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窑炉煤气污染控制相关问题探讨

工业窑炉煤气污染控制相关问题探讨

一、工业窑炉燃气污染控制的相关问题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巩志伟[1](2020)在《耐火材料燃气窑炉氮氧化物减排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氮氧化物(NOX)的减排是国家所关注的环保重点,随着国家对NOX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耐火材料企业面临NOX减排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耐火材料企业而言,现有NOX减排技术存在不适应问题,迫切的需要一种效果好、适合于耐火材料生产的NOX减排方法。本文研究希望为适用于耐火材料燃气窑炉的NOX减排方法提供借鉴。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耐火材料燃气窑炉的NOX生成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具体实验内容如下:(1)在底升式升降炉上探究不同空气过剩系数α条件下,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NOX的生成情况与温度的关系;探究了空气预热温度对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NOX生成的影响;(2)在模拟生产车间1 m3梭式窑进行了四个传统套筒式燃烧器燃烧实验,分析了NOX的浓度与温度的关系,然后对比单个传统套筒式燃烧器与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NOX的生成情况,分析两种燃烧器NOX生成浓度不同的原因;(3)对耐火材料企业高温燃气窑炉和中低温燃气窑炉的烟气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4)最终对耐火材料不同温度的燃气窑炉NOX减排方法进行探讨。得到的结论如下:(1)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α不同,NOX的生成量不同,随着α的增大,NOX生成量增加;温度<1400℃时,NOX生成量较低,窑内NOX折算浓度<100mg/m3(未标明的折算浓度统一取基准氧含量为9%),当温度<1700℃时,NOX折算浓度;当α较小时NOX的折算浓度低于20 mg/m3;对于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可以通过调节α来减少部分NOX的生成。(2)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当空气预热温度由室温-550℃时,助燃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渐降低,当空气预热温度>75℃时,氧含量出现突变,155℃时氧含量不再发生变化;当空气预热温度的升高,火焰的燃烧温度逐渐提高,达1680℃;NOX的生成量也与空气预热温度呈正相关,到达一定预热温度时出现NOX的生成量达到稳定值,NOX折算浓度。(3)梭式窑四个传统套筒式燃烧器,烟道和窑内的氧含量比较稳定;当温度<1400℃时,窑内NOX的生成量相对较少,折算浓度;1500℃时,NOX的折算浓度在;温度>1600℃,NOX折算浓度,燃烧火焰分布不均匀,存在许多明亮区和局部高温区,火焰火柱有时会晃动不连续,不稳定。(4)单个传统套筒式燃烧器窑炉和烟道内的含氧量比较稳定;在相同条件下预混型高速燃烧器NOX的生成量与传统套筒式燃烧器相比减少40%以上,火焰没有明显火焰明亮区,燃烧火焰不飘散,火柱稳定。(5)所选耐火材料企业高温燃气隧道窑窑内和烟道内NOX的浓度较高,且无明显的规律;NOX窑内折算浓度,烟道内折算浓度;中低温燃气窑炉氧含量和NOX含量相对稳定,窑内折算浓度,烟道内NOX折算浓度;使用温度<1400℃的中低温燃气窑炉窑内NOX折算浓度,烟道内NOX折算浓度,一级干法物理化学复合吸附方法脱硝效率可达70%以上。(6)低氮氧燃烧技术是发展的方向,温度低于1400℃时的燃气窑炉有望采用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结合组织燃烧技术,在源头减少40%NOX的生成,实现超低排放;温度高于1400℃的燃气窑炉可以采用“源头治理+尾气净化吸附”的方法实现NOX超低排放。

张绍睿[2](2019)在《煤粉炉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洗污泥来源于不锈钢生产过程,它含有Cr(Cr3+、Cr6+)、Ni、Fe等重金属元素并同时含有CaF2、CaO、CaSO4等物质,因此被归为危险废物(HW17表面处理废物)。煤粉炉具有消除危险废物有害性的高温热环境,并具有配套的烟气和飞灰处理设备,可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脱除,因此利用煤粉炉共处置危险废物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燃烧设备、发电设备以及配套的环保设备,又可以节约新建危险废物处理厂的费用。本文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公益项目“工业窑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四-高温锅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针对煤粉炉共处置酸洗污泥的燃料特性、污染物排放特性、重金属排放和分配特性、40kw中试沉降炉共处置试验、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方案设计和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1)酸洗污泥与烟煤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和灰渣浸出毒性研究,对应文中第二章内容。采用TG-FTIR对不同比例酸洗污泥与烟煤混合燃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洗污泥添加比例<10%不会显着改变燃料的燃烧特性。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共处置可以显着降低酸洗污泥中Cr的浸出率。酸洗污泥添加比例<10%时,灰渣浸出毒性低于国标GB 5085.3-2007的限值,不属于危险废物。(2)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气态污染物排放特性、重金属排放和分配特性研究,对应文中的第三、四章。利用小型恒温沉降炉开展共处置实验,结果表明共处置少于10%酸洗污泥不会对炉膛燃烧工况产生显着影响。