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伟: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前景探究论文

高大伟: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前景探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愈益受到关注。要积极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推进我国人口健康老龄化进程,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成为优先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行业体系,但还存在着扶持资金可持续性不足,“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费用较高、内容单一等问题,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则亟需在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人才队伍、调整服务内容等方面下足功夫。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要性;发展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7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达1.58 亿,占总人口的11.4%,60 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4 亿,占总人口的17.3%,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还有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社会现象,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我国“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下养老体系和医疗服务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具体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究其实施必要性,结合实际找出当下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在运营线路之间应设置联通线,联通线宜采用互通道岔连接接轨站。接轨站的配线应保证进站车辆不会因进站进路被占用而停在交叉口范围内,车站与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倍车辆长度。

一、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1.健康老龄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老龄化的核心理念在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在现实中表现为健康的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ey)的提高。在我国,虽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所延长,但60%-80%的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处于患病生存的境况,长寿却不健康,空有“量”而缺少“质”。要实现健康老龄化的转变,则需要采用多种措施延长老人的自理期,降低老人陷入失能、半失能风险的概率,提高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质量。

高中物理实验教育通过呈现研究对象在特定物理过程中的外观表现,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建模、类比的实验意识以及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思维能力.观察是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对实验现象的思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高中物理课堂的实验课程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和实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维持原有的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检查诊断、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它能够突破以往的“医养分离”的养老旧格局,为老年人提供贴心、便利、精准的综合服务,实现医、养、护的有机结合。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为主要服务内容,医疗服务不足,缺乏基本的医护部门和人员,由此造成了养老机构普遍愿意接受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而拒绝失能、失智老人的行业潜规则,既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行业形象,又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实现养老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则需紧随社会趋势,开拓医疗服务等多项业务,与已有的业务基础相连接,为老年群体提供综合性的生活支持。

2.健康养老的需求

健康老龄化是各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科学选择,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人口健康老龄化,帮助老年人在晚年保持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延长老人的自理期,降低老人陷入失能和失智风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在生命最后一阶段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节约社会公共资源,而这对医疗资源的配置有着大量的需求。

3.家庭养老效能减弱

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对资金、环境、人员等有更严格的要求,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注定了高水平的收费标准,这与患病、残障、高龄老人的平均收入水平不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此外,我国现阶段对老龄人口的医护需求内容和程度缺乏了解,难以保证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设有医护部门的养老机构,服务内容仅限于简单的外科治疗,无法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护理等专业服务,且容易视精神卫生和社会交往等心理方面的内容。

2015 年,卫计委、民政部、发改委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16 年,卫计委印发了《医养结合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从国家层面开始了系统性的试点工作。在中央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养老行业转型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多重保障,医养结合模式实践至今,已经从初级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对接的阶段发展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部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就诊协议、医疗机构向养老机构输出医护人员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新阶段。

4.养老行业遇到发展瓶颈

当下我国已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阶段,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截止2017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4 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20 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 亿人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 万,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 万人左右,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问题的增多。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行现状

1.政府积极推动

蔬菜无公害已经成为进入大型农贸市场的必备条件,种植者有必要通过栽培管理,改善菜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积极采取最先进的温室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其不仅有助于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收益,促进大棚蔬菜向绿色无污染发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蔬菜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力量发力

专业的医护人员缺乏是制约“医养结合”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医护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医院和私人医疗机构,很少有人会选择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养老机构的医护工作的工作强度高、专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低等,导致养老行业的医护人员上岗率低、流失率高,专业人员整体短缺,严重制影响了“医养结合”行业的发展稳定性和持续性。

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1.扶持资金可持续性不足

充足、稳定的资金投入是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虽然国家明确了养老行业的未来方向,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未从宏观层面确定财政支持规划和资金支持体系,各级政府要靠自身实践探索可行性方案,主动性不高,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资金投入的乏力导致“医养结合”行业资金链条稳定性不足,经济补贴滞后,个体营运成本增加,实际利润减少,释放出不利信号,打击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的进度。

2.“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短缺

随着养老服务市场的扩大和准入门槛的降低,原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格局有所变化,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许多社会力量有机会进入到该领域发展新型业务,采用公司制、连锁化、专业化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有效激发了行业内在活力,带动整体与时俱进,还在引入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开拓了诸如智慧养老、旅游养老等别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高中低端层次各异、各竞争主体公平竞争的良性格局。

3.服务费用较高,内容单一

受计划生育、人口流动和养老观念变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联合家庭、主干家庭等家庭类型逐渐减少,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家庭类型,且多为“4-2-1”结构,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老人自理能力弱化,伴生各类慢性疾病、老年病,对医疗的需求增强,而子女碍于工作等客观原因难以照看,家庭养老的效能减弱,不能满足老人的晚年需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简称GC-MS。气相色谱对待测样品进行检测时具有很高的分离能力,而质谱具有灵敏性相对较高和对未知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的优点。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能够扬长避短,使混合物样品在气相色谱中进行分离后再进入质谱中,能够快速简便地对比较复杂的化合物进行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也是对苯并芘进行痕量和微量检测分析的重要检测方法之一。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苯并芘的研究方面,李玮等[20]用此方法对奶粉中的苯并芘进行检测,检测时首先用甲醇-氢氧化钾对样品进行皂化,用甲苯进行提取,经过滤膜过滤,测定得出苯并芘的检测限是0.3μg/kg。

五、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1.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政策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其他市场主体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长期性的资金支持体系,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规划当中,确定资金来源渠道。同时,政府要落实对养老服务业的土地划归、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可操作性,从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与拓展。

2.建设人才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专业人才队伍是“医养结合”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稳定的人才资源供给模式。首先,可以引导大专院校开设健康护理、老年照护等相关专业,结合社会实际安排相关课程,为养老服务业输送高质量的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职业技术院校开设医护方面的培训专业,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高水平的操作性人才。此外,调整薪酬制度和绩效制度,建立有激励性的晋升机制,吸纳更多具备健康管理经验、专业护理技术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3.以需求为导向,调整相关服务内容

首先,可以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结合远程诊断和医疗技术弥补原有不足;其次,可以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科学调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购买意愿和消费能力,细化各层次各类别的服务内容,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实现精准供给。

参考文献:

[1]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107-114.

[2]付诚,韩佳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8(1):28-35.

[3]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4]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1):105-111.

[5]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1-0058-02

作者简介:高大伟(1998-),男,汉族,山东威海人,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标签:;  ;  ;  ;  ;  ;  ;  ;  ;  ;  ;  

高大伟: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前景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