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演化论文_高志勇,石雨昕,冯佳睿,周川闽,翟羿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系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系,地貌,沉积物,云贵高原,矿物,流域,祁连。

水系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勇,石雨昕,冯佳睿,周川闽,翟羿程[1](2019)在《水系与构造复合作用下的冲积扇沉积演化——以南天山山前黄水沟冲积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解剖南天山山前现代冲积扇的扇根—扇端水系演化特征、砂砾质沉积物变化与搬运距离关系、沉积构造特征、冲积扇表面坡降梯度以及构造活动对沉积物的控制作用,认为现今南天山山前发育多个由水系与构造复合作用下的新型冲积扇。冲积扇表面的水系自物源区至冲积平原,具有由山间河—单一辫状河道—辫状河道复合带—低弯度单一径流河道—季节性河流的演化特征。冲积扇表面坡降梯度的突然变大,引起河道类型、宽度以及砂砾质沉积物粒径的变化。同时,早期沉积的弱固结成岩冲积扇,在构造隆升作用下,形成与南天山物源区走向平行、延伸数十公里的北陡南缓的褶皱带,其如同山前次级台阶,增加了沉积区的地形坡度,弱固结成岩的砂砾岩成了现今沉积的次要物源。在活动水系与构造隆升褶皱带复合作用下,形成"品"字形多期砂砾质冲积扇。建立了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水系与构造复合作用下的冲积扇沉积演化模式,为前陆冲断带砂砾质大面积分布的成因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潘旭敏[2](2019)在《水系演化地貌参数和模型模拟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界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水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水系会以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来响应局地气候、构造条件的变化。近期研究表明,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的流域稳定性参数能够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参数包括‘χ’(基岩河道纵剖面上每一点沿河道方向的面积积分值)和局地高差。但目前分水岭两侧χ值的差异(χanomaly)和局地高差的差异(relief anomaly)指示流域稳定性的有效性仍待讨论。为评价流域稳定性参数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的有效性,本研究计算了北祁连山中段的14个流域21条分水岭两侧的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将其各自所指示的分水岭移动方向与已发表的流域平均侵蚀速率做对比,与流域平均侵蚀速率指示的分水岭移动方向一致即意味着该参数有效。结果表明,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有效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的比率分别为12/21和13/21,研究区中部地区的横、纵向河流之间侵蚀能力的差异在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中均有体现。但在北祁连中段地区,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与侵蚀速率之差的线性拟合关系较差(R~2分别为0.15和0.13),且流域稳定性参数与影响分水岭稳定性的内外营力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分水岭两侧流域内的地貌差异较难直接指示水系演化过程中分水岭的移动。因此相较静态的流域稳定性参数而言,水系重组在耦合河道过程与坡面过程的模拟实验中表现的更为直观。在研究区中部地区,叁个流域稳定性参数均指示黑河上游与梨园河间的分水岭(走廊南山)‘自北向南’移动,分水岭南北侧流域内的降雨及岩性存在空间差异,且北侧流域经历的构造抬升强度大于南侧。据此,本文提出问题:走廊南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强度的差异是否为构造强度差异所控制?为此,本文设计了两组模拟实验分别验证以下两个假设:1)构造强度对流域溯源侵蚀能力的影响强于岩性与降雨;2)构造抬升强度大的流域有着较强的溯源侵蚀能力。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构造因素对水系均衡时间的影响大于岩性与降水对其的影响,抬升速率较大的流域溯源侵蚀能力较强。因此,本文初步认为研究区中部地区横、纵向河流之间流域溯源侵蚀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构造抬升强度的空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狄会哲,邓宾,赵高平,叶玥豪,邱嘉文[3](2018)在《云贵高原河流水系演化与高原形成过程——基于现代河流沉积物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云贵高原是进行现代河流沉积物分析示踪的天然实验室,研究其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与新生代地形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云贵高原长江和珠江支流7件河流砂样重矿物分析、聚类分析和ATi与GZi等研究,揭示出长江流域河流沉积物呈现出搬运距离远,物源种类多,经历复杂次生作用等特点,明显区别于珠江流域河流沉积物搬运距离近、物源种类单一和近源等特点。珠江流域上游红水河物源与长江具有一定继承性,新生代晚期,由于青藏高原东向扩展生长与大型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和河流水系特征,同时南盘江流域发生反转、袭夺,最终形成现今云贵高原"西高东低"地貌及其河流水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董铭,苏怀,史正涛,明庆忠,何回丽[4](2018)在《金沙江金江街段河流阶地年代及对河谷水系演化历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00多年来,关于金沙江独特水系格局的形成历史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重要话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现代金沙江水系是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发展过来的。红河海底扇5.5 Ma泥沙供给中断被认为与这一袭夺事件有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与这一时代相匹配的地貌证据。