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跃玲:民间信仰对社区秩序的整合与调适——以湘西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为例论文

明跃玲:民间信仰对社区秩序的整合与调适——以湘西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为例论文

摘 要:土地神这一民间信仰是农耕文明时期民众对农业收成的依赖与祈求的产物,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具有名称众多、遍布弄巷的特点。作为民间信仰的土地神信仰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缓解民众焦虑心理,满足民众基本精神需求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的社区治理中应当引入文化治理的策略,构建民间信仰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通过文化重构使其文化调适与整合,从而纳入新的文化体制中,重构出一个为新生活方式服务的有序体制。

关键词:民间信仰;社区秩序;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整合调适

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立足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即包括主流社会的儒释道文化,还包括底边阶层的民间信仰,它们相互交融,共荣共生。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土地神信仰是农耕文明时期民众对农业收成的依赖与祈求的产物,从汉代开始就有记录,对于它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初开始。最初是郭沫若的《释祖妣》、闻一多的《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等文有涉及,随后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土地神信仰的考证式研究,有丁山先生的《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刘群的《中国民间诸神》、郝铁川的《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诸神研究》、王永谦的《土地与城隍信仰》等书以及杜正乾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等,根据文献典籍的史料,就土地神观念的产生演变、祭仪职能及影响予以系统的研究和论述[1]。霍晓丽通过土地神祭祀仪式数量、程序、仪式主持者以及民众信仰虔诚度的各个维度,认为东部苗族土地神等民间信仰已经出现了衰微趋势[2]。其二,对土地神信仰功能的研究,最早的是二十世纪初著名学者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杨永俊、罗陆英通过对赣西农村的补土醮独尊土地龙神仪式的调查,发现农业经济社会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与对家庭、家族生活的倚重[3]。彭瑛、张白平对贵州安顺鲍屯村“跳神”与“抬汪公”仪式的观察中得出祭祀土地等仪式对保持村落文化传统的权益,实现良性整合起到积极作用[4]。徐英迪认为“土地菩萨”的信仰有利于民族村寨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的建构[5]。其三,对土地神信仰与各宗教间关系的研究,如赵毅、王彦辉发现道教中的后土皇帝祗和俗神中的土地都是从土地神信仰演变而来,从而得出土地神崇拜对中国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范军认为中国志怪小说中反映的城隍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土地神崇拜[7]。以上这些研究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土地神信仰在民间信仰文化中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土地神信仰的民间功能以及土地神与其他民间宗教的关系,但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土地神信仰当代延续与发展的观照少有涉及,这为我们以浦市古镇的土地神信仰为个案,探讨民间信仰对现代社会社区秩序的整合与调适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以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为个案试图证明: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民间信仰的土地神起到缓解民众焦虑心理,满足民众基本精神需求的作用,在现代文明的多元文化中依然具有调适与整合功能。

一、浦市古镇民间信仰概况

浦市古镇,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的第一大乡镇,位于沅水中游西岸,距县城2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是周边辰溪、溆浦、黔阳、麻阳、以及云、贵、川边境的转运地,沿江而下可达常德、武汉、上海。全镇辖2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该镇仅城区就有太平街、十字街、印家桥、新建街4个居委会,城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5万余人,为泸溪县辖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①

