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枯萎病及其防治技术初报

沙棘枯萎病及其防治技术初报

一、沙棘枯萎病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珍[1](2009)在《黑龙江沙棘干缩病病原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棘是当前固沙造林、改造自然、美化环境的主要树种,特别是近几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一直把沙棘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锋树种。随着沙棘尤其是引种沙棘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沙棘病害日益严重,尤其是世界上危害沙棘最严重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沙棘干缩病,导致大量沙棘植株死亡。本文运用真菌学、林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沙棘为研究对象,对引起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及无公害防治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黑龙江省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为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sporotrichioides)。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生长最适pH值为7,生长所需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和蛋白胨;病原菌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2)引起黑龙江省大果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可生长在沙棘不同部位。生长在沙棘不同部位的菌株存在致病力上的差异,生长于干部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各菌株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3)沙棘树栖真菌种群比较丰富。从沙棘植株上分离获得真菌37种,其中叶栖真菌14种、枝栖真菌11种、干栖真菌11种、根栖真菌7种,隶属3门、6纲、14目、14科、21属。树栖真菌多样性由根部至叶部呈上升的趋势。沙棘树栖真菌对引起沙棘干缩病的病原菌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菌株Alternaria tenuis和菌株Fusariumchlamydosporum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显着,菌株Trichoderma atroviride对病原菌生长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而菌株Phoma herbarum对病原菌生长起显着的促进作用。(4)沙棘干缩病的发生与营养元素有关。施用钙肥、含有多种元素的叶面肥、硼肥、磷钾肥以及硅锌肥均可使沙棘干缩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钙是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营养元素,土壤缺钙是引致沙棘干缩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施用钙肥可使沙棘干缩病发病率降低50%以上。

阮成江,张军,周自知[2](2008)在《沙棘干缩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及抗性品种初选》文中研究指明沙棘是重要的经济和水土保持植物,被称为沙棘癌症的干缩病是其主要病害。对沙棘干缩病的症状与发病规律进行了观测,并对不同沙棘品种的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沙棘干缩病发病初期,感染部位出现零星分布的黄色斑,随后叶片变黄、脱落,生长势减弱,果实不正常早熟,随着病情发展,感染部分树皮开裂、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干缩病侵染主要发生在树颈处,且主要发生在3龄以上的植株,树颈以上部分因干缩病死亡后并不影响根系重新萌发新植株,且同一基株上的不同分株感干缩病后的死亡互相影响较小。根据病情指数初选出的高度抗干缩病沙棘品种有亚历山大12号、中国无刺雄株和柳沙2号等,感干缩病沙棘品种有红毛雄株、橙色、柳沙1号和阿列伊等。这为认识和研究沙棘干缩病发病机制、克隆抗干缩病基因及培育抗干缩病沙棘品种提供了材料和研究基础。

马超德[3](2008)在《沙棘木蠹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灌木或小乔木,对比较恶劣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强,是我国“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沙棘富含生物活性物质,是多种医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的药食两用的重要资源型植物。我国沙棘林200万hm2,占世界的90%以上,对改善生态与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Chou,Fang et Che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线角木蠹蛾属(Holcocerus),是我国“三北”地区近10年来新出现的暴发性沙棘钻蛀性害虫,造成晋、陕、蒙、宁、辽、甘等省(区)约16万hm2的沙棘林枯死,成为制约沙棘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影响到沙棘分布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对沙棘木蠹蛾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天敌种类与自然控制效能、性信息素的开发应用、营林控制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沙棘木蠹蛾的成灾机制方面尚未涉及。对于沙棘木蠹蛾这样成灾面积与自然分布区域很广的害虫,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地区沙棘木蠹蛾种群的遗传学关系,可以探索各地沙棘木蠹蛾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的内在联系,为揭示其种群暴发成灾的机制奠定基础,从而为其区域性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采用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6个主要沙棘木蠹蛾危害区的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AFLP分析过程进行了实验条件优化,建立了一套适合沙棘木蠹蛾的反应技术体系。首先通过比较不同的DNA提取方法,确定了改良的蛋白酶K-SDS法,所提取的沙棘木蠹蛾基因组DNA样品纯度高、完整性好,可为AFLP分析提供高质量的DNA模板。从80对带有3个选择性碱基的EcoRⅠ/MseⅠ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10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为进一步的AFLP分析奠定了基础。(2)运用进一步选择得到的4对引物组合,建立了6个沙棘木蠹蛾种群共180个供试个体的AFLP指纹图谱,共获得可分析的总条带数284条,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清晰谱带数为71条。获得AFLP清晰谱带最多的引物组合E1/M3达80条,最少的引物组合E2/M1为61条。(3)根据试验获得的DNA指纹图谱,用系统聚类法对这些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几个沙棘木蠹蛾的地理种群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的AFLP统计结果,都显示出沙棘木蠹蛾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4)根据沙棘木蠹蛾遗传距离进行的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三组:山西右玉与河北丰宁、陕西吴起与内蒙古东胜、宁夏彭阳与辽宁建平。即山西右玉种群和河北丰宁种群亲缘关系最近,并且,这两者与宁夏彭阳和辽宁建平的聚类亲缘关系最远。

