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内流动论文_桂佳林,陈钰婷,刘丽华,马冠钦,杨万里

导读:本文包含了缸内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流,动能,直喷,活塞,米勒,燃烧室,试验台。

缸内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桂佳林,陈钰婷,刘丽华,马冠钦,杨万里[1](2018)在《基于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缸内流动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D对某米勒循环发动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进气道喉口附近截面积、燃烧室进气鼻梁区气门遮蔽以及活塞顶凸台高度和凹坑直径对米勒循环发动机缸内瞬态滚流比和湍动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进气道喉口附近截面积、燃烧室进气鼻梁区气门遮蔽以及活塞顶凸台高度和凹坑直径能够提高缸内滚流比和湍动能,3种优化方案对缸内流动改善的效果顺序依次为进气道、活塞和燃烧室。(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动力装置》期刊2018年04期)

郝斌[2](2018)在《EIVC无节气门汽油机缸内流动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节能环保要求和电动汽车冲击的双重影响下,提高燃油经济性已经成为内燃机行业继降低排放之后的新挑战。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通过改变进气门升程曲线的最大高度和开启持续期进行负荷调节,能够避免节气门节流损失,对于提高预混汽油机中小负荷下的燃油经济性十分有效。但无节气门汽油机在降低泵气损失的同时也存在着缸内燃烧恶化的问题,而进气压缩过程中的缸内流动对于压缩末期湍动能及汽油机的火焰传播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缸内流动组织是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选取2000r/min、0.189MPa小负荷工况对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和传统节气门汽油机进行台架试验,并利用CONVERGE搭建对应的叁维瞬态仿真模型,研究两种模式的缸内工作过程差异。结果表明,进气门早关模式下的缸内最高爆发压力降低,出现位置大幅延后,不利于指示功的转化。对仿真结果的叁维流场进行分析发现,缸内滚流比明显减弱,不利于在压缩后期向湍流运动转化,点火时刻湍动能下降36.5%,是导致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燃烧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进气门早关负荷控制方式在进气压缩过程中对缸内流动的影响,选取2000r/min、3500 r/min和5000 r/min叁个转速以及实测的叁条对应不同负荷的进气门升程曲线组成9个工况点,对比分析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缸内流动特点随负荷及转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负荷下的进气门最大升程较小,可以在进气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湍动能峰值;但随着进气门的提前关闭以及充量系数较低,更大的衰减幅度和更长的衰减持续期导致点火时刻缸内湍动能反而更低。而随着转速的增加,上述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然后,为增强缸内气流运动提出了一种螺旋槽进气门结构,利用气道稳态试验进行性能评价的同时结合稳态流动计算模型对流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槽结构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涡流运动,且在低气门升程时作用更加明显;但其在小负荷下的节流损失也相应增加,并且会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增大。最后,利用工作过程仿真评价螺旋槽进气门在进气门早关模式下对缸内流动、燃烧的影响。保持2000r/min、0.189MPa时的参数不变,将原机一个进气门替换为螺旋槽进气门后发现,缸内宏观流动加强,点火时刻湍动能提升9.1%,火焰传播速度加快,最高爆发压力出现位置提前4.5° CA,说明螺旋槽进气门在该工况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缸内的流动与燃烧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5)

洑慧,李理光[3](2017)在《基于缸内流动的甲醇发动机燃烧室选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甲醇发动机开发,应用CFD仿真分析技术,得到了不同燃烧室形状对缸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案2的燃烧室效果最好。与原燃烧室相比,在点火时刻火花塞附近气流速度低,湍动能大,有利于火核形成及火焰传播;良好的缸内气流运动,有利于油气混合,改善燃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17年06期)

