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

pH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

一、pH值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玲[1](2020)在《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益生菌是一类定植于宿主肠道、帮助宿主改善体内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随着后抗生素时代的到来,益生菌作为抗生素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在畜牧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主要从益生菌株的筛选、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开展研究。1.屎肠球菌筛选与复合益生菌的制备工艺本试验从山羊瘤胃中筛选的菌株,采用琼脂平板划线分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屎肠球菌;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对pH2.5-3.5人工胃液和0.2%-0.3%胆盐人工肠液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分离的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LB-01)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ICC23138)进行共发酵培养制备的复合益生菌制剂,种子液最佳培养时间为12h;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15h,发酵培养基添加量10%,种子液接种量10%;发酵培养过程稳定,能满足工厂化生产要求;复合益生菌制剂在不同季度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其总活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季度下降幅度有差异,其中第3季度活菌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大,第4季度和第2季度次之,第1季度活菌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小。2.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112±8.5天)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4头,采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方案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1、2、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10、15g/(头·天)复合益生菌制剂,预试期7天,正试试验期35天。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能显着提高产奶量(p<0.05),改善乳品质,显着降低乳汁中体细胞数量(p<0.05),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增强免疫功能,综合投入产出比以复合益生菌制剂10g/(头·天)的添加剂量为宜。3.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肠道防御机能影响本试验选择健康成年雌性山羊18头,体重20±3kg,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效果和复合益生菌对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预防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预防组,每组3头,试验第1-4天,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益生菌预防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第5-6天,对照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其余2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大肠杆菌;治疗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治疗组,每组3头,试验第1-2天,对照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其余2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大肠杆菌,试验第3-6天,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山羊每天灌服30mL生理盐水,益生菌治疗组每天灌服30mL复合益生菌制剂。试验期11天,分别于试验第1、3、5、7、9和11天,测定各组山羊的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采集山羊血液进行白细胞计数;预防试验在试验第7和11天,治疗试验在试验第3和9天,通过外科手术取样观察肠道病理学变化,测定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黏膜组织炎性因子IL-1β、IL-8和TNF-α基因表达量,结果如下:(1)山羊生命体征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11天,大肠杆菌组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或p<0.05),益生菌预防组在试验第7天升高(p<0.05),之后均恢复正常,且体温、呼吸频率和白细胞数量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治疗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3-9天,大肠杆菌组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升高(p<0.01或p<0.05),益生菌治疗组仅在试验第3-5天升高(p<0.01或<0.05),试验第5-9天,生命体征指标和白细胞数量均恢复正常且显着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2)山羊肠道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肠壁变薄,盲肠充血,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 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降低(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病变明显好转,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V/C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升高(p<0.01或p<0.05)。治疗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内容物呈水样,盲肠充血和胀气,空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 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均降低(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空肠绒毛长度、V/C比值和盲肠黏膜层厚度均升高(p<0.01或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山羊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预防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7和11天,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均降低(p<0.05),大肠杆菌数量均增加(p<0.01),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均降低(p<0.05)。治疗试验:试验第3和9天,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降低(p<0.01或p<0.05),空肠和盲肠大肠杆菌数量增加(p<0.01);试验第9天,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空肠和盲肠乳酸菌数量增加(p<0.05),大肠杆菌数量降低(p<0.01)。(4)山羊肠道黏膜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预防试验:试验第7和11天,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p<0.01),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预防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治疗试验:试验第3和9天,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组和益生菌治疗组空肠和盲肠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p<0.01或p<0.05);与大肠杆菌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肠道黏膜炎性因子表达量降低(p<0.01或p<0.05)。

吴娅丽[2](2020)在《基于多组学模式的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DPf3的分离鉴定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血栓性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用具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等作用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但多数药物伴随出血副作用;中医认为血栓疾病与血瘀证密切相关,通常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血瘀证,其中动物药(如水蛭、地龙等)为中医活血化瘀的常用药;地龙及含地龙的成方制剂作为抗凝剂和纤溶药物已应用了几个世纪,且被认为无出血副作用;口服蚓激酶制剂在许多国家用于保护心血管,且在我国已作为二类新药上市。中药动物药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威廉环毛蚓作为《中国药典》:收录地龙品种,其抗血栓关键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机制均尚不明确,故缺乏科学依据指导其临床应用,因此,研究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有重大意义。由于地龙的抗血栓成分主要为蛋白质,本研究借助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相结合的模式,阐释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物质基础,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多组学模式鉴定威廉环毛蚓中所含蛋白质,通过分离纯化初步定位其抗血栓活性部位并鉴定分析该部位蛋白质成分的序列、结构和性质;利用动物模型评价该部位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溶栓作用及血管保护作用;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模型探讨其抗血栓作用靶点和机制,及血管保护作用机制;借助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分析其抗血栓及血管保护作用涉及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研究一威廉环毛蚓无参考基因转录组的构建及分析采用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无参考基因RNA测序技术构建威廉环毛蚓的无参考基因转录组,进而构建其蛋白序列库,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通过测序,共得到超过2000万的clean reads,其中高质量reads超过97%;Trinity拼接后,得到超过10万个转录本和unigenes;翻译所拼接的转录组数据,构建威廉环毛蚓蛋白序列库。ESTScan软件共预测11259个编码序列,可作为引物设计数据库使用。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对,共注释 38.21%的 unigenes。研究二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鉴定及抗血栓性质研究采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活性研究整合关联分析方法,以“研究一”所构建的蛋白序列库为数据库,鉴定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蛋白质成分;建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法(Fib-TT)用于抗凝血活性的体外评价,并基于该方法考察总提物在不同孵育体系中的抗凝活性变化,进而评价其抗血栓性质;研究总提物在不同体系中的蛋白质谱图变化,推测其抗血栓活性成分。从威廉环毛蚓总提物中鉴定到31种蛋白质成分;所建立的Fib-TT 法线性范围较宽,仪器精密度、重复性均良好,可用于威廉环毛蚓抗凝活性的体外评价;总提物的抗凝活性在近中性条件下较为稳定,在30-50℃下活性稳定;通过考察总提物经不同体系孵育后蛋白质图谱的变化,推测其抗血栓活性成分为分子量在26kDa附近的蛋白质。研究三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通过“研究二”发现威廉环毛蚓总提物具有较强的抗血栓活性,本实验基于Fib-TT法,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活性成分,命名为DPf3,采用SDS-PAGE和MALDI-TOF-MS确定其分子量;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整合研究方式,鉴定DPf3主要成分DPf3 ID NO.1和DPf3 ID NO.2的蛋白质种类;采用从头测序技术确定DPf3主要成分的蛋白质序列,圆二色谱考察其二级结构,I-TASSER预测其三级结构,SAVES评价预测模型;并通过溶血实验考察DPf3的血液相容性。研究发现DPf3的主要成分DPf3 IDNO.1和NO.2的分子量分别为36121.745 Da和24485.004 Da,分别含有329和241个氨基酸;de novo测序获得二者的蛋白质全序列,通过与所构建的本地蛋白序列库比对,分别为>Ac44553g1i11和>Dc43026gli12,序列覆盖度达100%;DPf3的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19%),β-折叠(30%)和无规则卷曲(51%);DPf3的浓度低于4.21 mg·mL-1时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研究四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作用研究采用普纳替尼致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考察DPf3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溶栓作用和血管保护作用。发现DPf3(4.2-12.5 ng/尾)具较强的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其预防能力较阿司匹林(45 μg·mL-1)无显着差异。同时,DPf3(4.2ng/尾)具明显的溶栓作用,其溶栓能力较尿激酶(5ng/尾)无显着性差异。此外,DPf3具较强的血管保护作用。研究五DPf3抗血栓活性的体外评价及机制研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DPf3的抗血栓作用及作用机制。首先采用分子对接评价DPf ID NO.1和NO.2与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凝血酶间的相互作用;继而通过酶谱法、光散射法、形态学研究、纤维蛋白平板法、体外血栓法及凝血四项评价研究DPf3的抗血栓活性及机制。通过分子对接发现DPf3 ID NO.1和NO.2对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均有直接作用,体外实验发现DPf3对纤溶酶原作用很弱,对纤维蛋白(原)及体外血栓均有很强的水解作用;与生成的纤维蛋白栓块相比,纤维蛋白原可能是DPf3的初始作用靶点,且DPf3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更强;通过凝血四项评价,发现DPf3能显着延长APTT、降低Fib的含量,且具有延长TT的作用趋势。