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林: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

陈春林: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

摘要:江西省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域之一,却囿于茶园面积小、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等因素难以进一步提升综合效益。介绍了江西省茶产业现状,分析了茶产业发展刚需不足的大环境,以及江西省茶业产业链重心过度一产化,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品牌支撑,产品结构单一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提出江西省茶产业走“六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茶产业逐渐从第一产业为主导向第二、三产业为主导转变。

关键词:六次产业化;茶产业;江西省;对策建议

茶产业是江西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江西省山地资源丰富,全省有宜茶荒坡荒山170 万m2,发展茶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虽然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全国其他产茶大省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茶产业的拓展和产业倍增,将是江西省重要的绿色发展载体之一,对江西省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实现绿色崛起意义重大。茶产业“六次产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江西省应积极落实茶产业“接二连三”的跨越。

1 文献回顾

茶产业是连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最活跃的要素,它既是农业产业的范畴,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范畴,它涉及到茶叶精深加工、茶工艺品生产、茶产品包装、茶产品流通、茶馆经营、茶旅游服务等诸多领域。就国内已有茶叶产业研究而言,学者已经开始重视茶叶产品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跨越。张海华等[1]提出加强闲置茶资源的增值利用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选,他们归纳现有茶资源增值利用的科技报道,总结出原茶行业科技模式、“茶+轻工/化工”科技模式,以及“茶+食用菌”跨界科技模式3大类。曾媛等[2]、石榕清[3]探讨了“互联网+”发展态势下如何更好推动茶叶产业信息化健康发展。尹圣珍等[4]归纳出江苏省休闲茶业的4种创意发展模式,即景观创意、产品创意、产业创意、活动创意。宋菲等[5]以我国沿海地区茶产业为例,探讨了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布局策略。耿松涛等[6]提出立足海南省茶叶特色,贯彻品牌化战略,重点发展茶业会展旅游项目。侯玉霞等[7]以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提出茶叶产业的全产业交叉渗透、全产品有效供给、全要素整合重组、全市场需求驱动,以及全过程深度体验等策略。

智和智拓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颜东从宏观、原材料等多方面对肥料行业近期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据他介绍,尿素后势企稳,或有阶段性上涨;磷铵涨势已起;钾肥需结合国际大合同结果,呈上涨趋势。他表示,整体而言,化肥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安全、环保持续高压,能源和原料市场高位运行,复合肥的成本压力因此在不断扩大,拥有原料和品质优势的生产企业将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目前,有关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研究专注茶叶本身发展的很多,上升到茶产业“接二连三”跨越的研究很少。吴昌华等[8]分析了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单产水平低、茶园老化严重、缺乏知名品牌、经营企业规模小而散、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体系不完善,并提出注重提高单产及提升品质、注重建立与发挥品牌效应、注重增加总量及加大规模等发展对策。李书学[9]就江西省茶叶发展的建议是:应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茶园良种工程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茶叶质量,特色品牌培育促茶叶产业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建设拓展市场网络等。刘秋华等[10]提出应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比较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并应从提升品质,扩大规模,进行品牌化经营和合理布局等方面入手发展江西茶叶。李道和[11]针对江西省茶产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茶产业发展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产业管理,完善产业协调机制,鼓励茶产业协同创新,提升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张春云[12]阐述了江西省茶叶标准化发展现状,提出江西省茶叶标准化发展对策。

2 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云南、福建、浙江等省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国内排名并不靠前。陈富桥等[13]从产业规模指标、产品专业化指标、科技水平指标、产业素质与效益指标4个维度对国内各省市茶叶产业发展进行排名,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排在第13位,依次低于福建、四川、云南、浙江、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广东、陕西、河南和广西。其中,江西省茶园面积全国排名11位,产量排名13位、单位面积产值排名12位,规模以上茶叶企业数量排名11位,中国驰名商标数量排名14位。