最近在金沙江金江街段找到了多达8级的河流阶地序列,ESR测年结果显示这些阶地的形成年代为1.07 Ma、0.70 Ma、0.65 Ma、0.51 Ma、0.47 Ma、0.44 Ma、0.30 Ma和0.18Ma,结合GPS高程测量数据,推算最近1.0 Ma以来的河谷平均下切速率为147 mm/ka。以填充河谷地形为主要手段的古地形恢复结果(基于DEM数据)显示,古长江袭夺古红河上游形成现代金沙江水系发生在这一区域内海拔2000 m左右的古地形面解体之后,依照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外推,古地形面解体时代为5.5 Ma,即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于5.5 Ma之后。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红河海底扇的资料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证据链,为重建现代金沙江水系格局形成历史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于洋,王先彦,李一泉,戴岩,鹿化煜[5](2018)在《长江源地区通天河段水系格局演化与构造活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玉树地区长江源区通天河段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如2010年曾发生7.1级地震;该地区分布有黄河、雅砻江、澜沧江等水系上游河网,水系呈直角状、倒勾状分布,是研究水系演化与新构造活动关系的理想区域。通过地形分析、河流水系分析和地貌指数计算,探讨了该地区水系格局演化对走滑断层相关构造活动样式的响应过程。该地区主要发育北西—南东和南西—北东两组流向的水系,其中北西—南东向河谷多为低河流比降、宽阔的不适称谷地,而南西—北东向河谷多为高河流比降、陡峭的峡谷。河流陡峭度指数(ks)在通天河东南段为高值,在通天河流域西南段多采曲—宁恰曲流域、登艾龙曲流域、叶曲流域、巴塘河流域为低值;河流坡降指数(SL)在流域内整体差异不大,但在水系倒勾状或直角交汇区域的值高;流域高程积分值(HI)在通天河两侧大于0.45,在多采曲—宁恰曲流域、登艾龙曲流域、叶曲流域、巴塘河流域为0.15~0.45。地形、水系和地貌指数的分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水系可能原为南东流向的平行水系,后期由于走滑断裂剪切作用导致河流改向、袭夺而演化为倒勾状水系。其中当江、立新乡、隆宝镇、上拉秀乡北部等地区断陷形成局部积水中心,而通天河南西—北东向细小支流如宁恰曲等由于断层东北向的逆冲抬升而溯源侵蚀加强,袭夺了原南东流向的河流。(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陈芝聪[6](2017)在《基于DEM的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构造地貌与水系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由于晚新生代以来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与“第叁极”之称。青藏高原东缘即为龙门山地区,该地区的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地表活动过程记录了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借助龙门山构造地貌和水系的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龙门山构造带具有样式多样、位置特殊、活动强烈,2008年该构造带区域内发生Ms8.0汶川大地震,使得龙门山构造带成为中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构造地貌和水系对于构造活动的响应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RS)技术,基于Landsat8遥感卫星影像和DEM数据,对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进行地貌形态空间分析、水系提取和断裂带解译,结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提取的水系和解译的断裂带之间的关系,揭示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的构造地貌和水系演化之间的关系。借助ArcGIS10.1软件,基于DEM数据对研究区基本构造地貌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地形特征的台阶性明显,高程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在涪江出龙门山山口处及研究区中部涪江水系及其支流周边海拔高程较低;中高高程区域分布范围最少,高海拔区域主要位于西北部,受涪江水系的侵蚀,呈锯齿状的不规则状。研究区起伏度为200m-400m的区域面积比例最大。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研究区水系图与DEM数据进行迭加处理,并对DEM数据进行修正。基于修正的DEM数据利用ArcGIS10.1中的水文模型对龙门地区涪江上游水系进行提取与分级得到研究区水系总长度为2430.93km,其中一级水系河流长度最长,总计1154.26km,占水系总长度的47.48%;根据ArcGIS空间计算工具得出研究区水系密度值分布在6-1000范围以内,水系密度大于570的高值区域呈带状分布,研究区东南处的水系密度值最大。借助SRTM-DEM数据和Landsat 8遥感影像以及研究区地质图等多源数据对断裂构造带进行断裂带信息提取,结合叁维仿真技术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解译标志,实现对研究区断裂构造带的提取和解译。通过实地和已有的资料验证,解译出北西-南东向的断裂带1条,北东-南西向的断裂带18条。提取的断裂带和水系迭加发现水系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构造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水系流经断层时往往发生方向的改变;受断裂带影响使得水系河道与活动断裂带走向一致,沿断裂带附近形成与断裂带大致平行的线状水系;多条河流经过构造断裂带时,在构造断裂带处往往形成明显的水系入汇处;水系密度的高值区域大多是位于构造断裂带附近。(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王玉成,董有福,和娴[7](2016)在《基于分形的小流域水系演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小流域水系演化特征,以高精度DEM为试验数据,在提取不同时期水系的基础上,应用网格法和基于Horton定律的方法对其分维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拟小流域河网分维值在早期快速增长,流域发育活跃,后期分维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流域发育活动趋于稳定;通过与面积高程积分值及地貌信息熵值进行验证比对,根据Horton定律计算的水系分维值对流域发育阶段的量化更加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07期)

