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膜质粒论文_黄静,王琳,张括川,刘晓丹,赵宝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荚膜质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粒,鼠疫,抗体,毒素,基因,炭疽,抗原。

荚膜质粒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王琳,张括川,刘晓丹,赵宝华[1](2015)在《E型产气荚膜梭菌ι毒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ι毒素是是公认的引起羔羊、犊牛和家兔患肠毒血症的主要毒素,为了减小其给畜牧业带来重大损失,论文就ι毒素蛋白的构建与表达进行研究,以期对其所引起疾病的预防及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通过E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利用PCR方法获得大小为1 377bp的iota a基因和2 640bp的iota b基因;随后将目的基因同pET-28a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载体,并将重组载体转化E.coli BL21,用IPTG诱导表达,并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进行分析,发现Ia、Ib蛋白均成功进行了可溶性表达;最后利用Ni-NTA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了目的蛋白。(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7期)

解真真[2](2013)在《产气荚膜梭菌EF-Tu和PFO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构建及免疫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鸡坏死性肠炎是由A型和部分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重要禽类肠道疾病,对全球家禽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影响。该病主要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控制,自欧盟立法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菌促生长剂后此病频频发生,疫苗免疫作为替代抗菌药物的新途径被广泛研究。本试验对已初步鉴定的免疫原性蛋白延伸因子Tu(EF-Tu)和丙酮酸铁氧化还原酶(PFO)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并利用pcDNA3.1(+)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评价其对鸡坏死性肠炎的免疫保护作用。本试验根据已发表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株EF-Tu和PFO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成功克隆了EF-Tu和PFO基因的全长序列,大小分别为1194bp和3516bp,同时构建EF-Tu和PFO的原核表达质粒pGEX-EF和pGEX-PFO,表达蛋白大小分别为69kDa和154kDa。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EF-Tu和PFO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分别达到2~(18)和221。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分别与pGEX-EF和pGEX-PFO重组蛋白、ATCC13124株细菌培养物和菌体裂解液及ATCC13124株感染的小鼠肠组织中菌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有良好的反应性。本试验将EF-Tu和PFO基因亚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EF和pcDNA-PFO。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EF和pcDNA-PFO体外瞬时转染BHK21细胞,抗EF-Tu和PFO多克隆抗体能够检测到目的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免疫保护试验动物分为4组,分别为pcDNA-EF真核表达质粒免疫组(EF)、pcDNA-PFO真核表达质粒免疫组(PFO)、pcDNA3.1(+)空载体质粒组(pcDNA)和不免疫不攻菌组(正常组),进行免疫攻菌实验。分两次免疫,间隔10天。最后一次免疫后7天,以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株(10~8cfu)连续攻菌5天。通过攻菌前后体重变化、血清抗体变化、小肠内细菌定植及肠道病变指数与免疫保护率等评价EF-Tu和PFO对鸡坏死性肠炎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攻菌前各组体重差异不显着,攻菌后PFO和EF组平均增重显着高于pcDNA组,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正常组与pcDNA组,攻菌后PFO和EF组肠道病变指数平均分显着和极显着低于pcDNA空载体组,小肠内产气荚膜梭菌定植量极显着低于pcDNA组。综合各指标表明EF和PFO真核表达质粒对鸡坏死性肠炎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为开发研制新型抗产气荚膜梭菌疫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贺艳芬,汪亮亮,颉孝贤,李加琪[3](2009)在《荚膜红细菌SQR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家畜肠道排出物中会有H_2S、CH_4、NH_3、短链脂肪酸,及一些小分子量的硫化物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味,如果能人为的除去肠道中硫化物残留,就会避免或减轻这种难闻气味的产生,改善家畜生活环境和周围生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9-10-10)

毕罡,靳风烁,吴刚,李彦锋,李黔生[4](2008)在《含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基因重组质粒pET-28a-CPE的构建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全长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CPE)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PE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培养并提取表达肠毒素的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64615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出全长CPE基因片段并连接入pET-28a载体质粒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PE,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并转化入感受态大肠杆菌(E.coli)BL21中,用IPTG诱导CPE表达。结果复苏、培养成功产肠毒素的产气荚膜梭菌标准菌株64615,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CPE,经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与设计的完全相符,成功用E.coli BL21进行了原核表达,目的蛋白CPE占总表达蛋白45.37%。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并表达了含CPE的重组质粒pET-28a-CPE,为进一步观察CPE对前列腺肿瘤等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08年21期)