对不同酸洗污泥添加比例(0-10%)、不同炉膛温度(1100-140(0℃)工况下烟气中SO2、NOx、HCl、HF、PCDD/Fs和重金属的排放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炉膛温度从1100℃上升到1400℃过程中,SO2、NOx和HCl的排放浓度都呈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而HF的排放浓度基本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随着酸洗污泥添加比例的提高,SO2和HF的排放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而NOx和HCl的排放浓度出现下降趋势。PCDD/Fs排放浓度的变化不显着,总TEQ浓度在3.27-6.54 ng/m3之间呈现波动趋势。烟气中重金属排放浓度可以满足国家标准GB 18484-2001的要求。根据重金属在灰渣中的分配率对9种不同重金属进行分类:Cr、Ni、Mn和As属于不挥发性重金属;Pb、Cd、Cu和Sb属于半挥发性重金属;Sn无明显规律。(3)共处置酸洗污泥时燃料组分变化对重金属分配特性的影响研究,对应文中的第五、六章。利用高温管式炉,对10%酸洗污泥添加比例下燃料的氯、硫、灰分、水分含量变化对重金属的分配特性和灰渣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Cr和Ni的分配特性不受燃料组分变化的影响。燃料氯含量上升时,As、Cu和Pb在灰渣中的分配率显着下降,而Mn在飞灰中的分配率小幅上升;硫含量上升时,Cu和Pb在灰渣中的分配率显着上升,这主要是因为CuFe2O4(s)和PbSO4(s)的生成;水分含量上升时,更高比例的As从灰渣中转移到飞灰中,而Pb在飞灰中的比例出现明显下降;灰分含量上升时,As的分配率呈现波动趋势,Pb和Cu在灰渣中的比例上升,Mn和Ni与高岭土中的Al2O3、SiO2反应生成Mn2SiO3(s)、Mn3Al2Si3012(s)和Ni2SiO4(s)等化合物。灰渣XRD分析结果表明,氯含量提高会导致灰渣中Ca2Al2SiO7峰强增加,硫含量提高会导致CaSO4峰强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变化对灰渣的矿物成分影响不显着。(4)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中试试验,对应文中第七章。在40kw中试规模沉降炉内对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神木煤进行中试实验,结果表明酸洗污泥添加比例<20%的工况下炉膛效率基本不受影响。酸洗污泥添加比例提高导致SO2和HF排放浓度显着上升,而NOx和HCl排放浓度相对稳定。酸洗污泥添加比例<10%工况下,烟气中的重金属排放浓度可以满足国家标准GB 18484-2011中规定的排放限值。飞灰中的Cr、Ni和Pb的浸出浓度超出GB 16889-2008限值,不经额外处理不能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5)对某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开展共处置酸洗污泥方案设计和模拟,对应文中第八章。采用两种燃料磨煤机前混合的方式进行共处置。利用BESS 5.0通用锅炉设计计算系统和Fluent软件,对该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时的变污泥添加比例工况和变负荷工况进行热力计算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炉膛内部的温度场、速度场、CO、NOx和SO2浓度场的变化规律,为未来开展工业应用时选择合理工况提供数据支持。

费凡[3](2019)在《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生物质废物是我国市政固体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年产生量超过1.2亿吨且持续增长。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具有含水率高、易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的特征,过去长期混入市政固废处理,是产生恶臭、高浓度渗滤液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城市生物质废物中蕴含有机组分和营养元素,具有回收利用潜力,使得其处理系统需满足减量化、无害化、能源化和资源化的可持续管理要求。然而,城市生物质废物种类多,并涉及源头分类、收转运、资源化处理和残余物处置等多个环节,不同废物、环节和处理技术之间存在耦合机制,且受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迫切需要通过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满足多个管理目标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模拟,实现对系统内部复杂的数值匹配和影响传导的动态定量模拟。基于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和项目净现值评价等方法,实现对技术链条及技术系统的多目标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纳入城市特性对技术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通过基于NSGA-Ⅲ的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实现多个管理目标下的系统技术路径及管理政策优化,并通过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和区域灵敏度分析的不确定性分析算法,识别系统远期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耦合机制对技术链条表现影响显着:通过生物质废物的协同处理和源头分类,分别具有实现技术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减少24-60%和10-109%的潜力,且废水、废渣等残余物处理的环境影响占比可达技术链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90%以上,远超技术直接污染排放。(2)技术选择模型可为城市实现因地制宜的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优化提供支撑:基于对苏州市区2020年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的优化模拟,可通过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农贸垃圾处理设施规模两项关键方案改进,提升节能减排水平94-401%,减少经济成本15-29%;2025年在废物协同处理模式的优化方案下,可在废物总量增加23.7%的情况下实现节能减排量增加51-335%。通过对系统远期不确定因素的识别和分析,可定量评估末端处理设施的处理量分布和盈利概率,对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和项目亏损风险提供预警和规避措施建议。(3)系统管理目标多样且存在非线性关系:在废物单独处理模式下,经济成本与能源、环境效益存在正相关;而在废物协同处理模式下,节能减排边际成本持续增加,节能减排潜力空间较小。