(一)浦市古镇的庙宇

在这个城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的古镇中,城门众多,庙坊环绕,弄巷穿行。自东向西,有定安门、永定门、镇河门、得胜门、得兴门、镇山门、铁城门、文昌门、大定门等9个城门,自北向南有老码头、渡船码头、渔船码头、江西码头、浙江码头等23座码头。②城内有河街、正街、后街等3条商贸街,3条街道之间纵横交错着45条弄巷,这些弄巷与沿河23座水运码头相连,形成“三街四十五巷二十三码头”的城市格局。作为沅水中游的天然港口,各地商家云集于此,修建了江西会馆、山陕会馆等十省三府会馆,成为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伴随着商业繁荣的是民间信仰的兴盛。关于浦市古镇的寺庙,据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泸溪县志·卷之十四》的记载:浦市寺庙遍布城区的三大主街,河街有水府庙、三元宫、天后宫、关帝庙;正街有关帝庙;后街有九母殿、梓橦阁;正街周边还有道堂庵、接引庵、映月庵、狮子庵、凤凰山庵、培龙庵、双江庵、长庆庵、龙凤庵、大朝山、兴福庵、资福庵、崇果庵、大方阁、准提阁、兴隆庵、白衣庵、回龙庵、土主庙、张公庙、雷公庙等庙宇。城区仅关帝庙就有两座,一座在正街,一座在河街,分别为徽州客民、山陕客民修建。[8]除此之外,佛、儒、道、天主、基督各教派在此都有圣坛。如后街的天主堂、福音堂,再加上沿河的屈原祠、盘瓠庙,这些庙堂组成的寺庙群奠定了浦市庙乡的地位。即使是现在一些庙宇毁坏后,我们从现今的地名中还可以看到昔日庙乡的辉煌,在浦市正街有福音堂弄、香铺弄、庙会弄、神龛弄,在23座码头中就有一个庙街寺码头。我们从浦市镇政府提供的《古镇历史街巷格局图》中看到,尽管官方把浦市的正街分为上正街、中正街、下正街,但镇上人还是因为这些地方遍布了庵堂而习惯称为上庵、中庵、下庵,在他们的口语中也常用“摸不到庙门”表示搞不清楚。

浦市古镇9座城门、3条主街、45条巷弄、23座码头的寺庙群及旁边的土地堂构成了庙乡的格局,这些寺庙分为佛、儒、道、天主、基督等各种教派,体系健全,教派林立,但无论哪个庙堂外都立有土地庙。

(二)遍布弄巷的古镇土地神信仰

在浦市这个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古镇的主商贸街中,遍布着45条巷弄,这些从正街穿向河街及后街的弄巷,有以姓氏命名的吉家弄、姚家弄;以行业命名的当铺弄、油篓弄、篾器弄;以祭祀命名的福音堂弄、香铺弄、庙会弄、神龛弄。这些弄巷穿行在浦市三条街中,几乎每一条街都有穿向另一条街的几个弄巷。在每一条弄巷口都立有土地堂,有的弄巷还有两个土地堂。比如史家弄,它的分支一条通向河街,一条通向正街,所以史家弄有两个土地堂。问及原因,史家弄人说,“当坊土地,各管一方”,史家弄有两个弄口,土地堂也得有两个。

在浦市各弄巷、码头的土地堂中,现存的有名可考的就有32座:有吉家头的兴贤坊和永兴坊,街口的上镇坊和安宁坊,方家弄的东河坊,衙门口的安定坊,钟家弄的兴宁坊,十字街的中兴坊,吉家巷的新镇坊,申巷弄的仁和坊,大正街的集贤坊,犁头嘴的督镇坊,司码头的东河坊,烟坊弄的高坪坊,文昌门的忠正坊,四方井的兴镇坊,印家桥的安闾坊,黄土坡的浦阳总祠坊。[9]在后街与下横街交接的被称为牛头巷的地方有个总镇坊,是浦市最大的土地坊,也是镇守浦市各大巷弄土地堂的总庙宇,曾有一副对联:“东西南北总归总,辰沅永靖镇关镇。”这个土地堂不仅管理浦市的东西南北,还镇守浦市周边沅水流域的辰沅永靖道。

浦市人敬土地神一般是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以及添丁添口之时,一般是带上香纸,摆上供品,斟上三杯酒,点燃三柱香烛,双手持香烛对神叩拜三下,口中默念祈祷之语。叩拜完后把香烛插在香火炉中,把供品撤掉拿回家享用,吃了供神的贡品才能得到神的保佑。日常的祭祀是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敬土地,在土地堂前燃香焚纸,并供上煮熟的刀头肉,还插上筷子。有时做大事经过土地堂都要在土地神面前作两个揖。

