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地植物论文_曹有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路绿地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绿地,植物,道路,植物群落,城市道路,景观,凤阳县。

道路绿地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曹有泉[1](2019)在《宁德市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符合宁德市不同类型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以宁德市建成区的道路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宁德市城市道路绿地横断面形式、绿地植物及典型植物配植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德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具有植物应用种类丰富、空间层次感较强等特点,同时存在缺乏地方特色植物、部分植物运用过度、道路绿地景观分布不均、新建道路绿地植物需要较长成长时间等问题,并提出了宁德市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珍珍[2](2019)在《南昌市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及滞尘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颗粒物是造成气候、环境和健康等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大量存在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城市机动车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空间内的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等颗粒物污染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自净能力,在减少空气中颗粒污染物含量、改善城市道路环境质量方面尤为重要。本文以南昌市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南昌市道路绿地中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和路侧绿地叁种绿地类型的植物配置特征;通过测定常用道路绿化树种及不同植物配置群落的滞尘量与叶面尘的粒度组成,分析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种间差异与动态变化,以及对颗粒物大小吸附能力的差异;结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分析植被滞尘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选择南昌市一环线内共164条绿化道路进行调查,发现道路绿化断面主要为一板两带式、两板叁带式、叁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道路绿化植物以香樟的应用频度最高,桂花、栾树、二球悬铃木、银杏、杜鹃、海桐、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紫薇等的应用频度较高。在道路绿地中,行道树绿带模式单一,主要为单排乔木;分车绿带和路侧绿地形式多样,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观花、观果、观叶和观形植物的循环与搭配种植使道路景观具有不同的视觉美感,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2)通过测定常用绿化植物杜鹃、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桂花、荷花玉兰、香樟、杜英的滞尘量,发现不同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不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基本表现为杜鹃>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桂花>荷花玉兰>香樟>杜英。叶面积滞尘量受叶片沟状组织、凸起、气孔、绒毛和黏性物质等结构的影响,粗糙度越高就越有利于颗粒物滞留。叶片的蜡质层结构、生长形态特征、植物栽植形式与密集程度也是影响滞尘的重要因素。(3)在不同绿化配置的绿地中,群落结构、物种数量、种植方式与数量都会影响滞尘能力。通过对乔木型、灌木型和乔灌型植物群落总滞尘量的测定,大小基本表现为乔灌型>灌木型>乔木型。乔灌型群落在道路上的应用不仅能提高颗粒物的吸附能力,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及时扩散。乔木型群落因树冠高大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总滞尘量较低。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的滞尘效应有积极作用,物种数量较多且群落搭配与种植空间合理时,能使绿地发挥更大的滞尘效益。(4)在南昌市常用绿化植物中,杜英、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的叶面尘粒径累积频率分布呈现为单峰,杜鹃、桂花、香樟呈双峰,荷花玉兰为多峰。植物叶面滞尘与路尘的粒径主要为10~100μm,其次为2.5~10μm和100~2000μm,0.02~2.5μm最少。不同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大小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香樟、桂花、杜英和红花檵木滞留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的能力最强,红叶石楠、山茶和杜鹃滞留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的能力最强。路尘中10~100μm和100~2000μm的含量达90.87%,而叶面滞尘的粒径较小,含有更多的PM_(2.5)和PM_(10),指示了植物对大气环境的净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李良,范侠,张轶黎,张航,王霁月[3](2019)在《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那么道路绿地就是一个城市的血脉。道路绿地植物是道路绿地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的种类、规格、搭配进行调查,分析植物起到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比较出道路绿地的优劣。(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1期)

