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中流论文_李清溪,丁文峰,谢梅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壤中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流,径流,地表,红壤,氮素,染色剂,刺槐。

壤中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溪,丁文峰,谢梅香[1](2019)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壤中流氮浓度的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1、2 mm/min雨强下紫色土坡地地表径流中的养分浓度,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处壤中流的养分浓度,以及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 mm/min雨强下,地表径流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随降雨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总氮浓度呈现波动状态,总体呈减小趋势。降雨结束后,紫色土中不同空间位置壤中流的铵态氮浓度呈现波动状态,且雨强越大,波动幅度越大。硝态氮浓度动态变化存在时空分异性:同一土层不同坡位处壤中流的硝态氮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土层深度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土层中,从坡底到坡顶,不同坡位处壤中流硝态氮浓度呈递减的规律,这种规律在浅层土壤中越发明显。土壤中不同空间位置壤中流总氮浓度均呈现逐渐增大并最终稳定的趋势。同一土层中,从坡底到坡顶,土壤含水量达到峰值的时间逐渐推迟。(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9期)

何靖[2](2019)在《壤中流综合调控与利用技术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壤中流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壤中流的调控与利用鲜有研究。本文简述了壤中流综合调控与利用技术及其组成单元,并与实际工程结合运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6期)

曹程鹏,张飞,段建明[3](2019)在《黑土区坡耕地壤中流水平迁移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我国黑土区坡耕地犁底层影响下壤中流水平迁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问题,基于能够连续模拟犁底层上部土壤及犁底层内部土壤水分垂直迁移的Richard模型,借鉴模拟犁底层以上土壤水分水平迁移的壤中流动力波模型及"双超"模型原理,提出了适合黑土区坡耕地壤中流水平迁移的模拟机理模型,并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获取实测值,分析了壤中流产生及迁移影响因素影响机理。通过试验得出:土壤质地一定条件下,坡面坡度是决定壤中流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随着坡度的增加,壤中流强度增加显着。土壤初始含水量及降雨强度仅对产流时间影响较大,对壤中流流量大小影响较小。壤中流流量显着小于土壤表面径流,但其对土壤养分水平迁移的贡献可能高于土表径流。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两种坡度条件下RMSE分别为0.136 ml/min和0.138 ml/min,R~2分别为0.89,0.92,模型能够反映出存在犁底层条件下的壤中流产生情况,说明壤中流水力坡度可以近似为地面坡度,同时将犁底层入渗能力作为壤中流计算依据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进一步解决了犁底层中存在土壤水分垂直入渗条件下如何利用Richard模型进行壤中流侧向出流计算问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蕙,卢德宝,徐铭泽[4](2019)在《嵌套砾石红壤坡面壤中流对降雨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嵌套砾石红壤坡面的壤中流动态过程及降雨产流分配,以红壤缓坡(10°)和陡坡(25°)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60,90,120 mm/h)和不同砾石含量(0,10%,20%,30%)条件下壤中流的初始产流时间、产流速率和径流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含量砾石嵌套红壤坡面壤中流初始产流时间在雨强60 mm/h时接近15 min,在雨强90,120 mm/h时差别较大;雨强从60 mm/h增大到120 mm/h,不同含量砾石嵌套红壤坡面壤中流量和产流速率基本上表现为降低,其中25°嵌套20%和30%砾石坡面的壤中流产流速率均值分别下降86.7%和89.0%,雨强120 mm/h时壤中流峰值仅为60 mm/h条件下的10.7%和10.2%。(2)10°和25°各试验坡面,雨强60 mm/h时地表径流所占比例为8.0%~66.3%,雨强120 mm/h时地表径流所占比例为76.1%~93.5%,地表径流所占比例均随雨强的增大而提高32.8%~1 009.4%;雨强60 mm/h时壤中流所占比例为7.3%~30.0%,雨强120 mm/h时壤中流所占比例为1.1%~9.6%,壤中流所占比例随雨强增大而减小46.1%~93.9%。(3)回归结果显示,壤中流峰值流量Ip、壤中流系数It、壤中流消退速率K和降雨强度、砾石含量的二元线性回归效果都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坡度10°时,降雨强度和砾石含量对壤中流过程参数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而坡度25°时,砾石含量和降雨强度对壤中流各参数的作用相同。(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昭,徐燕星,聂小飞,胡皓,郑海金[5](2019)在《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的红壤坡地氮素迁移输出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壤坡地大型渗漏装置(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沙量-地表氮素输出量、壤中流量-壤中氮素输出量等观测数据之间的数学关系,构建了氮素随径流泥沙输出的经验模型,并将该模型与经典的土壤水分运移模型(HYDRUS-2D)、坡面土壤侵蚀模型(WEPP)进行耦合,最终形成了一套同时可定量描述地表径流、泥沙、壤中流、氮素输出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并进行了模型检验,校正后的参数对径流量、泥沙量、壤中流量、氮素输出量均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决定系数在0.41以上),其中壤中流量和壤中氮素输出量模拟效果更好,决定系数分别达0.88和0.84。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降雨产流期壤中氮素输出量显着高于地表氮素输出量,且在未降雨期间氮素随着壤中流持续输出,进一步印证了壤中流是红壤坡地氮素的主要流失途径。此外,壤中流产流高峰较降雨峰值延后,且一次降雨的壤中流会持续数天,说明土壤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5期)

