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整机论文_张春岭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整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整机,秸秆,水田,条带,幅宽,作业,水稻。

耕整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岭[1](2019)在《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稻-油和稻-麦两熟制模式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其特点为土壤粘重板结,秸秆留茬高,密度大,且前茬作物收获后,为了抢农时,秸秆还田难度大。该工况下作业时,传统旋耕机存在作业质量不理想和刀轴易缠绕的问题;带螺旋横刀的秸秆还田耕整机虽解决了传统旋耕机存在的问题,但旱地作业功耗大,更适用于水田作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水稻茎秆切割特性;基于此研究,设计了滑切-剪切组合式秸秆还田刀片,并研制了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基于圆锥贯入阻力和单轴无侧限压缩方法标定了粘湿水稻土离散元参数;建立了土壤-整机-秸秆的离散元模型,分析了土壤颗粒位移、秸秆位移和刀片受力;改进优化了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并通过田间试验对改进优化后整机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无刀片支撑单根水稻茎秆切割时,滑切角60°下单位截面积切割力峰值虽然较小,但切割功耗较大,而滑切角45°下单位截面积切割功耗最小,且与滑切角60°时的单位截面积切割力峰值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滑切角选取45°左右适宜。有刀片支撑单根水稻茎秆切割时,滑切角30°下单位截面积切割力峰值最小值较滑切角45°、60°下单位截面积切割力峰值最小值大30.9%,且随着切割速度的增加,该差值逐渐减小,单位截面积切割功耗最小值较滑切角45°、60°下单位截面积切割功耗最小值低31.7%,因此,滑切角选取30°左右适宜。利用快速切割试验装置对上述关于无刀片支撑时滑切角选择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刀片支撑切割时滑切角的选择是合理的。(2)设计了一种滑切-剪切组合式秸秆还田刀片;依据刀片切割秸秆过程和前期对滑切角与切割功耗关系的研究,参考国家标准,以满足长江中下游两熟制地区水稻、小麦和油菜播种农艺要求的前提下降低作业功耗为目的,确定了滑切-剪切组合式秸秆还田刀片关键参数初始值;建立了土壤离散元模型,以刀辊消耗功率为评价指标,对离散元模型主要参数土壤-土壤恢复系数、土壤-土壤静摩擦系数和土壤-土壤滚动摩擦系数进行标定;基于标定后土壤离散元模型,对滑切-剪切组合式秸秆还田刀片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仿真分析,得到了最佳关键参数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安装有滑切-剪切组合式秸秆还田刀片的耕整机碎土率、秸秆粉碎率、秸秆掩埋率、平整度和功耗平均值分别为86.5%、85.0%、87.5%、2.8cm和31.1kW,满足国家标准和长江中下游两熟制地区水稻、小麦和油菜播种农艺要求;与传统旋耕刀片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滑切-剪切组合式秸秆还田刀片秸秆粉碎率提高2.1%,功耗降低3.7%,验证了设计目的,满足设计要求。(3)设计了一种等滑切角二次切刀和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分析计算了切土节距、作业耕深和沟底凸起高度,从而确定了刀辊转速、耕深和旋耕速比等作业参数的范围。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各因素对秸秆掩埋率和秸秆粉碎率的影响显着性由大到小分别为耕深、作业速度、刀辊转速和刀辊转速、作业速度、耕深,对碎土率和功耗的影响显着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刀辊转速、作业速度、耕深和刀辊转速、耕深、作业速度;各因素交互作用对秸秆掩埋率和秸秆粉碎率的影响较碎土率和功耗大,其中,秸秆掩埋率随耕深和作业速度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耕深为14.7cm、作业速度为0.71m/s时达到最大值;秸秆粉碎率随耕深和作业速度的增加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耕深为14.2cm、作业速度为0.74m/s时达到最大值。对应用响应面法分析得到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为功耗31.9kW,秸秆掩埋率93.1%,秸秆粉碎率87.5%,碎土率78.3%,与软件预测值误差分别为4.7%、1.4%、1.9%和2.6%。与课题组前期研制的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秸秆掩埋率和功耗较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高8.8%和2.3%,但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较后者分别低3.0%和6.1%。(4)提出了一种基于贯入阻力和单轴无侧限压缩的粘湿水稻土离散元参数标定方法,标定结果如下,基于圆锥贯入仿真与试验得到满足要求的标定参数组合共11组,经过单轴无侧限压缩仿真与试验得到其中误差最小的参数组合为颗粒半径4.4mm,静摩擦系数0.48,表面能27J·m~(-2)。基于上述标定参数建立了土壤-整机-秸秆离散元模型,仿真分析发现,上层土壤颗粒既有向前抛撒,也有向后抛撒,而中层和底层土壤颗粒以向后抛撒为主;由于刀片的螺旋线排列方式,刀辊对土壤具有轴推作用,因此,土壤颗粒具有向螺旋线旋向方向的运动趋势;对于垂直位移,上层土壤颗粒具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中层和底层土壤颗粒具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所以,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有利于土壤的混合。秸秆既有向前的抛撒可能,也有向后的抛撒可能,并具有向整机两侧的运动趋势;向下运动位移,即掩埋深度,平均值为9.9cm。刀片受力分析显示,一个旋转周期内,旋耕刀片和等滑切角二次切刀受力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在最大耕深处达到最大值。叁个方向中,Y轴方向受力最大,X轴方向受力最小。基于获取的刀片受力情况,以左刀辊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进行仿真,得到了刀辊作业时的应力、应变和总变形云图;分析各云图可得,刀辊作业时最大应力为83.9MPa,发生在刀座与刀轴焊接处;最大变形量为0.93mm,发生在旋耕刀片正切刃处,其余变形较小,满足使用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仿真测得上层、中层、下层土壤颗粒的横向位移、纵向位移、垂直位移与试验测量值误差分别为4.9%、2.8%、6.4%,5.4%、2.8%、6.5%和8.5%、10.0%、29.9%。横向摆放秸秆的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既有正值也有负值,但垂直位移均为正值;纵向摆放秸秆的横向位移有正有负,即既有抛向整机前方的,也有抛向整机后方的,但以抛向整机后方秸秆居多,纵向位移和垂直位移均为正值,即秸秆有向整机内侧和土壤下方的运动趋势;倾斜摆放秸秆的横向位移、纵向位移和垂直位移均为正值,即右刀辊作业区秸秆具有向整机内侧、后方和下方的运动趋势。(5)对已设计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进行改进优化设计,改进目的为避免刀辊在含水率较大的粘重板结土壤中作业时易夹土的现象发生,改进的主要措施是调整等滑切角二次切刀与前一时刻入土的相邻秸秆还田刀片之间的夹角,通过分析调整为55°;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刀辊在低转速作业时未出现夹土现象,从而验证了改进的合理性。