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焦虑的中介作用

人格特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焦虑的中介作用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执行功能,是个体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协调各子系统活动,进而实施目的行为的一种复杂认知过程。执行功能与人类许多高级心理功能密切相关,是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根据Miyake等人的定义,执行功能与多种能力发展有关,主要涉及意识、思想和动作控制。而焦虑(Anxiety)是指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方面的不愉快情绪体验状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人格特质与焦虑情况对执行功能之间的联系,了解人格特质和焦虑如何对个体的执行功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人格特质;焦虑;执行功能

1.人格特质、执行功能与焦虑

1.1执行功能的定义

执行功能是个体在实施目的行为过程中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协调多个认知子系统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执行功能,又叫中央执行,它与人类许多高级心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因而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前沿性主题。现有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主要涉及额叶皮层与其它皮层及皮层下脑区的动态交互作用,,它曾被心理学家们看成是额叶的功能和居于人脑中无所不能的“小矮人”,是一种控制所有其它认知活动的元认知过程[1]。Miyake等用潜变量分析法验证了执行功能的三个子成分----抑制功能、注意转换功能和信息刷新功能是基础水平的认知功能。其中,"抑制”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自动化的、优势反应抑制的能力,常通过Flanker任务、Go_Nogo任务、stroop颜色命名任务来进行测量与评价;"刷新”是指根据持续出现的新信息,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连续的调整、修正的能力,常由活动记忆范式与n-back任务来进行测量与评价;"转换”是指在不同操作任务之间反复转换的能力,常用more---oddshifting任务来进行测量和评价。

1.2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指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方面的不愉快情绪体验状态[2],对焦虑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弗洛伊德,他将人的焦虑划分为神经性焦虑、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状态,而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及其同事塞欧则提出了两种焦虑形式,即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前者是一种人格特征,后者是人在特定情境下所产生的特定反应状态。但那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建构起了影响广泛的“特质一状态焦虑”理论认为,状态焦虑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所产生的特定反应状态特质焦虑则是一种人格特征,其反映出人们对焦虑、紧张等反应的频率和强度上的个体差异。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了焦虑的多维交互模型咖,该模型认为,特质焦虑和焦虑刺激情境是决定状态焦虑的重要因素,只有当特质焦虑中的因素与刺激事件相一致时,焦虑的特质一情景交互作用才引起状态焦虑升高。但上述理论都没有包括焦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作用的假设。查找以往的文献我们发现关于焦虑个体的认知加工主要研究对象为焦虑个体的选择性注意偏向,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焦虑的认知加工涉及到了工作记忆这个层面。艾森克的加工效率理论认为,高焦虑状态个体的作业成绩下降是由于焦虑情绪对工作记忆资源的占用等。这些研究已涉及心理学的一个前沿性研究领域———执行功能。

1.3人格特质的定义

对于人格的研究可以扩展个体差异,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人格是学术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人格特质的探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3]。McCrae和Costa的大五人格模型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五种人格特质,这五种人格特质是相互独立的稳定行为模式或倾向。神经质指体验到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消极情绪的倾向外倾性指较高的活力、自信水平以及朝向社会行为的倾向;开放性代表参与智力活动的倾向以及对新颖想法和经验的偏爱;宜人性包括友好、善解人意和谦逊的行为等方面;尽责性则与效能、决心、责任和坚持有关。

1.4人格特质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近期,一些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会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以及情绪体验产生影响情绪调节是指个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改变情绪的过程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两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主要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认知重评习惯可预测较多的正情绪体验和表达,较少的负情绪体验和表达抑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将要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从而降低主观情绪体验,表达抑制习惯会预测较多的负情绪体验和表达,较少的正情绪体验和表达。人格和大多数焦虑障碍关系紧密,已有的研究证据表明,人格与焦虑障碍的联系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人格是焦虑的易感因素,人格是焦虑障碍的影响结果,人格与焦虑障碍具有共同的病因,或人格是焦虑障碍的病理塑形因素。在精神病理领域,研究表明人格障碍与焦虑障碍有着较高的共病率。与焦虑特别相关的人格维度是神经质和外向性,其中神经质的作用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焦虑最强有力的易感特质。所有的焦虑障碍都涉及到高水平的消极情感或神经质。另有众多研究表明,神经质与所有的焦虑障碍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在导致焦虑产生的众多脆弱因素中,神经质被认为处于从一般因素到特定因素的等级模型的顶端,是所有焦虑障碍共同的高级因素。

