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正昌:王阳明的军事智慧与“心学”背景论文

薛正昌:王阳明的军事智慧与“心学”背景论文

摘 要:王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影响后世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诸家学说,而且善于用兵布阵,是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全能的大儒。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诠释了“三不朽”的文化内涵和高远的人格理想。青少年时即喜谈兵法,实地考察。进入仕途后,曾向皇帝上折陈述西北的军事防御问题。出任兵部主事时,参与平定了南方流民暴动、南昌宁王宸濠之乱、广西之乱,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王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贵州龙场驿之难,是他体悟“心学”的特殊之地;平定宸濠之乱,是他体悟“心学”的重要经历。

关键词:王阳明;军事智慧;“心学”思想

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因曾筑居于会稽阳明洞,别号阳明子,世称王阳明。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是影响后世的“心学”集大成者,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不但精通儒释道诸家学说,而且善于用兵布阵,是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全能的大儒。他一生立德、立言、立功,诠释了“三不朽”的文化内涵和高远的人格理想。本文试就王阳明军事智慧与“心学”背景做些梳理与论述。

一、王阳明的军事谋略

王阳明少年时就对军事充满兴趣。《明史·王守仁》记载,王阳明十五岁时随父亲住在北京,其间考察居庸三关,即思考山川形胜的问题。“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询问各个少数民族和部落,包括提出详细的防御策略。当时京畿之地石英、王勇盗起,又闻秦中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屡欲为书献于朝”。[1](P257)二十六岁开始学习兵法。弘治(1488—1505)以后,西北沿边军事冲突加剧,朝廷“举荐将才”。王阳明以为朝廷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至如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2](P258)对军事布阵和用兵的深入研究,为他后来提调军队、谋兵布阵奠定了基础。

举乡试之后,“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弘治二年(1489)登进士后,被派去办理咸宁伯王越的迁葬事宜。期间,闲暇时即“驱演八阵图”以模拟用兵方略。回京后,朝廷正在讨论西北边防事务。元朝统治者退守草原以后,其铁骑不时南下,对明代西北边备不断带来威胁,弘治以后逐渐加剧。朝廷急议西北边防,“守仁条八事上之”,说明他对西北军事防御已有较为成熟的思考。之后出任兵部主事,与他的军事才能有直接关系。正德十一年(1516),平定了谢志山、池仲容等江西、福建、广东、湖广等地的流民暴动;正德十四年(1519),平定了南昌宁王宸濠之乱。

(一)平定横水、左溪、桶冈、浰头之乱

兵部尚书王琼赏识王守仁的才能,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擢升其为右佥都御使,巡抚江西南部。当时江西南部“盗贼”蜂起,谢志山占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据浰头,皆自称王。他们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联络一起,攻占劫掠府县。期间,福建大帽山詹师富又起兵,一时间江西、福建相连接的广大地域烽烟四起。面对如此局面,前任巡抚文森“托疾避去”。谢志山与高快马联手攻占了大庾,之后又进攻南康和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王阳明受命抵达江西后,知道左右大都是“贼寇”的耳目,就找来年老的隶卒责问,“隶战栗不敢隐”,回告了“贼寇”的实情。在全面掌控其活动信息后,决定檄福建、广东两地兵会合,“先讨大帽山贼”。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亲率精锐屯驻上杭,出其不意“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指挥王铠等擒师富”,平息了居大帽山十余年的詹师富之乱。虽然大帽山之乱解决了,但王守仁觉得权事不一,影响兵力布防与调动。遂上疏朝廷:“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3](P5160)兵部尚书王琼代其上奏皇帝,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

九月,“改巡抚为提督,得以军法从事,钦给旗牌八面,悉听便宜。”当时汀、漳各郡皆有“巨寇”,面对江西的形势,王守仁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

一是推行“十家牌法”。江西的民众多为“洞贼耳目”,官府的行动还没有付诸实施,“贼寇”已经提前知道了。王阳明责问军门的一个老隶,获得实情。于是在城中立“十家牌法”,即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龄、相貌、行业,每天轮一家,沿门按牌审查,遇有情况可疑者立即报告官府。如果隐匿不报,十家一同犯法。同时倡导父慈子孝、邻里和睦,兴礼让风气,行淳厚之俗。[1](P270)