杨占斌[4](2019)在《煤粉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我国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利用煤粉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新型处置方式。本文对煤粉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进行研究,研究煤粉炉协同处置废物中典型重金属(铅镉锌砷)的挥发固化规律和难降解有机物(苯和氯乙烯)的热降解效率。研究煤粉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对煤粉炉运行工况的影响,对工程试验过程中各个排放节点废气、废水、废渣中典型有机污染物二恶英类(PCDD/Fs)、16种常见重金属的释放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分析了有机标示剂对二氯苯的焚毁效果和16种常见重金属的迁移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在90%负荷下还是50%负荷下,协同处置都不会影响到炉温、氧含量、脱硫塔出口的标态烟气量、主蒸汽参数的变化。实验室下1000℃1450℃时铅镉锌砷的挥发率都能达到99.9%以上,其中,氯化物更容易挥发,碱度为0.2时对重金属铅镉锌砷起到了微弱的固化作用;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对废气的排放、废水的后续处理、废渣的利用基本没有影响;另外,除了挥发性重金属Hg和Tl基本全部从烟气排放外,半挥发性重金属和其他重金属在烟气中占比较低,由于重金属在烟气、粉煤灰和炉渣所占的比例之和远远小于1,说明有大量重金属通过脱硫系统的脱硫石膏或者通过脱硫废水排出,表明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对半挥发性重金属和其他重金属具有很好的脱除作用。实验表明代表性有机污染物苯和氯乙烯的热降解率在1000℃以上可在较短的时间达到99.9%,煤粉锅炉处置固体废物过程中有机物标示剂对二氯苯在炉内的有机物焚毁率(DE)和焚毁去除率(DRE)均大于99.99%,与实验室有机物热降解模拟实验预期一致。电厂煤粉锅炉可以用来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初步判断可以处置易于燃烧的含有机污染物废物和重金属含量低的废物,但需要严格控制挥发性重金属Hg和Tl的入炉量。

广州市人民政府[5](2018)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7]2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保局反映。2017年12月4日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

王洪昌,朱金伟,束韫,张辰,黄家玉,张凡[6](2015)在《我国大气污染物可持续深度控制技术需求方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消除灰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固定污染源的大气污染物可持续的深度控制。通过总结我国目前各行业污染控制现状及进一步减排潜力,提出我国进行污染物深度控制的重点为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各行业污染深度控制需求。由于我国目前应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基本都存在投资运行成本高、副产物不可资源化等问题,在工业锅炉、工业窑炉上很难实现可持续的污染物深度控制。因此,我国污染物可持续深度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应着重于以废治废、烟气量减排的循环经济型技术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及副产物商品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山东省人民政府[7](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鲁政发[2013]1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付浩卡[8](2011)在《燃气辐射干燥窑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工业炉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耗能设备,每年耗用的能源数量很大,主要使用电加热,其集中电力负荷已经造成对当地电力需求状况的影响,而耗电量产生的成本也开始制约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各种工业炉中,燃气工业窑炉有众多优点。并且丰富的天然气能源为我国开发天然气能源,改变热处理设备的单一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因此合理地采用高新燃气技术加速电子工业窑炉的改造,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节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效果。本文主要研究燃气辐射干燥窑的干燥特性。本文首次运用了以石英辐射管为辐射源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这种辐射管黑度高,热辐射的效率也高,有利于提高干燥窑的热效率。本实验为了使燃气的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还专门设计制作了燃气红外辐射燃烧器与所建的干燥窑配套使用。本课题以粘土砖为试验干燥对象,研究分析了工件内部温度与所在环境温度分布、砖内部不同断面的温度分布、窑内不同水平面的温度分布、窑内不同纵断面的温度分布状况。同时还在燃气辐射干燥窑的基础上将之改造成电辐射干燥窑,并将洛阳某耐火材料厂的对流干燥数据与本文所研究的燃气辐射干燥和改造后的电辐射干燥进行了经济性比较。分析并阐述了燃气辐射干燥窑所具有的优势。

