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美:唐以前诸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名比较研究论文

夏德美:唐以前诸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名比较研究论文

【儒释道与传统文化】

[摘 要]观音菩萨是汉传佛教中最受欢迎的菩萨之一,观音信仰遍及各个学派、宗派,遍及帝王将相和普通民众。流传广泛的各种观音经注疏、观音灵验记等文献资料,以及遍布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观音图像,即为明证。观音信仰的主要经典依据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在南北朝时期就单独流行,深受佛教信众尊崇。“观世音普门”这一名称,具有怎样的含义,早期的高僧大德在解释这一名称时有何依据,体现了怎样的解释学特点?考察唐前道生、法云、智顗、吉藏、灌顶等高僧的解释,可以发现,这些高僧选择从佛教义理的角度阐释观音信仰,使此一名称越来越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唐前;观世音;普门品;释名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作为《法华经》的一品,伴随着《法华经》的翻译,开始被中国人接受。汉传佛教史上,《法华经》完整的译本有三种: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①、东晋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②、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妙法莲华经添品》③。另外,据《出三藏记集》记载,还有一种失译本:“《旧录》有《萨昙分陀利经》,云是异出《法华》,未详谁出,今阙此经。”[1](P67)《法华经》译出后,受到广泛重视,唐代道宣在《妙法莲华经弘传序》说:“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2](P1)关于《法华经》早期弘传、注疏情况,吉藏《法华玄论》中有详细记述:

法华既有新、旧两本,讲者亦应二人焉。《名僧传》云:“讲经之始,起竺法护。”护公既亲译斯经,理应敷阐。自护公之后,释安、竺汰之流唯讲旧本而已。及罗什至长安,翻新《法华》竟,道融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九辙之文,今所未见。讲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后,昙影、道生之流,染翰著述者非复一焉。次乎齐代,有清信优婆塞刘虬,与十许名僧,依傍安、林、壹、远之例,什、肇、融、垣之流,撰录众师之长,秤为《注法华》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师,硕学当时,名高一代,大集数论,遍释众经。但开善以《涅槃》腾誉,庄严以《十地》《胜鬘》擅名,光宅《法华》当时独步。但光宅受经于中兴寺印法师。印本寿春人,俗姓朱氏,少游彭城,从昙度受论,次从匡山惠龙受学《法华》。而印讲斯经,自少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年卒。光宅云法师息慈之岁,随印在钟山下定林寺听《法华经》。下讲竟,住寺后石涧中,累石为高座,及以听众。于是自登石座,霞述所闻。印未知之,密听其所说,一言靡遗。年至三十,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题,机辨纵横,道俗叹伏。由是已来,《法华》誉显。[3](P363)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法华经》的传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竺法护译出《正法华》后开始宣讲,此后,释道安(312-385)、竺法汰(320-387)等都讲过《法华经》。《高僧传》中也留下了这一时期信仰《法华经》的记载,如竺道潜、竺法旷、释慧远等。第二,鸠摩罗什(344-413)译出《妙法莲华经》后,他的弟子们相继讲说,道融、昙影、道生(?-434)等都有注疏,现存的只有道生一家。另外,查诸史料,罗什弟子中僧叡、慧观等都有关于《法华经》的文字(僧叡有《法华经后序》,慧观有《法华宗要》)。此后,注释《法华经》的,还有南齐刘虬和梁代法云。刘虬《注法华经》汇集安、林、壹、远、什、肇、融、垣八家观点,类似于集注,此书已佚,在吉藏注疏中保留部分内容。法云(467-529)《法华经义记》师承印法师,为梁代《法华经》注疏的重镇。南北朝末年至隋,智顗(538-597)创立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经,讲解《法华经》。吉藏(549-623)虽是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也对《法华经》情有独钟,有《法华玄论》《法华义疏》等多部《法华经》注疏。

本文选取道生、法云、吉藏、智顗的《法华经》注疏,来考察他们对“观世音普门”名称的理解。吉藏小智顗11岁,但由于智顗《法华》注疏都是智顗去世后,由其弟子灌顶(561-632)整理而成,其中多有灌顶的发挥,因此将天台宗注疏放在吉藏后面。