客户端获取在服务器端生成的混淆因子后,使用排队的方式形成密钥,排队规则为,用户名的第一个字符排第一位,混淆因子的第一个字符排第二位,用户名的第二个字符排第三位,混淆因子的第二个字符排第四位,依次类推。通常建议混淆因子要配置为比用户名字符长度长的字符串,所以当用户名字符排列完毕后,将剩余的混淆因子依次排在最后,最终排队形成的新字符串为伪密钥。

二是选练民兵。江西南部连接广东、福建、湖广三地,山势险要,森林茂密,盗贼盘踞其中,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祸患。官府派兵镇压,但效果不佳,当军队采取行动时,盗贼隐匿形迹,大军撤离后,又重新聚首猖獗。而选练兵民,如遇突发事件,随时有兵可调。

迟滞宁王宸濠兵锋沿长江东下,是王阳明必须采取的措施。他的谋略在于,一是多派些间谍,在各个府县张贴檄文,声称都督许泰、郤永率地方兵,都督刘晖、桂勇率京城兵,各为4万水陆并进,南赣王阳明、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16万人,虚张三路直捣南昌。二是制作蜡书送给宁王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洩之。”这一招果然让宁王宸濠起了疑心,谋士也劝他“疾趋南京即大位”。让他更加怀疑的是,十余天后并没有各地军队到来,“乃悟守仁绐之”,才知道王阳明有所用心,正是应了“少迟旬日无患矣”的迟滞战略。宁王宸濠遂决定出兵沿长江东下,留宜春王拱樤居守南昌,亲率数万人袭取九江、南康,围安庆。王阳明知南昌守军少,遂邀临江、袁州、赣州等州县官员及各路驻军汇集,“合八万人,号三十万”。有人请求先救安庆,王阳明说:“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湖中,蔑不胜矣。”[2](P5163)决定先攻取南昌城,宜春王拱樤等人被捆缚,宫里的人大多被烧死,军士大多杀人抢劫,王阳明杀掉了违法的头目,宽容裹胁者,安定士民,慰问宗室,做好善后。

断藤峡地理位置重要,上连八寨,下通仙台等“诸洞蛮”,“盘亘三百余里,郡邑罹害者数十年”。王守仁准备讨平这里,但却辞退湖广兵,由布政使林富率思恩、田州招抚的卢苏、王受部土兵“尽平八寨”[2](P5167),不筹措粮饷,没有较大的军事冲突,是在相对平稳的过程中解决的,这是他怀柔体恤军事思想的体现。朝中有人诋毁王阳明安抚不当,也有人为他抗争,说各处的贼寇祸患多年,起初曾经发兵几十万,只攻得一个田州,不久又被贼寇占据,王阳明实施怀柔政策,恩、田二州就拜首受降。对于八寨、断藤峡的平乱,朝中有人认为,王阳明是受命征讨恩、田二州,没有受命攻取八寨。但也有人认为,大夫出征边疆,有利于安定国家社稷的事,自己决断是可行的。况且,王阳明本来就是承诏便宜行事的。这些话,都是朝中正直的臣子为王阳明鸣不平的,可见朝廷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公司应优化组织结构层级,合理调整管理幅度,完善各部门组成结构,做好工作团队的管理,以增强公司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视岗位工作分析,设立能衡量个体在团队中的行为表现和对团队贡献的指标,合理安排员工任务,正确处理权、责、利的关系,部门间也需要相互协调共同达成工作目标。

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仍在贵阳。这一年,提学副使席书(字元山)聘请王阳明主持贵阳书院,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席书“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求之吾性,本自明也。”[1](P262)朱熹、陆九渊异同各有得失,没有必要互相辩问攻诘,向我的本性里寻求,它的根本就自己明白起来。“某尝说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已可理会矣。古人立言所以分知行为二者。……今说知行合一,使学者自求本体,庶无支离决裂之病。”[1](P262)这就是知行的本体关系,其核心论述也是在贵阳形成的。离开贵阳就任庐陵县知县,过常德、辰州(今湖南沅陵县),见到门人冀元亨、蒋信、刘观时等喜曰:“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1](P264)王阳明明确指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始于贵阳。