赵盟[9](2009)在《北京市奥运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空气质量问题是北京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2008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严格控制奥运期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了评估保障方案中各项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性,需要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实施的污染物减排量进行科学分析。本研究综合利用污染源调查法与排放因子法,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考虑北京市2006年2008年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分别建立了北京市2007年7月、2008年6月(奥运前)以及奥运期间的SO2、NOx、PM10、CO和VOC分部门排放清单,分析了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并采用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奥运前以及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2007年7月,北京市SO2、NOX、PM10、CO和VOC的日均排放量分别为147.4 t、519.0 t、410.8 t、3496.6 t和927.2 t。通过严格控制电厂、工业源、移动源和无组织扬尘源的污染物排放,2008年6月北京市上述五种主要污染物的日均排放量分别削减了43.5 t、90.5 t、48.1 t、27.4 t和37.2 t。奥运期间(7月20日8月6日、8月10日27日),关停建材企业可使其SO2排放量减少85%;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可使其排放的NOX、CO和VOC等污染物减少46%~57%;施工扬尘控制和工业源排放控制分别占奥运期间PM10总减排量的35%和34%;VOC的控制主要来自机动车限行和无组织VOC减排。奥运期间北京市的SO2、NOx、PM10、CO和VOC的日均排放量分别为61.6 t、229.1 t、164.3 t、1703.7 t和381.8 t,比2008年6月下降了41%、47%、55%、51%和57%。开幕式期间(8月7日9日),由于放假等强化措施的实施,五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削减1%、14%、9%、19%和15%。基于上述排放清单,利用CMAQ模型对奥运前和奥运会期间北京市PM10/PM2.5、NO2和O3的浓度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监测值的比较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和减排效果评估结果是可信的。

刘铁[10](2007)在《城区清洁能源替代政策的影响评估 ——以上海市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市自2001年6月发布《上海市经委、市环保局关于本市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改清洁能源实施办法》文件以来,对促进上海市能源利用结构调整,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政策效益标准、政策投入标准以及政策效率标准三个方面,采用效果模式中的目标达成模式结合经济模式中的效率模式对该项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认为,“十五”期间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政策有力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通过燃煤锅炉的改造,在保持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最终使得内环线以内燃煤密度降为0,内外环线间燃煤量下降,而外环线以外地区燃煤保持平缓增长趋势,有效的改善了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对全市二氧化硫的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心城区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的单位实施了搬迁改造,产业结构与能源终端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对该项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在仅考虑二氧化硫减排的情况下,政策投入与政策直接影响的经济收益比为1:4.7;从这项政策因二氧化硫减排影响的经济收益来看,政策投入与政策影响的经济收益比达到了1:35.9;若再加上烟尘、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减排等的经济收益,政策经济成效是显着的。综合评估认为,“十五”期间清洁能源替代政策效果显着,今后要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降低全市的SO2排放量非常重要。本文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今后的清洁能源替代政策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政策的覆盖范围可以适当扩大,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要抓紧研究出台针对燃煤大户的二氧化硫控制或减排的相关政策。通过有效降低燃煤减排SO2,稳步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工业窑炉燃气污染控制的相关问题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窑炉燃气污染控制的相关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耐火材料燃气窑炉氮氧化物减排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引言
    1.1 耐火材料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耐火材料烧成窑炉类别
        1.1.1 耐火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2 耐火材料窑炉种类和燃料类型
    1.2 NO_X的种类、生成、危害
        1.2.1 NO_X的种类
        1.2.2 NO_X的生成和影响因素
        1.2.3 NO_X的危害
    1.3 NO_X排放现状及治理成果
        1.3.1 部分行业排放现状
        1.3.2 耐火材料企业NO_X排放现状及问题
        1.3.3 大气污染物治理成果
    1.4 NO_X减排技术
        1.4.1 低氮氧燃烧技术原理
        1.4.2 低氮氧燃烧技术
        1.4.3 尾气净化技术
    1.5 NO_X排放标准及治理要求
        1.5.1 排放标准
        1.5.2 重点行业工业窑炉NO_X治理要求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仪器
    2.2 烟气分析仪器及NO_X浓度计量方法与公式
3 底升式升降炉实验
