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环境论文_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步行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城市,空间,地下,街区,城市规划,社区。

步行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1](2019)在《关联·机制·治理: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高密度城市步行适宜性环境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不仅仅包含连续、优美且尺度宜人的步行空间,适宜的温度、风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的行走体验。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伦敦、巴黎、布鲁塞尔、巴塞罗那等为代表的高密度欧洲城市出现了过于炎热、寒冷或强风等不适宜的城市微气候,严重影响甚至迫使人们减少或避免在相关城市空间中的步行等户外活动。同时,针对可步行城市的大量既有研究侧重分析城市步行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及其内在机制,如景观、步行道宽度、休憩设施等,对影响人们户外活动时生理感受的城市微气候要素的研究较少,如温度和风速等。因此,在具体讨论和衡量人们在城市中的步行体验以及提升城市步行适宜性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微观气候治理逻辑值得探索。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物质空间与城市微气候之间的交互影响,归纳总结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而提出一种行人尺度和以步行适宜性为导向的城市微气候管控策略及治理逻辑,来提升高密度、高强度城市建成区中人们步行时的生理感受,从另一角度优化高密度城市中的步行适宜性,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刘海芊,毕书卉[2](2019)在《形态学视角下的旧城商业街区步行环境提升——以杭州武林路步行商业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商业街区是城市物资的集聚地和历史文化的承载地,提升其步行环境不仅是旧城商业街区更新的主要内容,更是旧城中心区复兴的重要措施之一。武林路历史悠久,自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街。然而,如今的武林路商业街区正面临着空间环境衰败、交通秩序混乱以及本土文化埋没等诸多问题,不舒适的步行体验已经成为削弱街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街区步行环境的提升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武林路商业街区的步行环境进行解读和评价,并且提出在不同尺度层级上完善业态布局、连通步行网络、丰富公共空间,以及延续传统肌理、活化历史遗存等更新策略,以增强步行环境的空间连续性,维护城市肌理的时间稳定性,全方位提升街区的步行环境,使其再现昔日的繁荣与活力。(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李博文,杨培峰[3](2019)在《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步行环境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杨公桥立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提出,步行作为绿色出行方式地位逐渐得到回归,然而城市立交桥作为现代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产物,其附属空间的步行属性及步行环境建设往往得到忽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步行环境评价丰富了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研究内容,评价结果可为立交桥附属空间步行环境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步行环境的相关研究,借助AHP分析法从步行环境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四个层面构建起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重庆杨公桥立交为例进行应用,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评价结果加以验证,并由此提出城市立交附属空间步行环境提升策略:合理组织步行流线,完善步行体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步行安全;提升步行环境品质,升级步行体验;植入城市文化元素,营造步行空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孙宇虹,李镝,李雪琦,杨柳,王贞[4](2019)在《步行友好视角下社区饮食环境对居民BMI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基于步行友好视角,将居民获取饮食的行为过程进行分解,提出社区的饮食环境可以从"步行环境"、"餐饮环境"以及"个人意愿"叁个维度进行解读,并以南京典型的5个居住社区为例,结合大小数据,探讨了这叁个维度对居民BMI存在的影响。在比较多种模型后,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居民的社群属性和个人饮食习惯两类变量对肥胖程度影响较为显着;②部分步行环境要素与居民肥胖程度呈现一定负相关性;③餐饮设施供给情况基本不对肥胖程度造成影响。最后,基于步行环境对居民健康带来的正负效应,认为社区步行环境的改善可能会造成餐饮环境趋于不健康,规划建设应对这一可能的矛盾加以关注。(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9-10-19)

李天依[5](2019)在《社区环境视角居民步行行为与心理需求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A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环境层面的步行适宜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为把握居民步行行为与心理需求,以社区环境中的步行行为、步行需求、步行网络、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报告统计、实地调研、行为跟踪调查、形态分析、访谈等手段,探析步行行为心理需求与社区整体环境和微环境两个层面的关系,发现在微环境层面步行行为心理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改变、适应、激发"的交互影响关系。得出有形层面的步行行为心理需求为网络化、致密性、外向化、叁维化,无形层面的步行行为心理需求为交往需求、生活服务需求、舒适需求、美学需求。认为为步行心理需求划分层级难以反应路线及空间品质,步行行为需求与空间形态的匹配/分异程度能更好地评价步行环境质量。(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9-10-19)

孙佩锦,陆伟,吴亮[6](2019)在《大连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品质对步行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缺乏运动导致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微观城市环境品质作为宏观建成环境的补充,在行人的感知与体验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通过人口密度、路网密度、设施可达性和宏观建成环境等指标进行多阶分层抽样选取样本社区;在社区范围内测量与可步行性相关的微观城市特征,包括客观建成环境,城市设计品质(可识别性、围合感、人性化尺度、透明度与复杂性)以及微观步行环境特征;进而应用负二项模型分析微观环境与步行人数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意向、人性化尺度、透明度与微观步行环境都对行人步行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江美莹[7](2019)在《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步行环境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国家地广人稀,低密度郊区蔓延形势普遍存在;而我国由于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虽然发生背景不同,但国内外都出现了城市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政府和科研机构将目光转移至城市规划,希望寻求规划的途径来实现城市公共健康事业并付诸实践。多年来以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形式进行合作、协调并取得一些成果,未来还需继续深入思考、探讨以促进公共健康事业在社区步行环境中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9期)