面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和盗贼特点,王阳明没有动用大量的军队,而是采取挑选与招募的办法。首先,派遣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的兵备官,在各自所属的弩手、打手、机快等项目中,挑选骁勇善战、胆略超群者,每个县挑选八九人至十余人不等。其次,江西、福建挑选或招募五六百人,广东、湖广挑选或招募四五百人,将领由其中的优秀者担任,分队统领教习。组成的兵力,一部分专门用来守城防隘,一部分随兵备官屯守,疲惫不堪者辞退。队伍精干且节省了人力和粮饷,用特殊的机动方式来围剿盗寇,“善用兵者,因形而借胜于敌,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胜负之算,间不容发,乌可执滞哉?”[1](P271)实际上推行的是兵为将有的模式,大大提升了防御能力和战斗力。以调整后的军力,平定了漳州之乱。

漳州之乱平定后,乐昌、龙川尚有“贼寇”啸聚。在准备用兵进剿之前,王守仁首先攻心,告谕之曰:“人之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过于身遭劫掠之苦。今使有人骂尔等为盗,尔必愤然而怒;又使人焚尔室庐,动尔财货,掠尔妻女,尔必怀恨切骨,宁死必报。尔等以是加人,人其有不怨者乎?人同此心,尔宁独不知?”[1](P275)这篇动情的晓谕之文,善意地悲哀怜悯无辜百姓,自然起到了特殊的教化作用,酋长黄金巢、庐珂等人受感化而率众来降,愿意效力回报。这是王阳明以情理化解矛盾与冲突的绝好方式,化干戈为玉帛,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你检查过家中的用品吗?为什么我们认为是安全港湾的家,对孩子来说却不怎么安全?那是因为,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便生活在成人预设好的环境中。成人习惯了他们的喜好,如习惯性地把常用药放在床边,把点火用具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而这些对儿童来说,恰恰是潜藏的危险。

在整顿军队、治理地方的同时,七月向大庾进兵,谢志山乘机急攻南安,被知府季斅击败,副使杨璋等人生擒陈曰能。之后,进讨横水、左溪,各路大军进逼,都指挥许清、赣州知府邢珣、宁都知县王天兴各率一军会于横水,南安知府季斅及守备郏文、汀州知府唐淳、知县舒富各率一军会师左溪,吉安知府伍文定、程乡知县张戬阻击贼寇逃跑,王阳明驻南康指挥,先后攻克横水、左溪。桶冈险固,王阳明移营就近指挥,再攻克桶冈,谢志山、廷凤等缚降,“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2](P5161)横水、左溪、桶冈等地陆续收复后,王阳明回到赣州,商议进讨“浰头贼”,紧接着“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馘二千有奇……自是境内大定。”[2](P5162)

河叫葛东河,在泗阳县城的东边,正好在我家旁边,天时地利啊。河坡上有很多砂礓,被雨水冲刷,有不少已经裸露在外面。

当初,横水、左溪、桶冈“贼寇”势力正酣时,朝廷准备征发广东、湖广驻军围剿,王阳明上疏“止之,不及”。实际上,桶冈平息之后,湖广兵才到达,进攻浰头时,广东的驻军还没有接到出兵的公文,“王守仁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警为神。进右副都御史,子世袭锦衣卫百户,再进副千户”[2](P5162),因平乱而有功于国家,充分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遂被朝廷擢拔提升,而且荫及其子。在平定江西、福建之乱的过程中,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从用兵方略到用兵细节,都体现着王阳明的军事思想与超人的智慧。同时,还体现着他治理地方的远见卓识,将军事与地方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攻占横水、左溪等地以后,根据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现状,向朝廷建议设置地方政权建制,以长远治理这一地区,朝廷同意在横水设立崇义县,同时设立三个巡检司。

王阳明到达浔州(今广西桂平市境),会巡按御史石金商定实施招抚之策,全部遣散各队土兵,只保留永顺、保靖土兵数千人。王阳明到南宁后,卢苏、王受二人遣使乞降,“抚其众七万”。随后奏闻于朝,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陈用兵十害,招抚十善”;二是“请复设流官”(改变主张);三是“割田州地,别立一州”;四是在田州设立十九个巡检司,“以苏、受等任之,并受约束于流官知府。帝皆从之”。[2](P5167)王阳明用招抚的办法平定了思恩和田州之乱,设立地方行政建制和巡检司,旨在加强地方治理。巡检司人选用招降的头目出任,目的在于发挥本土人区域自治的作用。