研究六DPf3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的细胞模型研究选取HUVECs为研究对象,以(hi)ox-LDL为造模剂,通过研究经DPf3保护前后,损伤性HUVECs的细胞活力、细胞膜完整性、细胞内ROS水平、细胞迁移能力、粘附因子VCAM 1的表达及单核细胞的粘附、血管生成等的变化,来探讨DPf3的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发现,DPf3对血管具显着保护作用,DPf3能够提高损伤性HUVECs的细胞活力、保护其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胞内ROS的生成;降低粘附因子VCAM I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单核细胞的粘附;削弱损伤性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抑制其新生血管的生成。研究七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影响采用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DPf3抗血栓和血管保护作用所涉及的生物标志物、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通过血栓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共鉴定得到1149个差异蛋白标志物,其中表达显着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有582个和567个;通过DPf3给药组和模型组对比,共鉴定出66个差异蛋白标志物,其中表达显着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有46个和20个,具有显着回调作用的蛋白有23个。通过对差异蛋白标志物所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进行归纳与分析,发现DPf3发挥抗血栓和血管保护活性的机制主要与调节脂质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补体与凝血系统、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以“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多组学结合的模式为基础,初步构建中药地龙威廉环毛蚓的本地蛋白序列库,通过分离纯化得到其抗血栓活性成分(DPf3),对DPf3进行鉴定及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威廉环毛蚓总提物具良好的抗血栓活性,从中鉴定到31个蛋白质成分,其中分离所得DPf3具良好的预防血栓、溶栓及血管保护作用,且具较好的血液相容性,为威廉环毛蚓抗血栓的物质基础。DPf3的抗血栓机制为:(1)具有很强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且能够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2)具有较强的直接溶栓作用;(3)通过影响内源性或/和共同凝血途径及第三种凝血途径产生抗血栓作用。DPf3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机制为:(1)提高损伤性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活力,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降低损伤性细胞内ROS的生成;(2)降低粘附因子VCAM 1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单核细胞的粘附;(3)削弱损伤性细胞的迁移能力,从而降低炎症细胞的扩散;(4)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通过蛋白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研究,发现DPf3发挥抗血栓和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主要与调节脂质代谢、调节能量代谢、补体与凝血系统、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综上,本研究基本证实了中药地龙威廉环毛蚓的抗血栓关键物质基础,明确其作用靶点并初步确定其作用机制,为威廉环毛蚓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和依据,并为中药动物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缪晓冬[3](2020)在《乳香—没药配伍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973885)及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No.FJGJS-2015-12)的支持下完成,主要围绕乳香、没药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优化,有效部位配伍对缺血性中风的改善作用与机制研究等,以期为该药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较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了乳香和没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分析发现,乳香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乳香酸类成分,包括五环三萜、大环二萜类成分等;没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三萜类,而以倍半萜类成分为主。现代药理活性研究表明,乳香、没药均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为乳香、没药的进一步开放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认识、病因病机及中风损伤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该疾病与去极化、钙超载、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等关系密切,为试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二、乳香没药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1.乳香-没药配伍的中医临床应用特点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乳香、没药药对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规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乳香、没药的2236首方剂信息读取出来。统计出乳香-没药的配伍比例有50种,其中1:1、2:1、1:2、2:3、3:2、5:3、3:4等7个比例出现频次较高,而以1:1形式配比的方剂高达1863首,故进一步围绕乳香-没药为1:1的方剂,对其所治疗疾病的科属、方剂功效和剂型及其网络关联性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发现,乳香、没药配伍多用于外科疾病,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敛疮生肌、止痛、祛风、消痈散结、解毒、接骨续筋等,主要剂型为散剂、丸剂、膏剂等。2.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化学成分溶出分析应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1:1、1:2、2:1、2:3、3:2、3:4、5:3)的化学成分溶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的化学成分溶出量不同,且配伍比例为1:1和2:1时溶出化学成分种类最为丰富,成分含量最高或较高。3.乳香中乳香三萜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采用UPLC-TQ/MS检测,以乳香中13个乳香三萜酸类成分(3-羰基甘遂-8,24-二烯-21-酸、3α-乙酰甘遂-7,24-二烯-21-酸、3-羟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乙酰11α-甲氧基-β-乳香酸、3α-羟基甘燧烷-7,24-二烯-21-酸、11-酮基乳香酸、3-O-乙酰基-α-乳香酸、3α-乙酰氧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乙酰氧基-5α-8,24-羊毛甾二烯-21-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甲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的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乳香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碱溶酸沉法纯化乳香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95%乙醇20倍量回流提取4次,每次62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以碱液pH为12~13溶解,在0~4℃用酸液pH<2酸沉30 min为最佳纯化工艺,乳香三萜酸类成分纯度可达73.87%。4.没药中倍半萜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采用UPLC检测,以没药中2个倍半萜(2-甲氧基-8,12-环氧吉马烷-1(10),7,11-三烯-6-酮、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马烷-1(10)-烯-6-酮)的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曲面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没药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硅胶柱层析法纯化没药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为:92%乙醇7倍量回流提取2.5 h/次,提取2次为最佳提取工艺;将乙酸乙酯部位用300-400目硅胶纯化,上样量为1:40,先用石油醚(PE)除杂,再用石油醚-乙酸乙酯(PE:EA)20:1的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3-6 BV为最佳纯化工艺,倍半萜类成分纯度可达 61.43%。三、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1.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采用中脑动脉闭塞(MCAO)建立SD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即模型大鼠出现提尾时损伤对侧前肢不能伸直;向损伤侧旋转;向对侧倾倒;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不清等。以乳香总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BA-MS)的不同配伍比例(10:1、5:1、20:1,由药材配伍比例1:1、1:2、2:1折算)每天给药两次,给药3天后,收集血浆、尿液及脑/肺样本,分别进行生化指标测定、脑梗死面积测定,脑、肺组织病理学分析及Western blot法分析脑组织中AngI/AngII/Tie2信号通路与TLR4/NF-KB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组化分析TDP-43,NeuN,TGF-β1,VWF和bFGF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A-MS给药后能改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形态水肿,神经元丢失,核固缩程度,改善肺泡结构;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和Ang/Tie信号通路,从而降低相关神经炎症因子(IL-1β、nNOS)、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的表达和促进相关血管生成生长因子(ET-1、VEGF、PDGF、AngⅡ、PAI-1)的表达,发挥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其中H10:1与H20:1效果最佳。2.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调节作用与机制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的不同配伍比例(BA-MS)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作用,对大鼠血浆及尿液样本进行分析,发现配伍比例在H10:1和H5:1的效果最好,鉴定出了 21种内源性代谢物(血浆9种,尿液12种),并进一步构建出14条相关代谢通路(影响值大于0.1),即视黄醇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亚油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生物素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泛酸和CoA生物合成,醚脂类代谢,鞘脂类代谢,半乳糖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其中以亚油酸代谢途径可能性最大(impact=1)。且相关性分析,提示给药干预后,可能通过调节亚油酸的代谢来降低IL-1β和VWF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缺血性中风的改善作用。3.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通过16S rDNA测序的方法研究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的不同配伍比例(BA-MS)对缺血性再灌注的MCAO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从门分类水平到属分类水平均发生了变化;在门水平上,H5:1显着降低MCAO大鼠放线菌门和无壁菌门;在属水平上,H20:1显着降低杜氏藻属,臭味菌;H5:1显着升梭状芽胞杆菌、柯林斯氏菌、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norankfLachnospiraceae和gnorankoMollicutesRF39;H10:1、L10:1、H5:1、H20:1显着降低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YXY显着升高Pygrnaiobacter。可见,BA-MS具有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总体而言,H5:1的效果最佳。对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的6种短链脂肪酸(SCFAs)进行测定。模型组大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含量较假手术组相比显着下降。给药后,H5:1组对逆转缺血性中风大鼠肠道内容物乙酸和丙酸含量作用显着,说明其可能通过提高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道内容物中乙酸和丙酸的水平实现对缺血性中风肠道损害的改善作用。肠道微生物与SCFA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异戊酸(IVA)与norankfLachnospiraceae、clostridiumsurico1呈正相关(r≥0.4);乙酸(AA)与乳酸杆菌属呈正相关(r≥0.4),乙酸(AA)、丙酸(PA)、丁酸(BA)与副萨特氏菌属呈负相关(r≤-0.4)。提示H5:1组可能是通过提高乳酸杆菌属和norankf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副萨特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实现对缺血性中风肠道损害的改善作用。四基于细胞模型的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的生物效应与机制探讨1.