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茎论文_王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匍匐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匍匐茎,草莓,承德,块茎,基质,牙根,马铃薯。

匍匐茎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1](2019)在《草莓匍匐茎育苗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上海市奉贤区草莓种植户在上海周边地区购买草莓苗造成的成批死苗问题,现从品种选择、母株选择与预处理、穴盘种植、大棚内过冬与管理、种苗繁育等环节,总结了草莓匍匐茎育苗关键技术,以供相关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王琼,宗静,刘建伟[2](2019)在《匍匐茎切离时期对草莓种苗质量和整齐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草莓避雨育苗发展迅速,面积不断增加。育苗中,各农户匍匐茎切离时期不统一,甚至不切离,影响定植后管理。为此,以‘小白’草莓为试材,研究匍匐茎不同切离时期对草莓种苗质量和整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60d进行匍匐茎切离,繁苗系数较低,对种苗产量有一定影响;提前60、50、40d进行匍匐茎切离,一、二、叁、四级子苗株高比不切离(对照)降低3.6%~46.0%;提前40、50 d进行匍匐茎切离,能够控制子苗徒长,提高子苗的整齐度,提升种苗质量。综上,在草莓苗定植前40~50 d对匍匐茎进行切离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2019年03期)

曹昀,许令明,王佳艺,陆远鸿,杨杰[3](2019)在《保水剂对狗牙根匍匐茎萌发、幼苗形态特征及抗旱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保水剂对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匍匐茎萌发、幼苗形态特征的影响以及最佳使用量,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水分条件下(足量供水与限量供水)5个梯度的保水剂浓度[0(对照)、 0.10%、 0.20%、 0.30%、0.40%]对狗牙根匍匐茎萌发及幼苗形态的影响,同时利用抗旱性综合评定法对狗牙根抗旱性能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施加适宜保水剂可以提高狗牙根匍匐茎发芽率、发芽势与发芽指数,足量供水条件下最优保水剂浓度分别为0.30%、0.20%和0.10%,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3.24%、10.11%与20.14%;限量供水条件下最优保水剂浓度均为0.30%,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2.67%、14.87%和8.71%。2)施加保水剂可以提升狗牙根幼苗生物量及根冠比,而保水剂浓度在0.20%~0.30%处理时狗牙根幼苗根冠比低于对照。足量供水条件下,根冠比在0.10%处理达到最大值(0.019),限量供水条件下仅0.40%处理(0.013)高于对照。3)施加保水剂能增加狗牙根株高与根系长度,株高在两种水分条件下随保水剂浓度增加呈现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根系长度在两种水分条件下随保水剂浓度增加而增加,均在0.40%处理达到最大值。4)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适宜保水剂可以提高狗牙根幼苗抗旱性,5种保水剂浓度下狗牙根幼苗抗旱性顺序在足量供水条件下表现为0.20%> 0.30%> 0.40%> 0.10%> 0,限量供水条件下表现为0.30%>0.40%> 0.20%> 0.10%> 0。因此,在采用狗牙根进行草坪铺设和生态绿化时建议加入浓度0.20%~0.30%的保水剂,有利于绿地建植以及延长草坪灌溉时间。(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华康,王艳红,Heikki,H?nninen,宋垚彬,黄菊莹[4](2019)在《机械刺激对匍匐茎型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克隆可塑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刺激(mechanical stimuli, MS)在自然界的分布较为普遍,然而关于机械刺激对匍匐茎型克隆植物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实验对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蛇莓(Duchesneaindica)进行了对照(无机械刺激)、克隆片段顶部刺激、半克隆片段刺激和整克隆片段刺激共四个水平的机械刺激处理,通过研究蛇莓克隆生长的响应,探讨机械刺激对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机械刺激导致蛇莓产生较多的分株、较多的匍匐茎、短而细的叶柄及较多的根生物量分配。同时,不同作用位点的机械刺激对各生理生长指标的效应差异并不显着。另外,通过对各生长指标表型可塑性指数的分析发现,分株数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指数。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蛇莓可以较好地适应机械刺激干扰的生境,其分株数可以作为其响应程度的较好的指示指标。(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周伟,崔明[5](2018)在《基于图像处理的草莓匍匐茎定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匍匐茎定位技术是草莓匍匐茎扦插繁苗机器人顺利完成扦插任务的关键。本文对草莓匍匐茎的定位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提取匍匐茎图像在HSV颜色空间模型下的H分量图像,并利用图像分割技术获得匍匐茎区域图像;然后对匍匐茎区域图像进行形态学处理和连通域特征分析,获得匍匐茎根部区域图像;最后利用基于距离变化的分水岭算法完成草莓匍匐茎目标区域的分割和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对草莓匍匐茎的定位实时性好、定位精度高,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09期)

