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增压泵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模块化增压泵,包括隔膜泵主体、减震套组件、消音机构;本实用新型隔膜泵主体产生的各个方向的震动被减震套组件的减震套、减震垫和减震垫圈吸收,此外,在隔膜泵主体进水或出水时,通过消音筒的侧壁上的流体通孔,形成的多个通道,使的水流在流入\/流出流体通孔后被分流,再由各分流的水流相互冲击,使水流流速减缓,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达到水流缓慢流入进水接口的下过,以实现消音目的。

主设计要求

1.模块化增压泵,包括隔膜泵主体,其包括泵头组件,在所述泵头组件上垂直开设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套组件,所述减震套组件包括减震套,在所述减震套的后盖上设置有一减震垫圈;在所述减震套的一端上盖设有一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水接口和所述出水接口同轴的穿孔,所述隔膜泵主体设置在所述减震套组件内,其后端与所述减震垫圈抵靠,其前端与所述减震垫抵靠;在所述减震套组件上方设置有消音机构,所述消音机构包括相互盖合的消音室前盖和消音室后盖,所述消音室前盖和所述消音室后盖之间形成消音室,所述消音室通过一隔板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个腔室,在所述消音室前盖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消音室后盖上设置有与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连通的两插接管,所述插接管穿过所述减震垫上设置的穿孔后与所述隔膜泵主体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插接配合;在所述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腔室中的进水管、出水管和两插接管处设置有消音筒,所述消音筒两端分别与所述腔室的上下壁抵靠,在所述消音筒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通孔。

设计方案

1.模块化增压泵,包括隔膜泵主体,其包括泵头组件,在所述泵头组件上垂直开设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套组件,所述减震套组件包括减震套,在所述减震套的后盖上设置有一减震垫圈;在所述减震套的一端上盖设有一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水接口和所述出水接口同轴的穿孔,所述隔膜泵主体设置在所述减震套组件内,其后端与所述减震垫圈抵靠,其前端与所述减震垫抵靠;

在所述减震套组件上方设置有消音机构,所述消音机构包括相互盖合的消音室前盖和消音室后盖,所述消音室前盖和所述消音室后盖之间形成消音室,所述消音室通过一隔板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个腔室,在所述消音室前盖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消音室后盖上设置有与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连通的两插接管,所述插接管穿过所述减震垫上设置的穿孔后与所述隔膜泵主体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插接配合;

在所述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腔室中的进水管、出水管和两插接管处设置有消音筒,所述消音筒两端分别与所述腔室的上下壁抵靠,在所述消音筒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孔的侧壁的圆周上设置多个加强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成型在所述消音室后盖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腔室的上下壁上均设置有定位凸台,消音筒上下两端插在所述定位凸台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水器增压泵技术领域,更加具体的,涉及模块化增压泵。

背景技术

如何有效减震来达成消除恼人噪音响声,一直是所有制造隔膜泵厂商都急于解决的难题。

专利申请号为“CN200810211913.2”,名称为“具减震消音之隔膜泵用管接头”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隔膜泵的减震结构,其通过在管接头的入水管内,直接塞置入一螺旋杆,使得该入水管的内壁面与该螺旋杆的各螺纹齿谷之间形成一连续性的螺旋流动通道;当该管接头螺固接合于隔膜泵泵头盖体的出水口上后,可将来自泵头盖体高压水室的增压水导引成稳定流(steady flow),并同步降低增压水的水压拍击入水管内壁面的撞击力及其反作用力,进而使泵头盖体的震动大幅降低及减少,同时消除因震动所造成的恼人噪音响声。

然而,上述结构中仅在管接头处塞入降噪用的螺旋杆,降噪结构的空间有限,无法达到预期的将噪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模块化增压泵。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模块化增压泵,包括隔膜泵主体,其包括泵头组件,在所述泵头组件上垂直开设有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套组件,所述减震套组件包括一呈筒状且两端开口的减震套,在所述减震套的一端上设置有密封其一开口的后盖,在所述后盖上设置有一减震垫圈;在所述减震套的另一端上盖设有一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水接口和所述出水接口同轴的穿孔,所述隔膜泵主体设置在所述减震套组件内,其后端与所述减震垫圈抵靠,其前端与所述减震垫抵靠;

