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论文_吴岫芸,安定,秦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乘员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乘员,安全带,假人,仪表板,后排,交通事故,汽车。

乘员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吴岫芸,安定,秦锐[1](2019)在《二级限力安全带对后排乘员保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二级限力式安全带对轿车后排5%女性假人的保护效果。研究发现,相对于恒定限力安全带,使用递减限力式安全带能使HIC_(15)降低29.9%,F_Z降低约11.8%,胸部压缩量减少9.3%。递增限力式安全带的HIC_(15)和F_Z均高于恒定限力式安全带,但胸部压缩量是叁种安全带里最低的,比递减限力式(DLL)安全带低约3.8%,比恒定限力式(CLL)安全带低12.8%左右。因此,选择合适的安全带可以降低后排乘员的某些伤害指标,为后排乘员提供更好的保护。(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黄广奕,周澄靖,陈虹吉,张前斌[2](2019)在《PLP在车辆正碰乘员胸部保护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带作为整车约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减少乘员伤害,其在车辆正面碰撞中的作用尤为明显。随着车辆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相关法律法规、NCAP等对车辆碰撞发生时降低乘员损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全带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对乘员的保护作用不断提升。近年来,具有腰部预紧功能(PLP)的安全带广泛应用于具有较高安全性能的车辆中,普遍认为PLP能限制乘员腹部前移量,对下肢保护作用较好。但是,PLP在乘员胸部保护作用的研究还较少,且现有研究多基于仿真分析,缺乏实车验证数据。本文从PLP的结构和作动原理入手,结合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受力情况,构建了安全带约束模型,理论分析PLP的作用,最后进行了实车碰撞试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后续车型碰撞性能约束系统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5)》期刊2019-10-22)

田进,成立,王岩,钦大亮[3](2019)在《某轻型客车乘员膝部保护设计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车碰撞测试与评估的基础上,采用CAE仿真手段,对某商用车的驾驶员股骨受力进行分析。以膝部前方仪表板的型面和吸能块的尺寸和形状的改进为基本方案,分析验证了改进方案产生的效果。最终降低了驾驶员股骨受力,有效保护了商用车的乘员,提升了被动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轻型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何可[4](2019)在《实现人与乘员舱的双重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阵尖厉的刹车声,汽车偏移、旋转,虽然逃过了正面的冲击,但来自侧方的立杆却给了司乘人员致命一击……惊险刺激的电影桥段,无意中揭示了一个大危险。据统计,汽车侧面碰撞的死亡案例中,罪魁祸首有38%来自“侧面柱碰撞”。近期,国家标准《汽(本文来源于《中国质量报》期刊2019-04-18)

黄强,李叁红,李润晗,李建功,冯杰[5](2019)在《某车型正面碰撞乘员颈部保护性能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某车型在正碰开发试验过程中,驾驶员颈部伤害值不满足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通过分析假人颈部伤害机理、假人运动情况和安全带等约束系统部件的工作情况,得出造成颈部伤害的因素主要是安全带对假人躯干的约束效果差,正面气囊刚度偏大。通过取消安全带限力装置,调整正面气囊的刚度,最终实车试验验证颈部伤害值满足法规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黄杰,刘西,胡远志,赵清江,蒋成约[6](2019)在《充气式安全带对后排女性乘员的保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充气式安全带对后排乘员的保护效果。采用Madymo软件建立某车型后排女性乘员仿真模型。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充气式安全带仿真模型并分析对后排女性假人的保护效果。从限力等级和预紧器两方面,分析充气式安全带对后排女性假人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充气式安全带能够很好的约束假人运动,显着降低后排假人各伤害指标以及假人头部与前排座椅的接触风险,其中胸部压缩变形量由34.8 mm降低为29.9 mm。但在充气限力式安全带的基础上添加预紧器,会增大胸部压缩量,不利于乘员保护。(本文来源于《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杭,胡伟[7](2018)在《乘员侧约束系统对不同百分位假人的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汽车的约束系统基本上是基于HybirdⅢ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而开发的,对其他身材的人群几乎没有考虑,这就不能保证对其他人群也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因此研究约束系统对不同身材的乘员的保护效果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国内某自主品牌的SUV车型上,首先建立乘员侧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的正碰约束系统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验证,随后研究该套约束系统对第5百分位假人的保护效果并进行优化,实现满足对不同身材的乘员具有保护效果的约束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该车型的约束系统对第5百分位假人的保护效果不如第50百分位假人;第二,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的伤害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通过对约束系统进行优化,女性假人头部HIC、胸部3ms、胸部压缩量分别减少了25.8%、7.4%、8.3%(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11-15)