这座土地庙的建造资金均由小区业主资助,土地庙门口还贴有功德榜。据说这个土地堂是从吉家弄搬来的,当时吉家弄有两个土地堂即兴贤坊和永兴坊,搬到浦化总厂小区的土地堂仍旧叫永兴坊。从募捐的功德榜可看出,土地堂整修是2017年10月,由20多人捐款1000多元整修。据庙内管理人员讲述,土地庙香火较旺,每逢初一、十五上香的人较多。正门设有一米左右高的木栅栏,以保护殿内神像及其他物品的安全。在土地庙旁边还有一座庙,敬的是灵霄菩萨。问土地庙为何要敬这么多神时,坐在小区门口聊天的几个婆婆告诉我们:

很多孕妈妈都感觉乳房,尤其是乳头附近似乎沉积了很多污垢,特别想清洗。由于孕期激素的改变,乳晕区域扩大,色素沉着增加,乳头周围还会出现一些小隆起,因此乳房看起来会比较“脏”。但这是怀孕后的一种正常变化,不是沉积的污垢。孕妈妈不要刻意去清洗,只需洗澡的时候顺便清洗一下就可以,也不建议用肥皂或其他洗液清洗。另外,清洗时,不要使劲搓洗乳房,否则会引起宫缩。

二、土地神信仰对社区秩序的整合

社会整合是一个协调社区各种矛盾冲突,促使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在浦市古镇民众通过敬土地神、做庙会、吃斋等祭祀活动为社区不稳定因素提供了“减压阀”,这些民间信仰提供的道德框架规范了社区成员的行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一)传统社会多元文化的整合

民间信仰是整合社区凝聚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土地神信仰也是一个社区共同体凝聚力整合的载体,特别是在外来人口多的社区,土地神信仰无疑起到了多元文化整合的作用。

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信仰既是浦市古镇多元文化整合的方式,还是社会转型时期调适民众心理的减压阀。浦市古镇在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又迎来工业的兴盛,先后建成水泥厂、化肥厂、磷肥厂等各种厂矿40家,仅煤矿就有4家。其中办得最红火的是浦市化工总厂,它创建于1966年,其前身为浦市磷矿,1982年与原泸溪县氮肥厂合并为浦市化工总厂,下设氮肥厂、黄磷厂、普钙厂、矿山等11个分厂,4家公司,还有幼儿园、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职工夜校、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等服务团体。生产经营各种化工产品及矿石20多种,其中近10种为出口产品,是湘西最大的化工原材料工业企业,湘西首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总税收占全县收入的三分之一。[13]1986年国家化工部在浦市化工总厂召开了“全国化工系统现场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模式受到化工部表彰并被推广,厂长田昌家被授予全国优秀少数民族企业家、全国化工行业标兵、化工部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浦化总厂良好的社会效益吸引了大批本地及周边有志青年,鼎盛时期有职工近2500人。

JIANG Hongqiang, LI Maolin, CUI Rui, et al. Effect of grinding on the pulp potential and flotation behavior of galena[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8(6):41-45.

在商业发达与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浦市古镇的各种差序格局交杂在这样一个场域中会造成很多冲突,这就需要文化来进行调适、融合,进而维持社会结构的平衡。面对外来文化的冲突,土地神信仰成了浦市多元文化整合的主要方式。比如在浦市的传统习俗中,非正常死亡的人被称为“丧路鬼”,只能在堂屋以外的偏房停放三天就草草上山,不能埋进祖坟地,其牌位也不能供奉在祠堂之中。但浦市作为外来人口聚集的商业古镇,人们背井离乡,出门做生意,免不了有意外伤亡。中元节的土地堂接亡,就是给那些出门在外而意外夭折的孤魂野鬼招魂,接它们与家人团聚的仪式活动。那么多的外来商人,他们去世后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运回家乡,特别在交通不发达的社会,这时土地堂成为各种来浦市做生意人的公共空间。敬土地神并不局限于某一群体的行为,它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仪式活动,是意外夭折的生意人安放灵魂的文化空间,这样可以让人们的思维从差序格局中脱离出来,调适了文化之间的冲突。