王阳明在主持军事平乱的同时,考虑到地方政权建制的增设,巡检司的设立与换位,包括地方社学兴建、民规相约的规范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二)平定宁王宸濠反叛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就是平定南昌宁王宸濠之乱。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朝廷命王阳明“勘福建叛军”,他率大军行至丰城(今江西丰城市南),知县顾佖告知宁王宸濠反叛朝廷,王阳明遂返回吉安(今江西吉安市),与知府伍文定征调粮饷,包括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同时,“俾令各率吏士勤王……咸赴守仁军”,[2](P5162)在江西的都御史王懋忠、编修邹守益、副使罗循、罗钦德等齐集王阳明军营。王阳明分析当前局势说:“贼若出长江顺流而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2](P5162)他已成竹在胸。

三是立兵符。有了尚方宝剑,作为军事家的王阳明开始变革兵制: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哨长,由二位协哨辅佐;每二哨为一营,营有营官,由二位参谋辅佐;每三营为一阵,由偏将统辖;二阵为军,军有副将。各级军事指挥员皆“临事委任”,不用朝廷任命,副将以下的官员,王阳明有权提调惩处。这样,大大增强了指挥军队的权力,抓住布军主动权,不贻误战机。

南昌攻克后,如王阳明之前所预料,宸濠果然自安庆还兵,王阳明调集各路军队设伏布阵,九江、南康相继收复,叛军大败。宸濠晨起朝见群臣时,官军“奄至”,宸濠仓促“易舟遁”,被万安知县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宸濠谋士李士实、刘养正等被按察使杨璋等擒拿。宸濠之乱“凡三十五日而贼平。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懼”,而兵部尚书王琼却发出话来,“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2](P5164)果然看到了王阳明的奏捷快报。

他是一个孤独的摆渡者,成天坐在小船上,或者坐在河边一丛竹林下。而人们总是从下游绕行,也不愿坐他的小船,尽管他在船蓬上挂了一块木牌,写明:免费过河。人们以好奇的目光打量他。“一个细皮嫩肉的人,怎么会跑到这偏僻的乡村来摆渡呢?还不收钱,如果不是这里出了问题是什么?”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递话,说到“这里”时,指了指脑袋,似乎很忌讳那个词一样。另外那个人便耸耸肩:“谁知道呢?”

王阳明平乱之后,朝野的政治环境很复杂。宁王宸濠之乱平息过程中,明武宗御驾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师骁卒数万人南下。王阳明上疏“止帝南征,帝不许”,再加上皇帝身边以前受过宁王宸濠贿赂的人左右谗言构祸,放言诬陷,谓“守仁先与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 王阳明一时处境危险,好在世宗即位后“趣召入朝受封”,拜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2](P5166)。王阳明不但化险为夷,而且因功受封。

(三)广西平乱

嘉靖六年(1527),广西思恩(今广西平果县)、田州 (今广西田阳县)土酋卢苏、王受起兵反叛,总督姚镆不能平定,皇帝再诏王阳明“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2](P5166)。王阳明上疏陈述对这些地区不宜用兵,也不宜设置流官。田州与交趾相邻,这里深山绝谷,且为瑶、僮等民族占据,继续设立土官为好,“斯可藉其兵力为屏蔽”。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他却推行了自己的主张。

向三浰用兵之前,王阳明给仕德的信里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P278),将攻心看得很重要。收复三浰之后,报经朝廷同意,在下浰设立和平县并配置驻军戍守,把和平巡检司改设在浰头,以便扼制交通要害,此外,还上折请疏通盐法,主要考虑为平定流贼筹集军饷。历史上,很少有统军将领考虑地方治理,包括设置县治的大事。

四是立社学。王阳明以为,民风不淳是因为教化没有彰显。贼寇稍为平定,易风易俗的事虽一时不能全部推广,但那些浅近易行的方面,可以进行开导和训诲。于是发布告谕,互相告诫劝勉,兴立社学,聘请教师教育子弟,歌吟诗词,演习礼仪。

作为文臣的王守仁,运筹帷幄,在军事方面的特殊才能和智慧,通过以上几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充分的显现。首先,对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动乱不主张军事围剿,而采用怀柔招抚,从文化心理上取胜。其次,军事行动与地方治理并举,增强了地方政权有效性管理。再次,对于宁王宸濠的平叛过程,体现了他谙熟军事、长于用兵的军事谋略。