王荣嘉[6](2019)在《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坡地产流和产沙的原动力,径流(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又是导致坡地土壤氮、磷等养分流失,进而造成下游河流和水库水土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关于水库上游森林植被调控降雨径流和氮磷流失与迁移机制研究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以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该流域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小流域林地产流及其氮磷流失特征,探讨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输移氮磷的比例负荷与迁移规律,以此为水源地上游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水源林配置及其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深入研究坡地氮磷养分运移规律、丰富土壤学研究内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及荒草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差异显着。林地及荒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均呈现时间不断增加且趋于稳定的特征,与地表径流相比,壤中流的产流滞后于地表径流,且壤中流的产流过程径流量波动较小。林地和荒草地地表径流全氮(TN)全磷(TP)输出浓度在初期均较高,且荒草地的TN和TP输出浓度高于林地的,随着降雨的进行,林地与荒草地的地表径流TN和TP输出浓度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林地及荒草地壤中流TN和TP输出浓度在产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TN和TP流失浓度与降雨时间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2)与荒草地相比,林地能够有效减少径流和氮磷流失,防治氮磷流失及非点源污染。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地表径流量分别比荒草地低34.14%、38.63%和53.49%。麻栎林、刺槐林以及麻栎-刺槐混交林地表径流TN平均浓度分别比荒草地低20.32%、25.00%以及26.83%;其地表径流TN流失量分别为荒草地的52.48%、46.04%以及34.04%。麻栎林、刺槐林以及麻栎-刺槐混交林壤中流TN平均输出浓度分别比荒草地低11.50%、16.48%以及17.60%。麻栎林、刺槐林以及麻栎-刺槐混交林的TN总流失量仅为荒草地的62.40%、57.29%以及46.36%。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地表径流TP平均浓度分别比荒草地低36.47%、43.53%和58.82%,地表径流TP流失量仅为荒草地的42.12%、34.63%和19.27%。荒草地的壤中流TP平均浓度和TP流失量最大,TP流失量是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的1.58倍、2.18倍和2.15倍。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TP总流失量分别比荒草地少55.32%、64.02%和77.43%。与荒草地相比,林地对氮磷流失的调控效果较好,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的调控效果最好。(3)林地及荒草地径流及氮磷流失均以地表径流流失为主,但壤中流流失仍然占据一定比例,不容忽视。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与荒草地的地表径流分别占总产流的63.84%,59.87%,53.07%和81.42%,壤中流量分别占总产流的36.16%,40.13%,46.93%和18.58%,林地壤中流比例明显高于荒草地,说明林地有利于雨水下渗以及水源涵养,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雨水下渗能力最好。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TN流失量分别占TN总流失量的75.06%,71.71%,65.52%和89.24%;壤中流TN流失量分别占TN总流失量的24.94%,28.29%,34.48%和10.76%。麻栎林、刺槐林、麻栎-刺槐混交林以及荒草地的地表径流TP流失量分别占TP总流失量的82.86%,84.57%,75.00%和87.88%;壤中流TP流失量分别占TP总流失量的17.14%,15.43%,25.00%和12.12%。(4)随着雨强的增大,径流及其氮磷流失也增加,尤其是增大了径流及氮磷流失中地表径流流失比例。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地表径流量比例由45.66%增加到62.38%,壤中流比例由54.34%减小到37.62%。地表径流与壤中流的产流时间随雨强的增大而呈幂函数减小。随着雨强增加,林地的TN流失量增加了1.05倍~2.78倍,其中地表径流TN流失量增加了1.27倍~3.74倍,壤中流TN流失量增加了0.74~1.39倍。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地表径流TN流失量比例由59.62%增加到74.29%,壤中流TN流失量比例由40.68%减小到25.71%。雨强50 mm/h和雨强75 mm/h的地表径流TP输出浓度在初期均较高,随着降雨进行,两种雨强的地表径流TP输出浓度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雨强100 mm/h地表径流TP输出浓度虽在整个过程中呈一定下降趋势,但整体波动性较大。随着雨强增加,林地TP流失量增加了1.06倍~5.73倍,其中地表径流TP流失量增加了1.23倍~7.68倍,壤中流TP流失量增加了0.68倍~1.33倍。随着雨强增大,林地地表径流TP流失量比例由69.34%增加到89.38%,壤中流TP流失量比例由30.66%减小到10.62%。(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5)

