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论文_王官峰,陈如,马锋,罗居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皮,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浅表性,蛋白,细胞。

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官峰,陈如,马锋,罗居东[1](2019)在《苦参碱对膀胱癌模型大鼠前列腺素脱氢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细胞膜磷脂酶A2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苦参碱对膀胱癌模型大鼠前列腺素脱氢酶(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PGD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细胞膜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sA2,cPLA2)相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将6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和空白组,每组各20只。模型组、实验组两组大鼠采取灌胃的形式服用致癌剂N-丁基-N-(4-羟丁基)亚硝基胺,剂量200 mg/mL每只,连续灌胃8周。实验组大鼠给予苦参碱灌胃治疗,空白组和实验组两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 d/次,连续治疗35周。对所有大鼠进行肿瘤细胞凋亡指数观察,并对各组大鼠VEGF、cPLA2、PGDH相对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对p16~(INK4a)与CyclinD1及CDK4表达水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空白组和实验组PGDH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VEGF水平显着高于实验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PLA2水平显着高于实验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实验组和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肿瘤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实验组和空白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p16~(INK4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和模型组。3组实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对大鼠膀胱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通路相关蛋白cPLA2、PGDH蛋白表达,有助于p16~(INK4a)蛋白表达上调。(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顾燕琴,何屹,曹益方,谢文华,陆林峰[2](2019)在《甘露聚糖肽联合人参皂苷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人参皂苷Rg3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均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对照组采用甘露聚糖肽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组采用甘露聚糖肽联合人参皂苷Rg3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功能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免疫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总复发率为9.26%,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D3+、CD4+、CD4+/CD8+、NK水平均显着升高,而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KPS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水平均不断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个时间段的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与对照组的9.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甘露聚糖肽灌注联合人参皂苷Rg3口服能明显减少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的复发情况,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VEGF水平,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11期)

郑玮,董海鹰,祁小龙[3](2018)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转移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方案对老年转移性膀胱癌的疗效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转移性膀胱癌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两组化疗2个疗程评价疗效。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化疗前后生活质量、血清MMP-2和VEGF水平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76. 67%)明显高于对照组(53. 33%,P<0. 05)。两组化疗后社会支持、角色转变、情绪化、躯体化、疼痛、气促和失眠评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 05),而化疗后认知水平、疲倦、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减退评分较化疗前明显增加(P<0. 05);观察组化疗后功能性维度评分、症状型维度评分和单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化疗后血清MMP-2和VEGF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 05);观察组化疗后血清MMP-2和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方案对老年转移性膀胱癌的近期疗效良好,且可降低血清MMP-2和VEGF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保欣,王海峰,王剑松[4](2018)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调控血管和淋巴管形成的关键因子,其在膀胱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实VEGF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膀胱癌的VEGF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章就VEGF促肿瘤机制、VEGF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VEGF膀胱癌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秀岩,范海涛,张明,冯树强,李然伟[5](2018)在《膀胱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P53基因表达相关性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P53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196例膀胱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进行VEGF,HIF-1α及P53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这叁种标志物与临床分期和细胞分级的关系及VEGF/HIF-1α在瘤细胞中的共表达情况,并就P53与VEGF/HIF-1α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膀胱癌患者中VEGF,HIF-1α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5%,57.2%和49.3%。同时提示非肌层浸润和分化好的低级别膀胱癌患者中VEGF,HIF-1α和P53表达水平低于肌层浸润和分化差的高级别患者,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HIF-1α间表达呈正相关(P<0.05),其中共表达率为48.6%(92/196),P53与VEGF和HIF-1α阳性表达也呈正相关(P53vs VEGF P<0.01,P53vs HIF-1αP<0.05)。结论 VEGF/HIF-1α共表达提示在肿瘤组织细胞中存在VEGF/HIF-1α信号转录现象,P53与VEGF/HIF-1α表达的相关性,表明突变型P53基因可能参与了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重视叁者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提高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及复发风险预测,对分子靶向用药的基因治疗也可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银辉,张芳,张晶,黄华斌[6](2017)在《益气解毒散结中药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气解毒散结中药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及对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给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单用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散结中药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随访复发率,治疗前后EORTC QOL-C30量表评分、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血清VEGF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及感情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及N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及NK水平均显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复发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常规异常、血尿及低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益气解毒散结中药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用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改善免疫系统功能,调节VEGF水平,并有助于预防不良反应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33期)

