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论文_罗军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秋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秋,经学,碑志,孔子,观念,齐鲁,处士。

春秋学论文文献综述

罗军凤[1](2019)在《论王夫之春秋学的“尊霸”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夫之的春秋学继承家学,对宋胡安国《春秋传》"尊王贬霸"之说,和程朱理学的"义利""王霸"之说进行匡正。王夫之从"华夷之辨"的角度出发,提高霸主的地位。他明确提出《春秋》"天下之事"而非"王者之事";《春秋》予霸,霸主有征伐和刑罚的权力,代替天子主天下之事;春秋之世,"不可一日无伯"。王夫之的"尊霸"思想,颠覆了传统经学的"尊王"体系,与明末清初"民族"观念的兴起联系紧密。(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刘真伦[2](2019)在《韩、柳与中唐春秋学(上)——韩、柳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后的民族国家生存危机,诱发了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中唐春秋学。萧颖士折中叁传肇其端,李栖筠、贾至等引汉人叁统循环之说以辨章学术,将相关的讨论纳入春秋公羊学的轨道。而同一时期,啖助、赵匡、陆淳集叁传释《春秋》,基本确立了中唐春秋学的理论基础:他们主张"立忠为教,以大一统"、"以权辅正,裁之圣心"、"民为国本,观民定赋",为处于战时经济状态、财政枯竭、急于搜刮的朝廷以及朝不虑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百姓,找到了共度危机的最大公约数。啖氏再传弟子柳宗元、叁传弟子韩愈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唐春秋学的理论体系:前者深化了"尚忠"的理论,构建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国家学说体系,以及以"大公""大中""大和"为目标的国家治理学说。后者接受了春秋公羊学的核心价值"从夏""尚忠",但不排斥春秋左传学的核心价值"从周""尚文",突破了公羊学的理论局限。就其核心价值观而言,柳侧重忠君,韩侧重守道;柳侧重政统,韩侧重文统。性恶与性善、尚力与尚德、霸道与王道、刑政与礼乐、征伐与合作、效率与公平、功利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支撑起中唐启蒙思潮的两翼。韩、柳集结众多学者,斟酌是非,较量短长,切磋琢磨,惺惺相惜,形成了学术共同体的雏形。其理论建树与创作实践,汇成集儒学革新与文学革命为一体的古文运动。至北宋中期,儒学革新延伸至周、张、二程,文学革命延伸至欧、苏、曾、王,持续二百年的唐宋启蒙运动,为华夏民族的近现代社会转型提供了文明指向。(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静静[3](2019)在《从欧阳修碑志文看其《春秋》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学在宋代极为发达,成为一时"显学"。作为宋代文坛巨匠的欧阳修也深受其影响,对《春秋》学推崇备至,并有所发展,这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从欧阳修的碑志文入手,分析他对《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影响,以期有助于对欧阳修学术思想全貌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黄铭[4](2019)在《以时王当新王——高拱《春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言孔子作《春秋》是"天子之事",汉代《春秋》学理解为孔子当"素王",宋代《春秋》学则理解为孔子"以天自处"。高拱以二说皆有损尊君之义,着《春秋正旨》驳正之。以为"天子之事"当指文、武之制,孔子作《春秋》,只是按文、武法度据事直书而已,并对"素王"说、"以天自处"说进行了系统的解构,将尊时王的意思推到了极致。文章从《春秋》学的现世主义和未来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高拱的理论是取消了未来主义面向,将《春秋》降为一代之史,时王与新王合一,使得《春秋》的批判性大为减弱。(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董芬芬[5](2019)在《“《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论孔子《春秋》学对战国诸子的开启与引领》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自汉代以后人们多理解成《诗》和《春秋》两个文本的依次出现,无论怎么界定"亡"与"作"的时间,都纠结难通。究其原因,是后人把"《春秋》作"的"作"误解成孔子对《春秋》文本的撰作或编次。从《孟子》及先秦语境考察,"《春秋》作"之"作"是开创、兴起的意思,指孔子以评论《春秋》的方式开启战国"处士横议"的新时代。他以《春秋》"正名"的历史担当和革新精神为战国诸子所继承、发扬,其"见之于行事"直接影响了诸子散文的论辩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薛学财[6](2019)在《《春秋》学质文论与作为风格阐释学的中古文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文论领域的文质论可分为形质说和形式说两大形态,其中形式说虽后起却是当时文质论的主流。文质论的形式说因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貌而超越了对字词章句的意义阐释,成为一种风格阐释学。从文质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文论领域的文质论深受《春秋》学质文论的影响。《春秋》学质文论将原本属于礼学的文质概念提升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范畴,同时为文质论注入了某种历史哲学。这使得作为风格阐释学的文质论不仅仅只是理解作品感性形式的工具,也是在文学中理解个体自我与整体历史之关系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周翔宇[7](2019)在《楚文化背景下的明代湖北《春秋》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汉地区为中心而形成的楚文化,在秦汉以后依然对湖北地区的学术思想保持着深刻影响。