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社会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学,章太炎,社会,知识,文化,实在论,国故。

社会学转向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谷若涵[1](2019)在《“艺术界”概念衍变中的文化社会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十世纪先锋艺术的盛行,传统美学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品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丹托的"艺术界"概念正是对这一理论困境做出的解答,强调艺术理论氛围和艺术史知识等外在于艺术品本身的要素在艺术品地位的确立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迪基进一步发展了"艺术界"概念,提出"艺术体制论",将"艺术界"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美国着名社会学家贝克尔站在社会学的维度上对"艺术界"理论进行了丰富,用社会学的实证经验研究替代了丹托和迪基哲学的理性思辨。传统美学理论中对艺术品内在本质属性的探求转为对外在的文化语境赋予的艺术品资格、社会合作网络的剖析。从丹托、迪基到贝克尔,"艺术界"理论内涵的发展衍变中折射出美学的文化社会学转向。(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2期)

刘崇俊[2](2019)在《科学社会学“实践转向”中的“互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引入一般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论、以便同时打开科学与社会两个黑箱之时,科学实践社会学呈现了"科学与社会协同演化"的"互构论"图景。鉴于此,科学实践社会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也就是它不再关注科学是否如实表征了社会,而是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秩序共同生产、直至运作出恰切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实践过程。科学实践社会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政治",将启发社会(科)学找回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将运作中的世界视作为一个纷繁复杂、不断重构的社会技术系统,最终从"社会-物质"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的运行。(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肖琼[3](2019)在《从美学革命到审美治理: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当代批评的现实介入力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托尼·本尼特提出的重要观点,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社会力量的尖锐对抗,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巧妙地应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策略。在审美治理的思想中,审美和艺术以一种有异于自身的"表象"形式参与了社会和感知经验的历史形构。而当代美学语境益加复杂,网络时代的到来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批评空间,互联网的共享和互动机制等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视听方式、情感结构和审美体验。当代文化和艺术在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方面的多元性、流动性和迭合性,决定了批评的阐释功能在引领当代审美话语转型,促成当代情感结构的重塑,以及形成文化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理论语境中,批评与美学呈现出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最终使当代批评作为一种审美治理的策略,成为介入现实的治理力量。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批评的功能将成为未来理论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对当代审美教育和批评的不断边缘化起到一定的纠偏和弥补作用,而且对如何实践社会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史伟[4](2019)在《“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文学"的界定也出现了多歧的现象,一种仍坚持传统观念,以传统的"文章博学"界定文学,另一种则接受了西方的文学观念。但即使同样接受西方文学观念,情况也不完全一致,有从语言和语言学的角度界定文学者;有从文体学的角度界定文学者;有从情感、想象的角度界定文学者,而强调情感、想象之文学界定也多落实于文体。相较而言,章太炎的文学界定方式最为独特,因其所涉学理和研究目的的复杂性,也最不易为人理解。有的认为他所持者仍是"文章博学"观念,是退回到传统的大文学或杂文学的观念;有的认为其文学观是出于小学家或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9期)

杨政[5](2019)在《国内健康城市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康城市的社会学研究近年来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其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反思的特点;其二,在经验研究层面,出现了从对国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向本土化探索转变的趋势;其叁,在具体研究领域,呈现出由整体性研究向具体化研究转变的态势。当前的研究主要存在3个问题。首先,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出现了的割裂。理论研究的宏观框架与经验研究的地方化实践之间缺乏具有解释力的中层理论支撑;其次,整体性研究与具体化研究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整合,从而使得健康城市的本土化研究日益碎片化。最后,健康城市研究的泛化问题也值得关注;因此,未来健康城市的社会学研究应该努力打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鸿沟,力争在宏观理论与具体化研究之间建立起具有解释力的中层理论。未来的研究更应该关注城市健康发展的各种实现条件以及健康城市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具体机制。(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9年09期)

