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

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

一、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高龙洋[1](2020)在《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巴托尔德·格奥尔格·尼布尔是18至19世纪德国着名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罗马史》开创了以批判方法研究史料的新篇章,重新确立了批判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兰克等一批后世史家的史学实践,在西方史学史上起着关键的转折作用。尼布尔受到优秀的早期教育,为他以后走上学术道路做了准备。德意志当时急需统一的时代背景以及批判精神逐渐深入历史学的学术环境,则决定了尼布尔以罗马史研究实践史料批判方法。通过大胆采用神话、史诗和传说作为史料,尼布尔扩大了史料来源。他认定这些关于过去的流传中,蕴含着一些历史真相的片段。因此,他又使用语言学方法,制定多重标准,谨慎地对这些新加入的史料进行去伪存真。随后,尼布尔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最终为我们描绘出古代罗马社会的更多图景。通过使用史料批判方法,史学上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意识在尼布尔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在尼布尔之前,马基雅维利等人在研究中也开始重视批判方法。但是批判方法在尼布尔这里再次得到在史料和着史实践上的应用,再次得到史学上的确立。并且,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被后世史家纷纷效仿,作为治史之准则而最终在尼布尔之后史学专业化的潮流下得到巩固和发扬。尼布尔的弟子兰克及普鲁士学派等后世史学家们,更以尼布尔的治史理念和实践为典范,将尼布尔处理罗马史资料的批判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并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了一整套考证辨别史料的方法。作为西方近代史学的两大流派的客观主义史学和历史主义史学,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尼布尔重视史料批判的传统。也正是由于这两大史学流派在西方史学史上重大且深远的影响,整个西方近代史学也是在尼布尔运用史料批判方法的典范上才得以初步建立。基于尼布尔在运用史料批判方法上对近代史学的贡献,他在近代历史学学科建立中具有奠基人的地位。

于盼[2](2020)在《唐德刚口述历史的实践和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唐德刚(1920—2009),着名美籍华人历史学者,当代中国口述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唐德刚先生学术研究甚广,成果丰富。在口述史、中国近现代史、红学、传记文学等方面均有涉猎。其中口述史方面研究成果最为显着,在口述方法和口述理论方面成就自己独特的治史特色。从儿时幼承庭学到成年之后赴美留学,他的教育经历成就了他国学西学融合一体别具一格的治史特色,对中国近代口述史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从事口述史研究的第一批华人学者,他通过从事口述历史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人物研究见解颇深。纵观唐德刚的历史研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中华文明的认可,虽然身处异邦,但始终坚持着一颗不泯的中国心。通过唐德刚先生史学研究的探讨,从而增进大陆学界对美国华人学界的了解,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李炯慧[3](2020)在《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是基于21世纪经济、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深化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背景提出。疑问是个人思维的开始,质疑是学生原有知识与新接触知识产生矛盾、分歧,导致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望,继而敢于提出疑问或新观点以追求新认识的认知发展过程。质疑是产生疑问之后勇于发问、敢于批判、努力追求真理的行动,是以科学的怀疑态度、求真求通的精神进行积极探索真理的科学思维方式。教育部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质》中将“科学精神”素养细化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判断,不盲从大众、不迷信权威,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为了具体阐述这个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展开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探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本文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现状调查包括教师问卷调查、访谈结果统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学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现状归因分析,归因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进行。本文第三部分阐述了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表现和特征。历史学科质疑能力表现为求真求实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疑问的勇气和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其特征主要有思辨性、严谨性、自主性。本文第四部分阐述了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求,其培养要求从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和学生学习观念转变两个方面着手。本文第五部分阐述了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具体策略是在史料研习、问题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本文第六部分阐述了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策略实施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在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方面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吴万库[4](2020)在《“生源论”与十九世纪末美国主要史学流派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美国史学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转向,一方面是史学从哲学和文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被建立起来;另外一方面,新兴的专业史学在摒弃清教浪漫史观时,转而借助“科学”来树立其权威性与合法性,使美国史学呈现出“专业化”与“科学化”并重的局面。在美国专业史学科学化的进程中,被称为“生源论”(Germ Theory)的科学史学曾风行一时,它借助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改造后的“兰克形象”,来追溯民族发展、制度成长和因果联系,并与不同的“源”相结合,使生源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条顿生源论”“帝国学派”“边疆论”“海权论”。因此,从生源论的视角重塑这些主要史学流派,把它们置于共同的时空语境中分析它们的生成、互动及其影响,不仅可以看到它们内部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还可以洞悉时代思潮对史家治史的塑造作用,以及史家个体经验(包括地域、阶级、偏好等)对历史表述的影响。