对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解决了传统旋耕机在水旱轮作模式粘重板结土壤环境下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不理想和易缠绕的问题,且功耗较传统旋耕机和带螺旋横刀的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低。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在水稻茬田和麦茬田旱耕作业试验结果显示,水稻茬田作业碎土率和秸秆粉碎率较麦茬田低,但秸秆掩埋率较麦茬田高;此外,两种田块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也可得出,碎土率、秸秆粉碎率和秸秆掩埋率不仅与秸秆还田耕整机作业参数有关,而且与秸秆和土壤特性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奇[2](2019)在《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行以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少耕种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地表过量的秸秆残留严重影响整地和播种作业,不利于作物生长,致使相关装备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作业质量。条带耕作通过在秸秆覆盖地表创建清洁的苗床,将秸秆残留移至两个条带之间用以保护土壤,是有效解决秸秆覆盖难题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条带耕作继承了传统耕作地温提升较快的优点,及免耕模式保护土壤、节能环保等特点,具备了传统耕作的安全性和免耕种植的绿色可持续性农业优势。条带耕整地作业是条带耕作模式的基础环节,需要配套相关作业机具用以代替传统耕作设备。然而,目前我国对条带耕作技术的研究较少,且缺少适合的条带耕整地作业机具。本文以条带耕作技术为依据,结合东北黑土区实际生产条件,采用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开展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力图解决国内条带耕作技术缺少配套耕整地作业机具的难题。该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开展圆盘犁刀配置优化、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和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最终进行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试制。本文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装备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圆盘犁刀运动分析及其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研究探究了圆盘犁刀滚切机理,建立了犁刀滚切过程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圆盘犁刀作业阻力的因素及其规律和滑移滚动条件下对犁刀切割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完成圆盘犁刀配置优化,设计搭建了田间犁刀作业性能动态测试试验台,以圆盘犁刀类型、有无秸秆覆盖和工作速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全因子试验,测定沟槽轮廓、秸秆扰动率、犁刀工作阻力和滑移率。试验结果表明:犁刀类型和前进速度显着影响所有考核指标,秸秆残留显着影响工作阻力和滑移率;平面犁刀具有最小的沟槽轮廓、残留物扰动变化率、切割阻力和最大的滑移率;在被测的波纹犁刀中,随波纹数量的增加切割阻力、犁沟宽度、沟槽面积逐渐降低,滑移率和残留物扰动率逐渐升高。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被动式条带耕整机作业条件及技术要求,配置优化了条带耕整机的圆盘犁刀,优选18W波纹犁刀用于切断作业行内秸秆残留物,优选13W波纹圆盘犁刀用于进行松碎土壤作业。(2)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及其对清秸质量影响研究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分析了该装置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设计星齿凹盘式条带清秸装置,对秸秆在清秸盘表面的运动过程和作业幅宽构造进行理论分析,探究影响清秸装置清秸质量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及其取值范围,运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清秸性能虚拟试验研究,考察各因素对清秸质量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优参数组合方案。虚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参数:清秸盘回转半径为152.5 mm、曲率半径为160 mm、圆盘曲面投影长度为50.9 mm,最优工作参数:清秸盘间距为90 mm、安装偏角为30°、安装倾角15°。基于星齿凹盘式条带清秸装置,运用S型拉压力传感器和电动直线推杆协同作用,设计了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田间作业幅宽-工作阻力标定试验,建立了二者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的条带清秸率为92.3%、秸秆横向抛掷距离为40.2 mm,幅宽自动控制系统使苗幅宽稳定性提高9.8%,清理的条带满足玉米种植作业的农艺和技术要求。(3)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及单体力学模型建立结合理论分析和机械结构设计,确定了整机为平行四连杆结构和单铰接结构协同作用的条带耕整单体仿形方案,设计了平行四连杆结构单体仿形机构、单铰接结构仿形松土装置和单铰接结构仿形V型碎土装置,并确定了各仿形机构主要结构参数;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以空气弹簧作为平行四连杆仿形机构的下压力加载部件,设计了耕深稳定性气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维持空气弹簧内气压,为条带耕整单体提供稳定的下压力,提高机具耕深稳定性;建立了由空气弹簧施加下压力的条带耕整单体的力学模型,分析得知气动监控系统利于实现机具轻量化配置、提高机具的耕深适用性。(4)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设计与试验综合应用前期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集成研制了适用于东北玉米主产区的条带耕整机,完成了样机的试制。田间应用作业性能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条带耕整机通过切秸-清秸-松土-碎土的顺次作业工序,完成在秸秆覆盖地的条带清秸和耕整作业,气动耕深控制系统和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机具作业稳定性,作业后形成优质的种植条带,满足玉米种植农艺和技术要求。该机的作业速度适用范围为6~12 km/h,耕深适用范围为6~12 cm,幅宽适用范围为18~24 cm,研究结果为机具的后续优化改进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金荣圣[3](2019)在《水田耕整机的使用与保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田耕整机体积小,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了提高其使用寿命,确保生产安全,重点讲述了安全作业技术要点和维护保养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9年02期)

