唑胺菌酯与甲霜灵、霜脲氰和烯酰吗啉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但与嘧菌酯之间存在交互抗药性关系;田间抗唑胺菌酯菌株的抗药性能稳定遗传,其适合度指数与敏感菌株相当,表明晚疫病菌对唑胺菌酯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7.采用脱叶法检测药剂混配的联合毒力,以Horsfall法与Wadley法评价药剂混用是否具有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A与吡唑醚菌酯、百菌清分别以5:5和4:6混配,对抗甲霜灵菌株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2.8和2.0;化合物B与百菌清、代森锰锌分别以9:1和3:7混配,对抗甲霜灵菌株亦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6和2.2。8.田间交替喷施72%霜脲?锰锌WP(1 080 g a.i./hm2)、68%精甲霜?锰锌WG(1 224 g a.i./hm2)、68.75%氟菌?霜霉威(SC 1 031 g a.i./hm2)和50%烯酰吗啉WP(375 g a.i./hm2)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防效90%以上)。检测交替用药地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及嘧菌酯的敏感性,发现交替用药可延缓晚疫病菌群体对甲霜灵和嘧菌酯的抗性发展。9.根据田间抗药性检测、替代甲霜灵的高效低抗药性风险药剂筛选、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增效药剂组合筛选、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制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的用药策略,即选用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唑胺菌酯、嘧菌酯等与甲霜灵之间无交抗关系的药剂以及氟菌?霜霉威交替使用,或将化合物A与吡唑醚菌酯、百菌清混用,化合物B与百菌清、代森锰锌混用;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甲霜灵?锰锌或精甲霜灵?锰锌使用次数不超过2次。(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4)

对甲霜灵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着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甲霜灵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艺烨,卓新,潘广学,陈方新,张华建.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诱变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路粉,赵建江,刘晓芸,孟润杰,吴杰.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8

[3].董伟清,江文,何芳练,高美萍,韦绍龙.广西地区荔浦芋新品种疫霉交配型和甲霜灵抗性研究[J].长江蔬菜.2018

[4].刘刚.河北省黄瓜霜霉病菌已对甲霜灵和嘧菌酯普遍产生抗性[N].河北农民报.2017

[5].邵振润.甲霜灵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凸显[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5

[6].崔林开,李井干,陆静,阴伟晓,王源超.大豆疫霉菌对甲霜灵抗性风险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

[7].路则宝.烟草黑胫病菌对苯基酰氨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研究进展[J].农业灾害研究.2012

[8].曹舜.大豆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监测及有效药剂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11

[9].王鹤,杨志辉,赵冬梅,韩彦卿,朱杰华.2009年中国部分地区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抗性及SSR基因型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王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甲霜灵与5种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分析一1不同地点晚疫病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抗稻瘟灵菌株对春雷霉素药剂的交互抗...我国主要葡萄产区甲霜灵的抗性频率P.cap51c1对甲霜灵体内抗性直线P.cap51c1对甲霜灵体外抗性直线

标签:;  ;  ;  ;  ;  ;  ;  

对甲霜灵抗性论文_王艺烨,卓新,潘广学,陈方新,张华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