    3.1 底升式升降炉实验平台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空气过剩系数对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NO_X生成的影响
        3.2.2 空气预热温度对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燃烧情况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梭式窑燃烧实验
    4.1 梭式窑原窑炉燃烧实验
    4.2 梭式窑单个套筒式燃烧器和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燃烧对比实验
        4.2.1 梭式窑单个传统套筒式燃烧器实验结果
        4.2.2 梭式窑单个低氮氧预混型高速燃烧器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耐火材料材企业实测实验
    5.1 耐火材料企业高温、中低温燃气窑炉实测实验
        5.1.1 耐火材料企业简介和测量方案
        5.1.2 耐火材料企业实测数据
    5.2 耐火材料企业中低温燃气窑炉NO_X减排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烟气干法吸附脱硝实验
    6.1 烟气干法吸附脱硝技术
        6.1.1 烟气干法脱硝技术种类
        6.1.2 烟气干法物理化学复合吸附技术特点
    6.2 干法物理化学复合吸附实验
        6.2.1 吸附实验方案
        6.2.2 吸附剂分析及性能说明
        6.2.3 耐火材料企业烟气干法物理化学复合吸附实验
    6.3 耐火材料企业中高温燃气窑炉NO_X减排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煤粉炉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酸洗污泥产生与处置现状
        1.2.1 酸洗污泥产生现状
        1.2.2 酸洗污泥处置现状
    1.3 煤粉炉共处置技术发展现状
        1.3.1 煤粉炉共处置危险废物
        1.3.2 煤粉炉共处置污水污泥
        1.3.3 煤粉炉共处置SRF(包含RDF)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燃料燃烧特性和灰渣渗滤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3 燃烧过程TG-FTIR分析
        2.3.1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对燃烧过程影响
        2.3.2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对燃烧产物影响
    2.4 灰渣浸出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3 污染物排放特性分析
        3.3.1 燃烧效率
        3.3.2 二氧化硫
        3.3.3 氮氧化物
        3.3.4 氯化氢
        3.3.5 氟化氢
        3.3.6 二恶英
        3.3.7 污染物排放浓度与国家标准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重金属排放和分配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3 重金属排放特性变化分析
        4.3.1 烟气中重金属排放特性
        4.3.2 灰渣重金属渗滤特性
    4.4 炉膛温度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4.4.1 重金属回收率
        4.4.2 飞灰比率
        4.4.3 温度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燃料的氯、硫含量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方法
    5.3 氯、硫添加剂比例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5.3.1 重金属回收率
        5.3.2 氯的影响
        5.3.3 硫的影响
        5.3.4 灰渣XRD谱图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燃料的水分、灰分含量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及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装置
        6.2.3 实验方法
    6.3 水分、灰分含量对重金属分配特性影响
        6.3.1 重金属回收率
        6.3.2 水分的影响
        6.3.3 灰分的影响
        6.3.4 灰渣XRD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酸洗污泥与烟煤共处置中试试验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装置及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装置
        7.2.3 实验方法
    7.3 污染物排放特性变化
        7.3.1 炉膛燃烧效率变化
        7.3.2 NO_x和SO_2
        7.3.3 氯化氢和氟化氢
        7.3.4 二恶英
        7.3.5 重金属
        7.3.6 飞灰特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300MW电站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的方案设计、热力计算和数值模拟
    8.1 引言
    8.2 方案设计
        8.2.1 300MW煤粉锅炉共处置酸洗污泥方案
        8.2.2 实验材料
    8.3 热力计算
        8.3.1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变化影响
        8.3.2 锅炉负荷变化影响
    8.4 Fluent数值模拟
        8.4.1 网格独立性检查
        8.4.2 酸洗污泥添加比例变化影响
        8.4.3 锅炉负荷变化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物质废物的多目标可持续管理需求
        1.1.2 单一处理技术或环节存在缺陷
        1.1.3 处理系统与城市特性联系紧密