一、竺道生、释法云的“观音”“普门”释名

竺道生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师。他集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之大成,极力提倡涅槃佛性说和顿悟说,这对佛性学说在南北朝的流行产生了重大影响。道生认为,“理”不可分割,悟入“理”的智慧也没有阶段性,所以只能顿悟成佛。这种学说得到刘宋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对后世中国佛教影响深远。道生还提出四种法轮的说法。他把释迦牟尼的教法分为善净(指人天乘的教法)、方便(指声闻、缘觉乘的教法)、真实(指《法华经》)、无余(指《涅槃经》四种。这种说法和慧观的二教五时说,都是后世判教的渊源。道生的著作,有《维摩经义疏》《妙法莲华经疏》《泥洹经义疏》《小品经义疏》等。现存的只有《妙法莲花经疏》。

在《妙法莲华经疏》中,道生这样解释《观世音品》:

夫圣人悬烛,权引无方,或托神奇,或寄名号,良由机有参差,取舍不同耳。所以偏美观音名者,欲使众生归冯情一,致敬心浓。若能推敬于一者,则无一而不然矣。劝物之尔,岂偏胜乎?曲济无遗,谓之“普”。从悟通神,谓之“门”,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名者皆得解脱。圣人振初,理不拔无根,苟内无道机,圣则不应矣,岂直称名,便得解脱乎?而今云尔,何耶?观世音者,以无不通为理,无不济为怀。物有悟机扣圣,圣有遂通之道,遂通之道既申,尔乃解脱岂虚哉?美名奖物,不亦弘乎!应以佛身得度者,妙音菩萨现种种身者,以得色身三昧也。今观音亦现种种形而说法者,皆由宣《法花》故,人异道同,示修必得也。[4](P1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孕中期每天增加能量300千卡,孕晚期每天增加450千卡。孕妇通过饮食摄入能量,又通过基础代谢、身体活动、胎儿生长发育等途径消耗能量。为了确保胎儿发育以及附属的胎盘、羊水和子宫的正常增长,孕期应摄入比孕前更多的能量,以维持必要的体重增长。

从此,激光聚变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980年,美国在“希瓦”装置上已使靶材压缩100倍,能量增益因子超过1,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美国为实现激光聚变点火而设计的“诺瓦”装置于1986年初建成。2009年5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落成,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点火装置,可将192束激光聚焦于一点,瞬间可放出2MJ的能量[6-7]。

道生解释了“普”“门”,对“观音”没有特别解释,并且认为“偏美观音”,只是为了“推敬于一”。换句话说,只要能一心归敬,是观世音,还是其他的名号,都可以。在这段文字中,为了解释是否“称名(称观世音名字)”就可以得度,道生使用了一个重要概念——“机”。这一概念在道生思想中具有重要位置[5](P36-38)。观音菩萨具有“无不通”“无不济”的能力,所以只要物(包括人)能够“悟机扣圣”,圣(观音菩萨)就能够感应“遂通”。也就是说,只要众生具有某种能够引发菩萨感应的状态或表现,菩萨就能够应现和教化,从而帮助众生解脱。这种解释,既为称名解脱设置了一种前提(机),又为众生最终都能获得解脱提供了保证,与道生强调的众生(包括一阐提)皆能成佛思想密不可分。

法云是梁代三大师之一,擅长《成实》和《法华》,是梁武帝非常倚重的法师,曾任大僧正。梁武帝制定《断酒肉文》,展开“神灭论”大辩论过程中,法云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法云《法华经义记》共八卷,对《法华经》进行了详细解释,很多观点被后来的《法华经》注释所沿用。法云对《观世音品》的解释非常简短:

观世音者可有四名:一名观世音,正言观世间音声而度脱之也;二名观世身,即是观众生身业而度脱之;三言观世意,即是观众生意业而度脱之也;四者名观世业,此则通前三种。问曰:“若尔,何故只名为观世音耶?”解释者言:“但行口业则易,身意两业行善则难也。且娑婆世界多以音声为佛事,是故从观世音受名也。”[6](P678)

