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王林,刘学恩,庄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王林,刘学恩,庄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刘学恩,庄辉[1](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共价闭合环状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在HBV持续感染和慢性化中起重要作用。肝内HBV cccDNA和HBV DNA的检测需要做肝活检,不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清HBV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具有检测简便和非侵入性等优点,可作为肝内HBV cccDNA的替代标志物。血清HBcrAg的动态变化与HBV感染自然史密切相关。血清HBcrAg定量检测可预测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治疗应答和停药后的复发风险,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进展、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和复发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爽,蔡华,周文亭,赵守军,张勇[2](2015)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诊断试剂区分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方法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整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Anti-HBc-Ig M)诊断试剂临界值,使该指标能够区分急性乙肝(Acute Hepatitis B,AHB)和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急性期患者。方法选择A公司国产和美国雅培(Abbott)公司Anti-HBc-Ig M检测试剂,平行检测2658份疑似AHB患者血清标本。利用R语言程序软件(R Programming Software,R)的VGAM程序包,通过最大似然法求得各自的分布参数和估计的阳性率,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准确率法和固定特异度法,以及试剂说明书提供方法求得两种检测试剂的临界值、估计阳性率、灵敏度及特异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最大似然法确定临界值,临界值调整前后A公司试剂阳性率为51.58%、12.23%,雅培试剂为28.37%、10.27%。两种试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接近于1,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似然法、最大准确率法和固定特异度法与试剂说明书参考值比较,前叁种方法得到的阳性率较为接近,灵敏度、特异度较高,试剂说明书参考值法,灵敏度均较低,假阳性率过高。结论本研究中调整Anti-HBc-Ig M检测试剂临界值的方法,可以使Anti-HBc-Ig M区分AHB和CHB急性期患者的能力更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5年02期)