        1.1.4 实现因地制宜的系统性可持续管理成为新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耦合系统模拟及评价方法
    2.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选择方法研究
        2.2.1 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2.2.2 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
        2.2.3 城市差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其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及模拟
    3.1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种类及应用现状
        3.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1.3 市政污泥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1.4 其它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3.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
        3.2.1 相似的理化特性促使废物协同处理
        3.2.2 前端分类与后端处理技术之间的耦合匹配
        3.2.3 后端处理技术在残余物处理处置上的互补性
        3.2.4 我国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应用现状
    3.3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机制模拟方法
        3.3.1 技术系统界定及架构
        3.3.2 技术关键产出模拟及技术间耦合链条搭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综合评价
    4.1 技术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4.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评价
        4.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价
        4.2.2 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评价
        4.2.3 市政污泥处理技术评价
    4.3 系统耦合机制下的技术链条案例评价
        4.3.1 厨余垃圾分类及处理耦合技术链条案例评价
        4.3.2 废物协同处理技术案例评价
    4.4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技术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
    5.1 模型结构
    5.2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构建
        5.2.1 城市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及组成预测模块
        5.2.2 处理全过程技术系统模拟模块
        5.2.3 系统高维多目标优化模块
        5.2.4 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块
    5.3 城市差异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模型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技术选择模型案例应用
    6.1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现状及规划
        6.1.1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产生及处理现状
        6.1.2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管理系统发展规划
    6.2 苏州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优化模拟
        6.2.1 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及组成预测
        6.2.2 生物质废物处理全过程技术系统模拟
        6.2.3 基于高维多目标优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
        6.2.4 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煤粉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置特征
        1.1.1 我国固体废物产生现状
        1.1.2 我国固体废物处置现状
        1.1.3 固体废物处置技术分类
        1.1.4 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1.1.5 工业窑炉共处置固体废物技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高温煤粉锅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研究现状
        1.3.2 工程应用研究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温煤粉锅炉的热工特性研究
    2.1 煤粉锅炉简介
    2.2 煤粉炉的气固相温度和停留时间
    2.3 煤粉炉的气氛和压力
    2.4 煤粉炉的污染物排放特征
    2.5 煤粉锅炉协同处置废物范围的理论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金属挥发/固化特性的模拟实验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样品
    3.3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3.3.1 探究温度对重金属氧氯硫化合物挥发/固化的影响规律
        3.3.2 探究碱度重金属氧氯硫化合物挥发/固化的影响规律
    3.4 实验结果
        3.4.1 温度对重金属氧氯硫化合物挥发/固化的影响规律
        3.4.2 碱度对重金属氧氯硫化合物挥发/固化的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机物的热降解特性的模拟实验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苯的热降解特性