于果,邓莹,程淑君,文慧珍[8](2019)在《探索建设高品质城市地下步行空间环境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对于地下空间的需求而逐步发展,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已成为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国家之一。而地下步行系统作为城市地下空间所承载的主要功能之一,如何在建设时期,提升地下步行系统的人行使用体验,塑造高品质的环境,已成为日前需要考虑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从使用人群的心理感受为切入点进行思考,以多伦多市地下步行系统PATH为例,对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地下步行空间环境的设计管控等内容上进行深度剖析的同时,分析现阶段国内地下步行空间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借鉴PATH建设时期的先进经验,提出对地下步行空间环境调控的方法,为未来中国城市地下步行空间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刘吉祥,周江评,肖龙珠,杨林川[9](2019)在《建成环境对步行通勤通学的影响——以中国香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步行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城市居民步行频率持续下降,相应地带来体力活动水平的持续降低,伴随着肥胖等慢性非传染病广泛蔓延,值得警惕。西方很多研究证实了建成环境(常以"3D"或"5D"等模型刻画)对步行行为的影响。基于西方的结论对于中国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具有与西方城市大相迥异的建成环境的城市是否适用?不同的人群由于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和生活节奏、习惯,其步行行为受建成环境的影响在方向、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以香港为案例地,以职员和学生2类人群的步行通勤通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利用香港人口普查数据、Open Street Map数据以及中原地图数据等,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发现:①通勤通学距离是影响职员和学生步行通勤通学行为的最重要变量;②以"5D"模型刻画的建成环境对香港居民步行通勤通学行为的影响,与西方情境下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香港,距地铁站的距离与职员和学生步行通勤比例相关性均不显着;③建成环境对步行通勤通学行为的影响,在职员与学生两类人群之间在方向和强度上存在显着差异。例如人口密度与职员步行通勤比例负相关,但与学生步行通学比例正相关。研究凸显了在"建成环境-交通行为"关系研究中情境(context)和人群区分(segmentation)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陈雪柠[10](2019)在《中关村街道最“好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关村街道步行环境在全国领先。近日,国际公益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城市活力中心的步行性研究》。在全国50个城市的71个城市活力中心里,北京中关村街道环境指数得分最高,对行人最友好。(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5-18)

步行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旧城商业街区是城市物资的集聚地和历史文化的承载地,提升其步行环境不仅是旧城商业街区更新的主要内容,更是旧城中心区复兴的重要措施之一。武林路历史悠久,自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街。然而,如今的武林路商业街区正面临着空间环境衰败、交通秩序混乱以及本土文化埋没等诸多问题,不舒适的步行体验已经成为削弱街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街区步行环境的提升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武林路商业街区的步行环境进行解读和评价,并且提出在不同尺度层级上完善业态布局、连通步行网络、丰富公共空间,以及延续传统肌理、活化历史遗存等更新策略,以增强步行环境的空间连续性,维护城市肌理的时间稳定性,全方位提升街区的步行环境,使其再现昔日的繁荣与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步行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关联·机制·治理:基于微气候评价的高密度城市步行适宜性环境营造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9

[2].刘海芊,毕书卉.形态学视角下的旧城商业街区步行环境提升——以杭州武林路步行商业街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3].李博文,杨培峰.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步行环境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重庆杨公桥立交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4].孙宇虹,李镝,李雪琦,杨柳,王贞.步行友好视角下社区饮食环境对居民BMI的影响[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9

[5].李天依.社区环境视角居民步行行为与心理需求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A社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9

[6].孙佩锦,陆伟,吴亮.大连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品质对步行行为的影响[J].新建筑.2019

[7].江美莹.公共健康视角下社区步行环境研究综述[J].四川建材.2019

[8].于果,邓莹,程淑君,文慧珍.探索建设高品质城市地下步行空间环境的方法[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9].刘吉祥,周江评,肖龙珠,杨林川.建成环境对步行通勤通学的影响——以中国香港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

[10].陈雪柠.中关村街道最“好走”[N].北京日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北京西单广场步行环境资料来源...节点的的步行交通联系——以美国圣迭...),而且,节点周边环境也成为了非机...海牙市政厅与图书馆典型的步行环境北京主府井,“储性界面”参与的#~步行环境缺乏行道树

标签:;  ;  ;  ;  ;  ;  ;  

步行环境论文_西蒙·马尔温,杨俊宴,郑屹,乔纳森·拉瑟福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