2.1茶产业发展的规模情况

江西省有5大重点茶产区。一是狗牯脑茶产区,包括遂川县、井冈山市、永新县、万安县、泰和县、上犹县、崇义县、兴国县等地,茶园面积约 5.333 万hm2。二是庐山云雾茶、宁红茶产区,包括修水县、庐山市、瑞昌市、都昌县、濂溪区、柴桑区、铜鼓县、彭泽县、武宁县等地,茶园面积约4.2 万hm2。三是婺源绿茶产区,包括婺源县、上饶县、玉山县、德兴市等地,茶园面积约2.667 万hm2。四是浮梁茶产区,包括浮梁县、乐平市,茶园面积约1.333 万hm2。五是白茶产区,包括资溪县、靖安县、贵溪市、永丰县等地,茶园面积约1 万hm2。

2017年,江西省茶园面积10 万hm2,比2014年增长32%;茶叶产量6.38 万t,比2014年增长44%;茶叶产值55亿元,比2014年增长41%。江西省规划:到2020年,茶园面积17.333 万hm2,其中标准生态茶园6.667 万hm2,茶叶总产量达到12 万t,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江西省的绿茶产量全国排名第11位,红茶产量全国排名第8位,黑茶产量全国排名第9位,白茶产量全国排第4位。2017年,全球茶叶产量568.6 万t,其中亚洲茶叶产量493 万t,占比86.7%。2017年,全国茶叶产量为260.9 万t,市场销售规模达到2 353亿元,茶园面积305.867 万hm2之余。2017年,江西省茶园面积仅占全国的3.3%,茶叶产量仅占全国的2.5%,茶业产值仅占全国的2.3%。江西省茶园的亩均产量低于全国水平,茶叶的单位价格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茶产业发展的品牌价值

气候因子 如光、温度、空气、水分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地理分布都有不同的作用。气候因子也被称为地理因子,因为气候因子随着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的改变而不同,如温度的纬度变化和降雨量的地理分布等均影响着植物的生活和分布。

运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够有效提升急救护理课堂教学成效。在实验教学、实践操作中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验的设计、急救方案的制订、模拟抢救中观察组学生配合良好,对于实现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护理提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该教学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值得有效推广。

2.3茶产业发展的企业基础

目前,江西省仍没有企业进入中国茶产业企业前30名,国内茶产业企业前30名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和广东等省。江西省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江西省宁红集团公司、浮梁县茶叶总公司、江西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

2.4茶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

江西省茶文化历史厚重,名山和名茶相印衬。在汉代就首开焙制茶叶先河,唐代怀海禅师在江西洪州百丈山首创寺院茶禅仪规,唐代茶叶专家陆羽评定庐山汉阳峰康王谷为“天下第一泉”,为庐山云雾茶平添魅力,庐山云雾茶也是宋、明、清朝的“贡茶”。江西在宋代占据了全国产茶区半壁江山,在清代婺源绿茶、江西宁州红茶、江西铅山河口红茶传播海外。此外,江西有欧阳修、黄庭坚、杨万里等一众名流留下的著名茶诗、茶文和茶事佳话,历史上有众多文人雅士在江西泛舟品茗、煮茶读书,留下不少田园生活的胜迹。

3 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行业发展的大环境

1)内销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国内茶产业市场主体多而杂,行业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需求弹性小,产品盈利空间小。

以往净水器在安装上需要两个水龙头的搭配,直饮与生活用水需要分别独立安装,常规水龙头主要洗菜、淘米,直饮水龙头则方便用户饮用。但双水管不仅增添安装工作量,有些台盆也并没有双水管的设计,还需专业人员打孔作业。有了这款智能龙头,只需一个位置就可以实现两个功能。

4)市场和服务体系薄弱。茶产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茶农组织化程度较低,茶叶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完善。茶叶市场体系尚不成熟,各主产茶区虽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营销市场,但规模较小,茶叶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量相对周边产茶省市显得十分薄弱。

2)外销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一般中小企业从事出口比较困难,外销以大型企业为主。目前,排前十位企业约占外销的50%~60%的市场。江西省茶叶外销占比很低,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茶叶企业和品牌屈指可数。