吉藏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吉藏注意到了“观音”的梵语(或者胡语)音译名,一开始就标出观音的音译,后面还提到“观自在”“光世音”的译名,并认为“观自在”的名字最为合理,“光世音”的名字是误译④。二是吉藏的解释实际上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总体上解释“观世音”,侧重“音”,吉藏先列观音三名(观世音、观世意、观世身),并解释为何只称“观世音”。此处思路基本同于法云,只是解释得更为详细、周密,是对法云解释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解释“观”与“世音”的关系:(一)智与境的关系,观是智,世音是境;境具备世谛、真谛、第一义谛,观即是三观。(二)感与应的关系。观是应,世音是感。第三,解释“世”,即三种世间中的众生世间。感应的说法与道生的观点有某种相似。

二、吉藏的“观音”释名

吉藏是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也是南北朝佛教的总结者之一。他的著作内容广泛,现存吉藏著作中,有五部与《法华经》有关,即《法华玄论》《法华义疏》《法华游意》《法华统略》《法华论疏》,约占吉藏全部著作1/3的篇幅。其中,《法华义疏》与《法华统略》中都有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一般认为,《法华统略》作于《法华义疏》之后,代表吉藏晚期的思想。

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设置目标,更应该着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要在教学上加强语言实践性[6]。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按照正确的语言学习规律进行。改变目前纯粹以授课型课程为主的课程安排,构建适合本学科的英语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不仅可以开设听力、口语、写作等传统的基础型课程,还可开设英语国家文学选读、报刊选读、西方影视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学校可依据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开设尽可能多样化的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双标”中,吉藏首先从十个方面阐释“观世音”与“普门”之间的关系:

初双标中,凡有十对。一者、人法一双。观音为人,普门为法,然人法是因缘之义,非人无以御法,非法无以成人,故前明御法之人,后辨成人之法,谓人法一双也。二者、真应一双。观世音即是法身,普门谓应身也。前以法身观机,然后垂迹普应,谓真应一双。三者、观音谓菩萨意业,普门即身口二业,前以意业观察,然后身现神通、口业说法,谓内外一双也。四者、观音谓大悲拔苦,普门即大慈与乐,故后释观音名明拔苦之义,释于普门即显与乐之功,所化众生但有苦无乐,能化菩萨有大慈大悲,谓慈悲一双。五者、菩萨有二种身:一者药树王身,二如意珠王身。药树王身者,根茎枝叶能愈众病,菩萨亦尔,故三业皆能济物。如意珠王身者,如摩尼宝能与一切乐,菩萨亦尔,其见闻者无不蒙益。释观世音名叹药树王身,释普门名明如意珠王身,故珠药二王为一双也。六者、释观音名显众生感义,标于普门明菩萨应义,初感非无应、后应非无感,但初举应以成感、后则标感以成应,谓感应一双也。七者、标观音名叹菩萨能与众生世间之乐,标于普门显菩萨能与众生出世间之乐,故前文明七难消除、二求愿满,即知是世间乐;后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皆称得度,故知与出世乐,此皆大判为言,非别相说。前与世乐、后与出世乐,此是次第法门,谓世出世一双也。八者、标观音明神通,以察物音声即天耳通,题普门谓示现,六通之中三是神通非示现,谓天耳、天眼、宿命也;三是神通亦是示现,谓他心、神足、漏尽,漏尽说法,神足转变,他心知机,即以事令人信验故名示现。谓神通示现一双也。九者、标观音名谓明密利益,标普门明显利益,后现身说法故称为显,前不显身说法而能令物免难故称密益。菩萨济物不出显密二义,谓显密一双也。十者、标观音明菩萨名,题普门显大士德,谓名德一双也。然此品内义虽具十双,今以名德为正。[7](P623)