干奶期间如何饲喂母牛,会影响到犊牛以及犊牛后期的产奶情况,犊牛营养是从干奶、围产期就开始的。另外,微量元素使用形式对母牛生下的犊牛及后期产奶量是有影响的。在使用微量元素时,尽量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其添加量少,消化率高,动物利用率也高,对犊牛后期产奶有比较好的影响。在产犊前40天干奶阶段,到犊牛,后备牛,再到第一个泌乳期产奶期间使用有机微量元素,犊牛会更健康一些,死亡率更低。

二、王阳明心学与龙场驿

王阳明“心学”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而展开的,但它的生成背景却与王阳明人生中的两次政治磨难关联密切。一次是正德二年(1507),受宦官刘瑾迫害而贬谪贵州龙场,“龙场悟道”就是这个背景。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19),受阉党张忠、许泰威胁而到了近乎不能脱身的处境,即“宸濠忠泰”之变。这两次大的变故,使王阳明对政治、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切的体会,从而影响到他几十年来对已有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在王阳明思想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尤其是对朱熹“格物穷理”说的怀疑和否定。

在群体互动中,主体的行动选择受其心智意向或内源性偏好变化所影响。如果不同主体的心智意向和客观行动无差别地一致,主体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和博弈,就不会产生行动悖境。如果主体的联合行动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因自身的不稳定性,联合会随着主体利益的变更而瓦解,主体关系由合作演变成敌对,这种意向关系下的社会行动中就会出现悖境。也就是说,在不以集体理性行动为意向关系的互动行动中,群体行动只是个体行动的媾和,因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可能存在冲突,主体的理性选择会出现悖境。每个个体都从意图的最优选择出发,要么产生非意图后果,要么产生非最优结果,这是一种客观行动悖境。

房地产行业一直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一些购房政策的出台会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此外,随着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新的投资模式受政策影响相继涌现,如“ppp”项目等。因此,造价预估需要开率具体地区的地方法律和政策导向,可以提高工程造价成本的效率和质量。

武宗初期,刘瑾窃权。正德元年(1506)冬天,宦官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抗章救”,“君仁臣直,铣等以言为责,其言如善,自宜嘉纳;如其未善,亦宜包融,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不过少示惩创,非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敦从何而闻之?”[1](P261)。他的上疏激怒了刘瑾,受“廷杖四十”,“既绝复苏”。在廷堂上打他四十杖,“谪贵州龙场驿丞”[2](P5160)。正德二年夏天,王阳明前往龙场驿的途中到了钱塘,刘瑾派人侦察,他估计刘瑾追杀不会罢休,就托人放出话说王阳明投江已死,以摆脱刘瑾追踪,“因附商船游舟山”。此时王阳明父亲为官南京吏部尚书,他从鄱阳湖去看望父亲。十二月返钱塘,赴龙场驿。正德三年春天,赶到了龙场驿。[1](P262)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辞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3](P181)在黄宗羲看来,王阳明“心学”的感悟与变化,龙场是一个特殊节点,从早年的任侠、骑射、辞章之习中摆脱出来,终于大悟于龙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一)龙场驿是体悟“心学”之地

龙场驿,在贵州西北修文县境内。这里山峦重叠,荆棘丛生,蛇虺魍魉横行,蛊素瘴气弥漫,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对于王阳明来说,不仅是地理环境,而且当地人的语言难懂,可以通话的都是些从中原逃亡而来的人。由王阳明《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诗看,初到龙场的环境是这样的:“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濑响朝湍,深林疑暮色。群獠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4](P210)

这里以前没有固定的住房,他开始教当地人利用泥土筑墙,再架木盖房,建屋居住。并劝导当地民众学习,逐渐受到民众爱戴。

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2](P5168)龙场驿安身后,在王阳明心中,刘瑾造成的愤懑已经化解,他考虑“荣辱皆能超脱,维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1](P262),得失荣辱都能够超脱,只有生死这一念头,自己觉得还没有看透。跟随他到龙场驿的门徒们都生病了,他不但砍柴取水做饭,而且给他们吟诗唱曲,还说些诙谐的笑话,以此来解闷,“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为门徒解闷,实质上是为自己解闷。“忽中夜色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P262)他对“心学”有了精深领悟,认为心是万事万物之根本,世间一切皆由心而来。史称“龙场悟道”。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先生命世人豪,龙场一悟,得之天启,亦自谓从《五经》印证过来,其为廓然圣路无疑。”[3](P7)由此看来,龙场驿的特殊环境与经历,是王守仁“心学”顿悟的重要节点。明代人已有评论,“文成大业,亦始基龙场”,“黔为文成过化地”[5](P483),都认为“顿悟”与龙场驿这个特殊的环境有关。