3)消费疲软供过于求,急需创造新产品。当前,全球茶叶刚需动力不足,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传统茶产业消费弹性小,生产弹性大。从生产角度,我国茶园面积每年约以100万亩以上递增,产量每年新增约10 万t,从消费角度,茶叶人均消费增长极其缓慢,茶叶出口滞增,且内需增长缓慢,茶叶本身的市场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此,茶产业不能仅仅依靠茶叶产量,需积极创造新产品,开辟需求新兴市场。

3.2茶业产业链重心过度一产化

茶产业三次产业化核心是依托文化创意传播茶文化,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要围绕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融生产、生态、生活等为一体,实现茶产业产值倍增。

1)茶产业是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特殊产业。茶产业的种植环节处于第一产业;加工环节就已经跨入第二产业领域;流通和消费创意环节则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

2)未来茶叶产业链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大头在第二、第三产业。对比茶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和增值能力,处于第一产业的种植环节最弱,处于第二产业的加工环节居中,处于第三产业的营销、产品创意和品牌经营等的市场空间和增值能力最强。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2型胸腺瘤合并MG组中胸腺Tfr细胞明显低于B2型胸腺瘤不合并MG组(见图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2型胸腺瘤合并MG组中胸腺Tfh细胞高于B2型胸腺瘤不合并MG组(见图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江西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多数休闲茶业园区经营方式单一,特色不突出,没有真正将江西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休闲茶业有机结合,文化底蕴感不强。文化挖掘不足,休闲茶业仍停留于概念层面,客群停留时间短、回头客少、重游率低。

5)缺乏创意人才。休闲茶业领域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和团队,尤其缺乏茶业创意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运营团队。由于缺乏创意人才,不少休闲茶业企业在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与品牌建立等方面乏善可陈。

外婆年纪大了,前段时间身体大不如从前,钱海燕忙着陪周启明做各种复查,没顾得上回诸暨看望外婆。却没想到外婆就这样走了。

树木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树木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同。在选择树种时,要因地制宜,适树造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基础。除了环境对幼苗成活率的影响外,树木生长的整个过程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作为人工林树种是苗木选择和育种的基础。在选择母树时,应选择生长初期的母树,因为它们的生长初期已经完成。栽培周期短,营养丰富,能满足树种数量和质量的需要。在育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苗木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根据栽培进度,应保证林木苗木的水肥供应,以保证苗木成活,促进苗木生长。

6)整体上,政府和企业对茶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尚未突破固有思维模式,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和转变增长方式。未来重点应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做文章,提升它们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所占的比例。

3.3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其他薄弱环节

1)传统型耕种、加工仍是主导。江西省茶园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茶产业综合加工和茶产品创新尚属起步阶段。

2)小规模生产经营,产品附加值低。很多茶园仍然是自采自制自销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破解“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难题,标准化生产滞后。通过对全省茶叶生产大户的调查,发现只有技术人员知道标准茶园选择标准,而80%以上的农户不知道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园在施肥和用药方面的区别。

3)龙头企业和品牌发展差强人意。江西省茶产业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和在全国排位前十的品牌。

(3)张力,美国批评家艾伦·泰特在发表的《诗歌的张力》中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说,泰特说“诗歌的意义是其张力,是诗歌中能包含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②外延指的是词语在词典中的含义,其实就是字面含义。内涵指的是词语的暗示意义及感情色彩,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诗歌意义的产生是需要靠“张力”,张力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外延和内涵是否有相互推动相互指涉的关系。其二是指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意义是否前后连贯,构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有机体。③李商隐的诗歌中就有大量“张力”的显现。

5)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不强。新产品研发不足,市、县、乡、村四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多数县缺乏基本的信息服务设备和技术人员。茶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加之推广经费少,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新技术培训不足,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

黄砂资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它。当初在混乱的采砂管理时期实行全面禁采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条件成熟了,按照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需要部分解禁并实行规范开采。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管理思路,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整合管理资源,在保证河势稳定、堤防和通航安全等前提下,根据采砂规划,围绕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目标,妥善处理禁与采、堵与疏的关系,妥善处理砂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稳步推行采砂管理规范化建设。