赵亮[5](2019)在《约恩·吕森的史学理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约恩·吕森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界的着名学者,在史学理论领域、历史教育领域以及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有突出的造诣。通过对约恩·吕森史学理论的分析和研究,阐释吕森在后现代史学理论和现代史学理论之间开辟的“中间路线”,从而在继承和坚持现代史学理论方法和价值的同时,能够吸收后现代史学理论对现代史学理论批判的合理成分,深化历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认识。研究发现吕森从历史学的实践出发,在继承现代性史学理论的同时,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于现代史学理论批判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历史主体的情感或非理性因素、历史叙述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历史思考的审美维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现代性历史思考所忽略和欠缺的,从而对历史意义的生成机制和历史意识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理解历史学研究不是与实践无关的语言游戏和逻辑推理,而是以“现在”和“未来”为指向的,会对现实实践行动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接着探讨了历史叙述作为历史意识的表现,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传统类型”、“典范类型”、“批判类型”和“变异类型”,不同类型的演进是一个历时的过程,而现代的历史叙述可以视为四种类型的综合;“学科矩阵”理论概念和思想涵盖了历史思考的所有理性范畴和非理性范畴,如果说“学科矩阵”更多的体现在史学理论思考的层面上,那么“历史文化”概念则充分体现了吕森将“学科矩阵”理论在历史学研究实践层面的应用,历史文化分为“认知维度”、“政治维度”和“审美维度”,三个维度的不同侧重解释了历史认识和历史叙述的多样性;接着研究阐述了吕森的“跨文化交流理论”,目前世界上各种文化认同的方式是基于种族中心主义的,所以造成了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基于人类普遍性生成的历史认同才能够建构起跨文化交流的新机制;最后,着重论述了吕森关于未来维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释了历史研究终究是为了人类更美好未来服务的思想,未来指向应该成为所有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舒丽娟[6](2019)在《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评析》文中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反叛现代社会的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其涵盖面几乎包括了当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历史学领域的表现,虽然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其理论观点很多值得关注的创新之处,但也包含着不可避免的理论困境和消极的现实后果。后现代主义史学观念割断历史的“连续性”,否定宏大叙述的可信性,追求“碎片化”“片段化”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目前取得的历史成果,怀疑历史文本构建过去的真实性,“把历史化解为纯想象的文学”。在后现代之前,人们只是对历史认识能否还原历史尚有质疑,而到了后现代,历史的客观性逐步被消解,历史成了虚构的产物,历史学家不可能如实还原真实与实在,历史在话语中“终结”。作为外来思潮的后现代主义乘着中国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其理论观点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对历史怀有崇尚感和敬畏感的主流历史观念在此冲击下变得模糊,甚至被瓦解。本文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的立场,多角度、全面地剖析和探究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从对传统历史理性的批判、文本话语遭受的冲击、历史客观性的消解等几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揭示其在现实社会中表现方式,剖析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最后,基于以上具体分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辨证分析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念,针对其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效应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尹倩云[7](2019)在《谎言建构的“当代堂吉诃德” ——后现代西班牙历史语境下塞尔卡斯《骗子》研究》文中认为哈维尔·塞尔卡斯是西班牙内战后“第三代”作家的代表之一,长篇小说《骗子》出版于2014年,延续其“非虚构”创作风格,讲述了西班牙着名骗子恩里克·马尔科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本文以《骗子》为研究对象,解读主人公马尔科这一被语言建构的伪英雄形象的形成机制;在分析其与堂吉诃德对话性互文的过程中,总结“说谎者”的行为特征与原因,并阐释西班牙后现代社会历史语境及人们的心理状态。论文共分为绪论、四个独立章节和结语六部分。绪论梳理并分类归纳国内外塞尔卡斯及其作品研究的相关成果,提出了本文的选题理由和价值。第一章解读塞尔卡斯所代表的西班牙当代文学新传统,结合后现代语境,辨析“真实的故事”的概念,从而探究塞尔卡斯的文学创作态度。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比较马尔科与堂吉诃德两个文学形象,归纳塞尔卡斯所提出的“说谎者”形象“通过谎言塑造另一个自我”的共同特征,分析这类形象的行为机制与谎言在人类社会中的实际作用,结合文本,论述塞尔卡斯对待谎言实用性观点的态度。第三章阐释马尔科与堂吉诃德的谎言均具有对抗现实的功能,但二者所处环境不同及人物内在的差异性导致马尔科仅仅是“被建构的英雄”;同时,塞尔卡斯多次在《骗子》中从独特视角阐释堂吉诃德形象也是对本国文学经典的有意识互文,使主人公马尔科与堂吉诃德产生具有张力的对话关系。第四章结合塞尔卡斯的专栏文章剖析其历史观和看待西班牙历史回忆热潮的态度,深入分析个人记忆与大历史的矛盾关系,解读谎言得以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环境及大众心理,揭开塞尔卡斯质疑个人记忆的真正用意,即警惕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宣传与操控舆论的政治势力。结语高度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并进行整体升华,从而揭示《骗子》的深刻内涵和塞尔卡斯的思想观念。他对“真实”的坚持、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关心充分显示出作家的责任感,在失去超越性追求的社会中,通过文学创作呼唤人类重拾真理、信仰和理想。