张建,胡小飞,耿豪鹏,陈殿宝,潘保田[8](2016)在《钻孔及现代河流重矿物特征揭示的更新世以来酒东盆地水系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黑河中游酒东盆地大洼井(DWJ)和新开九队(XKJD)两个钻孔以及现代黑河干流和支流进行重矿物采集与分析。分析结果发现:DWJ钻孔下部(140~69.7 m)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同摆浪河与马营河的相似性较高;DWJ钻孔上部(69.7~0 m)和XKJD钻孔(65.6~0 m)的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与现代黑河干流、梨园河和山丹河两个支流比较吻合。重矿物组合特征的变化指示了沉积物的源区发生明显变化。DWJ钻孔上部与下部的岩性和沉积相均发生明显变化,重矿物组合特征所反映的源区变化指示了黑河中游水系发生重要调整。对比钻孔岩芯和走廊区第四系岩相剖面特征,推测此次黑河中游沉积环境与水系格局发生变化的时间大致为早-中更新世之交。(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王进寿,何皎,陈静,张志青[9](2015)在《青海北祁连构造带1∶5万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对区域构造环境演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祁连构造带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Ag、As、Au、Ba、Bi、Co、Cr、Cu、Fe、Hg、Mo、Mn、Ni、Pb、Sn、Sb、Ti、W、Zn,其异常特征在不同地质时代随构造环境的演化而变化,与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一样,水系沉积物元素自身在本质上包含了时间和构造背景的双重属性。通过衬值法对不同时代地层中的49 303个大数据样本元素含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结合用以探讨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R型聚类分析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北祁连造山带中Co、Cr、Ni的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响应于古元古代之后造山带的裂解构造环境;Au、Bi和部分Cu异常与奥陶纪大洋的俯冲—闭合阶段构造环境对应;Pb、Zn异常可能是奥陶—志留纪北祁连弧盆体系中局部洋底火山活动中的热液喷流形成;泥盆系Hg、Sb异常尚无区域上合理的构造环境来解释;Mo含量于石炭系出现峰值,说明北祁连造山带周边处于强烈抬升剥蚀;W、Sn异常反映了奥陶纪、志留纪俯冲碰撞的构造背景。这种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异常特征与构造带构造演化阶段同步响应的规律性表明,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幔源元素的相容(不相容)特性可很好地判别单一旋回造山带的构造环境,采用大数据样本将勘查地球化学理论拓展应用于大地构造学研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5年05期)