周剑,刘东[3](2014)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相互作用蛋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串联亲和纯化和液相质谱技术研究HBcAg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构建HBcAg重组质粒pMSCV-HBc,采用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富集HepG2细胞中HBcAg结合蛋白,电泳分离免疫沉淀复合物并从胶中切取HBcAg结合蛋白条带,胶内酶解后进行液相质谱技术分析从而鉴定HBcAg相互作用蛋白。结果成功构建HBcAg重组表达载体,在HepG2细胞中筛选到4个HBcAg相互用蛋白:CD59糖蛋白前体、MCM3相关蛋白、LOC100049716蛋白和ANKRD26蛋白。结论人肝癌细胞中HBcAg相互作用蛋白CD59等可能在HBV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王鹏[4](2014)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相关抗原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即乙肝病毒(HBV),属DNA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为有包膜的部分双链环状DNA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传染方式主要通过输血、注射和母婴传播。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范围内慢性感染者多达4亿,发展中国家是乙型肝炎的重灾区。乙型肝炎通常会造成慢性感染,可进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癌,对人类健康有巨大的威胁。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ovalenfly closed circular DNA)即cccDNA,它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中的重要环节,是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也是HBV难以治愈的关键因素,其长期存在与乙肝的慢性化以及抗病毒治疗后复发有着重要关系。故做好cccDNA的检测工作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肝组织内cccDNA的检测需要做肝组织活检,患者往往难以接受,所以寻找一种操作方便,灵敏度高的血清学标志很有必要。随着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研究的深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HBcrAg)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认识到了检测血清中HBcrAg在HB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中所具有的重要临床意义。HBcrAg由HBcAg、HBeAg与P22cr(22kDa precore protein)叁种蛋白质组成(图1),其均由前C/C区编码。C基因编码的149个氨基酸序列为它们所共享。P22cr包含第28至最少第150个氨基酸序列,是前核心区编码的蛋白,它包括N端一段未剪切的信号肽但缺少C末端富含精氨酸的片段。P22cr常存在于空缺的、不含病毒核心的病毒颗粒。要对HBcrAg进一步研究,建立检测HBcrAg的检测方法则是必须的。因此建立双抗体夹心的ELISA方法检测HBcrAg成为迫切需要,故获取HBcrAg的相关抗体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本课题拟表达HBcAg、HBeAg、P22cr蛋白及表达这叁种蛋白所共享的149个氨基酸所组成的蛋白(我们命名为1149蛋白)。然后以HBcAg中149183这段多肽制备能特异检测HBcAg的多克隆抗体,以HBeAg中10至1这段多肽制备能特异检测HBeAg的多克隆抗体,以P22cr蛋白中28至10这段多肽制备能特异检测P22cr的多克隆抗体。1149蛋白作为免疫原来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及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的制备将为今后研究HBcrAg奠定基础,同时为乙肝血清学检测的研究扩展了方向。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表达了HBcAg的重组蛋白、HBeAg的重组蛋白及P22cr重组蛋白,并制备了这叁种蛋白中特异片段的多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且建立了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主要结果如下:①根据GenBank公布的核苷酸序列,我们设计了HBcAg、HBeAg、P22cr及1149蛋白的PCR引物,运用PCR技术以含HBV全基因片段的质粒(HBV BJ)为模板,成功克隆了编码HBcAg、HBeAg、P22cr及1149蛋白的基因片段,随后成功构建了这四种蛋白的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用Nde I和Xho I进行了双酶切,电泳可见到与理论位置相一致的条带,说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②经过一系列尝试,得到最优诱导条件,在37℃,IPTG0.8mM/L,诱导了3.5小时,成功地在原核系统中高效表达,并纯化了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证明了目的蛋白的正确性。③人工合成了实验所需的3种多肽,并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质谱法检测证实多肽制备正确。通过ELISA方法,我们发现HBcAg及P22cr对应多肽能够与患者血清中对应抗体结合,说明患者体内存在能够检测到这两种多肽抗原表位的抗体。④每种多肽分别偶联匙孔血蓝蛋白(KLH),制备叁种免疫原,每种免疫原分别免疫两只实验级日本大耳白兔。经过五次免疫后制备出高效价的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及ELISA方法证实制备的多抗可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⑤以1149蛋白为抗原免疫4只Balb/C小鼠,用血清筛选后选取抗体效价较好的小鼠用于细胞融合,融合后经有限稀释法筛选出4株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B8G12A12、4A3B4E6、2C6C8C5、2D7H2A6)继而制备纯化后的抗体。最后用Western blot及ELISA进行验证,证实了我们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的结合。本课题成功构建了HBcrAg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制备出具有高效价、高特异性和良好抗原结合能力的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HBcrAg,建立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监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预后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一定意义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爽,王锋,尹文娇,张硕,赵守军[5](2014)在《国产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检测试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中国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监测,筛选合适的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Anti-HBc-IgM)检测试剂。方法选择市场销量较大的叁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nti-HBc-IgM检测试剂,平行检测参比系统各3次,比较各试剂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变异系数,以评价试剂的可靠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部分(Partial)AUC(pAUC)、固定特异度下灵敏度[Sensitivity at a Fix Specificity,Se(FPR=e)],以评价试剂的真实性。结果叁种试剂的ICC均接近于1,一致性均好,两两比较中A试剂稳定性最好,变异性最小(Bootstrap法,P<0.05)。B试剂ROC位于最上方,AUC中位数最大,和A、C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Bootstrap法,P<0.05);B和C、A试剂的pAUC中位数和Se(FPR=0.05)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符合国家标准的叁种试剂,以雅培试剂作为参照相比,综合评价结果,B试剂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4年01期)

白志光[6](2013)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利用ELISA方法,使得HBcAg基因片段扩增,构建含有HBcAg基因的表达质料与克隆质粒,以IPTG诱导大肠杆菌BL21(DE3)plys中蛋白的重组表达,并且,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结果:在大肠杆菌中,重组HBcAg得到表达,经过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检测,在预期位置显示有特异性条带。结论: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成功构建了HBcAg原核表达系统,并获取重组HBcAg,有效地推进了重组蛋白的相关功能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3年14期)