潘凯南[8](2019)在《彼得·诺维克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彼得·诺维克(Peter Novick)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历史学家之一,对美国史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的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那高尚的梦想》一书当中,本文立足于《那高尚的梦想》,以期对彼得·诺维克的史学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史学客观性思想是诺维克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美国史学发展的深层次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对我们理解当下美国史学发展潮流有所裨益。本文探讨史学客观性问题,遵循诺维克史学客观性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客观性思想产生、强化、巩固到衰弱进行论述。本部分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吸纳进诺维克的史学客观性思想的论述中,探讨世界大战对美国客观性思想的影响。诺维克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对美国史学职业化问题的阐释。对美国史学职业化问题进行梳理,可以成为我们认识美国史学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这个问题一方面连接美国历史学界,另一方面连接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一位美国历史学者。本文从美国历史学界发展的宏观出发,也从细处着眼探讨历史学家作为独立个体对史学职业化发展的感知。本部分行文逻辑以诺维克对美国史学职业化发展的认识出发,将论述的重心放在美国史学职业化与美国历史学界的动态关系上。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共计四章,现将各章主要内容归纳如下:笔者力图从诺维克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美国史学发展背景出发,探讨这二者对其史学观念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诺维克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二章与第三章,笔者主要是从《那高尚的梦想》出发,来探讨诺维克史学思想的几个核心问题:即史学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史学职业化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力图对彼得·诺维克史学思想的特色、贡献与不足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评述。

周育民[9](2018)在《在历史的长河中接近历史真相》文中认为记录、传承历史信息,研究各种历史信息捕捉历史真相,利用对于历史信息的阐释服务于人类的现实需要等,都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能力,既受到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接近历史真相,并且丰富和深化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和深层结构的认识。认识最为复杂的客观世界即历史领域,是对人类自我认识能力的最大挑战,也是历史科学最富魅力之所在。已经消逝的历史不可能"时光倒流",而是融入人类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只能在自身的历史潮流中把握历史,这是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却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

程传利[10](2018)在《试论史学的客观性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客观性”是科学所必定具备特征,离开客观性特征的知识就不能称之为科学,自然学科中认识的客观性使自然学科取得了科学的称号,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也影响到历史学科的科学地位和学术地位。“客观性”的思想和理想也曾是职业历史学的核心和该事业的基石,是史学家的信念所在和历史学继续存在的理由,然而,一个世纪以来,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却一再遭受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质疑和挑战,于是提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来为史学的科学地位进行辩护也是史学家包括哲学家的责任所在,分析表明,指向史学客观性的质疑最终是不成立的,但此类质疑也引发人们对史学研究方式的反思。对史学认识客观性的怀疑固然有哲学上的怀疑主义根源,同时也是史学实践中实际遭遇的问题,这主要是由史学在观点和文本上所呈现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思想不一致性或一致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说,认识不一致性发生在除史实陈述之外宏观历史叙述、历史构图、历史解释与理解、历史评价等所有方面。作为客观性缺失的标志,认识的不一致性对历史学科的科学地位或学术地位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力图从历史叙述、构图、解释与理解、评价等方面论证其认识不一致性难以消除的原因,这主要是由本体论上史学对象的语言建构性和观念层面人类价值多元性共同决定的。在史学一致性认识障碍探究之外,如何看待思想一致性在史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就此而论,我们认为,作为非实践(用)性学科的史学,其一致性之缺失未必在根本上妨碍史学作为严肃学术的地位,而史学中相异又相宜的认识结果正是史学存在的必要和魅力所在。同时在论述过程中认识到,史学一味追求一致性认识也会导致权力或相关共同体扭曲史学的方向。客观性一个有趣的方面,是整体与个体维度上客观与主观的分野。当视野由具有意识、情感和志向的人转向社会结构层面似乎彰显由主观到客观的认识取向。事实上,正如文学作品都是属人的一样,是否涉及人亦是史学包括人类学作为具有经验性和具体性的探究与譬如宏观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的根本区别。在历史研究中一味追求宏观历史结构及其规律,会遮蔽具体人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追求;一味追求史料之真实就使史学退化到史料学,进而使史学走向“终极史学”的极端,抹煞人类探求史学意义和价值的信心和决心;而一味追求文本之真实也会把史学引向文学或小说的错误方向。因此,客观性是优秀史学着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客观性不是关于史学认识合理性的唯一评判标准,在客观性之外,理解和阐释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是史学评价同样重要的判准。正因如此,史学研究的思维模式也要由主客二分上升到主客一体化模式、以及用本体论上的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分析史学正是史学研究的必然,用本体论上的主体间性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历史反倒是回到了本真的历史,反映出生活世界中人与人的本真关系。