观音普门者,具三轮度人,即又三普也。于法身地,遍察法之机,谓他心普。随类现身,知病识药,谓神通普。随缘说法,应病授药,谓说法普也。问:观音名何故境智感应?答:要具二义。前观几为境智,后得益为感应。故名中含两。问:三名具机,通乃示现?答:观世意是他心通,即是示现。观世音为天耳,观世身为天眼。此二是通,非示现。三普中,即是三示现。三明中,说法普,是漏尽明,余二非明。又三普是三通。上下名德相对者,观音是弘道之人,普门是所弘之法道。[8](P529)

接下来,吉藏开始解释“观世音”:

所言“观音”者,外国名阿梨耶婆楼吉氐税,此翻观世音。菩萨有多种名,今依此品佛答中略辨三名:一、观世音;二、观世意;三、观世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者,欲生众生三业善也。立观世音名,令物称名生口业善;立观世意名,令物存念生意业善;立观世身名,令物礼拜恭敬生身业善,以备生三业善故,立此三名。问:既具三名,何但称观世音?答:三名不可具题,趣标其一。二者、观世意名但生意业善,观世身名生身意二业善,生善义局,故不标之。若口称名,必备三业,以生善多故,立观音名也。三者、意业存念、身业礼拜,但得自行不得化他,故不立身意二名。口称观音具得自行化他,故立观音名也。四者、娑婆国土以音声为佛事,义既显彰,故立观音之名,余义不尔,故不题余称。五者、观音之名有行愿,过去世时值空王观世音佛发愿名观世音,故依愿立名。又观音昔在此土行菩萨道以受观音之称,余二名阙斯二义故不题也。别有经云“观世自在菩萨”,此名备含三业,于名义最胜。复有经云“光世音菩萨”,或可是翻之不正。《华严经》云:“此菩萨住大慈法门光明之行,从此立名云光世音”也。又此菩萨住普门光明三昧,从所住法门为名。下复云“施无畏者”,此名总含,从功用受称。

所言观世音者,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境智合题名观世音也。观具三观,境备三境。境备三境者,众生发声因咽喉舌齿和合有声,谓因缘声,名为世谛。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称为真谛,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是非俗非真中道第一义谛,故此一音声具足三谛,菩萨观此三谛,即三种观也。二者、观是菩萨之应,世音是众生口业之感,感应具题故立观世音也。问:云何名世音耶?答:三种世间中正是众生世间也。外书云:“以声成文谓之为音。”佛法不分音与声异,如《杂心》云:“声有三种:一、因受四大声,谓众生音声。二、因不受四大声,谓非众生声。三、因俱声,如人与外物合共出声,谓打钟等,三种声中可通余二也”。[7](P624)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观世音可以有四种名称:观世音、观世身、观世意、观世业,前三种就是佛教常说的身、口、意三业,后一种是对前三种的概括。实际上,法云的意思就是观世音这一名字,可以包含身、口、意三业,就是说可以通过观世间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将其度脱。第二,为何只以观音为名?法云给出了两个原因:一则口业行善容易,二则娑婆世界多以音声为佛事。法云对“观音”的解释,主要从字面理解,没有涉及过多的义理,对“普门”则完全没有解释。

这段对三普进行了更清晰的解释,似乎有意将观音三名与三普联系起来,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观世意——他心通——他心普,观世音——天耳,观世身——天眼,只有第一种是“示现”,属于三普,后两种(天耳、天眼)只是神通。第二,观世意——他心通——他心普,观世音——天耳——说法普,观世身——天眼——神通普。三普与三通一一对应,从而与观音三名一一对应。

对“普门”的解释相对简单。除了对“普”“门”分别解释,还提到了三种“普”——他心普、神通普、说法普:

所言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通无滞之名。又门是法门,如《华严》云观音住大慈法门,又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称为门。普义有三:一、他心普,谓不虑而知,照穷法界。二、神通普,谓不动而应十方现前。三、说法普,无言可陈而声教弥八极也。[7](P624)

总之,《观音玄义》可以看作是在《法华文句》的基础上,参照《法华玄义》体例,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更详细解释,内容更为丰富,表述更为清楚、规整。那么智顗或者灌顶,为何在已经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的情况下另作《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可能主要是因为当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盛行,为了传教的方便,把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与对《普门品》的解释结合起来,形成相对简短的注疏,有利于一宗思想的弘扬。

