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第四异或门和第五异或门。本实用新型采用传输门MOS实现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减少面积、降低功耗和提高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第四异或门和第五异或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的输入均包括A端、B端以及A非端,输出均为Y端;所述第五异或门输入包括A端和B端,输出为Y端;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入端B并与第一与门的A非端、第二与门的A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与门的A端、第二与门的A非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非端相连;第一与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入端A并与第二与门的B端、第二异或门的B端和第四异或门的B端分别连接,第一与门的Y端与第一异或门的B端相连;第二与门的Y端与第三异或门的B端相连;第一异或门的Y端作为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出端P;第二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出端Q;第三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出端R;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入端C并与第四异或门的A端、第三异或门的A端和第一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异或门的A非端、第三异或门的A非端和第四异或门的A非端分别连接;第四异或门的Y端与第五异或门的A端相连;第五异或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入端D,第五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出端S。

设计方案

1.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第四异或门和第五异或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的输入均包括A端、B端以及A 非端,输出均为Y端;所述第五异或门输入包括A端和B端,输出为Y端;

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入端B并与第一与门的A非端、第二与门的A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与门的A端、第二与门的A非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非端相连;

第一与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入端A并与第二与门的B端、第二异或门的B端和第四异或门的B端分别连接,第一与门的Y端与第一异或门的B端相连;

第二与门的Y端与第三异或门的B端相连;

第一异或门的Y端作为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出端P;第二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出端Q;第三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出端R;

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入端C并与第四异或门的A端、第三异或门的A端和第一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异或门的A非端、第三异或门的A非端和第四异或门的A非端分别连接;

第四异或门的Y端与第五异或门的A端相连;

第五异或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入端D,第五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出端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与门均包括一个传输门以及一个传输管,所述传输门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两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作为与门的A端与A非端,两个并联节点分别作为与门的B端与 Y端,其中作为A非端的晶体管控制端连接至传输管的控制端,所述传输管的另外两端分别 接地、接Y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与传输管均为MOS管,其中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分别为PMOS管与 NMOS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均包括一个传输门、第一传输管、以及第二传输管,所述传输门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晶 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两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作为异或门的A端与A非端;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与反相器相连后作为异或门的B端,第一传输管的漏极接A端,第一传输管的源极与第二传输管漏极相连,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接B端,第二传输管的源极接A非端;所述传输门的 两个晶体管的并联节点分别连接至第一传输管的源极、B端,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源极作为异 或门的输出端F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均为MOS管,其中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分别为PMOS管与NMOS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异或门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和第四传输管,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作为异或门的A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漏极和第三传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管的漏级作为异或门的B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和第四传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管的源级作为异或门的F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源级第三传输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三传输管的源级与第三传输管的漏极连接;第四传输管的源级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和第四传输管均为MOS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

背景技术

科学家Landauer提出:经典电路存在不可逆操作时,信息丢失将会导致能量损耗。科学家Bennett发现当计算过程采用可逆操作时,会存在不损耗能量。为避免经典电路不可逆性操作造成电路能耗损耗,很多学者开展将不可逆操作改成可逆操作研究。可逆逻辑设计需遵守:(1)可逆逻辑电路输入端与输出端个数一致。(2)可逆逻辑电路输入与输出是一一映射关系。国外期刊已刊载了用二进制以及BCD冗余码表示的十进制加法器的可逆逻辑实现,在电路实现上,2002年VosAD和Desoete利用晶体管构造实现了可逆电路,首次将它们运用于工业实现;2014年K.Prudhvi Raj提出了数字电路晶体管级的实现,采用互补CMOS电路来实现可逆逻辑门电路。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可用式(1)描述其功能。

F(P,Q,R,S)=( AB’⊕C,A⊕B, AB⊕C, A⊕C⊕D ) (1)

ZCG可逆逻辑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个数一致,且输入与输出是一一映射关系,当给定一个输入后,得到唯一输出与之对应。

采用互补CMOS电路来实现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存在使用MOS数量多,面积大,ZCG可逆逻辑门电路的传播延时大,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以解决ZCG可逆逻辑门电路的传播延时大,性能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第四异或门和第五异或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的输入均包括A端、B端以及A 非端,输出均为Y端;所述第五异或门输入包括A端和B端,输出为Y端;

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入端B并与第一与门的A非端、第二与门的A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与门的A端、第二与门的A非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非端相连;

第一与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入端A并与第二与门的B端、第二异或门的B端和第四异或门的B端分别连接,第一与门的Y端与第一异或门的B端相连;

第二与门的Y端与第三异或门的B端相连;

第一异或门的Y端作为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出端P;第二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出端Q;第三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出端R;

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入端C并与第四异或门的A端、第三异或门的A端和第一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异或门的A非端、第三异或门的A非端和第四异或门的A非端分别连接;

第四异或门的Y端与第五异或门的A端相连;