二、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尼布尔的家庭、教育与学术道路
    (一)家庭与早期教育
    (二)个人学养与时代感召
    (三)曲折的学术道路
二 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产生的时代与学术环境
    (一)英法对德意志的文化冲击与尼布尔的反应
    (二)史学变革、批判精神和语言学方法进入史学研究
    (三)批判方法在史学领域的早期实践
三 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的内涵
    (一)求真意识及尼布尔对批判传统的继承发展
    (二)在史学领域运用批判方法的语言学和古典知识基础
    (三)扩大史料来源、使用语言学方法与探索历史内在联系
四 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的实践
    (一)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的应用:讲授和写作罗马史
    (二)以罗马史实践批判方法:时代与社会要求、个人经历和愿望
    (三)史料批判下的罗马史研究:获得广泛赞誉和开创新局面
五 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的地位与影响
    (一)尼布尔在建设近代历史学学科中的奠基人地位
    (二)尼布尔对兰克的影响
    (三)尼布尔对普鲁士学派及西方史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参考资料
    (二)中文参考资料
附录
    表A—1 尼布尔生平大事年表
    表A—2 尼布尔着作列表
    图A—1 尼布尔画像
致谢

(2)唐德刚口述历史的实践和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整体研究
        (二)具体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唐德刚生平与学术缘起
    第一节 幼承庭训:积累国学基础
    第二节 国立中央大学:唐德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起缘
        一、郭廷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方东美治学方法的启示
        三、顾颉刚的夸赞和鼓励
    第三节 赴美留学:开启口述历史研究之路
    第四节 唐德刚口述历史学术缘起
第二章 唐德刚口述历史的实践
    第一节 唐德刚口述历史的主要成就
        一、《胡适口述自传》与《胡适杂忆》
        二、《李宗仁回忆录》
        三、《张学良口述自传》与《顾维钧回忆录》
    第二节 唐德刚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访谈之前精心准备背景资料和访谈提纲
        二、访谈中巧妙处理访谈关系和设计访谈重点
        三、着述时区别对待和慎重选用口述资料
    第三节 唐德刚口述历史的特点
        一、追求口述历史的真实
        二、重视文史结合
        三、深具史家责任
第三章 唐德刚口述历史的价值与遗憾
    第一节 唐德刚口述历史的价值
        一、保存了近代研究的珍贵史料
        二、开近代口述历史之风
        三、为当代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第二节 唐德刚口述历史的遗憾
        一、口述者选择单一
        二、口述着作的不完整性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2.当前高中生质疑能力现状要求
        3.历史学科特征要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
        2.理论依据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创新之处
二、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1.教师问卷调查、访谈结果及分析
        2.学生质疑能力现状调查情况
    (二)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现状归因分析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三、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表现和特征
    (一)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表现
        1.求真求通的问题意识
        2.敢于提出疑问的勇气
        3.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
    (二)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特征
        1.思辨性
        2.严谨性
        3.自主性
四、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求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策略
        1.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2.营造和谐的质疑氛围
        3.搭建多元评价平台
    (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增强主体意识
        1.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本质
        2.坚持独立思考为前提
        3.明确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五、历史学科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史料研习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
        1.把握史料基本要素进行质疑
        2.对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质疑
        3.运用史料考辨方法进行质疑
    (二)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历史学科质疑能力
        1.在争议之处质疑
        2.在矛盾之处质疑
    (三)在探究性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
        1.课堂合作学习中开展质疑探究
        2.课外调查研究中开展质疑探究
六、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2.实验对象
        3.实验假设
        4.实验设计
    (二)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1.教学策略实施前测试
        2.教学策略实施后测试
    (三)实验成果与问题反思
        1.实验成果的表现
        2.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附录三 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情况调查问卷(教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致谢