黎海舰[5](2005)在《含4Mdal质粒腺鼠疫的荚膜抗体体液免疫应答与病情转归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含4Mdal质粒腺鼠疫的荚膜抗体(FraIAb)体液免疫应答规律及其与病情转归的关系,阐述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间接血凝和抑制试验(PHA)动态检测39例含4Mdal质粒腺鼠疫的血清FraIAb及其滴度的变化。结果:在病程第7天,轻型组FraIAb均阳性,典型组阳性率47.1%(8/17)(P<0.01);轻型组的FraIAb的GMT为1∶196.36±100.97,典型组的GMT为1∶29.54±12.54(P<0.01);第14天的前后两组的GMT分别为1∶280±149.67和1∶173.54±83.61(P<0.05)。在第7天和第14天,自愈病例和非自愈病例的FraIAb阳性率和GMT比较,自愈组病例明显高于非自愈病例。结论:多数含4Mdal质粒腺鼠疫病例的病情轻型化和有部分病例能自愈与FraIAb出现早和滴度水平高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谢奉璋[6](1990)在《鼠疫菌荚膜形成能力和在细胞内合成荚膜抗原能力分别由不同质粒控制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疫菌的荚膜在突破宿主防御机制、引起宿主发病,导致宿主死亡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故被认为是病原因子之一。与此同时,鼠疫菌的荚膜对宿主还具有重要的抗原作用,可使宿主产生与荚膜抗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抗鼠疫感染的较强免疫力。经 WHO 调查,仅1986年全世界即有鼠疫患者1003人,其中死亡115人。鉴于这种现状,为研制无副作用的鼠疫菌苗,也为深入了解荚膜对宿主细胞的作用,研究与荚膜形成过程有关的遗传因子,则为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来源于《地方病译丛》期刊1990年02期)

Green.B.D,赵振亚[7](1986)在《炭疽杆菌荚膜质粒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疽杆菌致病需要两种有毒力的因子,一种是水肿因子、致死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等叁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的毒素成份;另一种有毒因子是 D-谷氨酸多肽组成的荚膜。Mekesell和 Robilland 等证明一种1.14×10~8道尔顿质粒与产生毒素有关,这种质粒以前称作 PBA1,现命名为 PXO1。Vodkin 和 Ieppla 用克隆化试验证明,PXO1带有保护性抗原的结构基因。当强毒炭疽菌株接种于含血清或碳酸氧钠或两者皆存的培养基上,在含有丰富的 CO_2环境中培(本文来源于《兽医药品通讯》期刊1986年04期)

荚膜质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A型和部分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重要禽类肠道疾病,对全球家禽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影响。该病主要通过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控制,自欧盟立法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菌促生长剂后此病频频发生,疫苗免疫作为替代抗菌药物的新途径被广泛研究。本试验对已初步鉴定的免疫原性蛋白延伸因子Tu(EF-Tu)和丙酮酸铁氧化还原酶(PFO)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并利用pcDNA3.1(+)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评价其对鸡坏死性肠炎的免疫保护作用。本试验根据已发表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株EF-Tu和PFO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成功克隆了EF-Tu和PFO基因的全长序列,大小分别为1194bp和3516bp,同时构建EF-Tu和PFO的原核表达质粒pGEX-EF和pGEX-PFO,表达蛋白大小分别为69kDa和154kDa。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EF-Tu和PFO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分别达到2~(18)和221。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分别与pGEX-EF和pGEX-PFO重组蛋白、ATCC13124株细菌培养物和菌体裂解液及ATCC13124株感染的小鼠肠组织中菌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有良好的反应性。本试验将EF-Tu和PFO基因亚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EF和pcDNA-PFO。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EF和pcDNA-PFO体外瞬时转染BHK21细胞,抗EF-Tu和PFO多克隆抗体能够检测到目的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免疫保护试验动物分为4组,分别为pcDNA-EF真核表达质粒免疫组(EF)、pcDNA-PFO真核表达质粒免疫组(PFO)、pcDNA3.1(+)空载体质粒组(pcDNA)和不免疫不攻菌组(正常组),进行免疫攻菌实验。分两次免疫,间隔10天。最后一次免疫后7天,以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株(10~8cfu)连续攻菌5天。通过攻菌前后体重变化、血清抗体变化、小肠内细菌定植及肠道病变指数与免疫保护率等评价EF-Tu和PFO对鸡坏死性肠炎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攻菌前各组体重差异不显着,攻菌后PFO和EF组平均增重显着高于pcDNA组,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正常组与pcDNA组,攻菌后PFO和EF组肠道病变指数平均分显着和极显着低于pcDNA空载体组,小肠内产气荚膜梭菌定植量极显着低于pcDNA组。综合各指标表明EF和PFO真核表达质粒对鸡坏死性肠炎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为开发研制新型抗产气荚膜梭菌疫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荚膜质粒论文参考文献

[1].黄静,王琳,张括川,刘晓丹,赵宝华.E型产气荚膜梭菌ι毒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J].动物医学进展.2015

[2].解真真.产气荚膜梭菌EF-Tu和PFO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构建及免疫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3

[3].贺艳芬,汪亮亮,颉孝贤,李加琪.荚膜红细菌SQR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C].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

[4].毕罡,靳风烁,吴刚,李彦锋,李黔生.含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基因重组质粒pET-28a-CPE的构建和表达[J].重庆医学.2008

[5].黎海舰.含4Mdal质粒腺鼠疫的荚膜抗体体液免疫应答与病情转归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

[6].谢奉璋.鼠疫菌荚膜形成能力和在细胞内合成荚膜抗原能力分别由不同质粒控制的可能性[J].地方病译丛.1990

[7].Green.B.D,赵振亚.炭疽杆菌荚膜质粒的验证[J].兽医药品通讯.1986

论文知识图

多重PCR方法检测CPE阳性A型产气荚膜梭...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染色体型和质粒型...双重PcR方法检测染色体CPE阳性A型产气...-timePCR检测结果克隆鉴定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毒性质粒spvR基因引物P2,P3验证

标签:;  ;  ;  ;  ;  ;  ;  

荚膜质粒论文_黄静,王琳,张括川,刘晓丹,赵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