4 江西省茶产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的提出

茶产业的二次产业化,引入茶资源“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产业价值理念,变传统的“加工茶叶”为现代化的“创造茶产品”,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利用现代技术和工艺生产以茶叶为基础的新型衍生产品。

3)目前,江西省茶产业基本上都停留在绿茶、红茶的初级加工,深加工领域涉及较少。江西省茶业种植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处于市场和利润大头地位的第二、第三产业反而比重偏低。茶产业的功能性成份提取少、实验室成果和开发应用少,茶产业衍生领域和新产品开发类别少。

4.1一次产业重在生产现代化

针对江西省茶产业链中一次产业的现代化不足的问题,未来强化的核心:依托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独特的自然优势,建设一批生态茶园基地;依托现代科技和科技人员的投入,组织茶农进行培训,训练培养现代茶农;对茶叶品种进行培育,出品一大批名优茶;转换传统茶园的手工状态,逐步引入现代机械。实现茶叶加工方式从粗放型加工向清洁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转变,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向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

江西省的婺源绿茶、浮梁茶、狗牯脑茶、宁红茶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狗牯脑、庐山云雾茶、宁红茶荣获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奖,省内的“四绿一红”五大茶叶品牌全部成为世博金奖茶品牌。根据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江西有八大名茶品牌上榜,总价值超100亿元。其中,庐山云雾茶品牌价值为23.15亿元,位列第19位;浮梁茶品牌价值为21.36亿元,位列第25位;狗牯脑茶品牌价值为19.63亿元,位列第32位;婺源绿茶品牌价值17.34亿元,位列第41位;宁红茶品牌价值14.04亿元,位列第51位;双井绿品牌价值7.52亿元,位列第79位;资溪白茶品牌价值2.9亿元,位列第90位;三清山白茶品牌价值1.07亿元,位列第96位。浮梁茶还被评为“最具品牌资源力”的三大品牌之一,狗牯脑茶被评为“最具品牌经营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江西省茶叶一次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呈现适度增长。茶叶一次产业的发展主抓以下几点工作:建设一批生态茶园基地,与第二、第三产发展直接相衔接的茶园基本上100%实现生态化建设;对茶叶生产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和规划,形成一批特色各异的茶叶园艺,通过和周边特色农业的配合,构造茶园景观,与三产发展直接相衔接的茶园100%实现彩色茶园化建设;扶持培养一批职业茶农,新型职业茶农能迅速了解茶产业新政,能紧抓政策和市场机遇,具备茶园管理和安全生产新技术,具备一定的茶文化、茶健康知识,有能力跨界从事茶叶与休闲、茶叶终端产品的开发等。总之,职业茶农要具备自主创新和增收探索的能力。

4.2二次产业重在产品领域拓展

面对茶叶市场的供需状态,江西省具有的文化生态优势以及茶产业现代化体系整体偏弱,茶产业“六次产业化”是必然选择。

江西省内茶叶二次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二次产业制造产值基本和茶叶产值持平;2020年后,每年是茶叶产值增速的2倍以上。茶叶二次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抓手:开发凸显江西省地方特色的茶食品,通过市场调研和产茶地区民俗的调研,在现有食品种类上进行拓展,在运输、宣传、品牌和销售上与茶叶三次产业化高度衔接,打造出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具有江西省地方标签的茶食品;开发系列具备高科技的茶保健品和茶药品,全面调研现有市场在此领域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政府出面与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以江西省丰富的茶叶资源和绿色空间为载体,打造一批在未来几十年潜力巨大的茶保健品和茶药品,它们也将是江西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构成;配合茶叶三次产业中的文化创意,生产系列茶日用品、茶具等,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不只是技术进步,一些创意理念、文化民俗的加入,甚至包装和销售的细节都能全面提升产业的等级,江西省茶叶产业的二次产业化,虽离不开一次产业的基石,但利用三次产业带来的拔高更为关键。三次产业的创意和流通,是江西省茶叶二次产业化傲立群雄和突围成功的保障。

