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网络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时代,社交,同伴,意向性。

网络交往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肖子阳[1](2019)在《网络技术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人际交往作为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一环,在网络逐渐成为主导技术支持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许多深刻变革。从人际交往活动的主体、空间、媒介等方面,辩证分析网络技术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体现网络时代下人际交往的诸多变化,揭示交往活动既要保持创造性也维持理性批判的深刻意义。(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12期)

郝江华[2](2019)在《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交往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有趣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会出现交往角色迷失的情况,让大学生荒废学业,终日沉溺在网络当中,网络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攻击性和情感放纵。因此,大学生网络交往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现就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以及对策进行简单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3期)

王海璇,任彦钧[3](2019)在《媒体融合时代大学生精神交往现象管窥——以网络社交中的“夸夸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观集中体现着他们的传播学思想,具有超越时空、常温常新的魅力。本文以媒体融合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观核心论述为指导,透视了"夸夸群"所代表的时下大学生精神交往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对"夸夸群"进行了价值重估。(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21期)

范育铭[4](2019)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形态与困境缓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和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实体人际交往令人担忧,他们要么沉浸于微信读屏等网络媒介,要么淡漠于直接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时下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就必须关注和优化现实直面形态的人际交往。我们要明确和认同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价值,梳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特征,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形态与倾向性,强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性原则和良性技巧,缓解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困境。(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钟静,翟光勇[5](2019)在《网络媒介崛起对青年人际交往的影响与调适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带来人际交往方式的新变革,既为青年融入社会、展现自我提供新的渠道,也对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带来挑战。网络人际交往的日常生活化,带来社交媒介依赖、人际信任消解和交往伦理失范等风险。应通过传播健康交往观念、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网络法治建设等措施对网络人际交往行为进行调适,推动网络人际交往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颖贤,梁俏,喻承甫,张卫[6](2019)在《不良同伴交往、意向性自我调节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良同伴交往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量表及师生关系量表对134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平均年龄12.91岁,标准差为0.58),考察了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初中生不良同伴交往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在这一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Hayes(2013)提出的PROCESS for SPSS的Model 59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数据处理。结果发现:(1)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学变量及冲动性特质水平后,意向性自我调节显着中介初中生不良同伴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即不良同伴交往通过削弱意向性自我调节从而增加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2)师生关系显着调节中介路径"不良同伴交往→意向性自我调节→网络游戏成瘾"的前半段,即不良同伴交往通过削弱意向性自我调节进而增加网络游戏成瘾的中介效应在高师生关系初中生中显着。然而,在低师生关系初中生中该中介效应不显着。上述研究发现表明,青少年的不良同伴交往会降低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从而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形成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行为;此外,师生关系的高低会影响不良同伴交往对意向性自我调节的风险,继而对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产生间接的效应。所以,在制定干预策略时,可以通过减少不良同伴交往、提高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来减少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并且注意师生关系在其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刘宇潇,李董平,贾继超,周月月,王艳辉[7](2019)在《校园氛围感知与中国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心理不安全感和消极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如中国。然而,有关学校因素(如校园氛围感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问题性网络使用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阶段-环境匹配理论考察校园氛围感知与问题性网络使用间前瞻性关系,依据情绪安全感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心理不安全感与消极同伴交往在上述前瞻性联系中的单中介以及联合中介作用。本研究以1365名青少年为被试(平均年龄14.68岁,标准差1.56;53.2%男生)进行为期叁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工具测量核心变量。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中学入学第一年感知到的校园氛围能预测两年后的问题性网络使用;(2)在单中介模型中,心理不安全感与消极同伴交往分别在上述纵向联系中起中介作用;(3)多中介模型揭示了两条间接路径,其中一条只通过心理不安全感,另一条先后通过心理不安全感与消极同伴交往。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上述结果模式在控制结果变量初始水平与人口学变量后具有跨性别(男vs.女)、跨学段(初中vs.高中)稳健性。因此,积极的校园氛围感知能够满足学生的安全感需要,进而引导其同伴交往,最终降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通过识别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风险因素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提出了具有可塑性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唐佳丽[8](2019)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作为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面对面与人交往和进行网络交往时存在何种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如何表现出来且反过来如何影响自身?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相比,移动社交网络这种新型交往方式的出现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更是对其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发掘移动社交网络与大学生交往方式变化的内在联系作为主线,从扎根理论出发,构建出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影响的"主体-觉知-输出"模型,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对比分析传统交往方式和移动社交网络交往方式下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及交往表现变化,以此来探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机制,这不仅对深入了解及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及人际交往心理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交往有着突出贡献。移动社交网络交往方式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弱关系,群体同质性和异质性,品味与眼界,主动性和可能性,情绪,社会适应以及社交成本结构等方面。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致力于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增加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种变量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深入探讨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罗攀,刘奉洁[9](2019)在《“微博”使用对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基于强弱关系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使大学生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交往的交融与重迭。微博作为移动社交网络和社交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影响。目的: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运用人际交往相关理论,从强弱关系视角出发,探讨微博对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900名大学生微博使用与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的相关数据,剔除无效数据后共735份。结果:(1)差异性分析表明,微博参与行为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专业、年级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浏览行为(t=-5.32, p<0.001)、自我表露(t=2.16, p<0.05)、信息沟通(t=-2.89, p<0.01)在性别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互动行为(t=2.51, p<0.05; t=2.83, p<0.01)、微博参与行为(t=2.46, p<0.05; t=2.62, p<0.01)、自我表露(t=2.17, p<0.05; t=2.05, p<0.05)在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专业在浏览行为(F=5.804, p<0.01)、互动行为(F=7.717, p<0.001)、微博参与行为(F=6.166, p<0.01)以及信息沟通(F=7.361, p<0.01)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年级在浏览行为、互动行为、微博参与行为、自我表露、信息沟通、网络依赖、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总分上均存在着显着差异(P<0.001)。(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浏览行为、互动行为、微博参与行为总分均与自我表露、信息沟通、网络依赖以及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总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3)研究假设检验表明,互动行为对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0, p<0.001)。结论:微博使用对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铁锚[10](2019)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见的网络交往异化表现有以下内容:面对铺天盖地的广阔信息,有的人会标新立异,做出充当黑客等出格行为;有的人沉迷网络游戏、小说等,终日无所事事;还有的人会因错误信息的诱导,甚至于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建议:一,增强认识能力,在面对网络时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叁,加强法律约束,使网络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运行。(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8期)

网络交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交往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有趣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时候,会出现交往角色迷失的情况,让大学生荒废学业,终日沉溺在网络当中,网络交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攻击性和情感放纵。因此,大学生网络交往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现就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以及对策进行简单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肖子阳.网络技术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J].数码世界.2019

[2].郝江华.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9

[3].王海璇,任彦钧.媒体融合时代大学生精神交往现象管窥——以网络社交中的“夸夸群”为例[J].传媒.2019

[4].范育铭.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形态与困境缓解[J].大学教育.2019

[5].钟静,翟光勇.网络媒介崛起对青年人际交往的影响与调适路径[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

[6].朱颖贤,梁俏,喻承甫,张卫.不良同伴交往、意向性自我调节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刘宇潇,李董平,贾继超,周月月,王艳辉.校园氛围感知与中国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心理不安全感和消极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唐佳丽.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罗攀,刘奉洁.“微博”使用对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的影响:基于强弱关系的视角[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铁锚.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J].西部学刊.2019

标签:;  ;  ;  ;  ;  ;  ;  

网络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