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MTT法评价7个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1:1、2:1、1:2、2:3、3:2、5:3、3:4)和有效部位(10:1、20:1、5:1、20:3、15:1、50:3、15:2)对 LPS 诱导的 PC12 细胞损伤;通过ELISA分析对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8以及疼痛指标ENK、SP物质评价7个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表明7个不同配比提取物和有效部位对LPS环境下的PC12细胞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IL-6有非常显着的抑制活性(P<0.001),且配伍比例为1:1和5:3的效果较优。2.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的影响研究通过建立LPS诱导BV2细胞的神经炎症模型,MTT分析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配伍(BA-MS)不同比例对BV2细胞的毒性,q-PCR法测定IL-1β、IL-6、iNOS mRNA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法分析TLR4/NF-κB/PI3K/AKT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当浓度大于12.5 ug·mL-1,BV2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抑制率与浓度呈正相关。且BA-MS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IL-1β、IL-6、iNOS mRNA 的表达和减弱 p-NF-κB/NF-κB、p-AKT/AKT、TLR4等蛋白表达,以及促进p-PI3K蛋白表达,其中5:1效果最佳。3.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通过UPLC-TQ/MS测定的乳香三萜酸与没药倍半萜配伍(BA-MS)不同比例的含量,与生化指标(第四章第二节)构建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获得对神经炎症起治疗作用的重要贡献成分,并对获得的贡献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表明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马-1(10)-烯-6-酮(2-methoxy-5-acetoxy-fruranogermacr-1(10)-en-6-one)、3α-乙酰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α-acetyloxylanosta-8,24-dien-21-oic acid)、11-酮基-乳香酸(11-keto-boswellicacid)、3-乙酰-11-酮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是贡献的活性成分,且作用于31个神经炎症相关靶点,其中PI3K、AKT、IL-6已在第四章第二节证实了;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包括第四章第二节的Toll样信号通路。

张宁[4](2019)在《关于富血小板血浆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影响PRP质量要素(抗凝剂和凝血剂)与PRP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识别影响PRP质量的关键指标,用于PRP质量评价的标准化。方法:将骨髓干细胞(BMSCs)接种到具有不同抗凝剂(EDTA,肝素HS和枸橼酸钠SC)的PRP和全血中(对照组)中分析并评估PRP的质量及血小板活性。其次将BMSCs接种于不同凝血剂(凝血酶,胶原-Ⅰ,ADP)激活的PRP中以及未激活的PRP(阴性对照组)和无PRP的L-DMEM完全培养基(空白对照组)中。采用甲基噻唑四唑测定法(MTT法),ALP染色,Von Kossa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T-PCR和Western Blot,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观察不同凝血剂激活的PRP对BMSCs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抗凝剂(EDTA,肝素HS和枸橼酸钠SC)影响PRP的质量。EDTA组PRP血小板浓度最高,血小板富集系数和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活性(CD62p,PAC-1)也优于其他两组,因此EDTA组PRP的质量较佳,其次是肝素组和枸橼酸钠组。使用MTT法检测不同凝血剂(凝血酶,Ⅰ型胶原和ADP)对BMSCs增殖的影响,提示BMSCs增殖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第7天,各PRP组细胞数显着高于阴性和空白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组细胞数增长最多。各组PRP凝胶各时间点(2h,24h,72h,120h)释放的生长因子(TGF-β1,PDGF)的累积释放均高于阴性和空白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是其中最佳的PRP凝血剂。凝血酶激活PRP释放生长因子迅速,Ⅰ型胶原激活PRP释放生长因子平稳充分且持久,ADP激活的PRP生长因子的总释放量较低。在基因表达方面,PCR和western bolt结果显示每个PRP组中OCN基因和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Ⅰ型胶原组比其他组表达更多。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抗凝剂对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有影响。不同的抗凝剂引起不同程度的裂解和血小板的自发活化,导致PRP的质量有所不同。与肝素和枸橼酸钠相比,EDTA可以维持血小板的结构完整性,减少其自发活化,从而确保PRP的生物量。此外,不同的激活剂在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与凝血酶和ADP相比较,Ⅰ型肢胶原可以延长生长因子作用的时间、提高其有效作用的浓度,充分发挥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且能避免严重的免疫介导反应,是目前较好的选择。

熊清平[5](2019)在《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作为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为冠心病、脑梗死及外周血管病的主要诱因,其进一步累及心脏而引起的冠状AS性心脏病排名全球死亡原因中的首位。针对易损斑块形成及破裂机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及方法,促使斑块向稳定方向转变,不仅是预防AS及继发疾病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国内外心血管学界面临的重点课题。“降脂化痰、扶正化瘀”为中医目前治疗AS斑块的主要治则之一。硫酸多糖在免疫调节和抗凝血方面具有的显着作用,满足了 AS斑块“降脂化痰、扶正化瘀”治疗的功效和理论需求。其已在AS斑块防治方面显示出巨大潜能。水产动物所处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其多糖高硫酸基含量的结构基础,其为目前天然硫酸多糖获取的主要来源之一。田螺为圆田螺属一种贝类软体动物。田螺肉自古就是我国城乡居民十分喜欢的一种美味佳肴,同时还是历代医家的一味除疾良药。作为一种习见的药食同源水产动物,其生长环境满足了其体内硫酸多糖合成的天然条件。因此,基于该资源,制备开发硫酸多糖,并深入研究该硫酸多糖对AS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是一个非常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田螺硫酸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from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CCPSs)提取、蛋白脱除、分级纯化等工艺的优化研究,构建CCPSs的系统制备方法;系统鉴定解析出CCPSs的理化性质和一级结构,奠定其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及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全面考察CCPSs对动脉硬化指数(Arteriosclerosis index,AI)和易损指数(Vulnerable index,VI)的影响,评价CCPSs抗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效果;综合研究CCPSs对AS斑块内血管新生及其调控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CCPSs稳定AS斑块的机制。从而形成CCPSs“制备-结构-功效-机制”四维立体系统研究成果,为CCPSs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CCPSs提取、蛋白脱除、分级纯化的工艺研究采用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法来提取CCPSs粗多糖,并运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实验设计对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CCPSs粗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与传统热水提取法进行对比,构建基于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技术的CCPSs粗多糖提取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循环冻融技术(Freezing-thawing cyclic treatment,FTT)对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进行脱除,并使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来对提取工艺参数条件进行优化筛选,通过与传统Sevag法对比而建立基于FTT技术的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绿色脱除新方法。最后,采用Q Sepharose Fast Flow柱色谱和Sephacryl S-400凝胶柱色谱联合的方法对CCPSs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以硫酸基含量和分子量均一度为筛选指标,对分离组分进行跟踪筛选与优化,得到目标纯化多糖组分CCPSs。2.CCPSs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研究应用直观观察法评价外观,静态平衡溶解度测定法测试溶解度,苯酚硫酸法测量总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量蛋白质含量,离子色谱法测量硫酸基含量,硫酸-间羟联苯法糖醛酸含量,UV-vis光谱识别蛋白和核酸存在情况,IR光谱鉴定官能团及糖环存在形式,多糖水解的糖腈乙酸酯衍生物-GC光谱法分析确定单糖组成及比例,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分子量及均质性,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以及甲基化反应-气相色谱分析羟基取代情况及糖苷键连接位点,ID和2D NMR波谱分析鉴定异头碳构型、羟基取代情况及糖基链接次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波谱分析鉴定CCPSs一级结构。3.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研究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Lacking the murine apolipoprotein E,ApoE-/-)小鼠复制AS模型。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血脂含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AI值。运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斑块形态、测定斑块组织及管腔面积,并计算斑块组织与管腔的面积之比。使用天狼猩红染色法测定胶原含量,油红O染色法测定斑块内脂质含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D68抗体对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后测定其各自含量,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计算斑块的VI值。通过比较各组斑块与管腔的面积比、AI值及VI值来评价CCPSs抗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效果。4.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的ApoE-/小鼠-AS模型为对象,利用CD34抗体来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论证CCPSs对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并应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技术检测动脉斑块内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促血管新生关键因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论证CCPSs对斑块内血管新生调控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通过联合通路激动剂和阻断剂,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CCPSs抑制血管新生与PI3K/Akt/mTOR通路调控之间的关系。成果:1.CCPSs提取、蛋白脱除、分级纯化工艺研究(1)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法对CCPSs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mL:g)为22.5:1、酶用量为238 U/g、pH值为5.0、提取温度58℃、超声功率为400 W。在优化的条件下,CCPSs提取率达13.57±0.48%。相对于传统的热水提取法,利用本方法来提取CCPSs,不仅能节省时间、降低溶剂消耗和能耗,而且能得到更高的CCPSs粗多糖得率,多糖含量和提取率。(2)FTT脱除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的最佳工艺为:冷冻温度为-40℃、冷冻时间为96h、解冻温度为10℃、冻融循环处理次数为11次。在该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FTT法对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脱除率(Dr%)、多糖保留率(Rr%)、多糖与蛋白的选择系数(Kc)分别为87.10± 1.91%、84.91±2.45%、5.77±0.43。相对于传统Sevag法,FTT法不仅具有高蛋白脱除率和维持多糖结构稳定等优点,而且还有高选择性和绿色无污染的特点。(3)CCPSs 粗多糖经 Q Sepharose Fast Flow 柱色谱和 Sephacryl S-400 凝胶柱色谱的联合分级纯化,通过组分筛选和优化,获得了离子电性和分子量均较均一的目标多糖CCPSs,且其平均产率达1.42%。2.CCPSs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研究CCPSs为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物,平均总糖含量为91.88%,不含蛋白和糖醛酸。CCPSs是由D-Glc组成的均多糖,它的平均分子量为91.1 kDa。CCPSs的主链由(1→3)链接的α-D-Glc组成。分支链由一个(1→3)链接的α-D-Glc和末端α-D-Glc-4-O-S03-组成。其分支链连接于主链α-D-Glc的C-4上。CCPSs结构的分支度为16.73%。其支链中α-D-Glc-4-O-SO3-的C-1通过(1→3)链接的O-3连接到α-D-Glc上。该多糖的平均硫酸基含量为9.12%。3.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研究CCPSs对AS斑块具有显着稳定作用。其对斑块的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CCPSs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TC、TG、LDL含量(P<0.01或P<0.05),并显着升高HDL含量(P<0.01);明显缩小斑块面积(P<0.01);显着抑制斑块组织内脂质含量和巨噬细胞含量(P<0.01或P<0.05),并明显升高平滑肌细胞含量和胶原含量(P<0.01或P<0.05)。通过有效改善AS模型小鼠的血脂代谢紊乱而显着减小AI指数(P<0.01),并显着抑制斑块易损成分和促进斑块维稳因子而明显降低VI值(P<0.01)。4.