4.3三次产业重在创意产业化

江西省休闲茶业发展类型单一,创意茶产品不够丰富,茶业产业链条短,茶产业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不强,各休闲茶业园未能形成规模优势。

江西省内茶叶三次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三次产业创造的价值与茶叶生产总值持平;2020年后,其增速是茶叶一次产业产值增速的3倍以上。茶叶三次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抓手:紧密结合江西省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的丰富资源,应着力打造“茶文化”和“茶旅游”新增长极;以茶旅游为载体,通过茶旅游带动食、住、行、游、购、娱和学的消费,以茶旅游推进茶叶一次产业产品和二次产业产品的创造、生产和销售,并以茶叶为核心的产品生产、制造和创造,强化茶旅游载体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这种彼此内在助推力的形成,是茶旅融合抓手的精髓;全面铺开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育整合江西特色茶文化,将其视为江西茶创意产业之基,在此基础上提供茶叶市场的所有软服务性需求,增强现有产品的附加值并创造新的产品;重点建设江西茶产业的流通、销售体系,尤其是茶创意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在创意创新产品的同时,也要对流通和销售体系进行创意,探索更多新的商业模式。

图1 茶产业六次产业化发展路径

4.4“六次产业化”的重点发展维度

“价值利用、跨界开发”是茶叶“六次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茶叶六次产业化的成效大小,直接取决于1*2*3的衔接,茶叶六次产业化要注意如下几大维度建设:1)文化传播层面,包括茶文化的多媒体、多形式传播等的建设;2)市场运作层面,包括茶销售的实体与虚拟销售结合,个性化终端销售模式等的建立;3)工艺装备层面,包括多维化设计理念,提升成果产业化等;4)标准体系层面,包括品质安全、产品可识别等的建设;5)产品设计层面,包括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等。

5 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根本是要走一条依托“六次产业化”的做大做强之路。

5.1以茶区为载体,打造一批茶叶“六次产业化”典型基地

要有选择的建成一批以茶叶为核心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占领技术、品牌和创意的制高点,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有茶叶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茶产品和创意茶产品;建设一批“三农”旅游基地,重点开发江西茶叶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重叠区域;以茶叶为核心要素,探索建设多功能致富型乡村基地,全面开发郊区农业的生态、体验和休闲功能,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创意农业等。具体可由具备条件的产茶区的乡镇,根据当地实际上报建设方案,各地级市进行综合协调和可行性分析,在避免重复建设基础上,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

5.2以品牌为依托,打造一批茶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典型本土品牌

农业“六次产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同质化生产,它需要农业生产成为“有品牌”的活动,以凸显其差异性和价值。因此,要重点关注江西省在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方面已经有基础的企业,通过培育典型龙头企业,形成系列本土品牌。着力落实本土品牌在“加工”、“创意”、“文化”和“旅游”等维度的产业链延伸,形成标准化和精细化生产,强化江西省本土品牌知名度。未来江西省不能只有如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军山湖大闸蟹等传统农产品品牌,还要有一批茶业与第二产业相衔接的品牌,以及茶业与第三产业相衔接的品牌,而这也是未来江西省致力打造的重心。

5.3以金融互助为引导,建立完善高效的茶业金融体系

金融互助是利用农民自己的钱,做好产业,服务成员,是国际上已经证明了的运营模式。借鉴国外农村互助合作金融形式,江西省要注重基层农业互助金融机构的功能建设,填补目前的功能缺失,尤其是要加大直接支持农户信贷的力度。为形成基层农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可以通过系列政策引导,鼓励农户将家庭多余资金存放农业互助金融机构。鼓励现有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以此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此外,江西省各级政府每年要有计划地投入一定数量的六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茶业“六次产业化”快速发展。

