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_何中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能,结构,建筑结构,延性,空间结构,桁架,刚度。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何中亚[1](2019)在《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而建筑设计在整项工程建设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以及结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其舒适性以及功能性,同时也应当考虑其安全性以及抗震性。在我国部分地区地震灾害频发,这就要求建筑物应当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而设计人员应当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所以,在本篇文章之中,笔者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浅析,同时找到相应的抗震设计办法,从而让建筑结构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4期)

韩姝妤[2](2019)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即PBSD)含义为对结构设置定义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选择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若选择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优点有: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设计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隐患,加快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方法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计算工程实例,介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总结该方法的一些不足。(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1期)

刘鎏[3](2019)在《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简称SC-BDSP)钢框架结构由延性剪切板支撑提供水平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的超弹性性能提供震后复位功能。本课题组已对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尚未对此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从能量和位移角度出发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两类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即基于能量的塑性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随后,进行了结构算例设计,完成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文献[63]所完成的不同参数新型SC-BDSP钢框架算例结构的滞回曲线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该结构相应的滞回耗能修正系数,通过数据拟合给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滞回耗能修正系数的建议值;(2)根据假定的目标位移和屈服机构,结合能量平衡原理,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塑性抗震设计方法;(3)根据我国规范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位移谱,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提出了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4)考虑层数和延性系数的影响,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能量和基于位移的两类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4个新型SC-BDSP钢框架结构算例;(5)以调幅后主振型周期处的谱加速度为主要依据,针对每个算例选择了20条地震波,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评估了算例结构的最大楼层位移、最大楼层残余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残余位移角,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蒋庆,王瀚钦,冯玉龙,种迅[4](2019)在《铰支桁架-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设计的框架会因为地震力分布不均匀致使框架的部分楼层梁率先屈服,导致结构层间位移角不均匀系数(DCF)增加,很难出现所有楼层梁端和柱底出铰的完全梁铰机制。为改善普通钢框架层间集中损伤和侧向刚度偏小问题,提出在框架中设置拉链柱和斜撑,形成铰支桁架-框架,控制框架侧向位移大小和分布。推导了框架弹性DCF值,并以此作为铰支桁架-框架的DCF目标值,进而提出了铰支桁架与框架的合理刚度比;给出了基于DCF抗震设计流程,设计算例达到了预期的位移和DCF性能目标。对比了框架、摇摆墙框架和铰支桁架-框架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铰支桁架可以提高框架的抗侧刚度,使框架的塑性铰分布模式由不完全梁铰机制转变为完全梁铰机制,使框架层间位移角及剪力分布均匀;相比于摇摆墙框架,铰支桁架-框架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和相近的侧向变形模式。(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耿俊雅[5](2019)在《浅谈基于性能的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度空间结构是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多的大跨空间结构逐渐成为各地的地标性建筑,这些地标建筑物的存在凸显了一个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在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也是进行高层建筑设计中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应用保障。本文论述了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震常用的计算分析方法,总结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在大跨度空间结构方向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04期)

李岩松,李牵慧,酒正纲,郝勇[6](2019)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性能目标在工程中的设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越来越成为工程抗震领域的新趋势,各国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且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在实际超限工程中已有一定应用。但是目前规范中对抗震设防目标的写法并没有给出统一规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对基于性能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成熟,使得性能目标的写法多样化。由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叁种性能目标的设定。(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3期)