叶伊苏,王伟民,黎华平[4](2017)在《基于缸内流动喷雾燃烧CFD仿真的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款1.0L叁缸增压直喷汽油机,建立了燃烧系统CFD仿真模型,并详细描述了换气、喷油器喷雾特性等边界条件的设置。分析了其额定功率点下的缸内瞬态流动、喷雾、混合气形成以及燃烧过程。原设计状态下,点火前缸内湍动能分布以及燃油浓度分布不够合理,火焰传播不对称,存在爆震风险。通过优化设计进气道及活塞冠面,缸内滚流运动及点火前湍动能提升,燃油浓度分布改善,燃烧速度加快约3°CA,同时由于omega涡流降低,排气侧湍动能改善,火焰均匀传播到气缸四周。最终的设计方案下,滚流、湍动能、火花塞周围流场、湿壁、燃油浓度分布以及火焰传播均能满足工程目标。在随后的单缸光学可视化发动机试验中,各工况下的混合气形成、湿壁及燃烧均能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崔磊[5](2017)在《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扫气过程中缸内流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中,直流扫气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将缸内废气排出气缸并为下一循环提供充足的新鲜气体,另一方面也产生涡流运动加强燃油与空气混合,从而改善燃烧效率。本课题自主建立了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扫气流动试验台,开展了缸内扫气涡流的试验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开展了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瞬态扫气过程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自主建立了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扫气实验台,实现了先进Stereo PIV技术与叶片风速仪技术对缸内扫气涡流的实时测试。与国外试验台相比,本试验台更接近于实机结构,扫气压差也大幅提升。测试手段方面,Stereo PIV与叶片风速仪对缸内涡流转速测量的结果趋势一致,二者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二、开展了扫气过程中缸内流动特性的稳态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因素下缸内流场的演变规律、缸内气流流通特性与涡流强度、以及扫气涡流的均匀性等。研究发现,随着气流向下游流动,轴向速度分布的尾流形态逐渐减缓,切向速度分布逐渐由伯格斯涡转变为刚体涡形态;随着扫气口径向切角的增大,缸内扫气涡流强度逐渐增大,全局速度逐渐减小,同时近扫气口附近截面会出现回流现象;活塞位置对缸内涡流形态及涡心位置均会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活塞位置的上移,扫气气流的轴向分量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扫气压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通能力或进气量上,对缸内涡流形态及涡流强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增大扫气压差能够在扫气口处实现更加均匀的进气;排气门旋转对气缸中上游截面流场几乎没有影响,仅对近排气门附近截面处的涡流强度有一定加强。在此基础上,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OD)分解及涡心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大尺度涡流对缸内湍流多尺度特性及涡心进动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扫气涡流的进动现象主要是由缸内拟序结构引起的,而高强度大尺度涡流是维系流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提出扫气非稳定性系数的概念对扫气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发现,近扫气口附近区域的扫气性能普遍偏低,同时强涡流也会对近排气门区域的扫气性能产生消极影响,而扫气压差的变化则对扫气性能基本没有影响。叁、通过稳态扫气过程的大涡模拟研究,发现随着扫气口径向切角的增大,近扫气口涡心区域由于压力较低会出现回流现象。通过统计涡心位置的变化,量化了扫气涡流的进动周期。在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扫气过程的瞬态模拟研究中,发现实机工作过程中扫气具有非均匀性的特点。通过扫气阶段不同时刻下缸内速度场的分析可知,扫气初始阶段近扫气门处会产生较强的回流扰动现象,但是随着扫气口的完全打开,该现象会消失。在扫气口开启的初始阶段,涡量场显示进气射流的强烈扰动作用直接导致新鲜气体与燃烧废气的大量混合。通过对比扫气阶段典型时刻下涡心位置、全局速度及涡流强度的变化,发现稳态扫气试验与实机瞬态模拟得出的规律是相似的,进一步证明了稳态扫气试验相关结果对实际发动机开发研究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宪会,王天友,刘大明,李卫,赵鹏[6](2016)在《可变滚流对缸内流动循环变动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IV技术在一台基于直喷汽油机(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改造的光学发动机上测量了缸内滚流运动,通过进气道入口处翻板和进气道内挡板改变缸内滚流比,并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方法将流场分解为平均流场、拟序流场、过渡流场和湍流流场,分析滚流运动对气流循环变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翻板和挡板的组合能有效改变流场结构,使GDI汽油机缸内形成大尺度的单一滚流,滚流比提高近叁倍。通过本征正交分解分析发现,拟序流场中拟序结构涡团的变动是缸内气流循环变动的主要来源。大尺度强滚流使平均流场占能比例大幅提升达30%,减少了能量向拟序流场的传递,使拟序流场循环变动降低近50%,从而抑制了缸内气流运动整体的循环变动。(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马富康,赵长禄,赵振峰,王豪,于霞[7](2016)在《对置活塞发动机缸内流动的模型分析与仿真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缸内流动的组织方法与影响规律,分别设计均匀和非均匀进气腔以及平顶和凹坑活塞进行缸内流动计算。通过建立缸内流动的零维模型,对缸内流动的组织和影响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同时,通过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验证了零维模型的分析结论。研究表明,均匀进气可组织较强的缸内涡流,非均匀进气配合活塞顶面的凹坑导流结构,可实现缸内流动的合理组织和平均湍动能变化,相比平顶活塞缸内湍动能提高了1.5倍。(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刘辰朋,朱骏,吴杰,夏倩,刘博[8](2016)在《大缸径气体机缸内流动燃烧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TAR-CD软件对大缸径气体机的叁维流动、燃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与文献中的放热率曲线的对比,验证了叁维仿真分析的合理性;得到了大缸径气体机缸内流场分布的详细信息,为后续优化奠定了基础,并为结构计算提供了热力学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连接通道个数对气体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大缸径气体机,预燃室容积相同时,6个连接通道的燃烧效果好于4个通道的。(本文来源于《柴油机》期刊2016年01期)