李计来,徐静,王娟,吴刚,赵莉[7](2013)在《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免疫原性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原性及其对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HBcAg、HBsAg及HBcAg+HBsAg混合抗原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形态。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NS)、HBcAg组(C)、HBsAg组(S)、HBsAg+铝佐剂组(S+Al)、HBsAg+HBcAg混合组(S+C)及HBsAg+HBcAg+铝佐剂组(S+C+Al),用相应抗原免疫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天、第14天经小鼠双侧大腿肌肉进行初次和加强免疫1次,间接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和HBcAg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HBsAg特异性抗体亚类,ELISP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HBsAg特异性IFNγ、HBcAg特异性IFNγ及HBsAg特异性IL-4水平。结果电镜观察可见HBsAg和HBcAg均呈大小均一的VLP结构,二者混合后有聚集现象。初次免疫后,S+C组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与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加强免疫后,S+C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02),C组和S+C组均可产生高水平HBcAg特异性抗体。S组HBsAg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S+C组以IgG2a为主。S+C组HBs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明显高于S组、S+Al组和S+C+Al组(P<0.05),C组与S+C组HBc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均较高,与S+C+Al组比较,S+Al组HBsAg特异性IL-4斑点数明显升高(P=0.026)。结论 HBcAg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增强HBsAg的免疫反应,使反应向Th1方向极化,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李宁[8](2013)在《MxA蛋白通过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相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诱发肝癌的重要因素。我国有超过一亿人的乙肝病毒携带者,5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来自慢性乙肝患者。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其所致病理发展还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手段。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是由Ⅰ型干扰素诱导表达的人体天然免疫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属于动力蛋白超家族,具有鸟苷叁磷酸酶活性,能够自我组装发生寡聚化。既往研究表明,MxA具有广谱的抗RNA病毒活性,如抗流感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索戈托病毒和麻疹病毒等。近期的研究显示MxA对属DNA病毒的乙肝病毒的复制也有抑制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研究MxA蛋白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并解析其分子细胞学机制,为探索乙肝治疗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广泛运用了分子手段、生化手段、细胞共聚焦成像、活细胞实时跟踪和光漂白技术,深入研究了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内动力学、HBV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我们发现,在HepG2.2.15细胞模型中,MxA能够显着下调细胞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量、细胞内外乙肝病毒DNA的水平和核衣壳pgRNA的水平,但并不影响核心抗原HBcAg的合成和乙肝病毒mRNA的转录和核质分布,而且MxA对乙肝病毒的这些作用并不依赖其鸟苷叁磷酸酶活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xA通过其中心互作区CID结构域直接跟HBV的核心抗原HBcAg相互作用,二者形成蛋白复合物聚集在肝细胞核周,限制了HBcAg的细胞内运动,从而阻碍了病毒核衣壳在肝细胞内的组装。我们还鉴定出核周MxA-HBcAg蛋白聚合物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胞内微管,而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不存在共定位。本研究揭示了MxA抗乙肝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MxA通过与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相互作用,干扰了核衣壳的组装,进而抑制了乙肝病毒的复制。该研究结果为抗乙肝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刘成,慕永平,杨宗国,陈晓蓉[9](2012)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的监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监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BcrAg),能有效预测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产生的病毒学反弹及耐药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张倩,方超萍[10](2012)在《373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肝脏酶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V-DNA定量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诊断乙型肝炎和评价病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7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定量、HBeA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等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HBV-DNA定量与HBeAg具有相关性(P<0.01)。(2)HBV-DNA定量与ALT、AST、GGT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3)HBeAg与ALT、AST、GGT结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 (1)HBeAg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但HBV-DNA定量是评价体内病毒复制更直接的指标。(2)HBV-DNA定量结果与肝功能受损情况相关,高病毒载量是肝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2年19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调整抗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Anti-HBc-Ig M)诊断试剂临界值,使该指标能够区分急性乙肝(Acute Hepatitis B,AHB)和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急性期患者。方法选择A公司国产和美国雅培(Abbott)公司Anti-HBc-Ig M检测试剂,平行检测2658份疑似AHB患者血清标本。利用R语言程序软件(R Programming Software,R)的VGAM程序包,通过最大似然法求得各自的分布参数和估计的阳性率,采用最大似然法、最大准确率法和固定特异度法,以及试剂说明书提供方法求得两种检测试剂的临界值、估计阳性率、灵敏度及特异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最大似然法确定临界值,临界值调整前后A公司试剂阳性率为51.58%、12.23%,雅培试剂为28.37%、10.27%。两种试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接近于1,都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似然法、最大准确率法和固定特异度法与试剂说明书参考值比较,前叁种方法得到的阳性率较为接近,灵敏度、特异度较高,试剂说明书参考值法,灵敏度均较低,假阳性率过高。结论本研究中调整Anti-HBc-Ig M检测试剂临界值的方法,可以使Anti-HBc-Ig M区分AHB和CHB急性期患者的能力更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刘学恩,庄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9

[2].张爽,蔡华,周文亭,赵守军,张勇.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诊断试剂区分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方法的初步探讨[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

[3].周剑,刘东.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相互作用蛋白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4

[4].王鹏.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相关抗原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D].第二军医大学.2014

[5].张爽,王锋,尹文娇,张硕,赵守军.国产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检测试剂的比较[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

[6].白志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构建及表达[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

[7].李计来,徐静,王娟,吴刚,赵莉.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免疫原性及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

[8].李宁.MxA蛋白通过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相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D].浙江大学.2013

[9].刘成,慕永平,杨宗国,陈晓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

[10].张倩,方超萍.373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肝脏酶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

标签:;  ;  ;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论文-王林,刘学恩,庄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