张春岭,夏俊芳,张居敏,周华,祝英豪[4](2019)在《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江中下游两熟制地区土壤黏重板结,传统秸秆还田耕整机作业质量不理想、刀辊易缠绕和功耗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基于滑切原理设计了等滑切角二次切刀,阐述了刀辊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二次切刀减阻程度及主要作业参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功耗和秸秆掩埋率影响显着性由大到小分别为刀辊转速、耕深、作业速度和耕深、作业速度、刀辊转速,对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影响显着性由大到小为刀辊转速、作业速度、耕深,通过软件分析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耕深12. 7 cm,作业速度0. 7 m/s,刀辊转速273 r/min。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下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功耗、秸秆掩埋率、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分别为31. 9 k W、93. 1%、87. 5%和78. 3%,与软件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别为4. 7%、1. 4%、1. 9%和2. 6%。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功耗和秸秆掩埋率较水旱两用秸秆还田耕整机分别低8. 8%和2. 3%,秸秆粉碎率和碎土率分别高3. 0%和6. 1%。(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周金俊,郑再象,刘龙婷,王辉,王世楠[5](2018)在《大幅宽激光整平水田埋茬耕整机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水田高效秸秆埋茬与耕整为目标,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减少环境污染,设计了一种大幅宽激光整平水田埋茬耕整机。阐述了耕整机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对耕整机的宽幅、激光整平以及配套拖拉机功率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该机耐用耐磨损,功率消耗低,操作灵活,可完成旋耕、打浆、埋茬、耕地整平等多方面作业。(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张立国[6](2018)在《农户对水田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应用测试与耕整技术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高茬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田间作业适应性能,对水田秸秆还田耕整机开展水稻秸秆田块的田间试验研究,得到该机具对田块及秸秆的适应范围;开展机具结构参数(刀辊结构),作业参数(前进速度、刀辊转速、耕深)等因素对耕整作业性能的田间试验研究,获取该机较优作业参数范围,为机具的田间作业提供参考;进行机具实际应用调研测试,为机具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15期)