就明代《春秋》学而言,"攘夷"与"尊楚"、传统与创新、经学与文学、进仕与退隐等多对元素共同促成了楚文化背景下湖北经学的鲜明特色。依托楚文化背景考察明代湖北《春秋》学,可以更好地认识楚文化的历史影响,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湖北古代学术。(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韩玉凤[8](2019)在《“德”经学观念下的汉唐《春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儒家学说及其后世流变的核心载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周易》、《尚书》、《诗经》、《叁礼》、《春秋》等儒家文献,自然蕴涵有统摄其各自文本而又穿越不同时空的较普遍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而这些所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就本文的研究内容而言,便是通贯五经文本及其汉唐经传诠释的“德”之经学观念义。本文是在抽理出统摄五经的“德”的经学观念的基础上,详尽考察这一“德”经学观念视野下的汉唐《春秋》学诠释特色及其所掘发的相应《春秋》经传大义。具体说来,一方面以统摄五经的“德”的经学观念义为考察对象,梳理、提升、抽象出各儒家经典文本所融通的“德”经学观念及其核心内涵,同时又从另一方面全面考察“德”这一经学观念义,在各自的经典文本中,不同层次、不同场合所展现出来的一些具体意项;然后在此基础与前提下,进而分析出这一经学观念义在汉唐《春秋》经传注疏中的不同层面上的体现。通过文本细读与观念提升的来回循环所抽绎、提升出来的统摄五经文本的“德”经学观念,其经学观念义的轴心,从逻辑上说,便是“德”的神道设教——神学义与教化义的混同,二者是二而一的整一关系。而在其落实分殊中,其源自于至善上天,或经由族群之德及祖先之德,最终内化为社会各成员的本性和外行之中。而其这一神学兼教化一体两面的经学观念义,在《易》、《尚书》、《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各文本中,从不同场合,不同角度,这些各自文献的侧重点等,从不同场合、各自文献的侧重点等展现出其不同的面相。透过“德”之经学观念义的这些不同的面相,能够深层次地透射出汉唐《春秋》经传注疏其特有的《春秋》大义。《尚书·蔡仲之命》中所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只亲近那些有德之人。层层抽象、剖析统摄五经的作为经学观念的“德”及其核心内涵,有助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发掘;而以这一经学观念义及其不同义项,从学理上首次较深入地考察汉唐《春秋》经传的诠释特色及其相应的《春秋》大义,更有助于推进现当代汉唐《春秋》学的进一步研究,无疑学术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魏灵芝[9](2019)在《“道”观念视野下的汉唐《春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的最初义是指道路,后来经过字义的不断发展演变,“道”逐渐由具体的道路、言说等义项抽象、提升为万物的本原、做人处事的原则。先秦时期关于“道”的论说众多,如儒家孔、孟、荀之“道”,道家老庄之“道”,墨家墨子之“道”等,但对于汉唐时期的“道”及这一时期儒、道经传诠释产生深远影响的,则主要体现在儒家五经“道”观念及孔子之道与道家老庄“道”论之中,而这里的孔子之道(周孔之教中的孔子教化之道),又基本内涵在儒家五经的“道”观念之中:就儒家五经而言,《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文本中出现的“道”的频率较高。其中,五经中的“道”,既有道路、方法等具体之“道”,又有伦理道德、修齐治平等,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就道家及汉唐新道家(魏晋玄学)而言,主要着重于对形而上的本体之“道”对“道”进行阐发。基于此,在本论文关于考察“道”观念的相关内容及章节中,将其研究的范围基本定在五经及老庄文献之中。从而更精准地说,本论文的题目应命名为《儒、道“道”观念视野下的汉唐<春秋>学研究》。本论文主要以《春秋》经及其叁传的汉唐注疏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五经与老、庄文本中的“道”,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层层剥离其各自具体意项;然后在此基础上而抽离出作为融摄儒、道经典的“道”之观念,或者说,进一步抽象出统摄五经与老庄文本的“道”之观念义,进而探讨这一儒、道共通的“道”之观念义及其下的立人之道对汉唐《春秋》学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本文先是主要以统摄五经及老庄的“道”观念义为考察对象,梳理提升、抽象出蕴含于这些传统经典中的“道”之观念义,同时又从“道”这一观念义出发去全面考察其在《春秋》经传文本中不同场合、不同层次所彰显出来的一些具体义项,在此基础与前提下,重点分析“道”之观念义在阐发汉唐《春秋》经传所体现的《春秋》大义。本论文特色与最大创新点,便是立足于以儒道经典中的“道”之观念义尤其是其中的“道”之经学观念义,横、纵深层把握《春秋》叁传及其各自汉唐注疏的诠释共性,而非当下大多探研其所据文本的不同及先秦、汉唐各自的时代个性。具体地说,就是以抽绎出来的统摄儒、道经典的“道”之观念义,来通贯与纵向把握相应的《春秋》经传大义及其汉唐阐发,即汉唐以人伦之道、修身及治国之道等来阐发《春秋》经及其叁传,从而使《春秋》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王晓静[10](2019)在《汉魏时期齐鲁《春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中国经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汉魏时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是经学得以确立发展的时代。齐鲁地区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文化重镇”,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闻名于世的学者大儒皆出自齐鲁地区。本文欲就汉魏时期的齐鲁籍《春秋》学者进行研究,探讨《春秋》叁传之间的势力变化、齐鲁文化的地位变化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对汉魏时期齐鲁《春秋》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第一章探讨了荀子与齐鲁《春秋》学之间的关系。