        4.3.2 氯乙烯的热降解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厂煤粉锅炉协同处置固废工程试验
    5.1 项目概况
    5.2 煤粉炉的工艺流程
    5.3 工程试验方案
        5.3.1 研究内容
        5.3.2 试验流程
        5.3.3 采样方案及分析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协同处置对锅炉正常运行的影响
        5.4.2 协同处置过程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
        5.4.3 协同处置过程中污染物的降解/分配规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大气污染物可持续深度控制技术需求方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气污染物深度控制重点行业分析
    1.1 工业锅炉污染物深度控制需求分析
    1.2 工业窑炉污染物深度控制需求分析
2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脱硫技术
    2.2 脱硝技术
    2.3 趋零排放技术
3 我国大气污染可持续深度控制技术需求分析
4 结论

(8)燃气辐射干燥窑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工业窑炉装置综述
        1.2.1 工业窑炉的分类
        1.2.2 工业窑炉的热利用特点
        1.2.3 工业窑炉的热损失
        1.2.4 工业窑炉的节能基本方向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燃气红外辐射干燥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1 红外辐射的基本理论
        2.1.1 红外辐射的概念
        2.1.2 红外辐射的基本规律
        2.1.3 国内外红外辐射技术的研究进展
        2.1.4 红外辐射加热的应用
    2.2 粘土砖的红外辐射干燥机理
        2.2.1 粘土砖对红外辐射的吸收
        2.2.2 粘土砖干燥过程中水分的迁移
    2.3 干燥窑上燃气辐射干燥的可能性
        2.3.1 电力干燥的形式
        2.3.2 燃气干燥的形式
        2.3.3 燃气干燥的粗略能效评估
3 红外辐射干燥的数学模型简介
    3.1 红外辐射干燥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3.2 单项扩散模型的介绍
    3.3 指数模型的介绍
    3.4 Page 模型的介绍
    3.5 其它模型
4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4.1 燃气辐射干燥窑
        4.1.1 燃烧装置的形式与其安放位置
        4.1.2 工件装出炉方式
        4.1.3 干燥窑的控制
        4.1.4 排烟、湿系统及其设置位置的确定
        4.1.5 实验仪器
        4.1.6 测试方法
        4.1.7 效率的计算方法
    4.2 电辐射干燥窑
        4.2.1 燃烧装置的形式与安放位置
        4.2.2 工件装出炉方式
        4.2.3 干燥窑的控制
        4.2.4 排烟系统有其设置位置的确定
        4.2.5 实验仪器
        4.2.6 测试方法
        4.2.7 效率的计算方法
5 电辐射干燥与燃气辐射干燥的结果分析
    5.1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1 干燥窑上的燃气辐射干燥实验
        5.1.2 干燥窑上的电热辐射干燥实验及与燃气辐射窑的比较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北京市奥运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进展
        1.1.2 奥运会空气质量目标
        1.1.3 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排放清单研究进展
        1.3.2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和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京市2007 年7 月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1 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1.1 计算方法
        2.1.2 活动水平数据
        2.1.3 排放因子的选取
        2.1.4 固定源排放的时空分布
        2.1.5 北京市2007 年7 月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2 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2.1 计算方法
        2.2.2 活动水平数据
        2.2.3 排放因子选取
        2.2.4 北京市2007 年7 月流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2.3 无组织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3.1 无组织VOC 排放清单
        2.3.2 无组织扬尘源排放清单
    2.4 北京市2007 年7 月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十四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减排效果评估
    3.1 固定源
        3.1.1 北京市第十四阶段固定源污染控制措施
        3.1.2 固定源减排效果
    3.2 移动源
        3.2.1 北京市第十四阶段移动源污染控制措施
        3.2.2 移动源减排效果
    3.3 无组织源
        3.3.1 北京市第十四阶段无组织源污染控制措施
        3.3.2 无组织源减排效果
    3.4 北京市第十四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减排效果
        3.4.1 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
        3.4.2 减排效果分析
    3.5 北京市奥运前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减排效果评估