缪丽华,王莹莹,乔东东,杨琴琴,季梦成[6](2018)在《香菇草匍匐茎及叶结构对不同水湿生境的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菇草Hydrocotylevulgaris原产北美和欧洲,作为水景植物引入我国并在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应用,目前局部地区已出现入侵态势。为探讨香菇草的入侵机制,设置水生、湿生、旱生水分梯度,采用形态解剖学方法研究了香菇草匍匐茎、叶解剖结构对水分变化的适应。结果表明:随着生境水分含量的降低,香菇草叶片表皮气孔缩小,气孔指数增加,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海绵组织和叶片厚度减小,不同生境下香菇草叶可塑性指数强弱依次为:水生型>旱生型>湿生型。匍匐茎直径、髓直径和薄壁组织厚度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先增大后减小,气孔长度减小,维管束和导管数量逐渐增加,匍匐茎可塑性指数强弱依次为:水生型>湿生型>旱生型。3种生境下香菇草匍匐茎和叶可塑性指数总平均值大小排序为:水生型>旱生型>湿生型。香菇草匍匐茎和叶片的解剖结构变化显示其对水生及干旱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结构变化趋势取决于环境的水分条件。(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3期)

张新迪,王秋竹,金晓童,孙建苹,范海灏[7](2018)在《草莓匍匐茎繁殖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影响草莓匍匐茎发生的因素及育苗的技术要点,以期为培育优质、健壮草莓生产苗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18期)

李伟佳[8](2018)在《草莓匍匐茎发生基因的定位克隆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匍匐茎是草莓主要的繁殖器官,然而关于调控匍匐茎发生的基因还没有鉴定出来。本研究在无匍匐茎的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资源‘Yellow Wonder’(YW)的突变体库中筛选鉴定出一个匍匐茎发生突变体并命名为strawberry runner production(srp),通过调查杂交后代性状对srp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对srp突变体和无匍匐茎野生型‘Ruegen’(RG)及它们杂交获得的F2代单株组成的混池,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以检测突变位点,同时利用传统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最后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突变体srp可以持续产生匍匐茎,节间伸长,叶片数较野生型YW减少,株高、冠径及叶片大小均显着增加,冠径小幅减少。突变体与野生型RG进行杂交,F1杂种表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F2群体匍匐茎有无个体分离比符合1:3的预期值,说明突变体试材中匍匐茎发生性状是受一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2.全基因组重测序BSA对突变体进行了定位,一共检测到480106个SNP。计算突变子代有匍匐茎混池的SNP频率,在7条染色体上共鉴定出1583个SNP。在Fvb4上出现了SNP频率的峰值,说明了这条染色体最有可能是调控srp的基因区间。对候选SNP进行分析,在编码赤霉素信号途径中抑制子DELLA的Fve RGA1基因上发现1个SNP,该SNP导致Fve RGA1基因发生了W601*突变(密码子TGG→TGA),从而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因此推测Fve RGA1是调控srp突变体性状的候选基因。3.利用Indel标记,采用传统遗传作图法进行突变位点的确定。在4号染色体(Fvb4)上,根据测序数据的差异开发了Indel标记和设计了CAPS/d CAPS引物。06210-HinfⅠ在突变体srp与RG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中与匍匐茎发生性状共分离,这个标记是根据Fve RGA1这个基因产生的单碱基突变而开发的。因此,这些数据都进一步证明了Fve RGA1是控制srp性状的候选基因。4.基因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srp的Fve RGA1基因第1803个碱基的位置发生了1个鸟嘌呤G到腺嘌呤A的转换(1803G-A),这个结果与重测序中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5.构建了Fve RGA1基因的RNAi载体,分别转化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无匍匐茎的野生型森林草莓YW和RG,所有转基因株系中Fve RGA1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着下调且产生匍匐茎,与突变体表型一致,表明Fve RGA1是控制匍匐茎发生的基因。6.从野生型YW中克隆Fve RGA1基因,将其与GUS基因融合从而构建了Fve RGA1基因过表达载体p RI101-Fve RGA1-GUS,转化突变体srp。过量表达Fve RGA1-GUS融合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节间性状恢复正常,但仍然抽生匍匐茎。我们推测融合GUS基因之后影响了Fve RGA1的部分功能,因此构建了不带GUS基因的Fve RGA1基因过表达载体p RI101-Fve RGA1,进行了4次遗传转化,但是至今没有得到抗性芽。7.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Fve RGA1定位在细胞核中。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Fve RGA1在草莓所有的检测器官中均有表达,并且在幼叶,叶柄及茎尖中表达量较高。对Fve RGA1的启动子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很多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赤霉素响应元件。8.选取YW和srp的茎尖生长点进行转录组测序,挑选出6个差异基因并进行了表达验证。(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4-20)