汤泉池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黄柏山、国家地质公园金刚台、道教圣地观音山和西河风景区已成为商城的名片,应继续做好深层次的开发,保持传统优势。同时,实施商城旅游的精品发展战略,突出传统旅游项目的特色,扩大吸引力和市场占有率。

《法华统略》中,吉藏对三普、境智、感应等问题又进行说明:

吉藏所列“十双”为一人法,二真应,三内外,四慈悲,五珠药,六感应,七世出世,八神通示现,九显密,十明德。考察这些内容,第三、第七、第八项,似乎不是非常符合逻辑。

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研究还比较零散,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智顗、灌顶的“观音”释名

作为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具有独特的解经方法。通过现存标名为智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智顗解经一般分为玄义和文句两部分。玄义解释一经的深意,一般用“五重玄义”(释名、出体、明宗、辨用、教相),主要解释经题。文句是随文解释。比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等。智顗的著作,除了有关《维摩诘经》的《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之外,基本上都是智顗讲说,经灌顶整理而成,所以在一些作品中掺入灌顶的发挥和理解也是正常的。

在智顗著作中,涉及“观音”释名的,除了《法华文句》中,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还有几部专门的观音经疏,即《观音玄义》两卷,《观音义疏》两卷,《请观音经疏》一卷。其中,《观音玄义》和《观音义疏》是对《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观音玄义》类似于《法华玄义》,是从释名、出体、明宗、辩用、教相等五个方面阐释《普门品》的深义(即五重玄义)。《观音义疏》类似于《法华文句》,是对《普门品》的随文解释。《请观音经疏》是对《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呪经》的解释。这些文献中,涉及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名称解释的有《法华文句》《观音玄义》和《请观音经疏》(此疏只解释“观世音”,是对《观音玄义》相关内容的简化,此处不具体讨论)。

《法华文句》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随文解释,用了一半以上文字解释名称,分为通论十双和别论五只。通论就是从总体上解释“观世音菩萨普门”这一名称,主要说明“观世音”和“普门”之间的关系,从十个方面(十双)进行解释:一、人法,观世音是人,普门是法。二、观世音大悲拔苦,普门大慈与乐。三、观世音智慧庄严,普门福德庄严。四、观世音即法身,普门即应身。五、观世音譬药树王,普门譬如意珠王。六、观世音冥作利益,普门显作利益。七、观世音实智,普门权智。八、观世音不动本际,普门迹任方圆。九、观世音根本是了因种子,普门根本是缘因种子。十、观世音究竟是智智,普门究竟是断德。[9](P145)“十双”的说法与吉藏《法华义疏》非常相似,内容大概有五项是一致的,《法华文句》与吉藏《法华义疏》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别论五只,就是分别解释观、世、音、普、门这五个字。对观的解释,列举析观、体观、次第观、圆观四种,指出此处是圆观。对世的解释,列举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不思议世四种,指出此处只取不思议世。将音解释为机,继承道生对“机”的重视,列举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指出此处只取佛机。对普的解释比较详细,列举了十个方面: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离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这十项与吉藏提出的三普(他心普、神通普、说法普)有重合,但更全面丰富。对门的解释,从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中道三观入手,指出只有中道才是普门。

我们先来看《法华义疏》中对于“观世音普门品”名称的解释。吉藏将“普门品”整品分为四段进行解释:“开此品章段不同,今一往分为四双:一者双标,二者双释,三者双叹,四者双益。言双标者,观音为名,普门为德,故双标名德。夫胜人为理有名有德,是故双标以名观音普门品。”[7](P623)可见,“双标”部分正是对“观世音”“普门”名称的解释。