杨会东,李琳琳,胡铁欣[7](2018)在《单轮水田耕整机的技术推广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单轮水田耕整机概述单轮耕整机是一种独轮驱动的模式,其是在传统的机动插秧机行走机构上增加相应的牵引农具以及平衡机构形成的,水田耕整机主要是以犁耕进行作业。在进行土壤的翻耕中,可以将其表层植被向底层进行翻埋,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碎土效果,单轮水田耕整机是一种双辊步耕的形式,它主要有机架、传动箱、发动机、方向机、离合器、行走轮、牵引架以及平衡滑撬等部分来组成的,犁、耙以及蒲滚是其配套的工作零部件,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操作比较方便,并且价格(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13期)

刘勇,孙晓春,夏利利[8](2018)在《新型水田埋草耕整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新型水田埋草耕整机的总体技术方案。该技术将水田旋耕碎土起浆技术、横向压草技术、纵向压草技术、弹性平地技术进行了模块化组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江苏农机化》期刊2018年03期)

[9](2018)在《耕整机省油小窍门》一文中研究指出耕整机水田作业时,做到以下几点,能降低油耗。1.尽量用"快挡"。在水田面积大小适宜,田间沟坑不影响作业的情况下,除开畦和打左犁外,机手应尽量使用"快速挡"作业,油门应增加到合适的较大位置上,让发动机转速接近或提高到额定转速。但转弯时要及时减速,以确保作业安全。2.耕整深浅度要适中。耕整作业时,深浅度以达到耕整要求为宜。过深会增加燃油消耗,降低工效,增加耕整成本。水田(本文来源于《致富天地》期刊2018年05期)

[10](2018)在《安全使用耕整机》一文中研究指出耕整机分为单轮耕整机、双轮耕整机和双辊耕整机:单轮耕整机独轮驱动,带有平衡盘(杆),可以乘坐驾驶;双轮耕整机和双辊耕整机均为两轮驱动,双轮耕整机具有转向和变速机构,可用双轮耕整机配小货箱携带少量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田间转移;双辊耕整机不能变速,采用宽幅驱动轮,只能进行耕整作业。单轮耕整机具有驾驶员可以乘坐驾驶的优点,但它最大的不足就是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反向转弯操作时,要求驾驶员技术熟(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期刊2018年04期)