张毓恒[4](2019)在《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调查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绿地景观,选择适合城市道路绿地的植物,以此构建稳定的道路绿化植物群落系统,创造景观优美的道路绿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创新性研究,对今后的道路绿化建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洛阳市的15条道路为研究对象,对每条道路的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对道路进行景观评价,探讨洛阳市道路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洛阳市道路绿化主要应用的植物有55种,涉及35科50属。其中落叶乔木有14科17属18种,占乔木植物的32.73%,常绿乔木有6科8属8种,占乔木植物的14.55%。其中落叶灌木有7科9属9种,占灌木植物的16.36%,常绿灌木12科13属14种,占灌木植物的25.45%。草本植物有6种,涉及5个科、5个属,占总体的10.91%。(2)洛阳市道路绿化植物中多以落叶植物为主,常绿植物应用较少。其中落叶植物以蔷薇科居多;常绿植物以松科、木犀科的居多。常绿乔木及落叶灌木的植物品种较少,需要增加植物种类;草本植物的种类极少,应增加草本以及藤本植物的应用频度,提高在道路绿化中的重视程度。(3)基于植物应用频率和数量特征分析的结果,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中应用更为广泛的有叁球悬铃木、石楠、红花酢浆草等植物。(4)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观赏特征分析从观赏要素、季相变化两点着手分析。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多以观叶植物为主,观花植物次之,观果和观形植物较少,在季相变化上,观花植物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季冬季较少,导致植物景观单调,整体植物景观效果不太理想。(5)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方式依据道路绿带的垂直结构分析,洛阳市15条道路中,行道树绿带的种植形式以树池式为主,其垂直结构主要以单层乔木配置形式居多,占到71.74%;两侧分车绿带的垂直结构以乔木+灌木配置形式居多,占到64.71%;中间分车绿带的垂直结构以乔木+灌木配置形式居多,占到了54.55%;路侧绿带的垂直结构全部为乔木+灌木+草本配置形式。(6)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15条道路进行植物景观评价,道路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为:Ⅰ级道路植物景观有1条,所占比例为6.67%;Ⅱ级道路植物景观有3条,所占比例为20.00%;Ⅲ级道路植物景观有7条,所占比例为46.67%;Ⅳ级道路植物景观有4条,所占比例为26.67%。(7)对15条道路的现状调查及景观综合评价结果,总结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优点,以及植物配置中存在的3个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为今后洛阳市道路绿地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丽燕,覃婕,杨柳燕,蓝碧瑜,卢琪欢[5](2019)在《惠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惠州市惠城区主要道路两旁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总结了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总体特征,对所形成的植物群落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进而对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和优化模式,为今后建设城市道路绿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马杰,贾宝全[6](2019)在《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及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以及结构特征,梳理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探索北京市城市道路附属绿地存在的问题及梯度变化规律。【方法】以0. 5 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目视解译北京六环外1 km范围内道路,以每种类型道路总长度的10%作为调查长度,利用Arcgis对该范围已命名道路随机选取实地勘测路段,调查选取路段木本植物树种、胸径、冠幅等指标,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记录北京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33科、61属、77种,其中乔木59种、灌木15种、藤本3种;使用数量最多、频度最高的树种为国槐;北京本地种62种;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沿环路呈现了由城内向城外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乔木平均胸径24. 07 cm,平均胸径沿环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胸径等级分布在Ⅱ级数量最多;径级较大的树木占比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减少,国道与胡同较大径级树木比例高于其他类型道路;乔木平均冠幅6. 33 m,Ⅳ级冠幅即6~8 m最为常见;各环路间冠幅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减小,国道与胡同大冠幅树种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北京市道路绿地的物种多样性不高,优势树种优势度过强,尤其是北京市市树国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使用频率上都远高于其他树种;在乔木树种中,青年期占比较高,分布不均匀,幼年期树种过少;整体树冠覆盖较好,冠幅分级分布均衡;北京市道路绿地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明显,沿环路由城内向城外显示出物种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的梯度变化;城市道路(环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胡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大径级树木多分布于国道与胡同,公路冠幅大于城市道路。(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顾宝[7](2019)在《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性保障,城市道路的美观性与功能性愈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在进行配置时,都会进行一定的绿地植物设计,而如何有效做到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也成为了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基于此,针对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相关思考,主要在详细阐述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道路绿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同时相应提出了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04期)

李尚儒[8](2019)在《园林道路交通景观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市交通系统绿地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园林道路交通景观是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绿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具有改善小面积区域温度与湿度、减少热辐射、隔除部分噪声以及引导游客视线和道路交通辅助等作用。以交通系统为骨干附着在周边的景观绿地系统既可以为游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雅卫生的空间环境,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绿地规划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利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园林中道路交通绿地的特点,为成都市交通系统的绿地规划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02期)