浦市上庵的上方寺后面有个地方叫枯骨堂,是那些出门在外做生意的人建的。以前,来浦市做生意的人很多,江西、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外来商人多,那些商人死了以后又不愿葬身异地,就在上方寺后面购地建成了一座“枯骨堂”,以供客死他乡的浦市商人存放亡灵。枯骨堂内无佛像菩萨,只有一个侧门供灵柩出入,正门通上方寺,给亡灵超度,需要请寺僧做道场就从这里出入。③

由于传统社会的信息匮乏以及不确定的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人们的物质水平与精神生活的高度不匹配以及精神困惑,加剧了内心的心理失衡,具有一种不安全感。土地神信仰可以有效缓解社区成员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产生的紧张情绪,提升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直面风险的勇气,整合了多元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也是种约束与管理。

(二)社区秩序的维持与整合

社会的急剧转型打破了社区旧的道德文化体系,但是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又没有被及时建立起来,使得社区的伦理观处于整体迷茫缺失的状态,而潜在于社区成员中的民间信仰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潜在的维系功能,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一套朴素的道德规范体系。这种体系依靠信众内心的恐惧与潜在的压力提供了基于文化认知的功利性规范与价值性规范,有效地发挥民间信仰潜在的维护功能。

到土地堂敬神,不光敬土地娘娘、土地公公,还要敬周边的各种神灵,把周边的各种神灵都服侍好,土地娘娘才能享用你敬的供品,不然供品会被众神抢走。敬完土地神,心里还要念叨各种神灵:最大的神是地母娘娘、还有灯光菩萨、老祖菩萨、老母菩萨、红师太、玉皇公公、玉皇娘娘、佛祖菩萨、观音娘娘、文公菩萨、药王公公、黑龙菩萨、土地公公、灵官菩萨、围陀菩萨。烧纸敬香时这些神灵都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一念到。最后还要在庙门口烧两堆纸,给把门将军、屋檐童子。假如还怕漏掉,就念一声:满堂神灵,满堂佛。所有神灵都敬到了。⑦

抗战期间,湖南省立高级农业学校迁来浦市,校址定在上方寺,学校搬进寺里,在搬迁的过程中,竟然把庙里的菩萨都打烂了,附近老百姓看见了都不敢吭声。一天学校教务主任家属来到庙里,请木匠打扮自己的住所。木匠一下子不小心把凿子从楼上掉下来,砸到教务主任父亲头上,当时就鲜血直流。附近百姓知道后暗暗说这是报应,上方寺的神灵显灵了。[10]

因为这个传说故事,浦市古镇人在上庵的上方寺修了土地堂,经常有人来敬土地公和土地婆,祈求保一方平安,多福多寿、少灾少病。他们认为假如对神灵不恭是要遭报应的,并用“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等科学难以证实的信条来规范行为,约束着社区成员的言行,有效维系着社区的社会秩序。

视觉功能在婴儿出生后就开始逐渐发育并随着年龄增长发育成熟。但是大脑中视觉中枢的发育过程却苦于没有对婴儿早期视觉发育之初的研究及测试数据,一直以来研究都不完整。一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向人类揭开了生命最初始阶段视觉发育的真相。

直到1990年随着国家化工行业的总体不景气,浦化总厂开始走向衰败,各部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实行分块租赁经营。2009年浦化总厂正式宣布破产。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浦化总厂经历了兴盛到破产的历程,那些被分流下岗的工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难以养家糊口,只得靠领取人平80元的低保生活,2000多人的厂子领取低保的就有1000多人。而一些有特权的中层干部却争得了厂矿租赁经营权,组合部分职工,和以前一样当起了老板。明显的贫富差异使总厂一时内部矛盾激化,职工心理压力大,有的陷入绝望的境地。那些无班可上又要养家糊口的职工多次上访无望时,只有靠一时精神寄托平衡内心的焦躁与不满。