张桂芝[9](2016)在《马铃薯糖代谢对匍匐茎发生与块茎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早、中、晚熟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克新13、延薯4分为试材,以试验地测量取样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田间常规生产模式研究植物内部糖物质学谢规律,通过对不同成熟期的马铃薯品种出苗后5~30d即匍匐茎发生到膨大形成块茎始期,各部位形态和物质积累指标、各种糖分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研究糖分物质学谢对马铃薯匍匐茎发生及块茎形成的影响机理,为提高马铃薯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匍匐茎发生和块茎形成过程中马铃薯形态指标和物质积累因品种不同变化幅度和峰值大小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变化规律均呈现上升的一致趋势。其中叶片数、匍匐茎数在出苗后5~10d、25~30d增幅较大;叶面积、株高、地上茎干重、匍匐茎重、根体积在出苗后15~20d增幅最大;叶片干重在10~15d、25~30d增幅较大;克新13和延薯4分的匍匐茎数量显着高于费乌瑞它;延薯4分的匍匐茎干重和地下茎干重则显着高于其它两品种;苗后30d为匍匐茎形成块茎关键期,结薯率达41.38%~54.29%,早熟品种结薯率显着高于中晚熟品种。2.不同马铃薯品种匍匐茎发生过程中叶片、叶柄糖分物质及相关酶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蔗糖、葡萄糖、SPS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N”型,蔗糖转化酶、果糖、可溶性糖、SS活性呈降低-上升-降低,还原糖呈降低-上升的变化规律。叶片、叶柄糖分物质及相关酶的数值及变化幅度因品种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叶片蔗糖含量苗后15d最高;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叶片的果糖、匍匐糖的含量和叶柄可溶性糖含量(出苗5d后)显着高于中晚熟品种;延薯4分叶柄还原糖显着高于其它品种;苗后5~10d费乌瑞它叶片淀粉显着高于其它品种,后期则克新13增加最显着;苗期SPS、SS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两种酶峰谷值交替出现;延薯4分叶片和克新13叶柄转化酶各时期均显着高于费乌瑞它。3.块茎形成过程中匍匐茎的蔗糖、可溶性糖、SS活性均呈上升-下降-上升,果糖、葡萄糖、蔗糖转化酶活性呈降低-上升-下降-上升,还原糖、SPS活性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叶片和叶柄淀粉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似,匍匐茎中淀粉含量变化较剧烈。其中匍匐茎的SS在出苗后5~15d变化剧烈;延薯4分匍匐茎蔗糖含量各时期(除25d低于其它品种外)显着高于其它品种;费乌瑞它果糖、可溶性糖(苗后25d除外)、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其它品种;克新13匍匐茎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其它品种;费乌瑞它根系转化酶活性始终高于延薯4分。4.匍匐茎发生和块茎形成过程中不同部位其它生理特性变化趋势不同,但叶绿素含量、根活力均呈现较一致的变化特点,叶绿素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根活力呈“∽”型;叶片、叶柄、匍匐茎硝态氮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根系硝态氮恰相反;叶片、叶柄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N”型,匍匐茎呈“W”型。综上所述,增加叶面积和叶片糖分物质积累可促进匍匐茎的发生,匍匐茎发生过程中叶片的SPS在蔗糖合成中起主导作用,转化酶起转化分解作用;在匍匐茎中SS和SPS两种酶同时对蔗糖合成起重要作用,糖的积累和淀粉的合成是块茎发生和形成的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6-06-01)

