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除磷脱氮工艺论文_张洪雷,方舟,艾力江·努尔拉,苏晓磊,梁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级除磷脱氮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工艺,两级,脱氮,生物,污泥,自动控制,活性。

两级除磷脱氮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雷,方舟,艾力江·努尔拉,苏晓磊,梁鹏[1](2013)在《两级A/O填料型MBR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C/N值城市污水,构建了两级A/O填料型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并在污水处理厂开展了近8个月的现场试验。该工艺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良好,在分流比为30%、回流比为300%、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时,出水COD、氨氮和总氮浓度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出水总磷浓度可达到二级标准。两级A/O、反硝化除磷与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共同作用使工艺的整体性能得到强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3年13期)

田文德,李伟光,张卉,郭旋[2](2012)在《两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市政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兼顾同时生物脱氮除磷的矛盾,结合生活污水低碳氮比的特点,通过在传统的A/O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了1个厌氧选择器以提供生物释磷最适宜环境,1个缺氧选择器以避免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释磷影响以及防止污泥膨胀,开发了一种新型的2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研究表明,应用2级生物选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当进水COD/TN=4.4,COD/TP=33的情况下,稳定期的COD、氨氮、总磷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到88%、90%和97%,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反硝化除磷量占总除磷量的35%,并且缺氧段硝酸盐量和缺氧吸磷量成明显的线性关系,平均每消耗1mgNO3--N约吸收1.8mgTP,此线性关系可作为本工艺反硝化除磷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赵云,王延东,邹仲勋[3](2011)在《多段多级除磷脱氮工艺用于污水厂的升级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潍坊市高新区污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处理规模为5×104 m3/d,采用多段多级AO除磷脱氮工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运行后,出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介绍了改造工程的设计进出水水质、工艺流程以及实施效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1年14期)

李昌科[4](2009)在《分段进水两级A/O工艺脱氮除磷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为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通常需要设置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并且需要混合液内回流以补充碳源,'这样会提高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本试验采用的分段进水两级A/O工艺采用部分进水与回流污泥进入第1段缺氧区,而其余进水进入第二段缺氧区,这样就在反应器中形成一个浓度梯度。此外,由于采用分段进水,系统中每一段好氧区产生的硝化液直接进入下一段的反硝化区进行反硝化,这样就无需硝化液内回流设施,并且在反硝化区又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在不外加碳源的条件下,达到较高的反硝化效率。同时由于不断的污泥外排,对磷的去除也有一定的效果。该工艺兼顾了除磷和反硝化对碳源的需求,提高系统脱氮除磷的整体效果,同时取消了硝化混合液的回流,与传统A/O工艺相比可节约大量的能源。该试验采用分段进水两级A/O工艺对模拟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温度、溶解氧、pH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反应器内部MLSS的分配情况,以及试验过程中SVI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的生物相,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在试验研究阶段,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进水分配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且通过改变进水流量、改变污泥负荷的方式来观察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分段进水两级A/O工艺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当Q1/Q2为2:1-1:1,污泥回流比为50%时,其TKN的去除率为75%以上,氨氮的去除率在85%以上,COD去除率为90%以上,磷的去除率可达50%左右。试验表明,当温度控制在10-25℃,pH=6.9-7.5、HRT为8h,好氧区溶解氧的量控制在1.5-2.9mg/L左右,缺氧区溶解氧量控制在0.5mg/L以下,Q1/Q2=2:1时,系统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处理效果优于Q1/Q2=1:1时的处理效果。通过对各个工况条件下的污染物质去除情况(包括COD、NH_4~+-N、TN、TP)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后,分析了各个控制参数(HRT、F/M、活性污泥浓度、SVI)对污染物质去除的影响,通过建立COD去除的动力学模型,得出V_(max)=7.03d~(-1),Ks=63.46mgCOD/d,基质降解动力学方程为:V=(?);通过建立氨氮去除的动力学模型,得出n=0.2,k=1.27。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分段进水两级A/O工艺有如下特点:脱氮效率高、节省基建投资、降低运行费用、运行方式灵活、抗冲击负荷强等优点。该试验对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同步提高生物脱氮除磷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9-05-25)

张伟[5](2008)在《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BR的工艺特点,通过合理控制泥龄,将聚磷菌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2个SBR反应器中优势生长,以解决聚磷菌与硝化菌等混合生长系统在除磷和脱氮过程中的矛盾。实验证明两级SBR工艺系统生物除磷脱氮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08年S2期)

李萍,袁河清,许朕,曹明,周长胜[6](2008)在《两级SBBR串联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两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串联工艺模拟实验。确定系统好氧阶段溶解氧浓度DO3.5mg/L,进水pH7.0~7.2,论述了生物膜的培养驯化过程,并以处理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为主要原则确定反应系统的最优运行工况:1号反应器瞬间进水、好氧6h、沉淀30min、排水5min、2号反应器瞬间进水、厌氧搅拌4h、好氧3h、沉淀20min、排水排泥5min。单周期运行时间为14h。经过两级SBBR处理后最终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聂熹,马红梅,郑冲,吕臻[7](2007)在《两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两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07年09期)