宗世祥[4](2006)在《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全球沙棘栽植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人工林建设最具成效的沙棘大国,现有沙棘林面积近200万hm2,占世界沙棘林面积的90%以上。沙棘不但是我国三北地区绿化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最有潜力和前途的树种;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物资源。近几年,沙棘木蠹蛾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山西、陕西和宁夏等地沙棘林内大面积暴发,给我国的沙棘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虫以前从未大面积发生危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种群动态、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引诱剂和相应的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室外对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该虫约4年1代。老熟幼虫5月上旬入土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末,终见于9月初,期间经历两次羽化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和7月下旬。卵集中产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孵化率达90%以上,卵期16d。幼虫常常十几头至上百头聚集在一起且具有转移危害的习性。老熟幼虫在树基部周围的土壤中化蛹,化蛹深度在地下10cm左右,蛹期31d。成虫羽化集中在16:00~19:00,交配高峰在21:30左右;雌雄性比在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为1:0.85和0.912:1;雌虫产卵集中在交配后的第二天20:30~22:00之间;雄虫寿命2-8d,雌虫寿命3-8d。以幼虫在树干部和根部越冬,坡向不同,危害程度不同的沙棘林地并不影响其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2、通过利用传统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得出其卵、幼虫和蛹的空间格局均为负二项分布,即聚集分布。幼虫的最佳抽样方法为棋盘式。3、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和有效积温研究结果表明:恒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2.056±0.176℃,有效积温K=295.203±4.094日度;变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5.481±0.419℃,有效积温K=202.356±13.057日度,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16.746±0.835℃,有效积温K=101.549±12.579日度。蛹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1℃。变温条件下,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1天,卵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6天。4、通过测量幼虫的头宽、体长、体宽、上颚长和宽等指标,确定其共有16龄。不同龄幼虫前胸侧毛L1、L2和L3以及腹足大小等指标可以用于幼虫龄期的划分。5、沙棘主要钻蛀性害虫种群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

邢渤庶,王星,孟庆涛[5](2005)在《沙棘与黑加伦混交林的营林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对沙棘这种灌木或亚乔木同黑加伦小灌木按一定模式营造的混交林与沙棘黑加伦两种纯林进行生长发育、结实、病虫害发生率等方面调查,发现各种营林指标混交林明显优于纯林。因此可以提倡营造这样一种模式的混交林。

李秀寨,李根前,韦宇,贺斌[6](2005)在《中国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沙棘死亡及死因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沙棘死亡有分株个体和无性系两种类别;沙棘的死亡因子繁多且复杂;任一单因子可致沙棘分株个体死亡,但不大可能令整个无性系趋于毁灭;各因子综合作用促成大片沙棘走向崩溃,这很可能是一种林木衰退病。

张军,孟庆涛,周自知,李宏伟,孙龙生[7](2001)在《沙棘枯萎病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文中认为两年来对沙棘枯萎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菌为Fusarium sp;同时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确定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为主要防治药剂。

二、沙棘枯萎病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枯萎病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沙棘干缩病病原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引言
    1.1 沙棘
    1.2 沙棘病害
        1.2.1 干部病害
        1.2.2 枝部病害
        1.2.3 根部病害
        1.2.4 叶部病害
        1.2.5 果实病害
    1.3 无公害防治
        1.3.1 生物防治
        1.3.2 强化农业生态防治的基础地位,重视农业技术防治和人工防治
        1.3.3 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2 沙棘干缩病病原菌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常用仪器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所用培养基
        2.1.4 病原菌的分离
        2.1.5 致病性测定
        2.1.6 病原鉴定
        2.1.7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害症状
        2.2.2 分离结果
        2.2.3 致病性测定
        2.2.4 病原菌的鉴定
        2.2.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沙棘树栖真菌及对干缩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菌株分离纯化
        3.1.3 菌株的鉴定
        3.1.4 拮抗菌株的筛选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沙棘树栖真菌群落组成
        3.2.2 沙棘树栖真菌描述
        3.2.3 拮抗菌株的筛选
    3.3 小结
4 不同营养肥料对沙棘干缩病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病害的症状
        4.2.2 不同营养肥料对沙棘干缩病发病率的影响
    4.3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沙棘干缩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及抗性品种初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1.2 干缩病症状与发病规律观测
    1.3 干缩病抗性品种初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缩病的症状与发病规律
    2.2 抗干缩病沙棘品种初选
3 讨 论