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在ApoE-/-小鼠AS模型上,CCPSs能显着抑制AS模型小鼠主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度(P<0.01或P<0.05),并能明显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血管生成调节因子VEGF及MMP-9的mRNA及磷酸化蛋白表达(P<0.01或P<0.05)。在HUVECs细胞模型上,CCPSs不仅能显着抑制通路激动剂VEGF引起的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mRNA及磷酸化蛋白强表达,而其对VEGF诱发HUVECs的Matrigel胶高管腔形成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CCPSs的这种抑制作用能被通路阻断剂LY294002(PI3K的特异性通路阻断剂)所阻断。使用LY294002后再增加CCPSs干预,其对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mRNA和磷酸化蛋白表达以及HUVECs的Matrigel胶管腔形成率的影响,与单独使用LY294002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本文以田螺肉为原料,运用超声耦合酶解辅助提取法具有快速破胞和高效水解糖蛋白糖肽键的特点,通过提取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建立起了基于超声同步耦合酶解法的CCPSs粗多糖提取新方法,并证明超声同步耦合酶解提取法为CCPSs粗多糖较为理想的提取方法;利用蛋白与多糖在FTT过程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蛋白脱除方案的设计和参数优化,构建了基于FTT技术的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绿色脱除新方法,并证明FTT法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地绿色方法,其用于CCPSs粗多糖提取液中蛋白脱除能够替代传统的Sevag法;针对高硫酸基含量赋予CCPSs高负电性的特点,并结合多糖作为一类大分子聚合物的化学本质,形成了基于Q Sepharose Fast Flow柱色谱和Sephacryl S-400凝胶柱色谱的CCPSs粗多糖联合分级纯化方法,获得了离子电性和分子量均较为均一的目标多糖CCPSs;综合应用化学分析、UV-vis光谱、IR光谱及NMR波谱等现代分析技术,识别鉴定解析出了 CCPSs的理化性质和一级结构特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论证了 CCPSs对AS斑块具有显着稳定作用,并阐明了 CCPSs基于PI3K/Akt/mTOR通路干预血管新生而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通过这些创新性的研究,在理论上,提出和验证了“CCPSs具有稳定AS斑块作用,且其稳定机制是通过PI3K/Akt/mTOR通路介导的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理论假说;在实验方法上,对CCPSs制备引入了新型冻融脱蛋白技术,超声辅助耦合酶法提取方法和Q Sepharose Fast Flow柱层析与Sephacryl S-400柱层析联合分级纯化方法。在研究层次上,形成了“制备-结构-功效-机制”的CCPSs四维立体系统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首次建立CCPSs的制备方法,解析了其一级结构,确认其稳定AS斑块的作用,阐明稳定AS斑块的机制。这些研究对于促进田螺这种药食同源产品的深入开发,为AS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以及为其它水产动物多糖的开发提供新思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

张皓[6](2018)在《茶多酚介导的有机转化层对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镁及镁合金是电化学活性最强的金属材料之一,其在生理环境中的可降解性,相对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优良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使其成为生物医用可降解植入物的合适材料。在多数情况下,植入材料只需要在人体中暂时存在,完成组织修复的功能后,逐渐降解并被完全吸收,因此新一代可降解的镁合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有大量工作关于将镁及其合金用于心血管支架、骨固定材料、骨修复多孔支架等领域的研究。然而将镁合金作为医用植入材料,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过快的降解速率。由于镁合金表面的腐蚀主要呈现点蚀的局部腐蚀倾向,因此会导致镁合金植入物的局部力学失效,此外,氢气的过快析出和局部pH值过高也会导致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较差的细胞相容性。提高镁合金的耐蚀能力,减缓其腐蚀速率一直是被大量研究和探索的难题,目前主要有合金化、机械加工和表面改性三种方式。其中,表面改性由于其直接高效,并且在提高基底耐蚀能力的同时可兼顾生物相容性的提高,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种方法。表面改性的方式中,化学转化沉积是一种操作简单且适用于复杂器械表面改性的方式,因而通过化学转化法在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沉积改性涂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多数选择无机成分来进行转化层的沉积,所得到的转化层大多只能作为后续改性的辅助手段,且部分转化层中含有一些生物相容性欠佳的无机金属盐等成分,不利于镁基底生物相容性的提高。因而,开发一种新型、绿色环保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的转化层,来满足临床上对镁合金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茶多酚特有的抗炎、抗氧化等功效,茶多酚可以与金属络合形成稳定络合物以及酚羟基氧化后可与氨基发生迈克尔加成和席夫碱的反应机理,本文主要在镁合金表面构建了多种由茶多酚介导的有机转化层,评价了其减缓基底腐蚀速率和提高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的能力,且在后续引入生物分子并探索了其在特定植入环境中的应用潜力。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茶多酚转化层在镁合金表面构建的工艺探索。该部分主要对镁合金表面沉积多酚转化层进行了工艺摸索,分别比较了四种茶多酚组分、三种镁基底、不同时间、温度、浓度、pH值对镁合金表面多酚转化层的成膜和耐蚀行为的影响。多酚分子的结构会影响各金属络合物之间的连接,从而对转化层的覆盖程度产生影响;多酚转化层对不同镁合金耐蚀能力的提高存在差异,说明基底的合金成分或其他因素会影响转化层的形成;时间、温度、浓度和pH值对多酚转化层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成膜后形貌和电化学腐蚀评价,发现EGCG转化层具有最好的耐蚀能力,而CA转化层的耐蚀能力最差,在MgZnMn表面构建EGCG转化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2.5mg/mL,20℃,12h,pH=8.5。本章结果并为后续研究中的沉积工艺提供指导。(2)EGCG转化层在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的构建与研究。EGCG是绿茶茶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等多种功能,并且它在MgZnMn合金表面制备的转化层具有较好的耐蚀行为,该部分研究在MgZnMn表面通过简单的浸泡法制备EGCG转化层,进一步深入分析转化层的形成机理,改性层的理化性质,耐腐蚀能力以及体内外生物相容性。电化学结果显示,MgZnMn自腐蚀电流密度为64.57 μA/cm2,而改性后样品自腐蚀电流密度明显降低,特别是MgZnMn-2.5EGCG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最低,为0.03μA/cm2。浸泡实验结果显示,MgZnMn在浸泡了 320h后,析出约25 ml/cm2的氢气,明显多于EGCG改性后样品的析氢量。成膜机理和耐蚀行为的研究发现,该转化层中的EGCG-金属络合物成分是其具有耐蚀能力的主要原因,而EGCG转化液的浓度直接影响转化层中的EGCG-金属络合物含量。通过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发现,镁合金表面制备浓度较低的EGCG转化层时,由于减缓了基底的腐蚀速率,可以改善裸材表面的内皮细胞生长状态,而转化层中EGCG浓度过高,会产生一定的细胞毒性。EGCG在镁合金表面形成转化层后,仍然保持了其抗炎的功效,对于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皮下植入后,改性后样品的囊壁厚度为70±6μm,MgZnMn 的囊壁厚度为 180±32 μm。(3)二元酚胺交联转化层在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的构建及其在心血管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该部分的研究提出一种在酚类转化液中引入PEI,来克服单纯酚类转化层的缺陷的方法。多酚与PEI可由酚羟基氧化后与氨基发生迈克尔加成和席夫碱的反应发生酚胺交联。简而言之,就是将具有最简儿茶酚结构的CA和富含胺基的枝化PEI共同在镁合金表面沉积,制备具有交联网状的酚胺交联转化层。引入支化大分子PEI后,可增强各结构单元之间的结合,从而减少开裂,增强防腐蚀能力。电化学阻抗图谱显示,MgZnMn-CA/PEI在所有转化层样品中Rct值最大(13.9 kΩ/cm2),MgZnMn-CA为5.35 kΩ/cm2,MgZnMn-PEI为3.77 kΩ/cm2。更重要的是,该酚胺交联转化层可以在表面提供更多的氨基、酚羟基和醌基,这些官能团可以将多种生物分子固定在镁合金表面,使得镁植入物获得抗凝、抗炎、促内皮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约70 μg/cm2的肝素固定在MgZnMn-CA/PEI表面。在接枝肝素后,进行了相关的生物相容性评价,该转化层表现出良好的抗凝血、血管内减缓镁基底腐蚀和抑制增生形成的功能。(4)基于层层自组装模型的二元交替生长的生物医用镁合金转化层的研究。利用层层自组装的模型,本章在MgZnMn合金表面,通过酚胺层层交替沉积的方式制备EGCG/PEI的转化层。该方法将EGCG和金属的络合,EGCG和PEI的交联等反应集中到样品表面,可避免溶液中大量无效沉积的发生。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涂层的结合力,提高耐蚀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可以通过控制酚胺交替沉积的次数,调控其耐蚀能力和对内皮、平滑肌、成骨和巨噬细胞的生长影响,随沉积次数从MgZnMn-1L增加至MgZnMn-7L,转化层膜厚增加,耐蚀行为增强,而MgZnMn-9L由于结合力下降导致耐蚀能力减弱。皮下植入后,改性后样品相比较于裸材的重量损失降低了约60%。并且,改性后样品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植入物周围纤维囊的增厚,相比于裸材周围的纤维囊厚度减薄约100 μm左右。EGCG/PEI转化层可实现在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构建多功能改性平台。综上所述,本文选择茶多酚组分,借助茶多酚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在镁合金表面构建多酚转化层,对沉积工艺进行了合理优化,分别在镁合金表面制备了 EGCG转化层和CA/PEI酚胺交联转化层两种有机转化层,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耐蚀行为以及体外与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层层交替沉积的方法进行镁合金表面EGCG/PEI酚胺交联转化层的构建,并通过理化性质、体外耐蚀行为和细胞相容性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EGCG/PEI转化层具有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构建多功能改性平台构建的潜力。本文为将茶多酚类物质用于生物医用镁合金的表面改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生物医用镁合金的表面改性提供了新思路。

宋慧波[7](2017)在《以UDP-葡萄糖为底物合成UDP-半乳糖和UDP-木糖的太平洋牡蛎源相关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的功能性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各种功能性糖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各种功能性糖主要是化学合成。但是化学合成方法制取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这些因素制约了功能性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功能性糖具有易操作、成本低、反应特异性好、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纯、产量高等优势。所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功能性糖的过程中核苷酸糖是必需的糖供体底物。而核苷酸糖的生产依赖于具有高性能的生物酶。UDP-半乳糖(UDP-Gal)和UDP-木糖(UDP-Xyl)是两种重要的核苷酸糖,在功能性糖的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难以获得价格昂贵。UDP-葡萄糖(UDP-Glc)容易获得且比较廉价,UDP-半乳糖和UDP-木糖都可以以UDP-葡萄糖为底物通过相关酶制取。UDP-葡萄糖4-表异构酶(UGE)能够把UDP-葡萄糖异构为UDP-半乳糖。UDP-葡萄糖脱氢酶(UGD)能够催化UDP-葡萄糖脱氢生成UDP-葡萄糖醛酸,而UDP-木糖合成酶(UXS)能够继续催化UDP-葡萄糖醛酸脱羧生成UDP-木糖。本论文以这三种酶为研究对象,从太平洋牡蛎基因组中挖掘这三种酶基因(CGIUGE、CGIUGD和CGIUXS),进行克隆、表达及酶学研究。研究发现来源于太平洋牡蛎的这三种酶催化效率都比较高,且反应条件都比较温和,适合于UDP-半乳糖和UDP-木糖的生产应用。尤其是CGIUGE酶催化能力很强,稳定性也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论文同时也对一釜多酶法合成UDP-木糖进行了研究,并成功获得了产物且转化率较高。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CGIUGE、CGIUGD与CGIUXS的克隆表达、序列分析及酶蛋白表达纯化。根据已知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基因组序列,可以初步确认该生物的基因组中有一个UGE基因、一个UGD基因和一个UXS基因,分别将它们命名为CGIUGE、CGIUGD和CGIUXS。从新鲜太平洋牡蛎中提取RNA,然后反转录制取cDNA,再以cDNA为模板,对这三个基因进行克隆,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到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GIUGE、CGIUGD基因与其它真核生物同源基因序列间有很高的保守性,部分序列相似度可达60%以上,但和原核生物保守性不高。CGIUXS酶与前两个酶相比,CGIUXS与已发现的同功酶的保守性明显要低,暗示本研究所得到的UXS酶具有独特酶学特性的可能。CGIUGE、CGIUGD和CGIUXS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体外表达和纯化后经SDS-PAGE电泳检测,均得到了与理论值大小相同的条带。2.原核重组表达CGIUGE的酶活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对UGE这类异构酶进行活性鉴定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UGE这类异构酶的酶学特性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酶活鉴定结果表明,CGIUGE酶具有活性,且活性很强。酶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的CGIUGE的最适pH值为8.5,最适反应温度为25℃,16℃和37℃也有较强的活性。不需要金属离子作为辅酶。Ni2+对CGIUGE的酶活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Cu2+、Mn2+和Zn2+能够抑制CGIUGE的酶活性,而Ca2+、Co2+、Fe3+和Mg2+对CGIUGE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浓度的升高,w-ME、Urea、Imidazole和SDS均可使CGIUGE的酶活性降低,且SDS使CGIUGE的酶活性降低的最为明显。CGIUGE在37℃和42℃下较为稳定,但在50℃和60℃时易失活。