王荣嘉,高鹏,李成,董学德,姜尧琨[7](2019)在《退耕林地麻栎刺槐林壤中流及其磷素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退耕还林后林地对壤中流磷素的调控效果,探究雨强对壤中流磷素流失的影响,选取鲁中南山区典型麻栎林、刺槐林和麻栎—刺槐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林地壤中流及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壤中流占总产流的36.16%~46.93%,荒草地壤中流比例为18.58%,林地雨水下渗能力高于荒草地的,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雨水下渗能力最好。随着雨强的增大,林地壤中流比例由54.34%减小到37.62%。(2)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低于荒草地的,为荒草地的45.88%~63.25%。林地TP总流失量比荒草地少55.32%~77.43%,与荒草地相比,林地对磷素的调控效果更优,其中麻栎—刺槐混交林的调控效果最好。随雨强的增大,林地壤中流TP流失量增加了0.68~1.33倍。(3)林地和荒草地的壤中流TP流失量占TP总流失量的12.12%~25.00%,壤中流TP流失在TP总流失中占据一定比例,在磷素流失中不容忽视。随着雨强增加,林地壤中流TP流失比例由30.66%下降到10.62%。研究成果对探究林地壤中流磷素流失规律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8](2019)在《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人工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机制及其氮素流失规律,选择鲁中南山区典型林地麻栎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麻栎林与荒草地的产流及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麻栎林的总产流量、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分别是荒草地的80.5%、61.4%、162.2%。地表径流产流呈不断增加且趋于稳定的特征;壤中流产流时间明显滞后于地表径流的,产流过程径流量波动比较小,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对数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2)麻栎林的全氮总流失浓度、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为11.5、13.1、8.9 mg/L,分别比荒草地低19.0%、13.8%、8.2%。地表径流全氮流失浓度一般前期较大,而后递减并趋于稳定;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在整个产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全氮流失浓度随降雨时间的变化过程可分别通过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进行模拟。(3)在整个降雨产流过程中,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占总产流量的61.8%和81.1%,麻栎林和荒草地的地表径流全氮流失量分别占全氮总流失量的70.4%和87.0%,径流、氮素的流失都以地表径流为主。与荒草地相比,麻栎林具有明显增加壤中流,减少氮素流失效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苏辉东,贾仰文,龚家国,赵思远,牛存稳[9](2018)在《土石山区山坡壤中流汇流界面研究——以太行山崇陵流域为研究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山坡产汇流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以河北省易县崇陵流域典型的土石山区不同坡位点(坡顶、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脚)以及不同植被(油松和侧柏)为研究对象,采用亮蓝染色剂开展了野外双环入渗染色剂示踪试验,研究了山坡壤中流汇流界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山坡壤中流汇流界面埋深介于0. 6~1. 5 m之间,从坡顶到坡脚,汇流界面厚度逐渐减小;(2)植被覆盖对壤中流汇流界面的影响很大,在相同的坡位处,侧柏的壤中流汇流界面厚度大于油松的壤中流汇流界面厚度;(3)汇流界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的结构和孔隙性、岩石风化层的层次结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的孔隙性引起汇流界面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张丽萍,杨洁,范晓娟,邓龙洲,邬燕虹[10](2018)在《侵蚀性风化花岗岩坡地壤中流携氮磷流失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侵蚀环境下,风化花岗岩残积坡地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以及坡面径流和壤中流携带氮磷流失的强度和贡献率,为不同侵蚀环境及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坡地氮磷流失规律的试验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状土搬迁,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设计2个坡度(8°和25°),5个降雨强度(30,60,90,120,150mm/min),通过坡度与雨强的多重组合试验,在测试浓度与径流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氮磷流失强度及在坡面径流和壤中流中的分配。[结果](1)在强烈侵蚀的坡地,土壤结构性较差,漏水漏肥现象严重,壤中流随携带的氮磷流失比重很大,壤中流携带的TN流失量均占到总流失量的90%以上,TP稍次之;(2)TN随径流的流失量远大于TP的流失量,径流中TN与TP总流失量的比值最高能达到160倍;(3)雨强对氮磷流失量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径流量的影响大于浓度的影响。(4)雨强对氮磷流失的影响存在2个转折,在60mm/min附近存在一个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的雨强分界,在90mm/min左右,出现一个侵蚀性雨强的转折。[结论]强烈的侵蚀影响土壤养分的流失方式及流失通道的比配,壤中流所携带氮磷流失所占比重很大,进而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加强残积土母质坡地土壤的侵蚀防治,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养分流失减少的根本。(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壤中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壤中流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壤中流的调控与利用鲜有研究。本文简述了壤中流综合调控与利用技术及其组成单元,并与实际工程结合运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壤中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李清溪,丁文峰,谢梅香.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地壤中流氮浓度的动态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19