钱德洪是跟随王阳明的门徒,著有《王文成公年谱》。他认为:“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6](P183)龙场驿这个特殊的环境,让王阳明对心学有了深刻的认识,“王阳明的思想转向,正是在这种艰险危难的处境中发生和完成的。”[7]先生尝言:“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点此二字。”又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6](P184)这里表述得更为清晰,此又是王阳明体悟其心学的另一个特殊节点。“龙场悟道”乃王阳明早年思想变迁之一大拐点。[8](P138)

五是举乡约。在平定动乱的过程中,王守仁认为民众虽然知道约束自己的外在活动,但并不知道约束自己的心理活动。于是举办乡约,“务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德义相劝,过失相规,敦礼让之风,成淳厚之俗。”[1](P284)从文化习俗的层面来约束乡民,倡导礼让之风,推崇淳厚之俗,以推进德治,从文化深层来治理乡村社会。

服务果农、服务水果种植是陈伟一直不忘的初心。为服务全县果农,邦力达·两河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已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服务点16个,选择具有良好种植管理技术和信用基础的当地人担任负责人,为区域内果农提供技术培训、农资配送等多种服务。陈伟表示,未来3年计划每村设立一个服务点,将服务渠道下沉到村级,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的问题。同时,邦力达·两河源果业专业合作社还建立了一支35人的农事服务团队,可以向社员提供喷药、施肥、疏果、套袋等一系列农事服务,为果园全程托管的服务模式打下了基础。

正德九年(1514)在南京时,王阳明与王嘉秀、萧惠坐而谈道。他说:“吾幼时求圣学不得,亦尝笃志二氏。其后居夷三载,始见圣人端绪。”[1](P269)。

我国虽也有相应的举报制度,但仍有待改进和完善。首先要建立专门受理举报案件的机构,要有固定的人员组成。对举报人的信息要严格保密,对于泄露举报人和举报线索的人员要给予纪律处分,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对于提供真实线索的举报人,要给予高额的物质奖励,提高举报人举报商业贿赂行为的积极性。这些做法不仅能提高举报人举报商业贿赂的积极性,也能对商业贿赂的实施者起到威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贿赂的发生。

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刻《朱子晚年定论》,王阳明在序略中仍追述他“心学”思想与龙场的关系,“昔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有所悟。证诸《六经》、《四子》,洞然地复可疑。独于朱子之说,有相牴啎。”[1](P283)他的动悟是建立在朱熹学说基础上的,有“动悟”才有“牴啎”。

正德十五年(1520)在江西,王阳明对“格物”进行诠释:“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9](P297)即探究其心中之物,探究意念之物,探究认识中的事物。良知观是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对其毕生心学精髓的总结升华”[10],他在贵州的经历,他对“格物”新的理解,与他“心学”的提出有着密切关联。

王阳明在贵州贬谪生活两年余。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当地人每天来亲近,觉得先生居住的地方潮湿,就砍伐树木修建了龙冈书院、和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让他居住,他已经与当地人融在一起。思州的守官派人到龙场驿侮辱先生,当地人就不答应。水西安宣慰听说王阳明的名字,派人送来米和肉,还有金帛鞍马,他都不接受。朝廷在水西修筑城池,设立防卫工事,安宣慰觉得占据了他的腹心之地而表示异议,就此事咨询王守仁,他“遗书析其不可,且申朝廷威信”。身为贬谪之臣,依然心系朝廷。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精煤磁选机和扫选磁选机磁选效果较差。在生产过程中,这两台磁选机均存在翻花现象,将其调整到最大通过量时,尾矿带介情况也没有好转。精煤磁选尾矿带介高,造成浮选尾矿带介高,进入扫选磁选环节后又没有得到充分回收,致使大量介质流失。分析表明,磁选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磁选机能力不足,原设计精煤磁选机3台,扫选磁选机2台,型号均为DMM914×2972,设计处理能力273 m3/h。为满足磁选能力,选煤厂增设了1台扫选磁选机(HMDA1219×2972)和1台精煤磁选机(HMDA914×2972)。改造完成后,各产品带介情况见表3。