(4)“生源论”与十九世纪末美国主要史学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条顿生源论及其在美国史学界的回响
    第一节 条顿生源论在欧洲的形成及其内容
    第二节 条顿生源论传入美国的语境与途径
    第三节 条顿生源论在美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章 帝国学派对条顿生源论的扬弃
    第一节 空间转向与帝国学派的兴起
    第二节 帝国学派对“条顿主义”的解构
    第三节 美利坚殖民地史的重构及其影响
第三章 特纳边疆论对条顿生源论的革新
    第一节 特纳边疆论生成的语境
    第二节 特纳“反生源论”形象的建构
    第三节 特纳“边疆”生源论的重塑及意义
第四章 海权论对条顿生源论的引申与运用
    第一节 “美国向外看”与马汉海权论的生成
    第二节 马汉海权论中的条顿种族主义
    第三节 海权论在“条顿国家”的传播及影响
结论
附录1 “条顿生源论”学术谱系
附录2 “帝国学派”学术谱系
附录3 “特纳边疆学派”学术谱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约恩·吕森的史学理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约恩·吕森史学理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学术背景概述
        一、历史学的“现代性”
        二、“现代性”与历史思考的“旧途径”
        三、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吕森史学理论思想的渊源和特征
        一、吕森史学理论思想的渊源
        二、后现代主义对于吕森的影响
        三、约恩·吕森与海登·怀特史学理论思想的差异
    第三节 吕森史学理论思想的核心
        一、吕森史学理论思想的实践性
        二、寻求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三、历史思考“新途径”的意义
第二章 历史意义相关理论的论述和研究
    第一节 历史意义概述
        一、何谓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问题的产生
        三、历史意义的结构
    第二节 历史意义的主体性、预设性与实践性
        一、历史意义的主体性
        二、历史意义的预设性
        三、历史意义的实践性
    第三节 历史意义的内在维度
        一、历史意义的生成机制与实现形式
        二、历史意义的三个维度
        三、历史意义三个维度间的关系
        四、构建历史意义的新范式
第三章 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历史意识的构成
        一、历史与历史意识
        二、历史意识的构成
    第二节 历史叙述理论研究
        一、历史叙述的特征
        二、历史叙述的类型
        三、历史叙述四种类型的关系
    第三节 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的关系
        一、历史叙述四种类型的案例
        二、历史意识的叙述能力
        三、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的关系
    第四节 历史意识的实践功能与历史叙述的宏大叙事
        一、历史意识在实践中的基本功能
        二、宏大叙事的基本特征
        三、历史意识与宏大叙事的实践关系
        四、复兴宏大叙事的实践意义
第四章 “学科矩阵”理论思想研究
    第一节 “范式”与“学科矩阵”
        一、何谓“范式”
        二、“学科矩阵”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学科矩阵理论概述
        一、“学科矩阵”的五个基本原则
        二、“学科矩阵”五个基本原则的关系
    第三节 “学科矩阵”对于历史思考的意义
        一、“学科矩阵”对于现代性历史思维的意义
        二、“学科矩阵”对于后现代性历史思维的意义
        三、重视情感在历史思考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历史文化”理论研究
    第一节 历史文化概述
        一、何谓历史文化
        二、历史文化的内涵
        三、历史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历史文化的三个维度
        一、历史文化的认知维度
        二、历史文化的审美维度
        三、历史文化的政治维度
    第三节 历史文化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的统一性
        二、割裂维度统一性的危害
        三、历史文化三个维度的实践意义
第六章 跨文化交流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实践性
        一、文化认同的形成
        二、文化认同的实践性
    第二节 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原则、策略和意义
        一、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原则
        二、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实现策略
        三、跨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明冲突论”的解构与批判
        一、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二、吕森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第七章 面向未来的历史思考研究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未来维度
        一、关于历史记忆的争论
        二、历史记忆的生成机制
        三、历史记忆的未来维度
    第二节、历史思考的未来维度
        一、未来指向寓于历史思考之中
        二、未来指向寓于历史意义生成之中
        三、未来指向在历史思考中的重要性
    第三节 历史思考发挥未来能力的前提
        一、遵循传统
        二、开启未来
        三、发动未来
        四、引导未来
    第四节 历史未来维度的实践意义
        一、未来维度对于人类整体命运的意义
        二、未来维度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2 西方历史哲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2.1 分析的历史哲学及其衰落
    2.2 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
    2.3 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效应
3 历史理性遭遇“全面重估”及其后果
    3.1 历史隐蔽的“元力量”
    3.2 历史价值的“全面重估”
    3.3 历史理性颠覆后的“历史迷失”
4 历史事实在文本话语中“终结”
    4.1 叙述历史即虚构历史
    4.2 当历史文本沦为文学艺术
    4.3 历史终结后的史学怪象
5 历史客观性在历史解构中消解
    5.1 元叙述结构的崩塌
    5.2 历史的结构与结构的消解
    5.3 消解历史客观性的当代表征
6 扞卫历史:积极应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6.1 辩证看待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6.2 加强科学历史观教育
    6.3 扞卫网络空间中的主流历史观
致谢
参考文献