    4.1 固定源
        4.1.1 奥运期间固定源污染控制措施
        4.1.2 固定源减排效果
    4.2 移动源
        4.2.1 奥运期间移动源污染控制措施
        4.2.2 移动源减排效果
    4.3 无组织源
        4.3.1 奥运期间无组织源污染控制措施
        4.3.2 无组织源减排效果
    4.4 奥运、残奥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减排效果
        4.4.1 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减排效果
        4.4.2 残奥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减排效果
    4.5 分时段污染物减排量分析
        4.5.1 SO_2 分时段减排效果分析
        4.5.2 NO_x 分时段减排效果分析
        4.5.3 PM_(10) 分时段减排效果分析
        4.5.4 CO 分时段减排效果分析
        4.5.5 VOC 分时段减排效果分析
    4.6 北京市奥运、残奥期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减排效果模拟验证
    5.1 空气质量模拟
        5.1.1 模拟域和模拟时段
        5.1.2 MM5 模型设置
        5.1.3 CMAQ 模型设置
        5.1.4 排放清单输入
    5.2 MM5 模拟结果验证
    5.3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验证
        5.3.1 国控点NO_2、PM_(10) 日均值
        5.3.2 PM_(2.5) 小时均值
        5.3.3 O_3 小时均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城区清洁能源替代政策的影响评估 ——以上海市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政策及其形成背景
    第一节 政策涉及的相关问题界定和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涉及的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问题界定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的清洁能源替代政策的成因
        一、燃煤污染仍是影响上海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西气东输使上海的能源结构调整、污染物减排成为可能
第三章 政策评估的基本理论及本次评估的相关选择
    第一节 公共政策及政策评估的定义
    第二节 政策评估的标准、步骤、模式和方法
        一、政策评估的标准
        二、政策评估的步骤
        三、政策评估的模式
        四、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
    第三节 本文采用的政策评估的标准、模式、方法及原因
        一、政策评估标准的建立
        二、政策评估模式的选择
        三、政策效果评估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政策的评估与分析
    第一节 政策产出
        一、燃煤锅炉的改造情况
        二、燃煤炉灶清洁能源替代后的燃煤量分布变化情况
        三、上海市总体用煤量的变动情况
        四、上海市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
    第二节 政策影响
        一、环境质量的变化及趋势
        二、政策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政策的经济性研究
        一、政策收益研究
        二、政策的投入研究
        三、政策效率研究
    第四节 政策的公平性分析和回应度调查
        一、政策的公平性分析
        二、政策的回应度调查
    第五节 政策综合评估结果
第五章 评估该政策的意义和改进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评估该政策的意义
    第二节 改进政策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对政策评估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对政策内容和效果的反思
    第三节评估政策总的政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工业窑炉燃气污染控制的相关问题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耐火材料燃气窑炉氮氧化物减排实验研究[D]. 巩志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2]煤粉炉共处置酸洗污泥与烟煤的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张绍睿. 浙江大学, 2019(01)
  • [3]城市生物质废物处理系统耦合及技术选择模拟研究[D]. 费凡. 清华大学, 2019(02)
  • [4]煤粉炉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典型污染物释放特征研究[D]. 杨占斌.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5]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6-2025年)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1)
  • [6]我国大气污染物可持续深度控制技术需求方向分析[J]. 王洪昌,朱金伟,束韫,张辰,黄家玉,张凡.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5(03)
  • [7]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17)
  • [8]燃气辐射干燥窑的试验研究[D]. 付浩卡. 重庆大学, 2011(01)
  • [9]北京市奥运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评估[D]. 赵盟. 清华大学, 2009(03)
  • [10]城区清洁能源替代政策的影响评估 ——以上海市燃煤锅炉及工业炉窑为例[D]. 刘铁. 上海交通大学, 2007(S2)

标签:;  ;  ;  ;  ;  

工业窑炉煤气污染控制相关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