1.5执行功能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执行功能各子成分在任务难度的调节下,受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交互影响。其机制可能是因为焦虑的不同维度激活不同的注意系统网络,特质焦虑主要激活后注意系统网络,状态焦虑则激活前注意系统网络,在这种前提下,两个系统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即发现高焦虑状态对执行功能各子成分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焦虑维度的选择性。在高状态焦虑时,个体的工作记忆功能下降,表现为不能动态地保持一个激活的项目串,即不能进行相应的信息刷新。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在任务难度的调节下,对信息刷新功能产生交互式影响。即特质焦虑影响执行功能的加工速度,而状态焦虑影响执行功能的加工正确性;且特质焦虑、状态焦虑、任务难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或相互调节,即一个维度的选择性作用受另一维度和任务难度的调节。有研究指出,焦虑对于注意的影响在临床上是很明显的。注意障碍是这类病人在多种任务操作上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注意障碍在焦虑症中起核心作用。在关于注意与情绪的关系的论述中,与指出有四种方式,即对引起焦虑的信息敏感化、缺乏注意控制、注意聚焦范围较小选择性注意、注意资源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热”认知研究方法用具有情感含意的刺激对第一种方式进行了探讨,对后三种方式还了解甚少根据和提出的两个注意网络后注意系统网络和前注意系统网络从,以是一个在空间上基于输入的选择系统,从促进执行控制功能和与预期有关的策略功能。根据这一注意网络理论,运用注意和认知效能测验对个体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对注意与情绪关系的四种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焦虑对注意加工的更一般的作用特质焦虑主要激活后注意系统网络,而状态焦虑则激活前注意系统网络,而似乎参与工作记忆加工,所以从的功能障碍可以解释焦虑病人的记忆力较差的主诉。另外,个体差异的研究表明,高状态焦虑个体的执行功能障碍,因状态焦虑与心理运动的警觉有关而高特质焦虑个体的表现则类似于临床泛化性焦虑症。因特质焦虑与知觉警觉有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焦虑的两个维度对执行功能注意功能方面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1.6人格特质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

关于执行功能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人格特质也是一个被关注的因素。国内的多见于对心理障碍的个体(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暴力犯、反社会型人格等)与正常人的执行功能的差异研究。刘新学等人在200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提到,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执行功能较差的个体,更容易地表现出冲动、也更易被激怒。强迫型人格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个体,在完成stroop任务时,其行为学数据(反应时、正确率等)也表明,此类个体的执行功能与正常个体存在差异。在人格与执行功能的研究中,随着时间的发展,由早期的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探究神经质和外倾型这两个维度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到随着大五人格因素模型的逐渐完善,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成为研究者更常使用的研究工具。Sutin等(2011)的研究发现,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中,其中神经质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相关,Graham和Lachman(2012)的研究也发现,高神经质的个体的认知测试得分较低,他们认为,高神经质的个体的高度焦虑状态和易被噪音影响的特质对任务完成;外倾性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探究其原因,他们发现可能是由于积极情绪有利言语流畅性的任务表现,因此在执行功能测试上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同时,外倾性高的个体往往是健谈的,个体活跃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多任务测试中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开放性和执行功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开放性高的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并且对于他们来说,这种能力能够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持下来;宜人性是指乐于助人的、可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低宜人性则意味着个体具有竞争性和独立性(McCrae&Costa,1997),关于宜人性与认知能力的关系,较少被关注,但有研究发现,宜人性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在尽责性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中,很多研究都发现,尽责性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并且尽责性对执行功能有负向预测的作用,Sutin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尽责性与言语流畅性无关,但追求成就和自律与更好的言语流畅性有关,而审慎与较低的言语流畅性有关。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其人格与执行功能的差异也有所差异。