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大儒,不仅继承、弘扬了先秦子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两汉经学,对于经学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一节从齐鲁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荀子与齐鲁地区的关系,包括荀子的学术品格及其思想都与齐鲁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二节则探讨了荀子与《春秋》传承的问题,通过对《荀子》与《春秋》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来考证荀子与《春秋》之间的传承关系。第二章对汉魏时期的齐鲁籍《春秋》学博士进行了研究概述。第一节探讨了博士与齐鲁地区的关系,首先考证了博士的职责与内容,其次对齐鲁地区与博士制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二节对汉魏时期的齐鲁籍《春秋》学博士进行了概述,按时间顺序分为西汉、东汉、叁国叁个阶段进行梳理叙述。第叁章对汉魏时期的齐鲁籍《春秋》学学者进行了研究概述。因博士附带政治功能,所以将学者与博士分章节进行研究概述。第一节探讨了汉魏时期的经学发展背景,从经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齐鲁籍《春秋》学者对《春秋》的研究内容,同样按时间顺序分为西汉、东汉、叁国叁部分。第二节对汉魏时期的齐鲁籍《春秋》学学者进行了研究概述,主要按时间以及派系进行梳理叙述。第四章是对汉魏时期突出的齐鲁籍《春秋》学者进行的比较研究,其中包括对其个人的详细研究以及两者的对比研究。第一节对何休与郑玄的《春秋》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包括对何休与郑玄两者个人的《春秋》学思想进行研究,以及对何休与郑玄关于《春秋》的“论战”内容进行研究,分别从何休的诘难以及郑玄的反驳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第二节则探讨了王肃挑战郑学这一事件,分别从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叁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春秋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安史之乱后的民族国家生存危机,诱发了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中唐春秋学。萧颖士折中叁传肇其端,李栖筠、贾至等引汉人叁统循环之说以辨章学术,将相关的讨论纳入春秋公羊学的轨道。而同一时期,啖助、赵匡、陆淳集叁传释《春秋》,基本确立了中唐春秋学的理论基础:他们主张"立忠为教,以大一统"、"以权辅正,裁之圣心"、"民为国本,观民定赋",为处于战时经济状态、财政枯竭、急于搜刮的朝廷以及朝不虑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百姓,找到了共度危机的最大公约数。啖氏再传弟子柳宗元、叁传弟子韩愈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唐春秋学的理论体系:前者深化了"尚忠"的理论,构建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国家学说体系,以及以"大公""大中""大和"为目标的国家治理学说。后者接受了春秋公羊学的核心价值"从夏""尚忠",但不排斥春秋左传学的核心价值"从周""尚文",突破了公羊学的理论局限。就其核心价值观而言,柳侧重忠君,韩侧重守道;柳侧重政统,韩侧重文统。性恶与性善、尚力与尚德、霸道与王道、刑政与礼乐、征伐与合作、效率与公平、功利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支撑起中唐启蒙思潮的两翼。韩、柳集结众多学者,斟酌是非,较量短长,切磋琢磨,惺惺相惜,形成了学术共同体的雏形。其理论建树与创作实践,汇成集儒学革新与文学革命为一体的古文运动。至北宋中期,儒学革新延伸至周、张、二程,文学革命延伸至欧、苏、曾、王,持续二百年的唐宋启蒙运动,为华夏民族的近现代社会转型提供了文明指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秋学论文参考文献

[1].罗军凤.论王夫之春秋学的“尊霸”思想[J].船山学刊.2019

[2].刘真伦.韩、柳与中唐春秋学(上)——韩、柳比较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3].杨静静.从欧阳修碑志文看其《春秋》学思想[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4].黄铭.以时王当新王——高拱《春秋》学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董芬芬.“《诗》亡然后《春秋》作”与战国“处士横议”——论孔子《春秋》学对战国诸子的开启与引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薛学财.《春秋》学质文论与作为风格阐释学的中古文质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9

[7].周翔宇.楚文化背景下的明代湖北《春秋》学[J].长江论坛.2019

[8].韩玉凤.“德”经学观念下的汉唐《春秋》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9].魏灵芝.“道”观念视野下的汉唐《春秋》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王晓静.汉魏时期齐鲁《春秋》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宋淳熙二年镇江府学刻公文纸印本《新...宋嘉定十叁年陆子遹溧阳学宫刻本《渭...(叁)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历代学制-江西庐...(叁)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历代学制-北京国...河南大学着作(5)河南大学着作(1)

标签:;  ;  ;  ;  ;  ;  ;  

春秋学论文_罗军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