史伟[6](2019)在《“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学说例》到《国故论衡》,章太炎对"文学"的界定由"尔雅之故言"转向"以有文字着于竹帛",背后是学理观念、方法的转变,核心是1902年的"社会学转向"。他对社会学的接受,使他以"寻其语根"的语源学方式研究社会学,并直接动念写作通史。《国故论衡》可谓其拟想中的通史概论或导论;在社会学、社会史框架下,一方面立足文字来界定"文",另一方面将"文"推至物质载体,具有文献史料的性质;而论文之"法式"又容含文体学的因素,合此二者为"文学"。章太炎"文学"界定及其学理基础的转变,也是认识近代中国学术变迁的一个窗口。(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张新亮[7](2019)在《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观的问题是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而展开的。在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背景下,反思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社会学为深化我们对知识观的认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降,教育中的知识议题是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但自90年代末期以来,课程社会学逐渐出现了对已有研究进行反思的趋势,一些学者希望用“社会实在论”取代“社会建构论”的研究取向,提倡课程和教育研究的“知识转向”。基于以上变化趋势,本文以社会实在论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首先,论文分析了课程社会学自产生以来所坚持的社会建构论的研究取向。这种研究取向强调课程知识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尽管这对于课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即把知识还原为权力关系的同时遮蔽了知识的客观性。其次,基于社会实在论对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的反思,论文概括总结了社会实在论的内涵及产生原因。社会实在论承认知识的社会性,但同时主张知识具有客观性,二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正是知识生产领域的独特社会性模式(即学科社群)保证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主张。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和理论反思为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从社会建构论向社会实在论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再者,从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社会实在论转向下的课程研究的前进方向。就课程理论而言,知识的分化问题是课程社会学的中心理论议题,对学科社群知识生产的社会属性的研究,是课程社会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就课程实践而言,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还是微观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都应着重考虑学校知识与学生日常知识之间的分化,建立一种基于知识的课程体系。最后,论文阐述了社会实在论对学校教育变革的意义和价值。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授科目中的理论知识,这是学校教育区别于现代社会其它专门化机构的关键所在。社会实在论建议学校教育要传授基于知识的课程,学校教学要重视科目中的学科概念,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克服由科目知识与学生日常知识之间的裂隙所带来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赵迪[8](2019)在《文化社会学的表演与像似(iconic)转向——有关杰弗里·亚历山大近期理论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弗里·亚历山大自提出强调文化自主性和以意义为中心的文化社会学的强范式转向之后,近年又有较成熟的表演转向和发展中的像似转向。本文在对亚历山大的最新两次文化社会学转向的理论资源、研究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表演转向和像似转向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其最新理论进展对他的文化自主性理论和布迪厄、福柯的权力、文化和知识理论进行比较和评论。表演理论和像似理论对道德意涵、社会整合、物质维度以及权力的融合对我们研究现代时尚文化、表演仪式以及颜值经济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9年03期)

崔宇,石艳[9](2019)在《教师的社会学知识:公平视域下教师知识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体成长经验与文化差异共存于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知识层面做出微观公平向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公平的学习机会。教师知识的演进正在察觉并观照学生的社会属性。教师的社会学知识这一概念,正是在这一实践领域与学理层面的双重指向的基础上带给我们的有益思考。具备社会学知识的教师要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行动而重新设计;要将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而重新生成;要将自身作为行动者而重新反思。教师的社会学知识正是朝向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桑志坚[10](2018)在《教育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及其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使得社会学出现了历史的转向。作为社会学的子学科、应用学科,教育社会学应该同样注重自身研究的历史维度或者历史转向。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从历史的资料中寻找验证理论的证据,更要在历史的情境中展开问题的思考。当然教育社会学在获得发展启示的同时,也应该对这种转向进行反思,从容应对历史转向带来的挑战和困惑,特别是在历史资料的可靠性以及对历史的解读方面坚持审慎的态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社会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引入一般社会学中的社会生成论、以便同时打开科学与社会两个黑箱之时,科学实践社会学呈现了"科学与社会协同演化"的"互构论"图景。鉴于此,科学实践社会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也就是它不再关注科学是否如实表征了社会,而是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秩序共同生产、直至运作出恰切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实践过程。科学实践社会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政治",将启发社会(科)学找回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将运作中的世界视作为一个纷繁复杂、不断重构的社会技术系统,最终从"社会-物质"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世界的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学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谷若涵.“艺术界”概念衍变中的文化社会学转向[J].北方文学.2019

[2].刘崇俊.科学社会学“实践转向”中的“互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3].肖琼.从美学革命到审美治理: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当代批评的现实介入力量[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史伟.“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J].社会科学文摘.2019

[5].杨政.国内健康城市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问题[J].未来与发展.2019

[6].史伟.“社会学转向”与章太炎的“文学”界定[J].文学评论.2019

[7].张新亮.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赵迪.文化社会学的表演与像似(iconic)转向——有关杰弗里·亚历山大近期理论的评析[J].理论界.2019

[9].崔宇,石艳.教师的社会学知识:公平视域下教师知识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9

[10].桑志坚.教育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及其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

标签:;  ;  ;  ;  ;  ;  ;  

社会学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