在浦市古镇的3条主街,45条弄巷中,每家的房屋结构都是前店后院,这些街巷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商铺,大多经营着成衣、杂货、饮食等日常生活用品。他们逢年过节守护着各自弄巷的土地堂,他们既是邻居也是同行商家,因为共敬一个土地堂,他们没有商家同行间的相欺与勾心斗角,邻里关系自然非常和谐。因为小镇上日益单调与慢节奏的生活,人们需要心灵上的寄托,而此时日渐复苏的土地神等民间信仰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对神倾诉”的途径。在满足社区成员的认知情感和精神文化需要中,社区秩序得到维持与整合。

2)锚索施工参数。中空注浆锚索长度8 300 mm,直径29 mm,采用强度等级1 770 MPa螺旋肋预应力钢丝编织而成,破断力达400 kN以上,配300 mm×300 mm×16 mm方形托盘,间排距1 400 mm×1 400 mm,采用2卷2850树脂锚固剂端锚,中空注浆锚索预紧力不低于120KN,高强注浆锚杆和锚索外观与结构如图4b所示。

在浦市古镇的几条主街及众多弄巷中,李家弄位于主街中间的正街,从李家的私人码头李家码头而上,穿过正街再上十几级台阶就进入李家弄。李家族人原居西北,先后在明末清初之际来到浦市经商谋生,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直至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把浦市的桐油、茶油和木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李家弄共同祭祀的土地堂曰太平坊,逢年过节或阴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中元节,弄里人甚至附近正街、后街的人都到这个土地堂来烧纸、烧香。因为土地公掌管土地而成为一方人家的保护神,为此,家人的安康、孩子的功名、一年的生意都要不时地求土地神保佑。

民间信仰是团结民众力量、整合社区秩序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社会的凝聚剂,即基于宗教意义系统的共同的道德理解和制度化的宗教仪式对社会的团结和整合有着积极的正功能。”[11]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文化建构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它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在新陈代谢的整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在文化保持中不断创新。如今浦市古镇以前的枯骨堂旁边的上方寺外面,又建了土地堂,人们依旧在这里敬神祭祀。在公众的参与中,土地堂这些祭祀场所逐渐形成了浦市不同阶层的公共空间,从而构建出一种文化归属,弥补了个体的精神需求,在自身管理与社会调控中促进了浦市地区多元文化的社会认同。

三、土地神信仰对社区文化的调适

浦市古镇是明清时期的古商城,先后有十省三府的银行、钱庄、典当、油号、瓷庄、报馆、会馆存在,民国三年(1914年),浦市还成立了商会,各省会馆由商会取而代之。商会会址设在汪家弄,到现在有人还把汪家弄称为商会弄。这样一个行业众多,生意兴隆的商业古镇,人们却对农耕时代的土地菩萨顶礼膜拜,究其原因,正如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说:“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能力,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12]

(一)对底层民众精神文化的调适

中国民众在民间信仰中表现出的功利性十分突出,只有那些对民众日常生活有影响的神灵才会获得信奉。土地是民众的衣食之本,当保境安民、吉祥安康成了普通民众基本的精神需求,具有这一职能的土地神自然会受到信奉。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无机系统(如物理系统)、有机系统(如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标准也同样具有系统性,但是标准系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属于人类社会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系统虽然是一个人造系统,但它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臆造出来的,而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按照标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和特征的有机整体。

特别是小孩如果犯病,父母要把他寄拜到本坊土地公公名下,土地公公能保佑他“长命富贵”,故而,浦市叫“土保”的人特别多。

三岁之前的小孩特别不好带,经常害病,一到半夜就哭闹。到医院看医生又说没病。我们这里叫逗灾星,实际上是阴间的父母挂牵他,把他魂喊走了,这时就要拜寄。有的喜欢拜寄人,拜寄人比较麻烦,怕相互属相冲,碍你碍他都不好。拜人还要年年走,好麻烦。

根轨迹可以按照法则绘制,但是每改变一次开环零极点的值就必须按照法则绘制一次根轨迹,即需要大量计算分离点和起始角,非常烦琐。应用MATLAB软件可以只要改变零极点的数值,立刻得到相应的根轨迹。举例说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增加一个开环零点,零点值为-4、-2、-1的根轨迹变化如图8所示。若系统原始开环传递函数为:增加一个开环极点,极点值为-4、-2、0的根轨迹如图9所示。