[2].何靖.壤中流综合调控与利用技术体系[J].农业与技术.2019

[3].曹程鹏,张飞,段建明.黑土区坡耕地壤中流水平迁移动力学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王蕙,卢德宝,徐铭泽.嵌套砾石红壤坡面壤中流对降雨强度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刘昭,徐燕星,聂小飞,胡皓,郑海金.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的红壤坡地氮素迁移输出过程模拟[J].中国水土保持.2019

[6].王荣嘉.黄前水库上游药乡小流域林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氮磷流失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9

[7].王荣嘉,高鹏,李成,董学德,姜尧琨.退耕林地麻栎刺槐林壤中流及其磷素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王荣嘉,高鹏,李成,刘潘伟,孙鉴妮.模拟降雨下麻栎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及氮素流失特征[J].生态学报.2019

[9].苏辉东,贾仰文,龚家国,赵思远,牛存稳.土石山区山坡壤中流汇流界面研究——以太行山崇陵流域为研究区[J].水利水电技术.2018

[10].张丽萍,杨洁,范晓娟,邓龙洲,邬燕虹.侵蚀性风化花岗岩坡地壤中流携氮磷流失动态模拟[J].水土保持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流域支流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浓度对...流域壤中流采样点分布示意中雨强下氮磷养分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大雨强下氮磷养分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国内外若干流域水文模型综述-图10-10 斯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壤中流TN流...

标签:;  ;  ;  ;  ;  ;  ;  

壤中流论文_李清溪,丁文峰,谢梅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