1.7国内研究现状

综上所诉,人格特质可通过情绪调节作用影响个体的焦虑状态,而焦虑对于执行功能各子成分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焦虑维度的选择性。

目前国内对于执行功能的研究较多,对于人格特质对执行功能的研究多见于心理障碍的个体,对正常人群例如学生、运动员群体的研究较少,且更多的是对人格特质与运动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在正常人中,焦虑在人格特质与执行共之间起到了什么作用探究的较少。

焦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应对方式,是渗透在整个人类文明史、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一个普遍的变量,是所有人格理论包括自我概念的一个核心结构。西方的一些学者,如诗人、音乐家、心理学家将这个世纪称之为“焦虑的世纪”。曾预测,如果二十世纪是焦虑的世纪,那么,此后的人类社会将更加焦虑。焦虑情绪体验进一步发展的最常见结果是焦虑症,最近的研究表明焦虑症在人群中是各种精神心理疾病中最普遍的。据英美估计,在精神科门诊病人中,焦虑症占6%-26%。国外报道一般居民焦虑症的患病率为2%-4.7%国内报道在15-29岁人口中,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48%,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6.7%,居第四位。因此对于焦虑症的共同症状—焦虑这一维度的病因学研究是这类病症的正确诊断、治疗与干预的关键环节。有研究指出,,焦虑属于一种经济代价较大的精神心理疾病,对个体具有实质性的、全面的消极影响,其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来源于较低的生产率,因而在本质上对生产的消极影响也是极大的。一方面,焦虑个体生活质量较低,如指出,焦虑对于注意方面的影响在临床上非常明显,注意障碍是许多临床病人的多种执行任务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注意受损在焦虑症中起核心作用,是决定个体是否发展为临床焦虑的一个指标。因此,对于焦虑个体的执行功能状况的研究结果,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个体发展为焦虑症的可能性大小。另一方面,执行功能对个体正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如工作记忆刷新涉及人们许许多多的日常生活活动,诸如学习和按要求组织信息等,抑制或抗干扰能力是个体能够正常思维、乃至最终成功生活的基本的或本质的执行功能。

2.结论与思考

2.1结论

使用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II和SAS量表测量被试的人格特质和焦虑情况,通过E-prime2.0软件编制测验程序,评价被试执行功能的三个子成分。抑制子成分通过stroop任务以冲突条件下正确反应的反应时与一致条件下正确反应的反应时之差作为评价指标;转换子成分通过more-oddshifting任务以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与非转换阶段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评价指标;刷新子成分通过2-back任务以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作为评价指标。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抑制任务的正确率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存在负相关,外倾性较高的个体对冲突条件的抑制能力可能较弱;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正确率成绩与焦虑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存在负相关。焦虑水平较高,转换任务的反应时较快,但正确率较低,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转换任务的反应时较快;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将焦虑引入以神经质为自变量(p<0.05),转换任务成绩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后,神经质的显著性降低(p=1.07),表明焦虑在神经质与转换子成分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p<0.05)。

2.2思考

由于选取的被试较少,且被试均为普通在校大学生,生活很安逸平静,焦虑程度均不高,没有加入焦虑成都较高的被试,无法深入探讨人格特质执行功能产生影响时,焦虑的中介作用。由于选择的同质性程度较高的大学生被试,会对所得部分研究结论解释效力产生影响;其次,测量执行功能的三个子成分的时候,尽量考虑到了平衡和降低无关刺激的影响,但由于测试环境条件等原因,仍无法避免产生疲劳效应,不同测试任务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环境中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情况。这些局限性提示,执行功能在行为学研究上应设计出有良好控制的测验任务,应与等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研究,对于焦虑的测量也应采用多种评估手段,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执行功能与焦虑的关系。另外,因为控制困境在现实情境中非常普遍,在多级分析水平上理解情绪、情感与认知间的相互作用也变得格外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莉,朱湘茹,李永鑫.(2012).执行功能的理论研究综述.心理研究,5(2),50-53.

[2]王淑珍.焦虑与执行功能子成分关系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3]赵鑫,张雅丽,陈玲,周仁来.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6):1057-1061

标签:;  ;  ;  

人格特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焦虑的中介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