拜人不如拜神,我们浦市好多人喜欢拜寄神,拜寄岩娘娘、土地娘娘,就要敬土地神。敬土地神一般是初一、十五,带上三斤油,还有香纸、蜡烛。先敬土地神,再敬庙里的各个神灵,给各个神灵前的烛台添满香油,都点亮,点燃庙里满堂红。敬完满堂神灵,再请土地公公给孩子取个名字,缺么名字里就要含么。名字取得好不好,就要抽签打筶问神,一般要阳筶,打到阳筶这个名字就取得好。然后土地公公给孩子打发两个碗,两根调羹。当然这是事先买好的,放到神坛前供了,就算是神给孩子送了衣禄,这样孩子就好养了。⑥

土地神这种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可以说始终处于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信仰者不是简单的再生产文化,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对外部环境作出有效地应对与重构,最终达到文化适应的文化再建构,在与外部环境的多元并存及和谐互动中,达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二)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焦虑心理的文化调适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水运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明清时期,浦市古镇依靠着沅江的优势,东达苏杭,西抵川黔,南循湘江入两广,北走汉水通关中。这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浦市商业重镇的地位,各大商家从浦市运走生铁、鞭炮、桐油、柑橘、白蜡等当地特产,再从下游运入淮盐、布匹、花纱、瓷器以及日用杂货,这些货物到浦市后换小船转运沅水上游各地。繁忙的水运中,各地客商纷纷在浦市开建码头,鼎盛时期浦市共计有23座水运码头。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各地商人的云集,各种会馆应运而生,有江西人的豫章会馆、山西和陕西人的山陕会馆等13座会馆,浦市涌入了各种南腔北调的商人,开始有了“小南京”的美称。

那时能招进浦化总厂工作是全镇人的荣耀,每年镇上除了几个尖子生考上大学外出求学外,其余的高中毕业生都纷纷找关系挤进浦化总厂,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放弃了教师的铁饭碗来到总厂,一些当了教师的也纷纷找关系改行进总厂。浦化总厂成了全镇、全县人羡慕的地方。浦化总厂的兴起使浦市古镇重具了明清时的兴盛局面。

根据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性病诊断标准中对于梅毒诊断标准施行诊断,记录不同检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以及阳性预测值[5-6]。

上正街的钟家弄,有个范婆婆,每天守着当街门面的杂货铺,卖些酱醋油盐、纸巾、豆皮、麻辣干等只有几毛钱利润的杂货。当问起杂货铺的生意时,她说,店面是自己的,不用门面租金,水电费都是自家人生活所用,不要什么额外开销,每天守着店子可以打发时光,还可以和街坊邻居以及路过的老姐妹闲聊扯谈,日子好过多了。每天的收入只要够一家人的搅用④伙食就行了,不然抱起手脚嗨⑤也是一天。

2017年我们来到浦化总厂的一个住宅小区,在小区大门口有一个水泥砌的土地堂。这个土地堂不像一般的土地堂,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并列摆放,这里的土地婆婆是坐在土地公公上面,高高在上,傲视一切的样子。问周边的信众,他们说因为土地婆特别小气,自私贪心,是个恶婆,大家不愿供奉她。她要高高在上,就干脆把她放上面,晾在一边,我们只敬土地公公。她下面的土地公公还被铁栅栏保护着,敬神的香纸、供品是穿过铁栅栏伸进神台里的。

土地神等民间信仰是浦市宗教信仰的深厚土壤,没有民众对鬼神、对奇迹、对阴间来世、对奖善惩恶的信仰,任何民间信仰都会失去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为土地公公是坐一方管一方,所以土地公公的九弟兄,各管一方。老大城隍土地(管水旱瘟疫)、老二栋坊土地(管修屋),其余的还有报路土地(管指路)、庵门土地(坐在各庵门前管四方)、桥梁土地(管桥头桥尾)、山神土地(管山林)、梁山土地(敬油坛神,到处走动管四方的)、菜园土地。其中菜园土地管的地方最小,浦市俗话,“菜园土地做不得主。”说的是菜园土地没有坊里其他几弟兄的权力大,菜园土地自然也就少了香火,每年浦市人只是除夕、正月间初次进菜园时,给菜园土地烧一柱香及几张纸钱,平时根本不予理睬。

