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宏: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自由观探赜论文

陈书宏: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自由观探赜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一般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在实现物质与思想双重解放的前提下,继而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由

关于人类自由的讨论,在近现代思想家的思考中从未停止。“自由”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出,人人生而自由,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奴役等不自由的现象,正是人性异化的体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地将人从奴役中解放,消灭异化,实现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图景,正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要旨。本文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线索,穿插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分析其自由观思想的关键要素。

以科技创新规律为依据,完成考核激励办法的制定工作,保证所制定政策具有的激励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科技创新人员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其积极性,达到共赢的局面。另外,在对成果进行转化时,科技创新部门应当对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间的差异引起重视,例如,基础学科的侧重点是原始创新,例如,突破创新或是高水平的论文,而应用学科则更加注重成果的转化,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应用学科在课题研究方面获取经费的绩效比进行降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马克思所追求的全人类的共同解放密切相联,并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思想保持着内在统一的关系。

(3)算法中在运用 UCT时,可与系统其他部分,如棋谱文件,棋盘文件交互良好,同时在设定搜索时间时,可以返回搜索深度和模拟次数;

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西岸,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等手段,率先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掀起了一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化的浪潮。农耕文明逐渐被取代,物质资料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国家与国家之间独立的孤岛局面也被逐一打破。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如火如荼的展开,人类文明的思想之花也在各地绽放。关于自由的讨论,启蒙运动在伴有宗教色彩的自由意志思想上增添了理性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家为自由理念进行了形而上的论述;功利主义哲学家则将自由观指向了经济自由权利。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之下,平等、博爱的观念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名利场上的角逐,自由也被异化为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古典

随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考察,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下文均简称为《形态》)横空出世。《形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形态》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531这里强调了,物质生产资料对现实活动中的人的重要性。历史的推进与文明的延续,无法摆脱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依赖,在社会发展不完善的阶段,物质资料的匮乏,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无从谈起。而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就是依赖实践活动,“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527人类在工业革命、近现代化制度改革等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与现象进行深入的改造和认识,事物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得以揭示,并以此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物质与思想均实现解放,自由的存在空间也得以生成。总而言之,《形态》所奠定的历史唯物主义,作用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也为自由解放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和依据。

青年马克思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其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与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阐释了一个从“原子偏斜”中实现个体在定在中的自由的道理。马克思所关注的原子,并非一般物理学意义上的原子,古希腊哲人对“多元化”的解释,认为雨滴般秩序运动的原子,在偶然原因的出现下,发生了原子偏斜运动,马克思指出:“所以卢克莱修很正确地断言,偏离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偏离运动是在它胸怀中的某种东西,这东西是可以对外力作斗争并和它对抗的。”[3]20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旧制度的枷锁,不断的遏制着人的自由意志,限制了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而“偏斜”正是个体对旧秩序的否定,进而对自由发展的肯定与追寻。

从自然界中获得解放,并不意味着要对自然进行支配与破坏。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优化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对自然界有意识的进行合理保护,在人类自由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合理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历史文明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冲突,势必会形成未来人类发展的屏障。合理的分配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形成一种和谐互补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才有自由的无限可能。

34年后的2018年,走进马龙县双友牧业有限公司,在隔离养殖区域内,云岭牛睡在“软床”上、听着舒缓的音乐、吃着酒糟精料,整个生长周期悠哉乐哉。公司总经理黄鑫说:“从原本的钢铁产业转而投身肉牛养殖,最大的动力就是看中云南极其优越的资源,发展肉牛养殖不仅有云岭牛这样的特有品种,还有云南优质饲草资源等。”

政治经济学为自由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生产劳动的剩余价值这一新思路,空想社会主义则提供了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新理念。[1]5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中,马克思理论的自由思想得以诞生,并不断地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自由观

卢梭指出:“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9]87私有制观念的萌发,打破了古代原始社会的运作格局,使社会发展迈入了一个新台阶。与此相随的即是私有制对人与人关系的破坏,劳动产品被少部分的财产私有者攫取在自己手中,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异化与奴役,正是丧失自由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批判时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2]499而没有将其作为人类的感性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去理解,马克思认为,人类生活实践的世界是“感性世界”,这是由现实中的人通过感性活动构造而成的,实践作为贯穿于历史与生活的主线,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同时也奠定了解决自由问题的前提。将人类实践活动作为探讨自由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是我们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自由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地对旧制度的颠覆,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更替。以分工的视角来观察,最早的原始社会,分工主要集中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愿分工,在智力与工具水平的制约下,“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2]534,在物质生产欠发达的背景下,生存与繁衍就成为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随后,私有制观念的萌芽迸发,人们就开始不断地抢占资源与物质生产资料,开始了上层建筑的构建,分工也不断朝向精细化发展,物质生活、生产资料也在不断扩充。但是,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现了“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7]95在历史的推演,揭示了各个阶级存在的对立现实,虽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地改进深化,但被统治阶级没有得到应有的需求,统治阶级也在生产方式的限制下产生了局限性,就人类的总体视角来看,他们都是不自由的。

我们认为,马克思所期望的个体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其实质是人类的解放。通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我们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人类的不自由,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一是自然对人的束缚,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束缚,三是意识对人的束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有在它没有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6]120恩格斯在这里用黑格尔的观点表达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我们认为,“必然”是事物运动发展背后的一般规律,我们充分把握好这一客观规律,人类才能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自由就是对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把握。”[8]203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三个维度