在农业推广中,推广人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能够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农业推广人员肩负着宣传农业技术信息的重任,农民所了解的农业新技术基本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要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例如,有关部门应将农业推广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系统性地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让每一位推广人员熟悉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全面了解每一项农业技术。在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才能够对农民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广大农民愿意主动使用新技术。只有增加农民的收益,才能提高其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观音玄义》可以看作是按照《法华玄义》体例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详细解释,“大部既有五章明义,今品例为此释。五意者,一释名,二出体,三明宗,四辩用,五教相。”[10](P887)除省略了对“五重玄义”本身的解释,《观音玄义》结构与《法华玄义》基本一致。其中,“释名”部分占到90%以上的篇幅,天台宗的一些基本概念、思路在其中都得到展现。《观音玄义》中的很多具体解释是对《法华玄义》相关内容的简化,《观音玄义》中多次提到“此具如大本《玄义》境智妙中广说”“此具出大本《玄义》”“如此等义具在大本”“分别其相,在大本《玄》中”“此义皆在大本”“具论在彼《玄义》”“具解如大本”“具在大本《玄》中”等,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承袭关系。

《观音玄义》“释名”部分是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名称的解释,总体上仍然沿袭《法华文句》相关解释的思路,分为通释和别释。通释仍然是从十个方面解释“观世音”与“普门”的关系,但已经不称“十双”,而是“十义”,并明确列出了“十义”的名称:“十义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对这十个方面,仿照《法华玄义》(或者智顗释经的一般体例)从四个层面展开论述:一、列名(列举十义的名称),二、次第(十义的次序),三、解释(十义的具体内容),四、料简(解答关于十义的疑问)。别释中,分别解释“观世音”和“普门”。解释“观世音”主要从智境的角度解释,观为智,世音为境。关于智境的具体内容化自《法华玄义》。解释“普门”,先通后别。在别释“普门”中仍然从十个方面(十普),与《法华文句》相关部分相比,除了十个方面的内容更为详细,又增加了十普的次第(顺序)。

以上各题很容易,第一题心算即可;第二题用竖式加法;第三题长除法或者心算;最后一题心算.未知题目中所要求的几种新方法有何优越性?第四题本是简单的两位数加减;按照题目要求的方法来做,需要分别在数表中数30个小格,或者50个小格!这样一些原始的、繁琐笨拙的方法,居然堂而皇之地写进了教科书;令人无语.

关于这几部著作的关系,《法华文句》中说:“此品(《普门品》)是当途王经,讲者甚众,今之解释不与他同,别有《私记》两卷,略撮彼,释此题”[9](P144)。这里的《私记》,应该指《观音玄义》。据此,则《法华文句》形成当在《观音玄义》之后。《观音玄义》又使用了《法华玄义》的很多解释,则《观音玄义》在《法华玄义》之后。如果这样,这三部经典最后定稿的顺序应该是《法华玄义》——《观音玄义》——《法华文句》。“私记”一般是灌顶对自己观点的称法,称《观音玄义》为“私记”,似乎暗示着《观音玄义》是灌顶的作品,但在《观音玄义》中,又多处提到“私”,如:“私用观十法界性德修得善恶,而起弘誓论普不普,自是一节大义。”[10](P890)“私就《普门品》搜十普之义,证成此者。”[10](P890)“私难此语”“私难”“私答”,又似乎表明《观音玄义》主体是智顗讲说,只是掺入了灌顶的观点。此外,根据内容,《法华文句》中这部分与吉藏《法华义疏》存在着借鉴关系(但究竟谁借鉴谁,也难以确定),《观音玄义》却是对《法华文句》的整理,又似乎表明《观音玄义》在《法华文句》之后。总之,智顗著作与灌顶的关系、灌顶与吉藏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结语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法华经》中比较独特,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普门品》与《法华经》不是一个系统。[11]不管这一观点是否可靠,从内容上看,《普门品》所宣扬的他力救助思想是比较有特色的,特别是通过称念“观世音”菩萨名称,就能获得现世救助,这是很多经典所不具有的。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普门品》被翻译出来后,就受到佛教徒的虔诚信奉,观音信仰很快便成为最受欢迎的信仰形态之一。但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佛教的发展还处于上升时期,佛教义学的发展蒸蒸日上,那些集佛学理论与修行实践为一体的高僧大德,不满足于对观音形象化、通俗化的描述和信奉,试图从佛教义理的角度重新阐释观音信仰,使其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从道生、法云,到智顗、吉藏、灌顶,这种倾向和努力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智顗、灌顶的“观音”注释,将天台宗的基本教义注入到“观世音普门”这一名称之中,提升了观音信仰的品味,使其义理化、玄学化,促进了观音信仰的持续流行。另一方面,天台宗复杂的教义也借着观音信仰的流行,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