在浦市古镇的上庵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看管这座土地庙的是小区里的一些老年人,平时由他们轮流定期看管,主要负责土地堂的打扫,他们每晚将积攒了一天的香灰、残烛清理干净,一是为了方便第二天的祭拜,再者就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当初建造此庙为了求平安,祈求土地爷保佑社区成员平安无事、万事顺利,现在到此上香的信众,除了求平安之外,还会有生意顺利等诸多诉求。

社会组织,即非政府组织(NGO)是当前促进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薄智跃先生论述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即民间)来慢慢消化”[15]。我国思想界以往的社会组织的关注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熊培云先生曾明确阐述:“转型就是从‘国家解放’转向‘社会解放’,其成败关键就在于如何使这一过程有条不紊地缩减到最短”[16]。关注社会可能存在的“自组织机制”重要途径之一是启动民间组织。熊雪如、宋树伟等先生结合自然灾害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做的讨论,现实感较强[17]。王炳起先生强调“充分发挥工会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要主体的作用”[18],也揭示了当前应予关注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小区的后面有几栋独家院子,人称“院子屋”,是当年浦化总厂几个领导阶层的别墅。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一般人都住集体分配的 “筒子楼”的时代,这个别墅群确实很显赫,人称“官府村”。当我们问一些老工人怎样看待官府村的那些官员时,这些工人很平静地说,敬了土地神以后,什么都看开了。尽管厂里破产后那些官员靠租赁厂房照样当了老板,我们却只有依赖低保过日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也只风光一时,现在他们也要老,也靠社保金过日子,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来敬土地神,需要土地神保佑。由此看来民间信仰的文化调适功能,改变了浦市古镇的社会结构,社区秩序趋于平稳与包容。

结 语

浦市古镇的土地神信仰作为社区信仰文化的承载者,在促进社区秩序的整合,建立社区群体公共社交及安全,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正如杜尔干所说,神乃是社会的自我神化,宗教通过一整套信仰体系和仪式实践,象征了超越个体的社会本身[14]。在当地人们对“土地菩萨”的信仰过程中,血缘组织的权威得到再生产,整个社区内部的社会界限得到强化,并在其过程中使深藏于社会现象之下的社会结构与其秩序得以展现。土地神这一民间信仰是农耕文明时期民众对农业收成的依赖与祈求的产物,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具有名称众多,遍布弄巷的特点。作为民间信仰的土地神保佑社区成员平安吉祥,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治理中,调适社会矛盾,满足民众基本精神需求,整合传统社会的多元文化,具有调适与整合功能。浦市古镇的土地神信仰个案说明,社区秩序的治理还可以引入文化治理的策略,构建民间信仰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通过文化重构使其文化调适纳入新的文化体制中,从而重构出一个为新生活方式服务的有序体制。

注释:

走的那天,许飞哭得像死了娘,明明他娘就站在大汽车旁边,喊他快点。杂货店已经关了门,老爹说,寡妇在外面找了人,连大带小一起接走了。

①根据湖南省泸溪县浦市镇政府提供的2016浦市年鉴。

②根据浦市古镇管委会提供 《古镇历史街巷格局图》统计。

③讲述人:泸溪县浦市镇姚婆婆,68岁。地点:浦市镇印家桥姚婆婆家,时间:2017年10月5日。记录人:文乃斐。

提升水质保障。2016年,省水利厅出台《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检测单位、检测指标、检测频率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各县(区)建立了完整的水质监测体系,根据检测结果,制定解决措施和办法,全力保障水质安全。2017年以来,年均集中培训检测人员400余人,年均检测水样近3万份。

