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包括地面主体,所述地面主体由上至下依次为彩色透水混凝土层、素色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垫层、土木布层、夯实土层,所述碎石垫层的底部穿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孔,排水管的一端连接有蓄水井,所述蓄水井的顶部设有井盖。透水性面层的设置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上,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蓄水井中存储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城市的绿化带,减少自来水的消耗,节能环保。

主设计要求

1.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包括地面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主体(1)由上至下依次为彩色透水混凝土层(11)、素色透水混凝土层(12)、碎石垫层(13)、土木布层(14)、夯实土层(15),所述碎石垫层(13)的底部穿设有排水管(2),所述排水管(2)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孔(21),排水管(2)的一端连接有蓄水井(3),所述蓄水井(3)的顶部设有井盖(31)。

设计方案

1.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包括地面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主体(1)由上至下依次为彩色透水混凝土层(11)、素色透水混凝土层(12)、碎石垫层(13)、土木布层(14)、夯实土层(15),所述碎石垫层(13)的底部穿设有排水管(2),所述排水管(2)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孔(21),排水管(2)的一端连接有蓄水井(3),所述蓄水井(3)的顶部设有井盖(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3)上连接有排洪管(4),所述排洪管(4)的另一端和下水道接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洪管(4)和蓄水井(3)的连接端设有控制排洪管(4)管口开闭的控制组件(5),所述控制组件(5)和蓄水井(3)的内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5)包括连接件(51)和挡板(52),所述连接件(51)上设有滑槽(6),所述挡板(52)和滑槽(6)滑动连接,连接件(51)和蓄水井(3)的内壁固定连接,挡板(52)和排洪管(4)的管口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1)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连接板,所述滑槽(6)位于两块连接板相向的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52)的上端设有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上设有气囊(8),所述气囊(8)固定在连接杆(7)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7)上设有抱箍(9),所述抱箍(9)的数量为两个,抱箍(9)外包在气囊(8)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9)通过螺旋固定在连接杆(7)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多数城市相继出现水资源缺乏、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问题。研究发现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建设中自然土壤不断被混凝土、沥青、石材等各种不透水材料覆盖有关。国内许多城市的不透水路面比例已超过70%,改变了原有的天然地面可渗透性的属性,不但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极大的压力,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城市绿化中,大量的自来水被用来浇灌草坪、树木等绿化带,由于,城镇的街道建设与绿化的管理的不统一,雨水常常被视作废水排入污水管道,不符合生态循环与环境保护的理念,造成资源浪费。在城市规划时,须考虑到水资源回收利用和节能减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改善地面的渗水和排水效果,同时对雨水收集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包括地面主体,所述地面主体由上至下依次为彩色透水混凝土层、素色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垫层、土木布层、夯实土层,所述碎石垫层的底部穿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孔,排水管的一端连接有蓄水井,所述蓄水井的顶部设有井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混凝土地面的透水性设置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上,避免地面上大面积积水,避免夜间因为地面存在积水而出现反光,增加出行地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雨水渗入地下,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碎石垫层提高地面以下地基的承载力,能起到扩散应力的作用,同时碎石间的缝隙能起到排水作用。土木布有良好的渗水性能,在干湿状态下能保持充分的强力和伸长,水流对土体冲刷时,土木布能有效将集中的应力扩散,防止土体受外力作用而破坏,保护土壤。渗入地下的雨水从的进水孔进入排水管,排水管将雨水排到蓄水井中,蓄水井中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城市的绿化带,减少自来水的消耗,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井上连接有排洪管,所述排洪管的另一端和下水道接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水量较大时,地面发生内涝,排洪管可以将积水通过下水道排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洪管和蓄水井的连接端设有控制排洪管管口开闭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和蓄水井的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排洪时,通过控制组件打开排洪管的管口进行排洪;不需要排洪时,关闭排洪管的管口,蓄水井储蓄雨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连接件和挡板,所述连接件上设有滑槽,所述挡板和滑槽滑动连接,连接件和蓄水井的内壁固定连接,挡板和排洪管的管口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抵住排洪管的管口,挡板在滑槽内滑动,挡板可以从管口上滑开和抵住管口,通过滑动挡板控制排洪管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连接板,所述滑槽位于两块连接板相向的侧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平行设置,挡板在滑槽内滑动连接,滑槽也相对平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的上端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固定在连接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降水量较大时,发生内涝,蓄水井内的水面升高,气囊随着水面升高,气囊的浮力作用向上拉起挡板,挡板在滑槽内向上滑动,挡板从排洪管的管口上滑开,排洪管的管口被打开,排洪管进行排洪;洪水排完后,挡板的自身重力作用,挡板在滑槽内向下滑动,挡板和滑槽的底部抵接,排洪管的管口关闭,蓄水井继续储蓄雨水。不同程度的内涝,蓄水井气囊产生不同的浮力,排洪管的管口打开程度不同,可以自动针对不同程度的内涝进行排洪,结构简单实用,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抱箍,所述抱箍的数量为两个,抱箍外包在气囊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外包在气囊的两端,进而将气囊固定在两个抱箍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抱箍通过螺旋固定在连接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抱箍固定在连接杆上,出现损坏,可以拧开螺栓进行更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透水性面层的设置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上,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渗入地下的雨水从的进水孔进入排水管,排水管将雨水排到蓄水井中,蓄水井中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城市的绿化带,减少自来水的消耗,节能环保。

