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论文-丁逢

德国汉学论文-丁逢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国汉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国女性汉学家,罗梅君,德国汉学研究,近代史研究

德国汉学论文文献综述

丁逢[1](2019)在《德国女性汉学家——罗梅君的汉学研究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系教授罗梅君作为1974年第一批被联邦德国派往中国交换学习的德国女大学生之一,是第一位将中国女性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德国女汉学家。本文将通过厘清其汉学研究之路,全面梳理其汉学研究成就,以展现德国当代女性汉学家独特的汉学研究视角和德国女性汉学家为中华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8期)

周建萍[2](2018)在《德国汉学中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德经济文化交流等的逐渐加强,德国汉学研究也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形象作为汉学研究中的一个内容,它既是一种客观知识的体现,又表现为在集体无意识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学术层面的客观研究对象与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形象逐渐地得以交融,体现出它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想象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德国汉学作为中国形象在域外建构的参照系,所给我们提供的可资借鉴的理论和精神资源是宝贵的,它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也给予我们启发。(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8年01期)

胡梦霞[3](2018)在《德国汉学研究的盛况恐怕难以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汇报:您是汉堡大学的汉学博士,曾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担任讲师,现在是慕尼黑大学汉学教授,请问您对这几个大学汉学系的特点有何评价?叶翰:我选择汉堡大学汉学系的时候21岁,那时候正在国内旅游。我在图宾根长大,知道图宾根大学的汉学系当时没有很好的教授(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7-06)

卢文婷[4](2018)在《顾彬的苛评与中国的自我想象——兼谈谢淼《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和质疑。相关言论经中文媒体断章取义地转载后,以"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之名,不仅在中国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论,而且在舆论不断发酵的情况下,也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弹。似乎可以说,顾彬的批评,触发了中国人心中一种普遍的文化民族主义焦虑。这一焦虑,自晚清开始,就一直深埋于中华民族心底,在世纪初错综复杂的文化争论背景下,显然更趋激烈。民族文化、身份确认、自我认同,交织着对全球(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燕[5](2018)在《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阐释、翻译与交流之汉学路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亚洲共同体——越境共存之亚洲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专家之一,举办"误读的重要性:德国汉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学术报告。此间,跨文化研究院刘燕教授就中国哲学与文学精神、中西文学中的忧郁主题、中国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德国汉学的历史与特色、误解的重要性与理解的多元性等诸问题,与顾彬教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访谈与切磋。本文得到了顾彬教授的亲自审核,深表感谢。(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卢文婷[6](2017)在《想象自我的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和质疑。相关言论经中文媒体断章取义地转载后,以“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之名,不仅在中国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论,而且在舆论不断发酵的情况下,也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弹。(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7-12-27)

杜卫华[7](2017)在《德国汉堡大学汉学专业的人物与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是同汉堡这座城市联系到一起的。作为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汉堡在不同时期同时也是帝国城市,作为通向世界的大门,它是德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北德的经济中心。德意志区域的殖民活动同汉堡密切相关,它对于新事物的开放性是德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从海外贸易获利的中产阶层和资本家们对于在汉堡成立一所偏重商业和贸易的大学颇为热心,但是德意志帝国封闭的政治架构没有给(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7年03期)

盛洋[8](201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学系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of Leipzig)~①汉学系始建于1878年,至今已将近一个半世纪,是德语区内历史最悠久的汉学研究教育机构,其课程设置涵盖语言、历史、哲学、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同时也致力于国际跨文化课题的研究。汉学系与日本学系同属"东亚研究所",隶属于莱比锡大学"历史、文化及东(本文来源于《中国俗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卢铭君[9](2016)在《从海关洋员到汉学家——德国人穆麟德的汉学之路及其汉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人穆麟德曾先后在中国海关和德国驻华领事馆任职,为李鸿章洋幕僚。在华工作引起了穆麟德对汉学的兴趣,他发表了《汉籍目录便览》《满文文学杂论》等汉学作品,一度在汉学界颇有影响。现有文献基本都是从历史学和政治学角度探讨穆麟德在华以及在朝鲜的政治作为。近年来,国内学界已逐渐关注穆麟德的学术成果,但对穆麟德的生平以及汉学成就的认识仍较模糊,全面论述其汉学成果的着述迄今未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厘清穆麟德的汉学之路,全面梳理其学术成果并进行评价,介绍其汉学思想概貌。(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6年04期)

姚晓丹[10](2016)在《交流使德国人更客观了解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已成为德国在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德国则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技术引进和投资来源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呼唤着两国在文化领域展开更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以加强两国民众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青少年的理解互(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8-03)

德国汉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中德经济文化交流等的逐渐加强,德国汉学研究也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中国形象作为汉学研究中的一个内容,它既是一种客观知识的体现,又表现为在集体无意识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学术层面的客观研究对象与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形象逐渐地得以交融,体现出它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想象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德国汉学作为中国形象在域外建构的参照系,所给我们提供的可资借鉴的理论和精神资源是宝贵的,它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也给予我们启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国汉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丁逢.德国女性汉学家——罗梅君的汉学研究之路[J].青年文学家.2019

[2].周建萍.德国汉学中的中国形象建构问题研究[J].文化与诗学.2018

[3].胡梦霞.德国汉学研究的盛况恐怕难以再现[N].文汇报.2018

[4].卢文婷.顾彬的苛评与中国的自我想象——兼谈谢淼《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8

[5].刘燕.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阐释、翻译与交流之汉学路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

[6].卢文婷.想象自我的方式[N].文艺报.2017

[7].杜卫华.德国汉堡大学汉学专业的人物与历史[J].国际汉学.2017

[8].盛洋.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学系简介[J].中国俗文化研究.2017

[9].卢铭君.从海关洋员到汉学家——德国人穆麟德的汉学之路及其汉学思想[J].国际汉学.2016

[10].姚晓丹.交流使德国人更客观了解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标签:;  ;  ;  ;  

德国汉学论文-丁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