郑元振[7](2017)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角蛋白19片段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与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46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观察组)和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受试人员血清VEGF、CYFRA21-1水平,分析不同病理特征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VEGF、CYFRA21-1的差异。根据ROC曲线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高表达亚组和低表达亚组,分析不同VEGF、CYFRA21-1表达量患者的生存曲线,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CYFRA21-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复发与初发、有无远处转移患者血清中VEGF、CYFRA21-1水平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而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清VEGF、CYFRA21-1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复发与初发、有无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VEGF与CYFRA21-1高表达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显着低于低表达亚组(P<0.05)。结论血清VEGF、CYFRA21-1水平检测有助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战鹏,王秀岩,张明,范海涛,王艳莉[8](2017)在《阻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阻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人膀胱癌生长及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人膀胱癌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注射基因制剂,观察肿瘤生长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及凋亡的肿瘤细胞指数。结果肿瘤大小:治疗组为(19.80±3.47)mm2,对照组为(64.58±7.31)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肿瘤微血管密度:治疗组为(2 537±309)个,对照组为(3 846±972)个,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指数:治疗组为21.84,对照组为13.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剂组无盆腔转移,对照组转移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阻断HIF-1α/VEGF信号通路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并加速肿瘤细胞凋亡,遏制实验性人膀胱癌细胞的生长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刁思军[9](2017)在《靶向干扰血管生长因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膀胱癌T24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靶向下调膀胱癌T24细胞的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观察下调膀胱癌T24细胞VEGF表达后对外周血来源的DC(dendritic cell,DC)前体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利用膀胱癌T24细胞的全抗原制备DC疫苗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观察下调VEGF后的DC疫苗介导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RNAi技术,以慢病毒为载体,构建LV-VEGFA-RNAi,转染膀胱癌T24细胞,下调膀胱癌T24细胞的VEGF表达。转染实验分为3组:转染组(LV-VEGF)、阴性转染组(LV-CO)及未转染组(CO)。用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及荧光表达情况。利用q RT-PCR以及ELISA检测各组膀胱癌T24细胞VEGF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制备叁组DC疫苗:对照组(常规完全培养液)、干扰组(25%体积分数的转染组培养上清)以及未干扰组(25%体积分数的未转染组培养上清)。在体外利用rh IL-4(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rh IL-4),rh GM-CSF(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 GM-CSF)诱导DC分化,第8天各组加入膀胱癌T24细胞全抗原,2h后加入LPS(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DC成熟。继续培养至第14天,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技术鉴定DC表型:CD1a、CD83、CD86。利用尼龙毛柱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T淋巴细胞,进一步用流式细胞技术鉴定CD3+T淋巴细胞。利用MTT法检测各组DC疫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同时收集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10、IL-12及IFN-γ水平。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慢病毒为载体的RNAi序列成功下调膀胱癌T24细胞VEGF的表达,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组膀胱癌T24细胞VEGF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阴性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相比,二者无差别(P>0.05)。叁组DC疫苗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型,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未干扰组DC表面分子CD1a、CD83、CD86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未干扰组比较,干扰组DC表面分子CD1a、CD83、CD86表达均上调(P<0.05)。叁组DC分泌IL-10、IL-12存在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与未干扰组培养上清中IL-12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而IL-10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各组DC体外对自体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不同(P<0.001),对照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SI:10.90±0.49)最强,未干扰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SI:8.03±0.39)最弱,与未干扰组相比,干扰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SI:8.81±0.41)增强(P<0.001)。各组DC激活T淋巴细胞的得到的CTL对T24靶细胞的杀伤存不同,干扰组(46.23±1.07)%、未干扰组(32.50±0.38)%与对照组(54.64±0.90)%杀伤率存在差异(P<0.001),对照组DC刺激形成的CTL细胞杀伤T24细胞的能力最强,未干扰组DC刺激形成的CTL杀伤T24细胞的能力最弱,干扰组CTL杀伤T24细胞的能力比未干扰组更强(P<0.001)。叁组负载抗原的DC活化T淋巴细胞后分泌的IFN-γ量不全相同,干扰组(37.45±0.38)pg/ml、未干扰组(21.87±0.30)pg/ml与对照组(51.08±0.41)pg/ml之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膀胱癌T24细胞分泌的VEGF在体外抑制DC的分化成熟,进一步抑制了DC介导的细胞免疫。体外抑制肿瘤VEGF的表达,有利于增强DC疫苗介导的CTL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闫小晨,张连栋[10](2016)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桥蛋白水平对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桥蛋白(OPN)水平对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29例膀胱癌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阴性组(14例)及淋巴结阳性组(15例),选择同期健康人群30例,对各组血清VEGF、OPN及尿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淋巴结阴性组和淋巴结阳性组VEGF、OPN、核基质蛋白22(NMP22)、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21-1)、膀胱肿瘤抗原(BTA)均高于对照组,且淋巴结阳性组高于淋巴结阴性组(P<0.05)。VEGF与NMP22、CYFR21-1、BTA呈显着正相关,OPN与NMP22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 VEGF及OPN水平升高是导致膀胱癌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该过程与尿液肿瘤标志物升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人参皂苷Rg3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均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对照组采用甘露聚糖肽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组采用甘露聚糖肽联合人参皂苷Rg3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功能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免疫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总复发率为9.26%,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D3+、CD4+、CD4+/CD8+、NK水平均显着升高,而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KPS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水平均不断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个时间段的血清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与对照组的9.2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甘露聚糖肽灌注联合人参皂苷Rg3口服能明显减少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后的复发情况,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VEGF水平,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官峰,陈如,马锋,罗居东.苦参碱对膀胱癌模型大鼠前列腺素脱氢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细胞膜磷脂酶A2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9

[2].顾燕琴,何屹,曹益方,谢文华,陆林峰.甘露聚糖肽联合人参皂苷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

[3].郑玮,董海鹰,祁小龙.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转移性膀胱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4].保欣,王海峰,王剑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

[5].王秀岩,范海涛,张明,冯树强,李然伟.膀胱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P53基因表达相关性的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6].王银辉,张芳,张晶,黄华斌.益气解毒散结中药联合膀胱灌注羟喜树碱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免疫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7].郑元振.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角蛋白19片段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

[8].战鹏,王秀岩,张明,范海涛,王艳莉.阻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9].刁思军.靶向干扰血管生长因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膀胱癌T24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7

[10].闫小晨,张连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桥蛋白水平对膀胱癌淋巴转移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诊断膀胱癌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水平与膀胱癌患者...两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Fig1Res...正常膀胧组织蛋白质提取物诱导的CMA,...细胞,生长对数期,呈短梭状...头RP一HPLC一D诱导的CMA新生血管,管腔...

标签:;  ;  ;  ;  ;  ;  ;  

膀胱癌血管生长因子论文_王官峰,陈如,马锋,罗居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