CGIUGE对UDP-半乳糖的Km值为21μ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 19μmol/L/min。Kcat值为 0.039min-1。3.原核重组表达CGIUGD和CGIUXS的酶活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用UPLC对酶催化反应产物分析结果发现CGIUGD催化UDP-葡萄糖生成了 UDP-葡萄糖醛酸,CGIUXS催化UDP-葡萄糖醛酸生成了 UDP-木糖。这说明CGIUGD和CGIUXS也都有活性。用MALDI-TOF进一步验证了 CGIUGD和CGIUXS的反应产物UDP-葡萄糖醛酸和UDP-木糖。酶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的CGIUGD的最适pH值为9.0,最适反应温度为37℃,不需要金属离子作为辅酶。Co2+、Cu2+、Fe3+和Zn2+能够抑制CGIUGD的酶活性,而Ca2+、Mg2+、Mn2+和Ni2+对CGIUGD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β-ME可使CGIUGD的活性增强,且在β-ME浓度为10 mM时活性最强。当Urea的浓度较低时可使CGIUGD的活性增强,而随着浓度的升高Urea又开始抑制CGIUGD的酶活性。Imidazole作用于CGIUGD的效果和Urea相似,不过没有Urea那么显着。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对CGIUGD的酶活性影响不大。SDS可显着抑制CGIUGD的酶活性,且浓度越高抑制越强烈。CGIUGD在37℃下较为稳定,但在42℃、50℃和60℃时易失活。UDP-木糖可以对CGIUGD产生反馈抑制作用。CGIUGD对UDP-葡萄糖的Km值为20 μ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34μmol/L/min,Kcat值为0.505 min-1。CGIUGD对NAD+的Km值为54μ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22 μmol/L/min,Kcat值为0.653 min-1。酶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的CGIUXS的最适反应pH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37℃,不需要金属离子作为辅酶。Co2+、Cu2+、Fe3+、Mg2+、Mn2+、Zn2+均可增强CGIUXS的酶活性,尤其Mn2+增强效果最显着。而Ca2+、Fe2+和Ni2+对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β-ME可使CGIUXS的活性增强,且在β-ME浓度为10 mM时活性最强。Urea能够抑制CGIUXS的酶活性,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Imidazole对CGIUXS的酶活性影响不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Triton-X100可以增强CGIUXS的酶活性,且在这个范围内浓度越高,增强效果越强。CGIUGE在37℃和42℃下较为稳定,但在50℃和60℃时易失活。CGIUXS对其底物UDP-葡萄糖醛酸的Km值为28μmol/L,最大反应速率为 16 μmol/L/min,Kcat值为 0.014min-1。4.一釜法合成UDP-木糖CGIUGD和CGIUXS在一釜法试验中成功催化UDP-葡萄糖生成UDP-木糖,单因素试验中CGIUGD和CGIUXS的最佳用量比为2:5,反应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7℃,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组合为pH7.5,37℃,酶量比为2:5。在此条件下UDP-木糖产率为72.681%。三种因素中温度对反应影响最大,酶量比次之。在此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反应体系从20μL扩大至1mL,UDP-木糖的产率从72.681%变为69.721%,变化不大。表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潜力。

张愉[8](2017)在《白花丹参中丹酚酸A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f.alba Wu and Li)是唇形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白花变型,主要产于山东莱芜、章丘等山区地带,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传统中药之一。临床上,白花丹参常用作丹参使用,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另外,白花丹参对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奇效,在民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代研究表明,白花丹参与丹参在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主要含有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和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其中丹酚酸A是白花丹参中一种重要的酚酸类成分,它在白花丹参药材中的含量极低,但是其药理活性比较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获得一种制备丹酚酸A高含量药材的方法,本文是在该方法的基础之上,对处理后的药材中丹酚酸A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首先,采用超声波对该药材进行乙醇提取,经萃取、酸化等步骤后得到丹酚酸A的醇提物。然后我们采用聚酰胺树脂对醇提物中的丹酚酸A进行纯化,结果显示聚酰胺树脂纯化丹酚酸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为11 g/L,体积流量为1.0 mL/min,上样量为150 mL,20%乙醇水溶液洗脱5个保留体积除杂,洗脱溶剂为50%乙醇水溶液,洗脱体积为10个保留体积,纯化后丹酚酸A含量达40.36%;其次,使用MCI树脂对其继续进行纯化,结果显示,250 mL的MCI树脂上样量为7 g,30%甲醇水溶液洗脱20个保留体积除杂,40%甲醇水溶液洗脱,洗脱至第9-12个保留体积出现大量的丹酚酸A,纯度在65%左右;最后,再经过Sephadex LH-20、C18反相硅胶柱色谱纯化后,丹酚酸A的纯度达到97%以上。同时对高纯度丹酚酸A进行制备,为后续研究提供样品。由于丹酚酸A的水溶性较差,为了增加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将其制成丹酚酸铵盐,并且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待滴加氨水的pH值、反应终点的反应液pH值对丹酚酸A铵盐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待滴加氨水溶液的pH值为9.5,反应液pH值为7.5时,丹酚酸A铵盐含量在95%以上。考察了制得的丹酚酸A铵盐在水中的溶解度,结果显示,其溶解度在40 mg/mL以上,具有较好的水溶解度。对处理后白花丹参的丹酚酸A醇提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的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该提取物能够明显地抑制LPS诱导的THP-1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8及IL-1β的过表达,表明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采用DPPH法、还原测定法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对聚酰胺柱色谱纯化后的丹酚酸A产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该纯化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以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为阳性对照,以尾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对制得的丹酚酸A铵盐进行抗肝纤维化的研究。通过观察大鼠的体征变化、肝组织病理切片变化、α-SMA免疫组学分析,采用化学法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水平及肝组织匀浆中MDA、SOD水平,以ELISA法检测血清中LN的含量,初步评价丹酚酸A铵盐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结果表明,丹酚酸A的铵盐对患病大鼠的体征具有改善作用,能够减轻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抑制肝组织中α-SMA的过表达,并且能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ST、ALT、LN的水平,升高肝组织匀浆中SOD的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降解产物MDA的水平。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A铵盐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为丹酚酸A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邢承美[9](2017)在《抗生物污染及α-叶酸受体蛋白特异性作用涂层构建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决生物污染问题是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和生物医学发展的关键。目前利用具有抗生物污染性能的聚合物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是提升抗污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其中,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两性离子类聚合物(Zwitterionic polymer)是目前研究最广的改性材料。另外,在抗生物污染涂层基础上构建特异性相互作用表面,探究叶酸(Folic acid,FA)与叶酸受体蛋白(α-Folate receptor,FR)高选择性,将为提升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靶向药物载体的高选择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利用自由基引发聚合合成了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对硝基苯氧甲酰甲基丙烯酸乙酯二元共聚物(Poly-(MPC-co-NPCEMA),PMEN),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仪芯片表面利用聚多巴胺(PDA)介导层与PMEN及PEG-COOH的酰胺化偶联反应构建抗污涂层。利用SPR仪在线、原位、实时、精确测定的优势功能,对涂层的制备及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进行了优化,首次精确测定了涂层厚度与蛋白质吸附量的关系图。结果显示,蛋白质吸附量随涂层厚度增加而降低。当涂层平均厚度达到3.6 nm左右时,PMEN10与PEG-OH涂层均有超低污染的能力(≤5 ng/cm2);厚度在2.5±0.9 nm范围时PEG-OH涂层抗蛋白吸附能力较强;但厚度≤1 nm时PMEN10涂层具有较强的抗BSA吸附性能。该详细的定量结果为解释文献中涂层抗蛋白质吸附性能的争议提供了依据。(2)为了证明上述涂层构建方法的普适性及其表面抗生物污染性能,按照SPR优化出的在线构建条件,用离线溶液浸涂反应方式分别在硅片、玻璃、不锈钢、PP及PTFE表面构建上述涂层。通过静态接触角(SCA)、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血小板粘附、细菌粘附、荧光蛋白吸附实验对离线构建的涂层进行了系统表征。与空白片基表面相比,改性后片基表面的微观形貌、水接触角、元素组分的明显变化证明涂层形成,而抗生物污染能力的显着提升则证明涂层构建成功。(3)利用SPR构建并优化了 PDA/PEG-COOH/PMEN10组合抗污涂层,然后在涂层PEG末端羧基上酰胺化耦合叶酸基团,构建与α-叶酸受体蛋白(α-FR)特异性相互作用表面。通过筛选优化叶酸基团密度、间隔臂长度及组合涂层中PEG含量,获得了 FA与α-FR特异性相互作用最强的涂层及其构建方法,利用Clamp 99软件拟合计算出两者的结合、解离速率常数以及平衡常数等。该新方法及结果可为高效靶向药物的设计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宁张弛[10](2016)在《辅料醋及受热程度对乳香醋炙增效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乳香是橄榄科植物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树皮渗出的树脂,具有活血行气化瘀、消肿生肌的功效。其经过醋炙后可作内服,且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醋炙过程包括辅料醋的加入及加热炒制。辅料醋在乳香醋炙中的作用没有相关报道,同时,前期调查显示我国南北方地区醋乳香的色泽差异明显,南方为黑褐色,而北方为黄棕色,显示炮制程度不同。然而,何种醋乳香的活血作用更强,对于规范乳香炮制工艺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和体内外活血药效学评价方法,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对不同种类炮制辅料醋的成分及活血作用、辅料醋对醋乳香活血作用的影响、以及不同炮制程度对醋乳香主要乳香酸成分和活血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阐明乳香醋炙机理,为炮制用醋提供依据,也为保证醋乳香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基础。第一章:辅料醋的化学成分研究为了阐明炮制辅料醋在乳香醋炙过程中的作用,采用GC-MS分析结合统计方法以及HPLC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符合药典炮制用醋要求的米醋和白米醋的化学成分。首先,分离得到米醋和白米醋生物碱部位,并采用GC-MS方法共分析到74个化学成分。进一步利用多变量统计学分析,寻找到区别白米醋和米醋的33种化学标记物,并以活血活性进行检索,锁定了米醋中具有活血活性的化学标记物——川芎嗪、哈尔满碱、四氢哈尔满碱和麦角胺,而在白米醋中不存在这4个成分。然后,基于GC-MS技术,以C20烷烃为对照,对4个成分进行相对峰面积计算,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显示该4个化合物随米醋陈放时间延长,含量呈上升趋势,其含量随陈放时间的关系可采用线性拟合。HPLC法分析也显示,米醋中含有川芎嗪,且随存放期延长含量升高,而白米醋中不含有川芎嗪。结果提示,炮制用醋中米醋优于白米醋,且陈放时间越长的米醋含有活血作用的成分越高。第二章:不同种类醋的活血活性及其对醋乳香活血活性的影响为了明确不同辅料醋的活血活性,并确定辅料醋对醋乳香活血活性的影响。本章首先以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研究了白米醋和不同陈放时间米醋和其生物碱部位、以及米醋炙乳香和白米醋炙乳香对大鼠体外全血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速度、红细胞压积和凝血因子为指标,研究了白米醋和不同陈放时间米醋的体内活血作用。结果显示,米醋及其生物碱部位具有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随着米醋陈放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而白米醋未见抑制血小板的作用;米醋炙乳香和白米醋炙乳香均可以抑制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前者作用更强;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米醋及其生物碱部位均能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及凝血因子水平,而白米醋未见活血活性。第三章:炮制温度和时间对醋乳香性状和主要乳香酸成分的影响本章以南北方地区醋乳香色泽为参考,采用色差仪分析,研究了炮制温度(文火和中火)及炮制时间对醋乳香外观颜色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0℃文火炒制12分钟、130℃中火炒制5分钟,得到的醋乳香即可达到“表面光亮”。醋乳香颜色随炒制时间延长加深。但采用文火时,外观颜色变化非常缓慢,即使炒制30分钟,也达不到南方醋乳香的黑褐色。而采用中火炒制11分钟,则呈现黑褐色。结果提示,炮制温度是造成南、北方醋乳香外观色泽差异的决定性因素。HPLC指纹图谱显示,在280 nm检测波长下,不同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醋乳香的指纹图谱在保留时间为40~60 min色谱峰呈现明显差异。