物质资料的丰富,并不足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状态,导致了自由的不确定性。工人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资本家获利愈丰,工人被剥削的也就愈深;工人同自身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没有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反而劳动成为工人们的梦魇,工人在生产活动中饱受着精神与肉体的摧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本是作为人的类本质存在,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的从事生产劳动,但是从事劳动生产的目的,仅为谋取最低生存资料;基于上述的三种异化,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愈发突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愈加激烈。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生产实践本是人实现自由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劳动异化现象的突起,没有可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马克思认为,在人们不断的深化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意识逐渐觉醒,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取得胜利后,就能向更高的社会阶段迈进,从而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一)正确把握自然规律

马克思指出,意识不能够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不仅是意识,人类活动也需要依托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人的发展,无法摆脱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前提。因此,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正确把握,则是人类能够获得丰富物质资料的基础。在人类智力发展的不完备阶段,面对自然一无所知,种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被人类神秘化并列为至上的权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劳动”这一人类固有属性,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变社会状态。人的自然蒙昧状态并不是长存的状态,在生产力水平的临界点得以突破的同时,社会状态自然会发生改变。生产力与认识是相应的,对自然规律的深入把握,人类也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取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自由的实现需要以物质作为依托,只有在人类掌握了发展规律,能够进行高效的生产活动,才能解放自然对人的束缚。

在1843年至1844年期间,马克思先后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论犹太人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黑格尔“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性国家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的论述,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解放,分别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政治解放所强调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而马克思更注重的是将人类从一切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即“人类解放”。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开始了《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均简称为《手稿》)的写作,大量阅读经济学著作,并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现实中剥削与异化现象存在的事实。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53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核心,主要围绕在个体的个性化活动中思考,社会中每一个如同原子的个体,在剥削与异化的环境下活动,所享的自由就大打折扣。

影响特色农产品英语标准化翻译的原因,主要是农产品自身具有相当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而汉语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可以很大程度地概括农产品的特色。但英汉互译不是逐字逐词对照着翻译,用英文翻译特色农产品时很难做到精简与干练,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翻译出错等情况。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白银文化是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后在闽东白银矿区及其左近地区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货币拜物教,在此过程中辐射出来的白银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化身,不仅成为流通物,而且成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统辖者的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5]这就是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02以往的哲学家,一般都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对世界的本源、现象进行解释,其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超然理性力量,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正是人在历史中的活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不仅是感性力量的推动,也是人类主体能动活动的作用,思维与存在并存,主体与客体的不分,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而自由是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对“必然”的认识与把握,是人在劳动实践中的必然需求。

为更好地判断地质旅游活动对地质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5-16],本文引入生态压力指数对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生态足迹指数是指该区域内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式(4)。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分为6个等级,见表1。

当历史步入18世纪的视野,社会运行的主要形式,呈现为以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经济手段对社会的控制,占据了大量的物质生产资料。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斯密在《国富论》中举出“制针业”的例子,一根细针的制作被精细化为多个流程,不同的制作工序,分配在不同的工人手中,工人长时间从事单一重复的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提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工人各自所具备的潜能,却被这样的模式所遏制。工人从事劳动,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但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并未得到等价的成果,资本家往往以最廉价的工资,换取最大的资本利益。也就是,工人所创造的成果越丰富,其被剥削的程度就越深。自身的潜能被遏制,缺少了自由的物质保障,工人就只能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机器一样活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冲突愈发变得尖锐。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4]34我们认为,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的意识觉醒程度也会愈加深刻,历史中存在的对立冲突,其核心就是物质分配的纠纷,物质的保证是自由的前提。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息息相关,只有当所有人自觉自愿的从事生产劳动,不断革新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也会随之消除,人也能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机会,从而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

(三)解除无知的束缚

从上述看来,我们认为,自然与社会对人所产生的束缚,其原因均是源自于人类的无知所造成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低下,造成社会发展的迟缓,人们的意识思维也陷入了僵化的环境,两者相互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与人类的意识混乱蒙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启蒙运动以前,神权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费尔巴哈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异化的结果,我们认为,在启蒙运动以前,生产力相对薄弱,知识也惟神权支配,面对未知的恐惧,只能寄托于神秘的上帝所给与的启示,宗教是人自身异化而来的结果,统治者利用神的权威,维护自己的统治,实际上是将人们的无知进一步的放大,而不是解放人的思想。

马克思的发展观指出,新旧事物的替换是必然的,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物质基础的不断地积累作用在历史当中,在生产资料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蒸汽机的出现,社会原有的运行模式被新制度所替换。所以,在实践中探索,在生产中革新,新鲜的思想血液得以不断的注入,思想必然会得到自由的解放。

总而言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与思维规律三者,在人类的自由解放中,有着内在统一的关系。人类的自由解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出的三大决定论,揭示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现实中的个体正是要对这一系列必然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地认识,在劳动实践中予以运用,才能使社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以在现实中获得应然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张茂泽.论马克思的自由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博士论文[M].贺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赵甲明,韦正翔.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8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Discussion on the Freed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EN Shu-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Marx's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towards freedo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 established Marx's basic view and revealed the general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Through grasping and applying the general laws of nature and society, we can realize the dual emancipation of material and thought, and further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eedom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3-0012-03

收稿日期:2018-09-21

作者简介:陈书宏(1992—),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

标签:;  ;  ;  ;  ;  ;  ;  ;  ;  ;  ;  

陈书宏: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自由观探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