5.4以政策扶持促成长,有重点地扶持茶业“六次产业化”主体

在市场导向调动茶业“六次产业化”主体积极性基础上,也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公共服务作用。茶业“六次产业化”核心参与主体包括: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销售人才、龙头企业经营人才等,政策要在人力、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上述主体对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性或经营性公司、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等的投资建设。如目前江西省实际务农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大,解决农业“六次产业化”对优质青年人才的需求,政策上可以对处在一定年龄段的青年农民进行额外补贴。

5.5以灵活经营为基本理念,探索茶业“六次产业化”的土地运营模式

处理好土地问题是很多农业项目能否落实的关键,到底应该采取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还是土地流转的方式,需要根据茶业“六次产业化”各产业环节特征而定。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目前江西省需要进一步厘清不同主体在土地使用上的权力和义务,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并分别制作规范的法律文本,为茶业规模化和多样化经营创造基本条件。

利用ROS分布式框架的特点,在Rovio机器人只设置惯性导航数据采集以及部分预处理的节点,在上位机完成定位、导航以及可视化的节点。上位机和Rovio之间各节点使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6]。

5.6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厘清茶业“六次产业化”利益联结和分享模式

在茶业“六次产业化”中,江西省茶业与第二产业的衔接已有雏形,如“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中已经采用,在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中,农户获得了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方服务。但相对茶业与第二产业的衔接而言,茶业衔接第三产业的力度仍很弱。未来江西省的重心还要进一步探索茶业与第三产业相衔接的经营组织模式和成果分配模式,尤其是涉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流通、销售等,要更好地探索利益联结和成果分享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海华,朱跃进,刘均,等. “茶+食用菌”跨界科技模式前瞻[J]. 中国食用菌,2017(6):1-6.

[2] 曾媛,思利华,郭宇,等.“互联网+”背景下广西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策略[J].农业展望,2017(12):57-60.

[3] 石榕清.基于“互联网+”的茶叶产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1-32.

[4] 尹圣珍,朱世桂,李曼雨,等. 江苏休闲茶业创意发展的路径探析[J].茶叶,2017(4):219-223.

[5] 宋菲,范玉陶.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布局的优化研究——以沿海地区为例[J].福建茶叶,2018(7):334.

[6] 耿松涛,李丽.会展活动组织者视角下的海南茶业会展经济提升路径研究[J].江苏商论,2018(1):17-19.

[7] 侯玉霞,代猛. 全域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旅游论坛,2017(6): 120-128.

[8] 吴昌华,瞿华香. 江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152-153.

[9] 李书学. 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学考古,2013(5):323-325.

[10] 刘秋华,杨载田. 新形势下江西省茶叶发展策略研究[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38-43.

[11] 李道和. 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升级的调查与思考[J]. 蚕桑茶叶通讯,2016(1):13-17.

[12] 张春云. 江西省茶叶标准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13] 陈富桥,杜佩,胡林英,等. 茶产业区域发展综合实力评估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12):157-163.

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ofTeaIndustryinJiangxiProvince

CHEN Chunlin1, WEI Guowen2, LI Daohe3, ZOU Hui1

(1.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 330096, Nanchang, PRC; 2.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 330096, Nanchang, PRC; 3.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30045, Nanchang, PRC)

Abstract:Jiang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key tea-producing regions in China.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enefit because of small tea garden area, small industrial scale and short industrial chai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tea industry in Jiangxi Province,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 that the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just need is insufficient, the excessive focus on primary industry, lacks of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large brand support, exists of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and low level of mechanized produc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developing "sixth-order Industrialization" of tea industry,and upgrading the tea primary industry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Keywords:sixth-order industrialization; tea industry; Jiangxi Provinc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s

收稿日期:2018-12-17;修订日期:2019-01-22

作者简介:陈春林(1986-),女,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JXARS-02);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1BBA10065;20161ACA10023)。

doi:10.13990/j.issn1001-3679.2019.01.028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79(2019)01-136-06

标签:;  ;  ;  ;  ;  ;  ;  ;  ;  ;  ;  ;  

陈春林: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