李征,王希珺,何敏娟,董文晨[7](2018)在《钢木混合墙体抗侧性能试验及钢木混合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木混合结构是一种主要由钢框架、内填轻型木剪力墙和钢木混合楼盖组成的新型结构体系。分别对普通螺栓连接和高强螺栓连接的单榀钢木混合墙体进行了往复加载试验,对比了两种连接下墙体的破坏模式和荷载-位移关系。试验发现,与普通螺栓连接的墙体试件相比,高强螺栓连接的墙体试件受力性能较好,可以充分传递钢框架和木剪力墙间的剪力,保证两者协同工作。设计了72个不同参数的高强螺栓连接的钢木混合墙体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对模型进行往复加载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相同延性水平下,木剪力墙与钢框架初始刚度比大的钢木混合墙体较刚度比小的墙体具有更小的滞回阻尼比。对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进而给出了估算钢木混合结构体系的滞回阻尼比的算式。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钢木混合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于彬[8](2018)在《基于性能的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屈服点钢的力学特点是屈服强度低且相对稳定,屈强比较小,具有良好的抗低周疲劳性能,伸长率大。其塑性变形能力较强,在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并在弹塑性滞回变形过程中能吸收大量的能量。偏心支撑在小震作用下能提供足够的弹性刚度满足层间侧移限值要求;大震作用下通过耗能梁的剪切屈服或弯曲屈服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供足够的延性保证结构不倒塌,从而有效的保护框架主体结构的安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材料拉伸试验得到低屈服点钢材的本构关系和相应的力学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课题组对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的抗震性能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M中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示例,在大量模型试算的基础上,对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的各性能指标进行了具体的量化。(2)给出了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考虑高阶振型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首先通过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自由振动分析,得到前叁阶振型的弹性自振周期及相应的振型值;然后根据各振型的自振周期,由规范标准加速度反应谱导出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位移,接着由等效原理反推出结构各振型的弹性位移,振型组合后得到结构的位移曲线;再由与性能水平相应的结构层间侧移角限值确定结构各振型目标侧移,对其分别进行分析计算,振型组合求得结构层间剪力。最终实现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3)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文献,对耗能梁的剪切塑性铰进行了一些研究。针对有限元软件SAP2000中默认的剪切塑性铰,给出力-位移关系的修正参数;在课题组对低屈服点耗能梁的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低屈服点耗能梁进行设计。(4)基于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考虑高阶振型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详细地给出了15层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四种不同性能水平的设计过程,并用能力谱法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结构进行了性能评估。在性能1下,对结构安全性要求最高,在叁种地震水平下均处于弹性阶段;在性能2下,结构在小震、中震下处于弹性阶段,大震下低屈服点耗能梁屈服耗能;在性能3、性能4下,结构在小震下处于弹性阶段;在中震、大震下,低屈服点耗能梁段随着地震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屈服耗能,框架始终处于弹性阶段,这说明低屈服点耗能梁在地震作用下发挥了良好的耗能作用,证明了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12-20)

张旭东[9](2018)在《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安全性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想要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就一定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设计,要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比较常用的建筑结构,想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对影响结构性能的因素进行控制,以此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聂桂波,刘坤,支旭东,戴君武[10](2018)在《网壳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该文在考虑材料损伤及损伤累积的基础上,建立网壳结构的数值模型,通过基于IDA的全过程分析方法,考察网壳结构强震下的抗震性能;建立了分别基于多项特征响应和变形能量的结构损伤模型,对比两种损伤模型的精度,实现结构不同损伤状态的量化,并利用此模型量化结构的分级性能水准;通过多组地震动的IDA分析,实现结构分级性能水准易损性分析和综合易损性分析;确定结构性能目标,初步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从而为建立网壳结构完整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即PBSD)含义为对结构设置定义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选择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若选择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优点有: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设计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隐患,加快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技术方法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计算工程实例,介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总结该方法的一些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何中亚.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J].居舍.2019

[2].韩姝妤.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

[3].刘鎏.新型自复位延性剪切板支撑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9

[4].蒋庆,王瀚钦,冯玉龙,种迅.铰支桁架-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9

[5].耿俊雅.浅谈基于性能的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居舍.2019

[6].李岩松,李牵慧,酒正纲,郝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中性能目标在工程中的设定[J].科学技术创新.2019

[7].李征,王希珺,何敏娟,董文晨.钢木混合墙体抗侧性能试验及钢木混合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8

[8].于彬.基于性能的低屈服点耗能梁段偏心支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9].张旭东.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究[J].民营科技.2018

[10].聂桂波,刘坤,支旭东,戴君武.网壳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意义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图中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流程中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流程隔震支座位移过大破坏美国太平洋地震...1.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整体框架...

标签:;  ;  ;  ;  ;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_何中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