第五异或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入端D,第五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出端S。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与门均包括一个传输门以及一个传输管,所述传输门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两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作为与门的A端与A非端,两个并联节点分别作为与门的B端与 Y端,其中作为A非端的晶体管控制端连接至传输管的控制端,所述传输管的另外两端分别 接地、接Y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 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与传输管均为MOS管,其中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分别为PMOS管与 NMOS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均包括一个传输门、第一传输管、以及第二传输管,所述传输门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晶 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两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作为异或门的A端与A非端;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与反相器相连后作为异或门的B端,第一传输管的漏极接A端,第一传输管的源极与第二传输管漏极相连,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接B端,第二传输管的源极接A非端;所述传输门的 两个晶体管的并联节点分别连接至第一传输管的源极、B端,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源极作为异 或门的输出端F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均为MOS管,其中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分别为PMOS管与NMOS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异或门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和第四传输管,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作为异或门的A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漏极和第三传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管的漏级作为异或门的B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和第四传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管的源级作为异或门的F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源级第三传输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三传输管的源级与第三传输管的漏极连接;第四传输管的源级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和第四传输管均为MOS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传输门MOS实现ZCG可逆逻辑门电路, 减少面积、降低功耗和提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门原理图和符号;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异或门原理图和符号;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异或门原理图和符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第四异或门和第五异或门:第一与门、第二与门、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的输入均包括A端、B端以及A 非端,输出均为Y端;所述第五异或门输入包括A端和B端,输出为Y端;

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入端B并与第一与门的A非端、第二与门的A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与门的A端、第二与门的A非端和第二异或门的A非端相连;

第一与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入端A并与第二与门的B端、第二异或门的B端和第四异或门的B端分别连接,第一与门的Y端与第一异或门的B端相连;

第二与门的Y端与第三异或门的B端相连;

第一异或门的Y端作为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一输出端P;第二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二输出端Q;第三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出端R;

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三输入端C并与第四异或门的A端、第三异或门的A端和第一异或门的A端分别连接,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异或门的A非端、第三异或门的A非端和第四异或门的A非端分别连接;

第四异或门的Y端与第五异或门的A端相连;

第五异或门的B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入端D,第五异或门的Y端作为ZCG可逆逻辑门的第四输出端S。

如图2所示,所述每个与门均包括一个传输门以及一个传输管,所述传输门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两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作为与门的A端与A非端,两个并联节点分别作为与门的B端与 Y端,其中作为A非端的晶体管控制端连接至传输管的控制端,所述传输管的另外两端分别 接地、接Y端,所述第 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与传输管均为MOS管,其中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分别为PMOS管与 NMOS管。当A=1时,传输门导通,传输管截止,输出F等于B;当A=0时,传输门截止,传输管导通,输出F等于0,实现与逻辑功能为F=AB。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异或门、第二异或门、第三异或门和第四异或门均包括一个传输门、第一传输管、以及第二传输管,所述传输门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晶 体管与第二晶体管,两个晶体管的控制端分别作为异或门的A端与A非端;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与反相器相连后作为异或门的B端,第一传输管的漏极接A端,第一传输管的源极与第二传输管漏极相连,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接B端,第二传输管的源极接A非端;所述传输门的 两个晶体管的并联节点分别连接至第一传输管的源极、B端,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源极作为异 或门的输出端F端‘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均为MOS管,其中第一晶体管与第二晶体管分别为PMOS管与NMOS管。当A=0时,传输门导通,反相电路截止,输出F等于B;当A=1时,反相器导通,传输门截止,输出等于B',实现异或逻辑功能为F=A⊕B。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五异或门包括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和第四传输管,所述第一传输管的控制端作为异或门的A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漏极和第三传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管的漏级作为异或门的B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控制端和第四传输管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管的源级作为异或门的F端并与第二传输管的源级第三传输管的漏极分别连接;第三传输管的源级与第三传输管的漏极连接;第四传输管的源级接地,所述第一传输管、第二传输管、第三传输管和第四传输管均为MOS管。减少管子数目,降低电容和提高充放电速度,当A=0,B=0时,M1 M2导通,M3M4截止,输出F=0;当A=0,B=1时,M1 M4导通,M2M3截止,输出F=1;当A=1,B=0时,M2M3导通,M1 M4截止,输出F=1,当A=1,B=1时,M3 M4导通,M1 M2截止,输出F=0,实现异或逻辑功能为F= A⊕B。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设计图

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9410.9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497451U

授权时间:20191015

主分类号:H03K 19/20

专利分类号:H03K19/20;H03K19/21

范畴分类:38J;

申请人:福州大学

第一申请人:福州大学

申请人地址: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发明人:王仁平;向韬鑫;李凡阳

第一发明人:王仁平

当前权利人:福州大学

代理人:蔡学俊

代理机构:35100

代理机构编号: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应用于可逆逻辑电路的ZCG可逆逻辑门电路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