④搅用,方言,日常开销。

面对以上种种的妥协与委屈,女性也不是一味地忍耐与接受,她们在对于旧习俗的反抗、真爱的向往、事业的追求及独立人格的要求方面有着不断的尝试。

⑤嗨,浦市方言,玩耍。

⑥讲述人:泸溪县浦市镇姚婆婆,75岁。地点:浦市李家弄姚婆婆家,时间:2017年10月3日。记录人:文乃斐。

⑦讲述人:浦化总厂小区祝婆婆,85岁,小学文化。地点:浦化总厂居民点坪场。记录人:文乃斐。时间:2018年1月4日。

本文所述土箱产茧应选择远离道路的场所,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土壤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水蛭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首先挖一个深度25cm的矩形浅坑,将网箱铺盖在坑上,用越冬分化土(松软)填满。接着向网箱中加水,使土湿度保持在30%左右。投放密度为200-300只每平米,投放完成后用透气纱布将网箱扎起防止水蛭逃离,并盖上水草或树枝等进行遮光。在坑四周挖一条排水沟,防止暴雨天气雨水将网箱浸透,在下雨天气要及时疏通溢水口。投放后第二日打开网箱检查水蛭是否都已入土产茧,洞口内有白色泡沫即为水蛭产茧。整个产茧过程持续约12-14天,土壤温度为20℃左右,每条水蛭平均能产茧3-4个左右。

参考文献:

[1]]杜正乾.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

[2]霍晓丽.东部苗族土地神崇拜调查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6,(1).

[3]杨永俊,罗陆英.对民间补土醮独尊土地龙神的文化内涵解析:以赣西万载县株潭镇枣木村田氏补土醮为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6).

[4]彭瑛,张白平.神灵·祖先·土地:一个屯堡村落的信仰秩序[J].贵州民族研究,2011,(3).

[5]徐英迪.权威的表征:对贵州清水江流域苗寨“土地菩萨”信仰之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5).

[6]赵毅,王彦辉.土地神崇拜与道教的形成[J].学习与探索,2000,(1).

[7]肖霞.在神圣和凡俗之间:关于日本地藏菩萨信仰的文化思考[J].民俗研究,2002,(2).

[8](清)顾奎光修,李涌编撰.泸溪县志,卷十四[Z].清乾隆二十年刻本:202~209.

[9]雷建喜.浦市人文大观[Z].内部资料,2006:28.

[10]郭亚光,徐为甫,沈祥芳.民国年间泸溪乡土调查[A]//陈春芳主编.泸溪民俗文化[C].内部资料,2000:25.

[11][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5.

[12][英]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译者中文版初版前言)[M].夏建中,译.香港:华夏出版社,2002:163.

[13]雷建喜.浦市解放前后工商厂矿[A]//政协泸溪县文史委编,泸溪文史(第八辑)[C].内部资料,2007:78.

[14][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林宗锦,彭守义,译.凌耀华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01.

Integrating and Adapting Function of Folk Belief on Community Order--Take Land God Faith of Guzhen in Pushi of Xiangxi as Example

MING Yue-ling WEN Nai-fei

Abstract:Land God faith is actually the dependence and praying of people in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period.In Guzheng of Pushi,this kind of folk faith has many names and is widely spreaded in lanes.The faith helped to relieve people’s anxiety,meet public’s basic spiritual needs.In modern time,it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cultural governing in community governance,to build multigovernance system of folk belief.Through cultural rebuilt makes its culture integrated into new cultural system and construct a orderly system for serving the new life style.

Key words:Folk Belief;Community Order;Guzhen in Pushi;Land God Faith;Integrating and Adapting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穴2019雪01-0201-0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湘西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坛庙的时空分布及对区域社会影响研究(批准号:15BZJ047)》、湖南省社科基金《居民对旅游冲击的认知与态度:以张家界永定区为例》(批准号:13YBA035)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8-09-20

作者简介:明跃玲(1963-),女,土家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文化研究。

文乃斐(1988-),女,土家族,湖南泸溪人,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研究。

[责任编辑 贾 伟]

[责任校对 徐长菊]

标签:;  ;  ;  ;  ;  ;  ;  ;  ;  ;  ;  ;  ;  ;  

明跃玲:民间信仰对社区秩序的整合与调适——以湘西浦市古镇土地神信仰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