HPL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南北方两种炮制程度的醋乳香,其中具有活血抗炎作用的6种主要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3-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α-乳香酸、3-乙酰-β-乳香酸的含量明显不同。与生品比较,南方醋乳香各成分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比北方醋乳香更大。第四章:南北方两种炮制程度醋乳香活血作用对比研究为明确南北方两种炮制程度对醋乳香活血活性的影响,从而为规范醋乳香炮制工艺提供依据,本章以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对南北方醋乳香体外全血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行研究。并进一步采用急性血瘀模型,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速度、红细胞压积、凝血因子为指标,对比评价两种醋乳香的体内活血作用。结果显示,南北方醋乳香均可以抑制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全血血小板聚集,但是南方醋乳香的抑制作用较北方醋乳香的作用更强。南北方醋乳香均可以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以及凝血因子,而南方醋乳香的改善效果较北方醋乳香更好。小结:本文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1.炮制用醋成分与活血活性研究。从符合药典炮制用醋标准的两种醋白米醋和米醋的化学成分和活血活性对比入手,确定米醋中含有白米醋中检测不到的生物碱类活性成分,且含量随醋的存放时间延长而增加。米醋本身具有体外和体内活血活性,活性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增强,而白米醋没有相关活性。且米醋炙醋乳香活血活性强于白米醋炙醋乳香。证实炮制用醋本身具有活血活性,陈放时间较长的米醋活性越强。为乳香醋炙增效机理和炮制用醋标准提供了参考。2.醋乳香炮制程度对主要活性成分和活血活性的影响研究。以目前南、北方市售醋乳香色泽差异为事实依据,经过不同炮制温度和时间醋乳香色泽对比,确定炮制温度是引起色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南北方两种炮制程度的醋乳香主要活性成分乳香酸组成和含量有明显差异,体外和体内活血活性结果表明,南方醋乳香活血作用更强。为乳香炮制工艺规范化和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了依据。

二、pH值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H值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益生茵概述
        1.1 益生菌的定义
        1.2 益生菌的分类
        1.3 益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1.4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1.5 益生菌对动物机体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益生菌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2.2 益生菌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3 益生菌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2.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屎肠球菌筛选与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
        试验一 屎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 菌株的鉴定
        2.3 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2 菌株的生化鉴定
        3.3 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3.4 菌株的生长特性
        3.5 菌株对人工胃液和肠液的耐受性
        3.6 菌株体外抑菌
        4. 讨论
        4.1 菌株的分离鉴定
        4.2 菌株生物学特性
        试验二 复合益生菌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益生菌种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及培养液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菌种活化
        2.2 种子液的制备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复合益生菌生产发酵条件优化
        2.4 复合益生菌生产制备工艺及发酵稳定性评价
        2.5 检测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液活菌生长曲线与pH值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3 复合益生菌批次生产发酵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
        3.4 储存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制剂存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种子液活菌生长特性研究
        4.2 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4.3 复合益生菌发酵过程稳定性评价
        4.4 储存时间对复合益生菌制剂存活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奶牛的饲养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4.2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肠道防御机能影响
        试验一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山羊生命体征及肠道组织学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相关试剂的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制作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的试验结果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的试验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山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时肠道菌群的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时肠道菌群的变化
        4 .讨论
        试验三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山羊肠壁中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
        2.3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肠壁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表达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益生菌制剂预防山羊肠道感染大肠杆菌肠壁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3.2 复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山羊肠道大肠杆菌感染肠壁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多组学模式的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DPf3的分离鉴定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栓的研究进展概述
        1 概述
        2 血栓的形成过程
        3 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
        4 血栓性疾病研究模型的构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地龙抗血栓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地龙抗血栓活性物质
        3 地龙抗血栓活性蛋白的研究
        4 作用机制与毒副作用
        5 临床应用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威廉环毛蚓无参考基因转录组的构建及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RNA提取、测序及转录本拼接
        3 基因序列分析
        4 基因功能注释和表达水平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鉴定及抗血栓性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鉴定
        3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蛋白含量测定及抗血栓活性体外评价
        4 威廉环毛蚓总提物的抗血栓性质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3 抗血栓活性成分(DPf3)的鉴定
        4 DPf3 ID NO.1和N0.2的结构预测及模型评价
        5 DPf3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普纳替尼诱导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建立及DPf3最大检测剂量的确定
        3 DPf3对斑马鱼血管损伤型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评价
        4 DPf3对斑马鱼血管损伤型血栓的治疗作用评价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Pf3抗血栓活性的体外评价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DPf3 ID NO.1和N0.2的分子对接研究
        3 DPf3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评价
        4 DPf3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研究
        5 DPf3血栓溶解活性的体外研究
        6 DPf3对凝血四项影响的体外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Pf3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的细胞模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HUVECs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DPf3对细胞活力/毒性的影响
        3 DPf3对ox-LDL损伤性HUVECs的保护作用研究
        4 DPf3对ox-LDL损伤性HUVECs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5 DPf3对(hi) ox-LDL损伤性HUVECs粘附作用的影响
        6 DPf3对(hi) ox-LDL损伤性HUVECs迁移能力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斑马鱼样本的质量控制及评估
        3 普纳替尼所致血管损伤型血栓形成的蛋白标志物分析
        4 DPf3对血管损伤型斑马鱼血栓模型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乳香—没药配伍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配伍的中医临床应用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乳香-没药不同配伍比例化学成分溶出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乳香中总三萜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
        参考文献
    第四节 没药中倍半萜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调节作用与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对SD大鼠MCAO模型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细胞模型的乳香-没药有效部位配伍的生物效应与机制探讨
    第一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乳香-没药有效部位不同配伍比例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关于富血小板血浆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富血小板血浆PRP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章:实验兔B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章:抗凝剂对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质量评价的影响
    第一节 抗凝剂对PRP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抗凝剂对PRP活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章:激活方式的选择对PRP质量评价的影响
    第一节 凝血剂对PRP促进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凝血剂对PRP释放生长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节 凝血剂对PRP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水产动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一、水产动物多糖的提取
        二、水产动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三、水产动物多糖的结构表征
        四、水产动物多糖的药理活性
        五、小结
    第二节 田螺多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AS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血管新生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硫酸多糖抗AS的研究进展
        一、硫酸多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二、硫酸多糖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三、硫酸多糖减少炎性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粘附和聚集到血管内膜
        四、小结
第二章 CCPSs制备方法的构建
    第一节 CCPSs粗多糖超声同步耦合酶解提取法的构建
        一、实验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CCPSs粗多糖中蛋白杂质循环冻融脱除法的构建
        一、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CCPSs粗多糖离子交换与分子筛凝胶柱色谱联合分级纯化法的构建
        一、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CPSs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研究
    一、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一) 主要仪器