王憬帆,彭历[9](2018)在《春季北京望京道路附属绿地不同植物群落对于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城市道路附属绿地不同植物群落对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是提高城市绿地大气污染治理功能绿地配置模式优化的重要基础,并且可对植物配置的选择提供优化方案。本文选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重要商业CBD望京地区的一条典型主干道道路为研究对象,选取灌—草、乔—灌、乔—草、乔—灌—草4种典型绿地配置模式,在春季,选用CEM粒子计数器和NK4500手持气象站位于不同植物群落位置,同一点高度1m和2m处同步测定细颗粒物浓度,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对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和削减能力,提出以调节改善细颗粒物PM_(2.5)为导向的道路附属绿地设计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朱双双,王雪娟[10](2018)在《凤阳县新城区道路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在对凤阳县新城区道路绿地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道路绿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当增加行道树树种的种类、大量使用乡土植物、提高花境在道路绿地的使用率、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营造理想的景观效果等对策建议,以期对凤阳县新城区道路绿地的建设与后期维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道路绿地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颗粒物是造成气候、环境和健康等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大量存在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城市机动车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空间内的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等颗粒物污染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景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自净能力,在减少空气中颗粒污染物含量、改善城市道路环境质量方面尤为重要。本文以南昌市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南昌市道路绿地中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和路侧绿地叁种绿地类型的植物配置特征;通过测定常用道路绿化树种及不同植物配置群落的滞尘量与叶面尘的粒度组成,分析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种间差异与动态变化,以及对颗粒物大小吸附能力的差异;结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分析植被滞尘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选择南昌市一环线内共164条绿化道路进行调查,发现道路绿化断面主要为一板两带式、两板叁带式、叁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道路绿化植物以香樟的应用频度最高,桂花、栾树、二球悬铃木、银杏、杜鹃、海桐、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紫薇等的应用频度较高。在道路绿地中,行道树绿带模式单一,主要为单排乔木;分车绿带和路侧绿地形式多样,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观花、观果、观叶和观形植物的循环与搭配种植使道路景观具有不同的视觉美感,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2)通过测定常用绿化植物杜鹃、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桂花、荷花玉兰、香樟、杜英的滞尘量,发现不同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不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基本表现为杜鹃>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桂花>荷花玉兰>香樟>杜英。叶面积滞尘量受叶片沟状组织、凸起、气孔、绒毛和黏性物质等结构的影响,粗糙度越高就越有利于颗粒物滞留。叶片的蜡质层结构、生长形态特征、植物栽植形式与密集程度也是影响滞尘的重要因素。(3)在不同绿化配置的绿地中,群落结构、物种数量、种植方式与数量都会影响滞尘能力。通过对乔木型、灌木型和乔灌型植物群落总滞尘量的测定,大小基本表现为乔灌型>灌木型>乔木型。乔灌型群落在道路上的应用不仅能提高颗粒物的吸附能力,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及时扩散。乔木型群落因树冠高大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总滞尘量较低。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群落的滞尘效应有积极作用,物种数量较多且群落搭配与种植空间合理时,能使绿地发挥更大的滞尘效益。(4)在南昌市常用绿化植物中,杜英、红叶石楠、红花檵木、山茶的叶面尘粒径累积频率分布呈现为单峰,杜鹃、桂花、香樟呈双峰,荷花玉兰为多峰。植物叶面滞尘与路尘的粒径主要为10~100μm,其次为2.5~10μm和100~2000μm,0.02~2.5μm最少。不同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大小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香樟、桂花、杜英和红花檵木滞留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的能力最强,红叶石楠、山茶和杜鹃滞留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TSP))的能力最强。路尘中10~100μm和100~2000μm的含量达90.87%,而叶面滞尘的粒径较小,含有更多的PM_(2.5)和PM_(10),指示了植物对大气环境的净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路绿地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曹有泉.宁德市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现状调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珍珍.南昌市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及滞尘效应[D].东华理工大学.2019

[3].李良,范侠,张轶黎,张航,王霁月.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J].农家参谋.2019

[4].张毓恒.洛阳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调查与评价[D].河南科技大学.2019

[5].刘丽燕,覃婕,杨柳燕,蓝碧瑜,卢琪欢.惠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配置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9

[6].马杰,贾宝全.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及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9

[7].顾宝.城市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9

[8].李尚儒.园林道路交通景观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市交通系统绿地规划为例[J].河南农业.2019

[9].王憬帆,彭历.春季北京望京道路附属绿地不同植物群落对于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影响[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10].朱双双,王雪娟.凤阳县新城区道路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道路效果图大连市不同等级道路绿地植物物...大连市不同等级道路绿地植物多...5-19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上图为...5-24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一...5-20道路绿地植物配置图(两层...

标签:;  ;  ;  ;  ;  ;  ;  

道路绿地植物论文_曹有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