在所述减震套组件上方设置有消音机构,所述消音机构包括相互盖合的消音室前盖和消音室后盖,所述消音室前盖和所述消音室后盖之间形成消音室,所述消音室通过一隔板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个腔室;在所述消音室前盖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消音室后盖上设置有与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连通的两插接管,所述插接管穿过所述减震垫上设置的穿孔后与所述隔膜泵主体的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插接配合;

在所述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腔室中的进水管、出水管和两插接管处设置有消音筒,所述消音筒两端分别与所述腔室的上下壁抵靠,在所述消音筒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穿孔的侧壁的圆周上设置多个加强筋。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成型在所述消音室后盖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腔室的上下壁上均设置有定位凸台,消音筒上下两端插在所述定位凸台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增压泵在使用时,隔膜泵主体产生的各个方向的震动被减震套组件的减震套、减震垫和减震垫圈吸收,此外,在隔膜泵主体进水或出水时,通过消音筒的侧壁上的流体通孔,形成的多个通道,使的水流在流入\/流出流体通孔后被分流,再由各分流的水流相互冲击,使水流流速减缓,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达到水流缓慢流入进水接口的下过,以实现消音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隔膜泵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消音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减震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消音室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6,模块化增压泵,包括隔膜泵主体1,其包括泵头组件10,在所述泵头组件10上垂直开设有进水接口10a和出水接口10b,还包括减震套组件2,所述减震套组件2包括一具有内部容腔的的减震套20,在所述减震套20包括后盖21,在所述后盖21上设置有一减震垫圈4;在所述减震套20的一端上盖设有一减震垫22,所述减震垫22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水接口10a和所述出水接口10b同轴的穿孔22a,在所述穿孔22a的侧壁的圆周上设置多个加强筋22b,采用圆环形加强筋限位结构,加强筋与管路侧面过盈连接,可以减少管路振动传递到减振套上的能量,起到减小外部振动的作用。

所述隔膜泵主体1设置在所述减震套组件2内,其后端与所述减震垫圈4抵靠,其前端与所述减震垫22抵靠。即,所述隔膜泵主体1被限制在所述减震垫圈4和所述减震垫22之间,上述结构,可以有效减少隔膜泵主体1产生的振动至减震套组件外壳处。此外,通过减震垫圈4和隔膜泵主体1的配合以用于确定隔膜泵主体1在减振套组件2内的安装位置。

在所述减震套组件2上方设置有消音机构3,所述消音机构3包括相互盖合的消音室前盖30和消音室后盖31,所述消音室前盖30和所述消音室后盖31之间形成消音室100,所述消音室100通过一隔板200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个腔室100a,用以对增压泵进水端和出水端流体进行消音减振;具体的,所述隔板200成型在所述消音室后盖31上,在所述消音室前盖30上设置有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100a连通的进水管30a和出水管30b,在所述消音室后盖31上设置有与分别与两个不同腔室100a连通的两插接管31,所述插接管31穿过所述减震垫22上设置的穿孔22a后与所述隔膜泵主体1的进水接口10a和出水接口10b插接配合。

在所述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腔室100a中的进水管30a、出水管30b和两插接管31处设置有消音筒5,所述消音筒5两端分别与所述腔室100a的上下壁抵靠,为了便于所述消音筒5安装定位,在所述腔室100a的上下壁上均设置有定位凸台50,消音筒5上下两端插在所述定位凸台50上。在所述消音筒5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通孔50。

本申请增压泵在使用时,隔膜泵主体1产生的各个方向的震动被减震套组件2的减震套2、减震垫22和减震垫圈4吸收,此外,在隔膜泵主体1进水时,水流依次沿着进水管30a、消音筒5流入腔室100a内,然后再由腔室100a流入至位于插接管处的消音筒5后再由插接管输送至隔膜泵主体的进水接口处完成进水;通过消音筒5的侧壁上的流体通孔50,形成的多个通道,使的水流在流入\/流出流体通孔50后被分流,再由各分流的水流相互冲击,使水流流速减缓,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达到水流缓慢流入进水接口的下过,以实现消音目的;在隔膜泵主体排水时,过程与隔膜泵进水过程相反,在此不加以赘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申请中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上述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设计图

模块化增压泵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88351.5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557208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F04B 43/02

专利分类号:F04B43/02;F04B53/00

范畴分类:28D;

申请人:宁波强生电机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波强生电机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42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陆埠镇桥西工业园开发区

发明人:卢连苗;卢勃;杨军明;陈建荣;劳科奇

第一发明人:卢连苗

当前权利人:宁波强生电机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模块化增压泵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