注释

① 共10卷27品, 286年译出。

② 共7卷28品,406年译出。

1.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各标准品10 mg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用纯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得到浓度为1.0 g/L的标准溶液储备液。将各标准溶液储备液用甲醇稀释10倍得到浓度为100 mg/L的各标准溶液工作液,分别吸取各标准溶液工作液100 μL置1.5 mL的EP管中,涡旋混匀,得到浓度为10 mg/L的混合标准溶液;用空白血清稀释成浓度分别为1 000、500、250、100、50、25、10、5、2.5 及 1 μg/L 的基质标准曲线。内标的配制:将浓度为100 mg/L的内标溶液储备液用甲醇稀释成浓度为25 μg/L的内标工作液,保存于-80℃冰箱。

③ 共7卷27品,601年译出,或称《添品妙法莲华经》。

④ 现代学者认为“光世音”是来自不同的底本。

步凡被踹得跌跌撞撞,一头栽进了小黑屋。这是一间狭窄的储物室,堆满了拖把、抹布之类的杂物。还没等他站稳,身后就传来“咚”的一声响,紧接着是“咔嚓”的声音,显然“霸王龙”从外面锁上了门,将他锁在了储物间里。

总之,理论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基础,在译者伦理的指导下,译者才能译出出色的译文。因此,商务英语教学要根据社会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出不仅能翻译好译文而且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译者为目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译者伦理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和企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僧祐.出三藏记集[M].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2] 道宣.妙法莲华经[M]//大正藏:第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 吉藏.法华玄论[M]//大正藏: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4] 竺道生.妙法莲华经疏[M]//续藏经:第2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5] [日]菅野博史.中国法华思想的研究[M].张文良,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7.

[6] 法云.法华经义记[M]//大正藏:第3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7] 吉藏.法华义疏[M]//大正藏: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8] 吉藏.法华统略[M]//续藏经:第2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9] 智顗.法华文句[M]//大正藏: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10] 智顗.观音玄义[M]//大正藏:第3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11] [日]后藤大用.观世音菩萨本事[M].黄佳馨,译.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2.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me of AvalokitesvaraBodhisattvaPuimenpinbyVariousMonksBeforetheTangDynasty

XIA De-mei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Avalokitesvar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odhisattvas in Chinese Buddhism. Avalokitesvara belief spreads to all schools, sects. And the believers of Avalokitesvara include emperors, generals and ordinary people. This is evidenced by the widely circulated documents such as various annotations to Avalokitesvara sutras, Avalokitesvara efficacious records, and images of Avalokitesvara in various times and regions. The main classic basis of the belief in Avalokitesvara is AvalokitesvaraBodhisattvaPuimenpininSaddharmaPundarikaSutra. This volume of sutra was popular alone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was highly respected by Buddhist believers.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name “Guan Shi yin pu men”? What is the basis of the early eminent monks’ explanations of this name, and what kind of hermeneutic features does it embody? Examining the explanations of eminent monk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such as Daosheng, Fayun, Zhiyi, Ji Zang and Guanding, we can find that these eminent monks have chosen to interpret the belief in Avalokitesva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ddhist principles, which has made the name more and more systematic in theoretical form.

Keyword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Avalokitesvara; Puimenpi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mes

DOI:10.13467/j.cnki.jbuss.2019.03.007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夏德美(1979-),女,山东青州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19)03-050-06

(责任编校 张福安)

标签:;  ;  ;  ;  ;  ;  ;  ;  ;  ;  

夏德美:唐以前诸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名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