(7)谎言建构的“当代堂吉诃德” ——后现代西班牙历史语境下塞尔卡斯《骗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Resumen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一)国内译介及研究情况
        (二)国外研究情况
    二、选题价值
第一章 后现代语境与“真实的故事”
    第一节 塞尔卡斯——西班牙文学新传统的代表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与塞尔卡斯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真实的故事”(relato real)
第二章 堂吉诃德与马尔科——不同时代的“说谎者”
    第一节 谎言塑造另一个自我
    第二节 说谎者形象的共性
    第三节 谎言的实用性
第三章 以谎言对抗社会衰败的“英雄”
    第一节 衰败社会中谎言的功能
    第二节 马尔科——被建构的“英雄”
    第三节 与堂吉诃德的对话性互文
第四章 历史叙事中的谎言与记忆
    第一节 谎言与集体记忆
    第二节 被质疑的个人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彼得·诺维克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彼得·诺维克的学术人生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政治社会变革
    第二节 二十世纪美国史学嬗变
    第三节 彼得·诺维克学术生平
第二章 彼得·诺维克关于史学客观性问题的阐释
    第一节 一战之前美国史学客观性的建立
    第二节 两战之间历史学界与客观性的危机
    第三节 战后美国史学客观性问题的归宿
第三章 彼得·诺维克对美国史学职业化进程的论述
    第一节 一战前美国史学职业化的初步兴起
    第二节 两战之间的美国史学职业化的缓滞
    第三节 二战后美国史学职业化的新发展
第四章 彼得·诺维克史学评价
    第一节 史学贡献
    第二节 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在历史的长河中接近历史真相(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真相载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历史认知主体的能动性与局限性
历史认知中的所谓“历史真相”
历史实践、历史思维与历史科学

(10)试论史学的客观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论文题目分析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说明
    五、论文写作思路及具体分析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提出及辨析
    第一节 “客观性”定义
    第二节 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辩护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面对的质疑及辨析
    第四节 历史解释、理解与历史认识客观性之关系分析
    第五节 历史认识客观性的思维模式分析
第二章 史学之求真的曲折历程及影响
    第一节 史学追求内容之真的方法及历程
    第二节 史学追求形式之真的方法及历程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中的“真”真的那么重要吗
第三章 客观性并不是评判历史学优劣的唯一标准
    第一节 语言与真实
    第二节 历史表现中的逻辑与修辞
    第三节 历史研究中的绘画表现
    第四节 历史研究的时间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尼布尔史料批判方法研究[D]. 高龙洋. 河南大学, 2020(02)
  • [2]唐德刚口述历史的实践和价值[D]. 于盼.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中生历史学科质疑能力培养研究[D]. 李炯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生源论”与十九世纪末美国主要史学流派研究[D]. 吴万库.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约恩·吕森的史学理论思想研究[D]. 赵亮. 云南大学, 2019(09)
  • [6]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评析[D]. 舒丽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谎言建构的“当代堂吉诃德” ——后现代西班牙历史语境下塞尔卡斯《骗子》研究[D]. 尹倩云. 南开大学, 2019(04)
  • [8]彼得·诺维克史学思想研究[D]. 潘凯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在历史的长河中接近历史真相[J]. 周育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0]试论史学的客观性问题[D]. 程传利. 厦门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