3.气囊的浮力可以向上带动挡板,实现排洪管管口的开闭。不同程度的内涝,气囊上升高度不同,排洪管管口的打开程度不同,可以自动针对不同程度的内涝进行排洪,结构简单实用,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面主体;11、彩色透水混凝土层;12、素色透水混凝土层;13、碎石垫层;14、土木布层;15、夯实土层;2、排水管;21、进水孔;3、蓄水井;31、井盖;4、排洪管;5、控制组件;51、连接件;52、挡板;6、滑槽;7、连接杆;8、气囊;9、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包括地面主体1,地面主体1由上至下依次为彩色透水混凝土层11、素色透水混凝土层12、碎石垫层13、土木布层14、夯实土层15。碎石垫层13的底部穿设有排水管2,排水管2的管壁上设有进水孔21,排水管2的一端连接有蓄水井3,蓄水井3的顶部设置有井盖31。

参考图1和图3,蓄水井3的上设置有排洪管4,排洪管4和蓄水进接通,排洪管4的另一端和下水道接通。排洪管4和蓄水井3连接的管口上设置有控制组件5,控制组件5用来控制排洪管4管口的开闭,控制组件5包括连接件51和挡板52,连接件51包括平行设置在管口两侧的两块连接板,连接板和蓄水井3的内壁固定连接,两块连接板相向的侧面上设置有滑槽6,挡板52和滑槽6滑动连接,滑槽6竖直方向设置,挡板52滑到滑槽6的底部,排洪管4的管口关闭;挡板52滑到滑槽6的顶部,排洪管4的管口完成打开。

参考图3,挡板52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杆7,连接杆7的数量为两条,连接杆7和挡板52固定连接。连接杆7的上端设置有抱箍9,抱箍9的数量为两个,抱箍9通过螺栓和连接杆7固定连接,抱箍9外包在气囊8的两端,气囊8和抱箍9的接触面通过胶水粘接,使得气囊8固定在抱箍9上。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雨水落到地面上,雨水迅速渗入地上,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渗入地下的雨水从的进水孔21进入排水管2,排水管2将雨水排到蓄水井3中,蓄水井3中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城市的绿化带,减少自来水的消耗,节能环保。当降水量较大时,发生内涝,水聚集到蓄水井3内,蓄水井3内的水面升到一定高度时,浮力使气囊8随着水面升高,气囊8通过连接杆7和挡板52连接,气囊8产生的浮力向上拉起挡板52,挡板52在滑槽6内向上滑动,挡板52从排洪管4的管口上滑开,排洪管4的管口被打开,排洪管4进行排洪;洪水排完后,挡板52的自身重力作用,挡板52在滑槽6内向下滑动,挡板52和滑槽6的底部抵接,排洪管4的管口关闭,蓄水井3继续储蓄雨水。不同程度的内涝,气囊8上升高度不同,排洪管4的管口打开程度不同,可以自动针对不同程度的内涝进行排洪,结构简单实用,节能环保。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8016.3

申请日:2019-03-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798468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E01C7/32

专利分类号:E01C7/32;E01C11/22;E01F5/00;E03F5/04;E03B3/02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广州市芳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州市芳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37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花地联桂北街33号地下

发明人:邓文彬;邓蔚盈

第一发明人:邓文彬

当前权利人:广州市芳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城市建设地面排水结构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