王晓兰,姚炜,张应兵[9](2015)在《基于缸内流动CFD分析的发动机活塞设计选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是发动机燃烧系统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一款良好匹配的活塞能组织更好的缸内气体流动,从而提升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并降低排放。介绍一起发动机活塞设计选型的实例,在正向设计过程中利用CFD手段分析不同活塞带来的缸内流动变化,并根据流动状态进行活塞的选型匹配。(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5年08期)

卜子华,许涛[10](2015)在《某柴油机缸内流动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CFD软件FIRE对某型柴油机的缸内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得到了气流在缸内的分布情况、缸压值以及涡流比,并对燃油的雾化能力进行了评估。(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15年04期)

缸内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节能环保要求和电动汽车冲击的双重影响下,提高燃油经济性已经成为内燃机行业继降低排放之后的新挑战。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通过改变进气门升程曲线的最大高度和开启持续期进行负荷调节,能够避免节气门节流损失,对于提高预混汽油机中小负荷下的燃油经济性十分有效。但无节气门汽油机在降低泵气损失的同时也存在着缸内燃烧恶化的问题,而进气压缩过程中的缸内流动对于压缩末期湍动能及汽油机的火焰传播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缸内流动组织是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选取2000r/min、0.189MPa小负荷工况对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和传统节气门汽油机进行台架试验,并利用CONVERGE搭建对应的叁维瞬态仿真模型,研究两种模式的缸内工作过程差异。结果表明,进气门早关模式下的缸内最高爆发压力降低,出现位置大幅延后,不利于指示功的转化。对仿真结果的叁维流场进行分析发现,缸内滚流比明显减弱,不利于在压缩后期向湍流运动转化,点火时刻湍动能下降36.5%,是导致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燃烧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进气门早关负荷控制方式在进气压缩过程中对缸内流动的影响,选取2000r/min、3500 r/min和5000 r/min叁个转速以及实测的叁条对应不同负荷的进气门升程曲线组成9个工况点,对比分析进气门早关无节气门汽油机缸内流动特点随负荷及转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负荷下的进气门最大升程较小,可以在进气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湍动能峰值;但随着进气门的提前关闭以及充量系数较低,更大的衰减幅度和更长的衰减持续期导致点火时刻缸内湍动能反而更低。而随着转速的增加,上述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然后,为增强缸内气流运动提出了一种螺旋槽进气门结构,利用气道稳态试验进行性能评价的同时结合稳态流动计算模型对流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槽结构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涡流运动,且在低气门升程时作用更加明显;但其在小负荷下的节流损失也相应增加,并且会随着转速的升高而增大。最后,利用工作过程仿真评价螺旋槽进气门在进气门早关模式下对缸内流动、燃烧的影响。保持2000r/min、0.189MPa时的参数不变,将原机一个进气门替换为螺旋槽进气门后发现,缸内宏观流动加强,点火时刻湍动能提升9.1%,火焰传播速度加快,最高爆发压力出现位置提前4.5° CA,说明螺旋槽进气门在该工况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缸内的流动与燃烧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缸内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桂佳林,陈钰婷,刘丽华,马冠钦,杨万里.基于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缸内流动优化[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8

[2].郝斌.EIVC无节气门汽油机缸内流动强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洑慧,李理光.基于缸内流动的甲醇发动机燃烧室选型[J].内燃机.2017

[4].叶伊苏,王伟民,黎华平.基于缸内流动喷雾燃烧CFD仿真的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优化设计[J].汽车科技.2017

[5].崔磊.船用低速二冲程柴油机扫气过程中缸内流动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

[6].张宪会,王天友,刘大明,李卫,赵鹏.可变滚流对缸内流动循环变动影响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6

[7].马富康,赵长禄,赵振峰,王豪,于霞.对置活塞发动机缸内流动的模型分析与仿真验证[J].系统仿真学报.2016

[8].刘辰朋,朱骏,吴杰,夏倩,刘博.大缸径气体机缸内流动燃烧的仿真研究[J].柴油机.2016

[9].王晓兰,姚炜,张应兵.基于缸内流动CFD分析的发动机活塞设计选型[J].汽车零部件.2015

[10].卜子华,许涛.某柴油机缸内流动数值分析[J].内燃机.2015

论文知识图

截面速度图(e)1.75D截面速度图(d)1D挡板缸内流线及不同截面速度图不同瞬变率下EGR率响应对比柴油机进排气道剖面图阀控缸系统原理图对置二冲程柴油机缸内流动形式对...

标签:;  ;  ;  ;  ;  ;  ;  

缸内流动论文_桂佳林,陈钰婷,刘丽华,马冠钦,杨万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