        (二) 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CCPSs的制备
        (二) CCPSs的脱硫
        (三) CCPSs外观性状观察和溶解度的测定
        (四) CCPSs总糖含量的测定
        (五) CCPSs蛋白质含量的测定[14]
        (六) CCPSs中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七) CCPSs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八) CCPSs的UV-vis光谱分析
        (九) CCPSs及其甲基化样品的IR光谱分析
        (十) CCPSs单糖组成的测定
        (十一) CCPSs分子量测定及均质性的评价
        (十二)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十三) 甲基化分析
        (十四)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CCPSs性状观察和溶解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二) 总糖、硫酸基、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三) CCPSs的UV-vis和IR光谱分析结果与分析
        (四) CCPSs的单糖组成测定结果与分析
        (五) CCPSs的分子量测定及均质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六) CCPSs和dsCCPSs的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结果与分析
        (七) CCPSs和dsCCPSs的甲基化结果与分析
        (八) CCPSs的NMR波谱结果与分析
    四、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CCPSs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动物、材料、主要试剂及仪器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原料
        (三) 主要试剂
        (四) 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一) 给药剂量的选择
        (二) 动物饲养及伦理
        (三) 动物模型复制及给药方案
        (四) 病理取材
        (五) 药效评价
        (六) 数据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分组给药前的模型确认
        (二) 药物干预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情况
        (三) CCPSs对AS小鼠血脂水平及AI的影响
        (四) CCPSs对小鼠主动脉和斑块形态及斑块与管腔面积比例的影响
        (五)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脂质含量的影响
        (六)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的影响
        (七)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胶原含量的影响
        (八)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含量的影响
        (九) CCPSs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内VI值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CCPSs稳定AS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主要仪器及试剂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细胞
        (三) 实验材料
        (四) 主要仪器
        (五) 主要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体内动物实验
        (二) 体外细胞实验
        (三)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CCPSs对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
        (二) CCPSs对斑块内PI3K/Akt/mTOR通路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三) CCPSs对斑块内VEGF和MMP-9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四) CCPSs对HUVECs的细胞毒性
        (五) CCPSs对HUVECs通路信号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
        (六) CCPSs对HUVECs的Matrigel胶管腔形成情况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茶多酚介导的有机转化层对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降解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1.3 生物医用镁合金
    1.4 生物医用镁合金的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1.4.1 生物医用镁合金的降解机理
        1.4.2 影响生物医用镁合金降解的因素
    1.5 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6 茶多酚的生物医学应用
    1.7 茶多酚的成膜能力
    1.8 论文的意义和研究目的
    1.9 论文大纲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多酚化合物用于镁合金耐腐蚀转化层构建的关键参数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及内容
        2.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样品表征
    2.3 结果及分析
        2.3.1 基体金属种类和转化液成分对转化层的影响
        2.3.2 转化液浓度对转化层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转化层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转化层的影响
        2.3.5 转化液pH值对转化层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镁合金表面EGCG转化层的生长、耐腐蚀行为以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制备与表征
        3.2.1 EGCG转化层在镁合金表面的制备
        3.2.2 材料学表征
        3.2.3 耐蚀能力表征
        3.2.4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3.2.5 动物皮下植入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表面理化性质
        3.3.2 电化学腐蚀行为
        3.3.3 XPS刻蚀分析
        3.3.4 长期浸泡降解行为
        3.3.5 体外生物相容性
        3.3.6 皮下植入
    3.4 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仿贻贝二元生物医用镁合金转化层及其在心血管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制备与表征
        4.2.1 CA/PEI酚胺转化层的制备
        4.2.2 材料学表征
        4.2.3 耐蚀能力表征
        4.2.4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4.2.5 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表面形貌及粗糙度
        4.3.2 红外光谱检测
        4.3.3 XPS结果分析
        4.3.4 截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4.3.5 膜基结合力分析
        4.3.6 电化学结果分析
        4.3.7 长期浸泡结果分析
        4.3.8 表面胺基密度检测和肝素定量检测
        4.3.9 血液相容性评价结果
        4.3.10 细胞相容性评价结果
        4.3.11 皮下植入
        4.3.12 血管内植丝
    4.4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层层自组装模型的二元交替生长的生物医用镁合金转化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制备与表征
        5.2.1 酚胺层层交联转化层的制备
        5.2.2 材料学表征
        5.2.3 耐蚀能力表征
        5.2.4 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表面形貌
        5.3.2 膜基结合力
        5.3.3 红外结果分析
        5.3.4 XPS结果分析
        5.3.5 胺基及酚羟基定量
        5.3.6 截面形貌及元素分布
        5.3.7 电化学结果分析
        5.3.8 体外细胞相容性评价
        5.3.9 皮下植入
    5.4 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以UDP-葡萄糖为底物合成UDP-半乳糖和UDP-木糖的太平洋牡蛎源相关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命体中的糖类物质简介
        1.1 糖类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1.2 糖类物质在生命体系中的基本功能
    2 糖链的合成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3 糖核苷酸的生物功能及其合成机制
        3.1 糖核苷酸的种类与功能
        3.2 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4 UDP-葡萄糖异构酶(UGE)、UDP-葡萄糖脱氢酶(UGD)和UDP-葡萄糖醛酸脱羧酶(UXS)
        4.1 UGE的生化功能与研究进展
        4.2 UGD的生化功能与研究进展
        4.3 UXS的生化功能与研究进展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CGIUGE、CGIUGD与CGIUXS的基因克隆及原核重组表达
    1 材料与实验设备
        1.1 材料
        1.1.1 太平洋牡蛎和菌种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太平洋牡蛎中RNA的提取及检测
        1.2.2 由RNA反转录制取CDNA
        1.2.3 引物设计
        1.2.4 PCR扩增反应与程序
        1.2.5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
        1.2.6 PCR产物纯化
        1.2.7 DNA片段与PGH载体连接
        1.2.8 连接产物的转化
        1.2.9 PCR法鉴定插入片段
        1.2.10 PGH重组质粒的提取
        1.2.11 酶切反应及其产物的回收纯化
        1.2.12 DNA与pET30a载体连接
        1.2.13 热激转化
        1.2.14 PCR法鉴定插入片段
        1.2.15 DNA测序
        1.2.16 克隆和表达菌株的甘油保存
        1.2.17 重组蛋白质的体外表达
        1.2.18 重组蛋白质的纯化表达(Ni柱纯化):
        1.2.19 重组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检测
        1.2.20 CGIUGE、CGIUGD和CGIUXS酶(过Nickel-NTA亲和柱纯化后)的蛋白质浓度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太平洋牡蛎中提取RNA结果
        2.2 基因克隆所获得的DNA凝胶电泳结果
        2.3 CGIUGE、CGIUGD和CGIUXS基因测序结果
        2.4 CGIUGE、CGIUGD和CGIUXS目标基因序列分析
        2.5 CGIUGE的体外表达与纯化
        2.6 CGIUGD的体外表达与纯化
        2.7 CGIUXS的体外表达与纯化
        2.8 CGIUGE、CGIUXS和CGIUXS的蛋白质定量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GIUGE重组酶活性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CGIUGE的酶活检测
        1.2.2 CGIUGE酶学特性测定的标准反应体系
        1.2.3 最适酶反应pH的测定
        1.2.4 最适酶反应温度的测定
        1.2.5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1.2.6 表面活性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1.2.7 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1.2.8 酶的Km、最大反应速度与酶活力等反应参数的测定
        1.2.9 酶反应产物的UPLC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GIUGE的酶活检测
        2.2 CGIUGE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GIUGD和CGIUXS重组酶活性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用UPLC检测CGIUGD酶和CGIUXS酶的酶活
        1.2.2 CGIUGD和CGIUGE酶反应产物的MALDI-TOF质谱分析
        1.2.3 CGIUGD的酶学鉴定体系
        1.2.4 CGIUXS酶学特性测定的标准反应体系
        1.2.5 最适酶反应pH的测定
        1.2.6 最适酶反应温度的测定
        1.2.7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1.2.8 表面活性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1.2.9 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1.2.10 UDP-木糖对CGIUGD的抑制效果测定
        1.2.11 酶的Km、最大反应速度与酶活力等反应参数的测定
        1.2.12 酶反应产物的UPLC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GIUGD和CGIUGE酶的酶活鉴定
        2.1.1 UPLC方法检测CGIUGD的酶活性
        2.1.2 MALDI-TOF质谱测定CGIUGD的反应产物UDP-葡萄糖醛酸
        2.1.3 UPLC方法验证CGIUXS的酶活性
        2.1.4 MALDI-TOF质谱测定CGIUXS酶的反应产物UDP-木糖
        2.2 CGIUGD和CGIUGE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2.2.1 最适反应pH的测定
        2.2.2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2.2.3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2.2.4 表面活性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2.5 酶的热稳定性研究
        2.2.6 酶的Km值、最大反应速率与酶活力等
        2.2.7 UDP-木糖对CGIUGD的抑制效果测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釜法合成(one pot synthesis) UDP-木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以UDP-葡萄糖为底物合成UDP-木糖的一釜法预试验检测