耕整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推行以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少耕种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地表过量的秸秆残留严重影响整地和播种作业,不利于作物生长,致使相关装备工作效率低,难以保证作业质量。条带耕作通过在秸秆覆盖地表创建清洁的苗床,将秸秆残留移至两个条带之间用以保护土壤,是有效解决秸秆覆盖难题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条带耕作继承了传统耕作地温提升较快的优点,及免耕模式保护土壤、节能环保等特点,具备了传统耕作的安全性和免耕种植的绿色可持续性农业优势。条带耕整地作业是条带耕作模式的基础环节,需要配套相关作业机具用以代替传统耕作设备。然而,目前我国对条带耕作技术的研究较少,且缺少适合的条带耕整地作业机具。本文以条带耕作技术为依据,结合东北黑土区实际生产条件,采用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手段,开展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力图解决国内条带耕作技术缺少配套耕整地作业机具的难题。该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关键部件作业质量影响规律,开展圆盘犁刀配置优化、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和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最终进行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试制。本文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装备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圆盘犁刀运动分析及其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研究探究了圆盘犁刀滚切机理,建立了犁刀滚切过程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圆盘犁刀作业阻力的因素及其规律和滑移滚动条件下对犁刀切割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完成圆盘犁刀配置优化,设计搭建了田间犁刀作业性能动态测试试验台,以圆盘犁刀类型、有无秸秆覆盖和工作速度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全因子试验,测定沟槽轮廓、秸秆扰动率、犁刀工作阻力和滑移率。试验结果表明:犁刀类型和前进速度显着影响所有考核指标,秸秆残留显着影响工作阻力和滑移率;平面犁刀具有最小的沟槽轮廓、残留物扰动变化率、切割阻力和最大的滑移率;在被测的波纹犁刀中,随波纹数量的增加切割阻力、犁沟宽度、沟槽面积逐渐降低,滑移率和残留物扰动率逐渐升高。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被动式条带耕整机作业条件及技术要求,配置优化了条带耕整机的圆盘犁刀,优选18W波纹犁刀用于切断作业行内秸秆残留物,优选13W波纹圆盘犁刀用于进行松碎土壤作业。(2)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设计及其对清秸质量影响研究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和自动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分析了该装置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设计星齿凹盘式条带清秸装置,对秸秆在清秸盘表面的运动过程和作业幅宽构造进行理论分析,探究影响清秸装置清秸质量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及其取值范围,运用离散元软件EDEM进行清秸性能虚拟试验研究,考察各因素对清秸质量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优参数组合方案。虚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参数:清秸盘回转半径为152.5 mm、曲率半径为160 mm、圆盘曲面投影长度为50.9 mm,最优工作参数:清秸盘间距为90 mm、安装偏角为30°、安装倾角15°。基于星齿凹盘式条带清秸装置,运用S型拉压力传感器和电动直线推杆协同作用,设计了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田间作业幅宽-工作阻力标定试验,建立了二者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幅宽自动控制条带清秸装置的条带清秸率为92.3%、秸秆横向抛掷距离为40.2 mm,幅宽自动控制系统使苗幅宽稳定性提高9.8%,清理的条带满足玉米种植作业的农艺和技术要求。(3)耕深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及单体力学模型建立结合理论分析和机械结构设计,确定了整机为平行四连杆结构和单铰接结构协同作用的条带耕整单体仿形方案,设计了平行四连杆结构单体仿形机构、单铰接结构仿形松土装置和单铰接结构仿形V型碎土装置,并确定了各仿形机构主要结构参数;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以空气弹簧作为平行四连杆仿形机构的下压力加载部件,设计了耕深稳定性气动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维持空气弹簧内气压,为条带耕整单体提供稳定的下压力,提高机具耕深稳定性;建立了由空气弹簧施加下压力的条带耕整单体的力学模型,分析得知气动监控系统利于实现机具轻量化配置、提高机具的耕深适用性。(4)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集成及自动控制条带耕整机设计与试验综合应用前期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集成研制了适用于东北玉米主产区的条带耕整机,完成了样机的试制。田间应用作业性能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条带耕整机通过切秸-清秸-松土-碎土的顺次作业工序,完成在秸秆覆盖地的条带清秸和耕整作业,气动耕深控制系统和幅宽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机具作业稳定性,作业后形成优质的种植条带,满足玉米种植农艺和技术要求。该机的作业速度适用范围为6~12 km/h,耕深适用范围为6~12 cm,幅宽适用范围为18~24 cm,研究结果为机具的后续优化改进提供数据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整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岭.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王奇.行间清秸耕整关键技术及条带耕整机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金荣圣.水田耕整机的使用与保养[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

[4].张春岭,夏俊芳,张居敏,周华,祝英豪.六头螺旋秸秆还田耕整机刀辊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9

[5].周金俊,郑再象,刘龙婷,王辉,王世楠.大幅宽激光整平水田埋茬耕整机的设计[J].农业装备技术.2018

[6].张立国.农户对水田高茬秸秆还田耕整机应用测试与耕整技术示范[J].南方农机.2018

[7].杨会东,李琳琳,胡铁欣.单轮水田耕整机的技术推广与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8

[8].刘勇,孙晓春,夏利利.新型水田埋草耕整机技术研究[J].江苏农机化.2018

[9]..耕整机省油小窍门[J].致富天地.2018

[10]..安全使用耕整机[J].湖南农业.2018

论文知识图

耕整机中国专利申请总体趋势分析...一l耕整机整机模型图耕整机中国专利前10位(按申请数...1ZS-20型水田耕整机结构叁佳公司新型耕整机Fig.2.8New...耕整机直线行驶时纵垂面受力图

标签:;  ;  ;  ;  ;  ;  ;  

耕整机论文_张春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