周超,王红卫,江兴稳[10](2014)在《流域水系突发事件演化分析及水库应急调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归纳流域水系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事件基础上,分析流域水系突发事件的成因并对其分类;讨论了突发事件的演化趋势分析方式及模型,研究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响应机理和调配流域水利工程的应急流程,初步构建流域水系突发事件应急调度决策体系,为探索流域水库(群)科学高效应急调度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水系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自然界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水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水系会以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来响应局地气候、构造条件的变化。近期研究表明,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的流域稳定性参数能够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参数包括‘χ’(基岩河道纵剖面上每一点沿河道方向的面积积分值)和局地高差。但目前分水岭两侧χ值的差异(χanomaly)和局地高差的差异(relief anomaly)指示流域稳定性的有效性仍待讨论。为评价流域稳定性参数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的有效性,本研究计算了北祁连山中段的14个流域21条分水岭两侧的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将其各自所指示的分水岭移动方向与已发表的流域平均侵蚀速率做对比,与流域平均侵蚀速率指示的分水岭移动方向一致即意味着该参数有效。结果表明,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有效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的比率分别为12/21和13/21,研究区中部地区的横、纵向河流之间侵蚀能力的差异在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中均有体现。但在北祁连中段地区,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与侵蚀速率之差的线性拟合关系较差(R~2分别为0.15和0.13),且流域稳定性参数与影响分水岭稳定性的内外营力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分水岭两侧流域内的地貌差异较难直接指示水系演化过程中分水岭的移动。因此相较静态的流域稳定性参数而言,水系重组在耦合河道过程与坡面过程的模拟实验中表现的更为直观。在研究区中部地区,叁个流域稳定性参数均指示黑河上游与梨园河间的分水岭(走廊南山)‘自北向南’移动,分水岭南北侧流域内的降雨及岩性存在空间差异,且北侧流域经历的构造抬升强度大于南侧。据此,本文提出问题:走廊南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强度的差异是否为构造强度差异所控制?为此,本文设计了两组模拟实验分别验证以下两个假设:1)构造强度对流域溯源侵蚀能力的影响强于岩性与降雨;2)构造抬升强度大的流域有着较强的溯源侵蚀能力。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构造因素对水系均衡时间的影响大于岩性与降水对其的影响,抬升速率较大的流域溯源侵蚀能力较强。因此,本文初步认为研究区中部地区横、纵向河流之间流域溯源侵蚀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构造抬升强度的空间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系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勇,石雨昕,冯佳睿,周川闽,翟羿程.水系与构造复合作用下的冲积扇沉积演化——以南天山山前黄水沟冲积扇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9

[2].潘旭敏.水系演化地貌参数和模型模拟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狄会哲,邓宾,赵高平,叶玥豪,邱嘉文.云贵高原河流水系演化与高原形成过程——基于现代河流沉积物示踪[J].四川地质学报.2018

[4].董铭,苏怀,史正涛,明庆忠,何回丽.金沙江金江街段河流阶地年代及对河谷水系演化历史的启示[J].地理学报.2018

[5].于洋,王先彦,李一泉,戴岩,鹿化煜.长江源地区通天河段水系格局演化与构造活动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8

[6].陈芝聪.基于DEM的龙门山地区涪江上游构造地貌与水系演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7].王玉成,董有福,和娴.基于分形的小流域水系演化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6

[8].张建,胡小飞,耿豪鹏,陈殿宝,潘保田.钻孔及现代河流重矿物特征揭示的更新世以来酒东盆地水系演化历史[J].地理科学.2016

[9].王进寿,何皎,陈静,张志青.青海北祁连构造带1∶5万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对区域构造环境演化的响应[J].物探与化探.2015

[10].周超,王红卫,江兴稳.流域水系突发事件演化分析及水库应急调度响应[J].水电能源科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晚上新世以来金沙江石鼓-宜宾段水南疆地区古遗址分布与水系演化晚新生代成都盆地水系演化图7000aBP以来太湖流域水系演化图鄱阳湖区A级景区沿水系演化图-6新第叁纪至第四纪黄河中游地区水

标签:;  ;  ;  ;  ;  ;  ;  

水系演化论文_高志勇,石雨昕,冯佳睿,周川闽,翟羿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