(二)平宸濠之乱是体悟“心学”的重要经历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宸濠之乱平息。七月,宸濠兵败被俘,武宗御驾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率京军数千南下,至涿州而王阳明捷报至,武宗途中淫乐,继续南下溯江而上。这个过程增添了王阳明处境的复杂性,尤其是宦官张忠与个别嬖倖之臣,与宁王宸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阳明初上宸濠反状的折子就提到:“觊觎者非特一宁王,请黜奸谀以回天下豪杰心,诸嬖倖皆恨。”[2](P5164)。因此,这些人在皇帝身边肆意诬陷,王阳明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渥龊与肮脏。尤其让王阳明无法理解的是,平叛取得胜利反而招来祸端。原来明武宗好大喜功,以亲征藩王为名率军南下,王阳明擒获宁王宸濠后,上疏让武宗止兵南下,武宗不但继续南下,而且身边宦官张忠、许泰要王阳明放囚,纵宸濠去鄱阳湖,再让武宗擒拿显功。王阳明因怕祸害百姓,没有听从,直接将宸濠移交宦官张永手中,这样就触怒了阉党,张忠、许泰在皇帝身边谗言威胁,使得王阳明处境十分危险。险恶的政治环境,成为“致良知”学说的背景。“宸濠忠泰之变”,是王阳明内心世界从“未忘忧”转换到“得自由”的又一次重要契机,即从“天理”转向“良知”,从“事功”转向“自我”,迎来其思想创新的又一个高峰。[8](P185,P194)

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在江西开始揭示“致良知”的学说。这一年,武宗过世,嘉靖帝继位,王阳明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宁王之乱的功绩,嘉靖帝敕封其为“新建伯”,成为明朝开国以来第二位因军功受爵的文官。何为“致良知”?“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3](P7)。这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9](P301)王阳明虽然平息了宁王宸濠之乱,但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处境很险恶,有人随时都想置他于死地。在这种氛围中,他更加相信良知,它可以忘却遭受的患难,超脱生死。所以就给邹守益写信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9](P301)“致良知”是王阳明现实经历的顿悟,也是圣人之门的核心所在。

他有更为直白的说教,“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他还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9](P302)无论怎样表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是宁王宸濠平乱过程中社会背景、自身处境的深切领悟。“盖先生再罹宁藩之变,张许之难,而学又一番证透。

对于贵州而言,在历史的长河里,王阳明是一位过客。艰苦环境里两年多的时光,是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同时,贵州有幸,贵州的门徒有缘。王阳明在贵州讲学时,曾出现过“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顾而观如堵”的盛况,聆听者达数百人之多。[11](P256)从传承与影响的视角看,王阳明过世后,嘉靖十三年(1534)五月,“又见士民岁时走龙场致奠,亦有遥拜而祀于家者;始知师教入人之深若此”[12](P3)。在民间,贵州的门徒们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先生。在官方,巡按贵州监察御史王杏建王公祠于贵阳。[12](P3)由此可见,王阳明与阳明学在贵州根深叶茂,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著),陈恕(编校).王阳明全集·年谱一(卷32)[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王守仁(著),陈恕(编校).王阳明全集·外集(卷19)[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5] 焦竑.澹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 王守仁(著),陈恕(编校).王阳明全集·刻文录叙说(卷39)[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7] 林乐昌.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王阳明思想转向新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4).

[8] 钱明.儒学正脉:王守仁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9] 王守仁(著),陈恕(编校).王阳明全集·年谱二(卷33)[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10] 陈华森,刘亚鹏.王阳明的良知观及其对多民族地区政治认同构建的价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5).

[11] 李迎喜.黔中王门系统考·王学之魂[M].贵阳:贵州民州出版社,2005.

[12] 王守仁(著),陈恕(编校).王阳明全集·年谱附录一(卷35)[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19)08-0062-07

收稿日期:2019-05-16

作者简介:薛正昌(1956-),男,宁夏固原人,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李世荣]

标签:;  ;  ;  ;  ;  ;  ;  ;  ;  ;  ;  

薛正昌:王阳明的军事智慧与“心学”背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