聂熹[8](2007)在《两级SBR工艺除磷脱氮自动控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混合生长系统在除磷和脱氮过程中的矛盾,采用两级SBR反应器实现磷和氮的同时去除。实验证明,根据pH、ORP和DO在除磷级和脱氮级阶段性的变化规律,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分别对两级反应实现自动控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张杰,刘年丰,王琪,丁峰[9](2007)在《两级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A2/O工艺存在的泥龄矛盾,将脱氮和除磷分置于前后2套不同的A/O系统中,第一级A/O采用活性污泥法除磷;第二级A/O采用生物膜法脱氮。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泥龄为6 d、水温为22~28℃,进水NH3-N、TP、COD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70、2.0~6.0、150~320 mg/L条件下,出水NH3-N、TP、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9、1.0、40 mg/L,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其去除率分别为82.5%、69.7%、83.1%。(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07年01期)

张杰[10](2006)在《两级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A2/O(Anaerobic-Anoxic-Oxic)工艺由于能在同一系统中完成脱氮除磷功能,流程简单,运行管理方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生物脱氮除磷的主流工艺。但面临着碳源、硝酸盐、泥龄等方面的矛盾,脱氮除磷效果难以同步提高。鉴于生物脱氮和除磷是由两类完全不同的微生物执行的生化过程,对环境因素的要求各异;为分别满足除磷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各自的生长条件及对泥龄的不同要求,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A2/O工艺改为两级不同A/O的新工艺;该工艺的特点是,将脱氮和除磷过程分置于前后两套不同的A/O系统中,第一级A/O采用活性污泥法除磷;第二级A/O采用生物膜法脱氮;实现了除磷菌与反硝化菌、硝化菌的空间分离,达到解决泥龄矛盾目的。由于第二级A/O中硝化产生的硝酸盐不进入第一级A/O,不影响除磷过程,该工艺同时也解决了硝酸盐干扰除磷的问题。设计了两级A/O工艺试验装置,选定6种工况条件运行,以某教学楼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进行了常温及低温条件脱氮除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泥龄为6d、水温22~28℃条件下,两级A/O工艺出水中的氨氮NH4+-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均能达到污水一级排放国家标准;出水的NH4+-N平均值为5.9 mg/L,去除率为82.5%;TP平均值为1.0 mg/L ,去除率为69.7%;COD平均值为40mg/L,去除率为83.1%。在冬季低水温条件下,系统仍然具有较高的降解COD和除磷能力。由于试验的原水中碳氮比偏低、第一级A/O消耗了大部分碳源,导致第二级A/O反硝化碳源不足;总氮TN的去除率(国家标准GB18918-2002无总氮控制指标)只有30.4%。冬季硝化率低下,出水NH4+-N平均为30.4mg/L,平均去除率为11.8%,表明低温明显抑制硝化反应。本试验工艺将第二级A/O设计为生物膜工艺,较之两级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在硝化方面更有优势。该试验对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同步提高生物脱氮除磷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两级除磷脱氮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市政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兼顾同时生物脱氮除磷的矛盾,结合生活污水低碳氮比的特点,通过在传统的A/O工艺的基础上增设了1个厌氧选择器以提供生物释磷最适宜环境,1个缺氧选择器以避免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对厌氧释磷影响以及防止污泥膨胀,开发了一种新型的2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研究表明,应用2级生物选择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当进水COD/TN=4.4,COD/TP=33的情况下,稳定期的COD、氨氮、总磷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到88%、90%和97%,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反硝化除磷量占总除磷量的35%,并且缺氧段硝酸盐量和缺氧吸磷量成明显的线性关系,平均每消耗1mgNO3--N约吸收1.8mgTP,此线性关系可作为本工艺反硝化除磷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级除磷脱氮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雷,方舟,艾力江·努尔拉,苏晓磊,梁鹏.两级A/O填料型MBR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3

[2].田文德,李伟光,张卉,郭旋.两级生物选择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J].中国环境科学.2012

[3].赵云,王延东,邹仲勋.多段多级除磷脱氮工艺用于污水厂的升级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11

[4].李昌科.分段进水两级A/O工艺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9

[5].张伟.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J].陕西水利.2008

[6].李萍,袁河清,许朕,曹明,周长胜.两级SBBR串联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7].聂熹,马红梅,郑冲,吕臻.两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优点[J].现代商贸工业.2007

[8].聂熹.两级SBR工艺除磷脱氮自动控制实验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

[9].张杰,刘年丰,王琪,丁峰.两级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试验[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

[10].张杰.两级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两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脱氮工...实验装置示意图2 两级 A/O 阶段 MBR 脱氮除磷工艺实验装置示意图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标签:;  ;  ;  ;  ;  ;  ;  

两级除磷脱氮工艺论文_张洪雷,方舟,艾力江·努尔拉,苏晓磊,梁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