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论文_彭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典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中国古典,认知,言不尽意,章学诚,意向性,古典。

中国古典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彭海燕[1](2019)在《诗学的衢路: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学者对作为发展中的新兴诗学流派的西方认知诗学的研究热情一直较高。随着引介和研究的深入,其与我国的传统诗学发生一些碰撞。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中西方诗学的沟通与商议,为西方认知诗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化,寻找理论上可行的通衢之路。(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颜庆余[2](2019)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公私范畴的内涵与特征——以章学诚“言公”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与私的问题,在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得到深入的讨论,而在文学史研究中还有待展开,清人章学诚"言公"论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开端。以章学诚"言公"论作为中心,中国古典诗学的公与私的问题,可从所有权、独创性和作者问题叁方面展开论述。所有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回应,独创性的追求与自得的诗学,以及作者的权威与诗歌的共同体,这叁方面的讨论表明中国古典诗学的私有化的基本倾向,以及公与私之间寻求平衡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马哈力麦[3](2019)在《中国古典诗学文化精神对美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以“言不尽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分支,历来是中西方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它以诗体文学研究为基础自成体系,主要由诗论、诗评、诗体、诗法和文献研究等视角构成一个有机的不断发展的诗学系统。"言不尽意"便是贯穿其发展历程的独特精神,上至老庄、孔孟之经典,下至现代自由体新诗,皆有迹可循。不仅如此,在20世纪美国文学的诗学创作理念和读者体验观中也有中国"言不尽意"诗学精神影响的痕迹,从意象派到"冰山理论"再到"寒山诗误读",都突显出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性精神文化价值及其在美国现当代文学思想中的广泛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舒[4](2019)在《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很多西方认知诗学被引入中国。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考,来审视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问题。为了推动中国文学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对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分析西方接受美学,探究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阐释维度,并具体阐述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以供人们参考。(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4期)

叶汝骏[5](2019)在《中国古典诗学的“以食喻诗”批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毅青[6](2019)在《古典追忆诗学的审美超越品格——宇文所安对中国诗学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追忆",那么,"追忆"本身其意义就在于它以一种对抗现代性的断裂与进步观念的审美行为。对传统文学"追忆"的重新理解,就是将现代人的生存感受与传统连接起来,通过古代"回忆"的经验来反省自身。而尤其在中国文学中,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感受到了一种"追忆"的诗学。"追忆"的诗学试图挽回的是人通过追忆建构起来的审美世界,以审美来超越现代性的侵蚀。(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蒋寅[7](2019)在《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一文中研究指出"厚"作为古典诗美学中不多的绝对正价概念之一,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厚"的意识虽然很早就出现在诗歌创作中,但作为观念要到明清时期才见于诗论。竟陵派论诗尤其重视"厚"的趣味,清初贺贻孙《诗筏》对"厚"的诗学意义做了最集中的阐发,加上此后论者的多方发挥,从内容上的意义丰富、表现上的含蓄蕴藉、结构上的稳妥浑成等方面揭示了"厚"的理论内涵,同时也说明了真、清、流易等品质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能妨碍"厚"的道理。梳理历来对"厚"的阐述,可知其美学意蕴触及古典美学的核心价值,其理论内涵与很多诗学概念、命题产生交集与沟通,形成一个覆盖面甚广的概念群。(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袁愈宗[8](2019)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道”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范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根论范畴,是天地万物以及宇宙之中最究竟者,最独一无二的绝对者。由老子首推再经过先秦诸子的阐扬,"道"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一个表示最后本体的终极范畴,中国古代学术也从此形成了一种"原道"的传统,各家各派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把"道"范畴作为其理论阐释的最终依据,并赋予其各种丰富的含义。文学艺术家们也都在为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寻找其"道",作为其合法性的理论根基。在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由此便形成了传承悠远的"文道"论和"道艺"论。(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孝梅[9](2018)在《现象学视域下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象学批评理论为视域,深入对比研究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可发现两者在意象实质、言-象-意转化机制、审美意蕴方面的本质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既深入解析现代主义诗歌巨擘艾氏意象观的精髓,又可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诗学意象说的现代特质,以实现双方的互补互照,在古为今用、中西融合中丰富当代诗歌"意象"内涵及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水谷诚,苏鹤立[10](2018)在《中国古典诗用韵和去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谷诚(Mizutani Makoto)先生是日本创价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学,尤其致力于唐诗研究。着有《中国古典を読むために》《集韵系韵书の研究》《诗声朴学》等专着。原文发表于2015年10月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秋季大会,作者从中古时期去声韵的增加这一现象入手,借助翔实的数据图表,对中国四位着名诗人——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在古体诗中的去声用韵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古体诗中去声押韵整体呈现不发达的情况,进而推论去声在中古四声体系的完成中处于后起的地位,这对于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8年03期)

中国古典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与私的问题,在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得到深入的讨论,而在文学史研究中还有待展开,清人章学诚"言公"论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开端。以章学诚"言公"论作为中心,中国古典诗学的公与私的问题,可从所有权、独创性和作者问题叁方面展开论述。所有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回应,独创性的追求与自得的诗学,以及作者的权威与诗歌的共同体,这叁方面的讨论表明中国古典诗学的私有化的基本倾向,以及公与私之间寻求平衡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典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彭海燕.诗学的衢路: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9

[2].颜庆余.中国古典诗学中公私范畴的内涵与特征——以章学诚“言公”论为中心[J].文艺理论研究.2019

[3].马哈力麦.中国古典诗学文化精神对美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以“言不尽意”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孙舒.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J].才智.2019

[5].叶汝骏.中国古典诗学的“以食喻诗”批评策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刘毅青.古典追忆诗学的审美超越品格——宇文所安对中国诗学的重构[J].中国文学研究.2019

[7].蒋寅.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袁愈宗.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道”范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

[9].刘孝梅.现象学视域下的“客观对应物”论与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说再思[J].江淮论坛.2018

[10].水谷诚,苏鹤立.中国古典诗用韵和去声[J].国际汉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河南大学着作(5)

标签:;  ;  ;  ;  ;  ;  ;  

中国古典诗学论文_彭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