杨青林,孙吉茹,赵艳利[10](2016)在《河北承德草莓匍匐茎育苗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壮的草莓种苗是草莓高产优质的基础。草莓种苗的繁殖方法有匍匐茎繁殖法、分株繁殖法、组织培养法和种子繁殖法等4种。匍匐茎繁殖是草莓生产上常用的育苗方法,其优点是:保持品种的遗传特性,伤口小,不易受土壤中病菌的感染,繁殖系数高,方法简便,河北省承德地区每亩可繁殖出健壮的合格种苗2.5万株左右。建立专门的草莓育苗圃,精心管理,把握好匍匐茎育苗的各个环节是繁育健壮草(本文来源于《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期刊2016年04期)

匍匐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市草莓避雨育苗发展迅速,面积不断增加。育苗中,各农户匍匐茎切离时期不统一,甚至不切离,影响定植后管理。为此,以‘小白’草莓为试材,研究匍匐茎不同切离时期对草莓种苗质量和整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60d进行匍匐茎切离,繁苗系数较低,对种苗产量有一定影响;提前60、50、40d进行匍匐茎切离,一、二、叁、四级子苗株高比不切离(对照)降低3.6%~46.0%;提前40、50 d进行匍匐茎切离,能够控制子苗徒长,提高子苗的整齐度,提升种苗质量。综上,在草莓苗定植前40~50 d对匍匐茎进行切离较为适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匍匐茎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草莓匍匐茎育苗关键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9

[2].王琼,宗静,刘建伟.匍匐茎切离时期对草莓种苗质量和整齐度的影响[J].中国果树.2019

[3].曹昀,许令明,王佳艺,陆远鸿,杨杰.保水剂对狗牙根匍匐茎萌发、幼苗形态特征及抗旱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4].张华康,王艳红,Heikki,H?nninen,宋垚彬,黄菊莹.机械刺激对匍匐茎型植物蛇莓(Duchesneaindica)克隆可塑性的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19

[5].周伟,崔明.基于图像处理的草莓匍匐茎定位技术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

[6].缪丽华,王莹莹,乔东东,杨琴琴,季梦成.香菇草匍匐茎及叶结构对不同水湿生境的生态适应性[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8

[7].张新迪,王秋竹,金晓童,孙建苹,范海灏.草莓匍匐茎繁殖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18

[8].李伟佳.草莓匍匐茎发生基因的定位克隆与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2018

[9].张桂芝.马铃薯糖代谢对匍匐茎发生与块茎形成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

[10].杨青林,孙吉茹,赵艳利.河北承德草莓匍匐茎育苗技术要点[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6

论文知识图

施放钾肥处理的田间生长情况1 草莓试管苗匍匐茎诱导和高温处...施放钾肥处理的田间生长情况硫酸钾对匍匐茎数量及长度的影响7马铃薯单株匍匐茎数Fig....2.2.14土壤浇灌多效唑和对照组处...

标签:;  ;  ;  ;  ;  ;  ;  

匍匐茎论文_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