(3)沙棘木蠹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属植物及其综合效益
        1.1.1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与分布
        1.1.2 沙棘属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1.1.3 沙棘开发的效益、现状与问题
    1.2 沙棘病虫害研究概况
        1.2.1 俄罗斯对沙棘病虫害的研究
        1.2.2 加拿大的主要沙棘病虫害
        1.2.3 印度的主要沙棘病虫害
        1.2.4 中国对沙棘病虫害的研究
    1.3 沙棘木蠹蛾研究进展
        1.3.1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征
        1.3.2 沙棘木蠹蛾危害面积与损失
        1.3.3 沙棘木蠹蛾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1.4.1 沙棘的“三大”效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2 沙棘木蠹蛾对沙棘林造成严重威胁
        1.4.3 灾害发生机制研究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基础
        1.4.4 为国内外其它灌木害虫的研究提供借鉴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昆虫科学中的应用
        1.5.1 常用的分子标记
        1.5.2 AFLP 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与应用
        1.5.3 分子遗传标记在昆虫学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1 沙棘木蠹蛾AFLP 分子标记技术路线
2. 沙棘木蠹蛾AFLP 技术体系的建立
    2.1 沙棘木蠹蛾基因组DNA 的准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AFLP 反应体系的建立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
        2.3.2 沙棘木蠹蛾基因组DNA 及质量检测
        2.3.3 酶切连接
        2.3.4 预扩增
        2.3.5 选择性扩增
        2.3.6 引物筛选
    2.4 讨论
        2.4.1 沙棘木蠹蛾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
        2.4.2 沙棘木蠹蛾AFLP 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 不同地理种群沙棘木蠹蛾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供试材料与实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沙棘木蠹蛾AFLP 指纹图谱的建立
        3.2.2 沙棘木蠹蛾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与展望
        4.2.1 论文主要创新点
        4.2.2 讨论
        4.2.3 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4.2.4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图

(4)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 我国灌木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3 沙棘主要病虫害种类
    1.4 沙棘木蠹蛾及其研究进展
    1.5 地统计学在昆虫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1.6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昆虫种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7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与研究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与沙棘有关的几种常见木蠹蛾的鉴别
    2.1 五种木蠹蛾形态特征比较
    2.2 成虫分类检索表
    2.3 幼虫分类检索表
3 沙棘木蠹蛾生物学特性
    3.1 分布与危害
    3.2 形态特征
    3.3 世代发育
    3.4 生活习性
    3.5 越冬
    3.6 天敌
    3.7 小结
4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4.1 试验地概况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沙棘木蠹蛾空间格局的研究
    5.1 试验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结果和讨论
6 沙棘木蠹蛾蛹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7 沙棘木蠹蛾幼虫龄期结构的初步研究
    7.1 材料和方法
    7.2 分析方法
    7.3 结果分析
    7.4 讨论
8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种群生态位研究
    8.1 试验地概况
    8.2 研究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9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
    9.1 材料和方法
    9.2 结果分析
    9.3 小结
10 主要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致谢
附图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6)中国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死亡
2 沙棘死亡的相关因子
    2.1 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与沙棘死亡
    2.2 造林地水分条件与沙棘死亡
    2.3 干旱与沙棘死亡
    2.4 林龄老化与沙棘死亡
    2.5 造林密度与沙棘死亡
    2.6 病虫害与沙棘死亡
    2.7 管护措施与沙棘死亡
3 沙棘致死的一般观点
    3.1 自然死亡
    3.2 单因致死分析
    3.3 多因素致死分析
4 沙棘死亡的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5 结论

四、沙棘枯萎病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沙棘干缩病病原及无公害防治的研究[D]. 孙海珍.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2]沙棘干缩病症状与发病规律及抗性品种初选[J]. 阮成江,张军,周自知.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8(05)
  • [3]沙棘木蠹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D]. 马超德.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4]沙棘木蠹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宗世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5]沙棘与黑加伦混交林的营林调查[J]. 邢渤庶,王星,孟庆涛. 沙棘, 2005(04)
  • [6]中国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的探讨[J]. 李秀寨,李根前,韦宇,贺斌. 沙棘, 2005(01)
  • [7]沙棘枯萎病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报[J]. 张军,孟庆涛,周自知,李宏伟,孙龙生. 沙棘, 2001(04)

标签:;  ;  ;  

沙棘枯萎病及其防治技术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