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生产力论文_黄道友,王克林,陈桂秋,黄敏,彭廷柏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资源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产力,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潜力,耕地,集水区。

土地资源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黄道友,王克林,陈桂秋,黄敏,彭廷柏[1](2004)在《红壤丘陵集水区集约经营的水土资源动态与土地持续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桃源县马家峪集水区 (14 .15ha)为代表 ,重点研究了红壤丘陵集水区集约经营的水土资源动态、土壤肥力演变特点和土地生产力变化状况。 1993~ 2 0 0 2年的定位观测表明 ,集水区中占土地总面积 15 %左右的塘堰 ,不仅可以增蓄集水区陆面 10 %以上的地表径流、截留 78.1%的被侵蚀土壤和 6 5 .4 %的流失营养元素 ,而且使集水区年降水的陆面拦截蒸散、塘堰蓄存、排出水量之比稳定在 7∶2∶1,既保障了集水区系统内水、土资源与养分的平衡和良性循环 ,又有利于丘岗区发展渔业生产与抵御季节性干旱。研究还表明 ,集约经营集水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显着下降 ,已接近或低于红黄壤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值 (5 0 0t·km-2 ) ,坡地、旱地和稻田的土壤有机质、氮含量等均稳步增加 (增幅 >10 % ) ,坡地和旱地的土壤贮水量在少雨季节可增加 2 0 %以上 ;农作物大幅增产 (增幅 >2 0 % ) ,林、果、茶、鱼等的产量以及土地生产率成倍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黄梅,郑敏,曹世萍[2](2003)在《新疆伊犁地区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伊犁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合理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预测不同时期一定生产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潜力和不同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数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侯西勇,孙希华[3](2001)在《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及粮食生产潜力估算——以长清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济南市长清县为例 ,利用 GIS技术和遥感技术 ,从综合肥力的观点出发 ,科学地考虑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多种因素 ,确定合理的数学模型 ,对土地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等定级研究和粮食生产潜力的计算 ,计算结果精确到 30 m× 30 m的像元分布数据。(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期刊2001年02期)

侯西勇[4](2001)在《长清县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增产潜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口基数大,而且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土地、粮食长期以来处于紧张状态。脆弱的生态环境又成为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土地退化现象特别严重;而且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耕地面积不断地减少。因此,21世纪解决人口、土地和粮食问题将是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土地生产力评价、生产潜力和增产潜力计算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评价,是寻求解决人地矛盾途径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传统手段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脱离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小区域的相关研究少,研究成果难以指导生产实际等。 本论文以济南市长清县为例,试图对该研究领域的上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主要有:①寻求针对于面积较小区域的微观细致和高精度的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增产潜力研究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紧密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计算模型;②在光温水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土地生产潜力和社会生产潜力的计算,提供了对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③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借助于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性,避免人为失误,计算结果精确到30m×30m的像元分布数据,从而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④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适合于研究区区域实情的对策措施。 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1)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分别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两大方面对土地资源生产力水平进行评价。自然评价共选取10个影响因素,首先确定各个单因素的贡献函数,并进行单因素评价;然后综合10个因素的评价结果,求取几何平均值,得到土地资源生产力自然评价指数像元分布数据。社会经济技术评价共选取6个影响因素,确定其各自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土地资源生产力社会经济技术评价指数像元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技术评价结果得到土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数像元分布数据。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将逆向限制因子修正法、资源综合平衡法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计算土地资源粮食生产潜力。包括: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和社会生产潜力。其中土地生产潜力是以土地资源生产力自然评价指数为有效系数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订正而得到的;社会生产潜力是用灌溉有效系数对土地生产潜力进行订正而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社会生产潜力的计算结果精确到30m×30m的像元分布数据。 (3)耕地资源增产潜力 以土地生产潜力、社会生产潜力和耕地现有实际粮食产量为基础计算耕地资源粮食增产潜力,分别得到耕地自然增产潜力和耕地社会增产潜力。这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和不同等级水平的增产潜力数据,是不同标准、不同时间尺度要求和不同技术支持下的粮食增产目标。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精确到 30 m X 30 m的像元分布数据,对实际生产工作的指导作用非常强。 m士地资源科学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资源增产潜力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数据和统计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上地资源整理、复垦与开发方案,进一步探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与保护的措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强调和指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综合体系所依据的重要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1-04-28)

张安录,谭传凤[5](1993)在《湖北大别山区土地资源生产力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提出了自然条件复杂,资料缺乏的山区土地资源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并计算了湖北大别山区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即在土地资源带及类型(组合)区划分的基础上,以资源类型(组合)区为基本单元,通过典型地区抽样获取资料,运用多种数学模型测算,并经过综合判定,求得各类型(组合)区,资源带主要作物的第一性生产力。(本文来源于《山地研究》期刊1993年01期)

张安录[6](1991)在《山区农用土地资源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方法(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自然条件复杂、气象资科及作物指标、参数缺乏的山区农用土地资源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即在划分农用土地资源带及类型区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类型区为基本单元,通过典型地区抽样获取资料,运用多种数字模型,并经过综合判定,求得各类型区或资源带主要作物的第一性生产力。(本文来源于《咸宁师专学报》期刊1991年04期)

柯文涛[7](1987)在《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我省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课题,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一、我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一)耕地面积减少我省1949年耕地为2175.4万亩,人均1.83亩,人均占有粮食238公斤,解放后,围垦开荒,扩大耕地,1956年面积为2231.9万亩,但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降为1.59亩,人均粮食316.5公斤。1957年以后,由于城乡住宅、工矿、交通及农田基建等原因,占用良田现象非常严重,耕地不断缩小,(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1987年03期)

杨思治,张天增,邸洪杰,王维进[8](1985)在《京津唐地区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和土地生产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津唐地区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以土地(特别是土壤)自然属性为主,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评价指标的定性和定量结合;以定量为主,以及和生产密切结合的原则,对各土地类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了评价。京津唐地区土地生产力划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其他”四类九等。对土地生产力分析的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各等土地目前利用水平多未达到其生产力水准,故潜力有待挖掘。(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5年04期)

土地资源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分析伊犁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合理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预测不同时期一定生产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潜力和不同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数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资源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黄道友,王克林,陈桂秋,黄敏,彭廷柏.红壤丘陵集水区集约经营的水土资源动态与土地持续生产力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

[2].黄梅,郑敏,曹世萍.新疆伊犁地区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3].侯西勇,孙希华.土地资源生产力评价及粮食生产潜力估算——以长清县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1

[4].侯西勇.长清县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增产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

[5].张安录,谭传凤.湖北大别山区土地资源生产力估算[J].山地研究.1993

[6].张安录.山区农用土地资源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方法(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J].咸宁师专学报.1991

[7].柯文涛.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J].福建农业科技.1987

[8].杨思治,张天增,邸洪杰,王维进.京津唐地区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和土地生产力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5

论文知识图

技术不变条件下农地需求量示意图土地资源生产力土地资源动态评价工作框图塔里木河流域单位土地生产力的变化(194...中国极食生产的土地资流潜力喀斯特少数民族山区人地关系结构模式

标签:;  ;  ;  ;  ;  ;  ;  

土地资源生产力论文_黄道友,王克林,陈桂秋,黄敏,彭廷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