赵大鹏,唐志涛,周勇,李少鹏,占超[8](2018)在《CRS不同约束方式对P3乘员保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I质量组中,P3假人的约束方式为五点式约束即CRS自身安全带约束;在第II质量组中,P3假人的约束方式是叁点式约束即成人安全带约束。基于以上规定,文章以强制性3C认证试验结果为依据,在其他试验条件都相近的情况下,通过两种约束方式下的试验数据的比对可知,叁点式约束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小儿童乘员的头部位移,五点式约束可以有效地减小儿童乘员的胸部加速度,结合儿童乘员损伤机理,在交通事故中应更加注重对儿童乘员头部的保护,因此本文认为对于2~4岁左右的儿童乘员,应尽量使用成人安全带约束。(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8期)

蒋成约,王珂,陈坤,胡晓燕,张伟[9](2018)在《基于耦合仿真的追尾碰撞乘员保护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对乘员动态响应及损伤值的影响进行分析。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模型与约束系统MADYMO模型是基于NHTSA关于追尾碰撞的紧急场景与相应整车数模搭建而成。耦合模型基于以上两模型集成搭建,并且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试验数据得以验证。研究表明:车辆匹配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后,乘员的头部3 ms加速度减小了8.6%,HIC36减少了18.3%,胸部压缩量减小了13.8%。(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12期)

王剑波,陈晋,胡昌宁[10](2018)在《汽车碰撞事故后乘员保护及自动警示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诱发的交通事故中,有相当数量的事故是由于天气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车辆发生事故以后,照明系统损坏,后随车辆没有及时发现前方事故现场,导致二次碰撞所致。从技术上来讲,这些事故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报警装置,在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来减少或避免此类的交通事故发生。(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乘员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全带作为整车约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减少乘员伤害,其在车辆正面碰撞中的作用尤为明显。随着车辆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相关法律法规、NCAP等对车辆碰撞发生时降低乘员损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全带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对乘员的保护作用不断提升。近年来,具有腰部预紧功能(PLP)的安全带广泛应用于具有较高安全性能的车辆中,普遍认为PLP能限制乘员腹部前移量,对下肢保护作用较好。但是,PLP在乘员胸部保护作用的研究还较少,且现有研究多基于仿真分析,缺乏实车验证数据。本文从PLP的结构和作动原理入手,结合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受力情况,构建了安全带约束模型,理论分析PLP的作用,最后进行了实车碰撞试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后续车型碰撞性能约束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乘员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吴岫芸,安定,秦锐.二级限力安全带对后排乘员保护效果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2].黄广奕,周澄靖,陈虹吉,张前斌.PLP在车辆正碰乘员胸部保护中的作用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5).2019

[3].田进,成立,王岩,钦大亮.某轻型客车乘员膝部保护设计改进[J].轻型汽车技术.2019

[4].何可.实现人与乘员舱的双重安全[N].中国质量报.2019

[5].黄强,李叁红,李润晗,李建功,冯杰.某车型正面碰撞乘员颈部保护性能提升[J].汽车科技.2019

[6].黄杰,刘西,胡远志,赵清江,蒋成约.充气式安全带对后排女性乘员的保护效果[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9

[7].杨杭,胡伟.乘员侧约束系统对不同百分位假人的保护研究[C].第十五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赵大鹏,唐志涛,周勇,李少鹏,占超.CRS不同约束方式对P3乘员保护的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

[9].蒋成约,王珂,陈坤,胡晓燕,张伟.基于耦合仿真的追尾碰撞乘员保护分析(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8

[10].王剑波,陈晋,胡昌宁.汽车碰撞事故后乘员保护及自动警示装置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充气系统使用固体推进剂和点火器虽然...整体力-位移曲线碰撞块耗散能量后面碰撞面向后部靠近侧窗乘员保护方式侧面碰撞得分比例及各部位得分3乘员

标签:;  ;  ;  ;  ;  ;  ;  

乘员保护论文_吴岫芸,安定,秦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