        1.2.2 一釜法中CGIUGD与CGIUXS的最佳用量比测定
        1.2.3 一釜法的最适反应pH值的测定
        1.2.4 一釜法的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1.2.5 一釜法中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1.2.6 一釜法中多种表面活性剂等添加物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1.2.7 一釜法合成体系的正交试验优化
        1.2.8 酶反应产物的UPLC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釜法合成UDP-木糖的预试验检测
        2.2 一釜法反应中CGIUGD和CGIUXS的最佳用量比测定
        2.3 一釜法反应的最适pH值的测定
        2.4 一釜法反应的最适温度的测定
        2.5 金属离子对一釜法反应的影响
        2.6 表面活性剂对一釜法反应的影响
        2.7 一釜法反应体系的正交试验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白花丹参中丹酚酸A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白花丹参的研究概述
        1.1.1 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1.1.1.1 丹参酮类化合物
        1.1.1.2 酚酸类化合物
        1.1.2 白花丹参的药理活性
        1.1.2.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1.1.2.2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2.3 抗癌作用
        1.1.2.4 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1.1.2.5 其他药理作用
    1.2 丹酚酸A的药理活性研究概述
    1.3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丹酚酸A的分离纯化工艺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2.3 丹酚酸A的测定方法
        2.3.1 色谱条件
        2.3.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以及含量测定
        2.3.5 精密度测定
        2.3.6 稳定性试验
        2.3.7 重复性试验
    2.4 聚酰胺树脂分离纯化丹酚酸A的工艺研究
        2.4.1 聚酰胺树脂的预处理
        2.4.2 聚酰胺树脂对丹酚酸A的静态吸附
        2.4.3 聚酰胺树脂对丹酚酸A的动态吸附研究
        2.4.4 聚酰胺树脂对丹酚酸A的最佳上样质量浓度的研究
        2.4.5 聚酰胺树脂对丹酚酸A的最佳上样量的研究
        2.4.6 聚酰胺树脂对丹酚酸A的洗脱溶剂的浓度的研究
        2.4.7 验证试验
    2.5 MCI树脂分离纯化丹酚酸A
        2.5.1 MCI树脂预处理
        2.5.2 最佳上样量
        2.5.3 洗脱浓度及洗脱体积
        2.5.4 MCI树脂的再生与保存
    2.6 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丹酚酸A
    2.7 C18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丹酚酸A
    2.8 丹酚酸A的富集
    2.9 小结
第三章 丹酚酸A铵盐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HPLC色谱条件
        3.3.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3.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精密度试验
        3.3.5 不同pH值的氨水溶液与丹酚酸A的反应
        3.3.6 最终反应液的不同pH值对丹酚酸A铵盐反应的影响
        3.3.7 验证试验
        3.3.8 丹酚酸A铵盐的制备
        3.3.9 丹酚酸A铵盐的水溶解度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pH值的氨水溶液对丹酚酸A铵盐反应的影响
        3.4.2 最终反应液的不同pH值对丹酚酸A铵盐反应的影响
        3.4.3 验证试验
        3.4.4 丹酚酸A铵盐的水溶解度
    3.5 实验小结
第四章 丹酚酸A提取物的抗炎、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丹酚酸A提取物抗炎活性初步研究
        4.2.1 丹酚酸A提取物的制备
        4.2.2 THP-1细胞的培养与诱导
        4.2.3 ELISA法检测THP-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IL-8和IL-1β的表达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丹酚酸A纯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3.1 丹酚酸A纯化物的制备
        4.3.2 DPPH法检测抗氧化活性
        4.3.2.1 DPPH法
        4.3.2.2 实验方法
        4.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3 还原能力测定检测抗氧化活性
        4.3.3.1 还原能力测定
        4.3.3.2 实验方法
        4.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4 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抗氧化活性
        4.3.4.1 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
        4.3.4.2 实验方法
        4.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丹酚酸A铵盐抗肝纤维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实验用药
        5.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5.2.4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造模
        5.3.2 实验用药的制备
        5.3.3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给药治疗
        5.3.4 实验动物体征变化观察
        5.3.5 实验动物样本采集
        5.3.6 血清中AST、ALT的检测
        5.3.7 肝组织匀浆中SOD、MDA活力值测定
        5.3.7.1 SOD活力值的测定
        5.3.7.2 MDA含量测定
        5.3.8 ELISA法检测血清中LN的含量
        5.3.9 肝组织处理
        5.3.10 常规HE染色
        5.3.11 Masson染色
        5.3.12 免疫组学分析
        5.3.13 数据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肝纤维化动物的体征变化以及脏器系数
        5.4.2 丹酚酸A铵盐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血清中AST、ALT、LN的影响
        5.4.3 丹酚酸A铵盐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组织匀浆中SOD、MDA的影响
        5.4.4 HE染色结果
        5.4.5 Masson染色分析
        5.4.6 免疫组学分析
    5.5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抗生物污染及α-叶酸受体蛋白特异性作用涂层构建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EG在抗污领域的研究
        1.1.1 PEG抗污涂层的构建及应用
        1.1.2 PEG抗污机理研究
        1.1.3 影响PEG抗污性能的因素
    1.2 两性离子聚合物在表面改性领域的应用
        1.2.1 两性离子聚合物抗血清蛋白吸附方面的应用
        1.2.2 两性离子聚合物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1.2.3 两性离子聚合物在膜改性方面的应用
    1.3 α-叶酸受体蛋白特异性作用表面在癌症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涂层的在线构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仿细胞外层膜聚合物PMEN的合成
        2.2.3 聚合物涂层构建条件
        2.2.4 构建不同厚度PMEN10涂层
        2.2.5 构建不同厚度、端基、分子量PEG涂层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活性酯单体NPCEMA的表征
        2.3.2 聚合物PMEN的表征
        2.3.3 聚合物涂层构建条件优化
        2.3.4 涂层在线构建及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涂层的离线构建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抗蛋白质吸附涂层的离线构建
        3.2.3 静态水接触角
        3.2.4 表面元素含量分析
        3.2.5 表面形貌分析
        3.2.6 荧光蛋白(FITC-BSA)吸附检测
        3.2.7 血小板黏附
        3.2.8 细菌黏附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静态水接触角表征
        3.3.2 表面元素分析
        3.3.3 表面形貌分析
        3.3.4 荧光蛋白(FITC-BSA)吸附
        3.3.5 血小板黏附
        3.3.6 细菌黏附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α-叶酸受体蛋白特异性相互作用涂层的构建及性能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PDA/P EG-COOH(5k/2k)/PMEN10涂层的构建及性能测定
        4.2.3 FA间隔臂对α-FR特异性相互作用实验
        4.2.4 FA表面密度对α-FR特异性相互作用实验
        4.2.5 组合PEG涂层表面FA对α-FR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验
        4.2.6 结合及解离速率常数的拟合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A/PEG-COOH(5k/2k)/PMEN10组合涂层性能表征
        4.3.2 FA间隔臂及表面密度对α-FR特异性相互作用影响
        4.3.3 组合PEG涂层表面FA对α-FR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4.3.4 蛋白质结合常数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辅料醋及受热程度对乳香醋炙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文献综述
    1. 醋及醋炙中药的研究进展
        1.1 古典医籍的记载
        1.2 醋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1.3 醋炙对中药成分的功效的影响
    2. 乳香的各地炮制规范总结
    3. 乳香研究
        3.1 乳香酸的构效关系及衍生化产物
        3.2 乳香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 提高乳香酸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辅料醋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米醋和白米醋中川芎嗪和总酸度测定
        1. 仪器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GC-MS结合多变量统计学方法对比白米醋和米醋的化学成分
        1. 仪器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基于GC-MS与时间序列分析探讨醋中活血成分相对含量与存放时间的关系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二章 不同种类醋的活血活性及其对醋乳香活血活性的影响
    第一节 米醋和白米醋对大鼠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米醋和白米醋体内活血活性对比研究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三节 米醋和白米醋醋炙后乳香对大鼠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对醋乳香色泽和主要乳香酸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醋乳香性状的影响研究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不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醋炙乳香的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不同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醋炙乳香中6种乳香酸的含量测定
        1. 仪器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南北方两种炮制程度醋乳香活血作用对比研究
    第一节 以南北方性状为表征的不同加热程度醋乳香对大鼠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以南北方性状为表征的不同加热程度醋乳香体内活血活性对比研究
        1. 仪器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pH值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山羊肠道防御机能的影响[D]. 刘艳玲. 扬州大学, 2020(04)
  • [2]基于多组学模式的威廉环毛蚓抗血栓成分DPf3的分离鉴定及机制研究[D]. 吴娅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乳香—没药配伍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作用[D]. 缪晓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关于富血小板血浆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D]. 张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5]田螺硫酸多糖的制备、表征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D]. 熊清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茶多酚介导的有机转化层对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D]. 张皓.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7]以UDP-葡萄糖为底物合成UDP-半乳糖和UDP-木糖的太平洋牡蛎源相关酶的研究[D]. 宋慧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白花丹参中丹酚酸A的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愉. 山东大学, 2017(05)
  • [9]抗生物污染及α-叶酸受体蛋白特异性作用涂层构建及性能优化研究[D]. 邢承美. 西北大学, 2017(05)
  • [10]辅料醋及受热程度对乳香醋炙增效作用研究[D]. 宁张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标签:;  ;  ;  

pH对活化血小板测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